——探究留白艺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山西省吕梁市文水县凤城镇岳村学校 033000
摘 要:“补白”是一种创造艺术,更是一种教学方法,将“补白”艺术巧妙地运用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爱学、乐学。对于课文中的“留白”,适当地进行补白,也是对文章进行二次创作的过程,适当的补白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关键词:小学 语文课堂 情感体验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已逐渐暴露出了许多的弊端,这些弊端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而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其中,以“留白艺术”为主导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受到了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青睐,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所谓留白,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留有一定的空白点供学生自行思考与学习,进而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上放飞学生的思想,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下,我便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与广大同仁一同探讨“留白艺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措施。
一、节略留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通常情况下,“留白艺术”在美术作品中的运用最为广泛,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之所以能够引起观看者的思考,就是因为这些作品留有一定的空白点供观看者自行思考与想象。而在当前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中就出现了类似的留白点,这些空白点有助于推动学生的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因此,作为一名新时代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有义务巧妙地运用这些空白点启迪学生的思维。
以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快乐的暑假》为例,这篇文章留有的空白点就是学生自己对快乐暑假的想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快乐的暑假”的朗读,在音频的刺激下,我们再鼓励学生有感情地对这篇现代诗进行一定的诵读。在此基础上,我们使用一些轻音乐使学生的心情得以放松,然后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暑假的快乐生活。在音乐的熏陶之下,学生很快便会将自己的思维拉至某个暑假,在内心感受一丝快乐与凉意。最后,我们再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回忆,将这种快乐用笔写出来。
这种节略留白的教学形式不仅激发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时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活力,为学生开创了无限的思维空间,进而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创新能力。
二、发问留白,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
“学起于思”,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巧妙地使用一些发问留白,通过这些与教材内容紧密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一定的思考与探究。通常情况下,发问留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根据教材,提出几个问题;2.教师进行引导,打破标准答案的限制;3.留有空白点,供学生自主提问、探究。
发问留白,不仅提高了整个课堂的教学效率,还能够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成功地化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当然,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创新自身的提问方式,合理地与学生进行互动,进而“保鲜”自己的专属课堂,使自己的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天堂。
三、图片留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情感体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图片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留白、思考空间。
图片留白,与节略留白、发问留白相比,能够更加直观地刺激学生的视觉,引起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思考。不仅如此,图片留白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在情感的刺激下,更加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的深层含义,为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选择提供了指导性意义。由此可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设置一定的图片留白,对学生的健康发展、个性化发展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四、运用留白艺术可以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
新课改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要让学生将在阅读中的见解与感受表达出来,在学生之间展开充分的交流与激烈的讨论。这样才能碰撞出思维与创新的火花,才能使学生的认知提到提高、情感得到升华。学生全面全程参与探究,才能促进学生知识、技能与情感的全面发展。巧妙运用留白艺术可以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使学生产生更多的独特见解,再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体会达成共识,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结语
以“留白艺术”为主导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适应教学改革发展的教学形式。因此,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善于使用“留白艺术”,就必然能够推动小学语文的可持续发展进程。本文论述了“留白艺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三点运用措施——节略留白、发问留白以及图片留白,希望这些论述能够给小学语文教师一点启发,进而更好地投身于小学语文教学之中,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论文作者:王亚男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4月总第2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2
标签:学生论文; 空白点论文; 艺术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节略论文; 自己的论文; 补白论文; 《素质教育》2017年4月总第23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