讴歌新时代的弄潮儿——看话剧《厂长马恩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弄潮儿论文,话剧论文,新时代论文,厂长论文,恩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7年新春伊始,我们欣喜地在首都舞台上看到了一部讴歌新时代弄潮儿的好戏——话剧《厂长马恩华》。
马恩华,是在国有企业被推向市场的艰难日子里,临危受命,担负起河北省保定棉纺一厂厂长的重任。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是企业改革的必由之路。马恩华依靠全厂职工的智慧、汗水和真情,通过十年奋斗,把一个濒临倒闭的工厂,建成为全国棉纺业的一流企业,国有资产比十年前翻了十倍!企业发展了,职工的生活过好了,马恩华却因积劳成疾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大雪纷飞,泣声如潮,几万人来为马恩华送行。他的事迹在祖国广袤的土地上被人们传诵着。中共河北省委书记程维高同志对他的评价是:“一流的人品,一流的业绩。马恩华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马恩华的事迹被河北省话剧院的艺术家们搬上舞台,这是他们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的选择,是他们紧紧关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前途和命运所使然。在这部戏剧中,马恩华最后讲了一段话。这段话是可以代表创作者的认识的。这就是:“不知为什么,这几天我一直在想我们的国歌里的一句词。如果我们的国有企业搞不上去,我们的民族经济不能成为国民经济的脊梁,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我们的中华民族,不是还要处在‘最危验的时候’吗?……”
当然,作为一部艺术品来要求,《厂长马恩华》的创作难度是很大的,是一场“攻坚战”。这里至少存在着三个方面的困难:一、这是第一部反映国营在中型企业经济体制改革的戏剧,而这个重大的问题在我们的现实中正处于实践、探索,并未完全解决;二、这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编写的纪实性戏剧,大的事件不允许虚构;三、工业题材的戏,总离不开工人、干部、车间、办公室,很难避免色彩单调。如今,通过编、导、演、舞台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这些困难都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部纪实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戏,是一部既写经济体制转轨、又写了主人公马恩华的人格魅力的戏,是一部有较高艺术品位的戏。这就应该祝贺它的成功!
《厂长马恩华》虽叫“大型无场次话剧”,但它是由六章及一个尾声组成的,实际上是以14场戏来概括马恩华担任厂长后的十年改革历程。这里主要是真实生活的记录,但也不乏戏剧的剪裁和诗意的升华。
我以为,最精采、最好看的是以下四场戏:一是仓库保管员老蔡师傅阻止“压价甩库”。这场戏不仅在开幕不久之时便迅速展开了戏剧矛盾,而且也生动地揭示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两种观念转变的艰难。可谓抓到了问题的关键。蔡师傅是个可爱的老工人,但38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工作经验和思想观念,使他难以相信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将三千万元的滞销产品“压价甩库”是正确的,他更害怕自己的徒弟马恩华因此而犯错误。所以,即使厂长马恩华来了,他也不开库。这场戏不仅鲜明地刻画出蔡师傅、马恩华、蔡建国、胡小五等四个人物,而且单刀直入地展示了人的观念的转变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要性和艰巨性。二是除夕之夜,马恩华在东北荒野中抒发内心情感的“雪花颂”。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开拓产品的销路,马恩华同严总、蓝梅一起奔波于东北各地,年三十夜晚,汽车在半路上坏了,马恩华又感冒发烧,他们只好投宿在荒原上的一家鸡毛小店。马恩华面对漫天飞舞的关东大雪,深有感触地赞颂道:“雪花有它自己的品格。雪花是世界上开得最短暂的花,寒冷的时候降临,温暖来了又悄悄离去。开也不浮不躁,落也无声无息,她默默地用自己的朴素,装点着大自然的美丽。难能可贵的是,她不嫌弃冬天的荒芜,而又用自己的消失给人们呼唤融融的春意!”这种从现实中产生、又作了诗意升华的情感,动人地揭示了主人公马恩华崇高的人生追求,为全剧的立意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三是马恩华回忆他与蔡建国一起喝酒,慨然应允放蔡去织布厂的一场戏。对饮交心,透出了两人兄弟般的情谊。特别是共同回顾起改革初期一同“跑销售”的苦日子,两人都默然泪下了。这里,真实地写出了当前企业寻找市场的苦涩与艰辛。当谈到蔡建国要到织布厂去当厂长,无形中会给马恩华减去一个亲密的帮手和增添一个竞争的对手时,蔡以为马恩华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然而马恩华却说:“厂长要是怕竞争,他就不配当厂长。”特别是马恩华听了蔡建国的豪言壮语“如果我出去当厂长,五年之内,蔡建国打败马恩华!”之后,他立即回答:“好你个蔡建国!你敢说这句话,我放人!……放人!……绝不返悔!”这又写出了马恩华高人一筹的工作魄力和思想境界。四是马恩华的保棉一厂兼并蔡建国的织布厂后,马重新任命蔡建国为织布厂厂长的那场戏。蔡建国在三年的时间里,将织布厂经营到了破产的边缘。在被保棉一厂兼并时,蔡愧悔交加,觉得保定城里已没有他的立足之地,只好灰溜溜地收拾行装,准备远去海南。可是,马恩华却要他留下来。蔡说:“我不需要怜悯!”马恩华立即激愤地回答他:“可你需要做人!你需要从哪儿跌倒给我从哪儿爬起来!……告诉你,我要成立集团公司,织布厂依然存在,你还是厂长。”蔡被深深地震动了,他哭喊着“马哥!”扑向了马恩华,两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这就写出了一个改革者的长远目光和博大胸怀。一部以真人真事为依据的纪实性戏剧,能出现如此动人的四场戏,我以为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应该说,《厂长马恩华》为我国纪实性戏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创作经验。
至于这部话剧的不足,我觉得也很需要探讨。探讨的目的,是为了在今后的修改中进一步提高它的质量,并以此研究当前纪实性戏剧创作中普遍存在着的一些问题。我以为,总的看来,《厂长马恩华》在表演上还是成功的。特别是邓印合扮演的马恩华,从气质、声音、造型到形体动作设计,都给人以自然、质朴、热烈、可亲的印象,分寸是恰当的。蔡建国、胡小五的表演也很出色。不足是出在剧作上。剧本高屋建瓴地刻画马恩华在国营企业改革中自觉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还不够。我们不赞成拔高人物,但也不能局限于原人原事。纪实性戏剧也应该给作家以想象的空间,给作家以合理解释真人真事的创造性。作为一个优秀的企业改革家,马恩华生前不可能只考虑保棉一厂,而不想到国营企业改革的全局。这个问题,现在只在尾声部分马恩华的讲话中涉及,未免过晚、过少,而且不能穿透全剧。此外,整部戏剧稍显平、散。这包括某些重点场次在导演处理上还不够突出。比如“雪花颂”和马恩华在家中说的“我何尝不想住得宽一点,日子过得富裕一点……”的那段独白,应该从舞台调度、灯光上再想想办法,以给人更大的情感冲击力。有些戏,花了不少力气,但演出效果却显得一般和似曾相识,如马恩华出国谈判前与病中的父亲告别、马恩华将分到的新居让给工人、胡小五求姐夫马恩华“开后门”让他买棉纱的戏,等等。蔡建国到织布厂后,究竟是怎么失败的?这个在剧情中十分重要的问题,始终没有交代清楚。如果只是简单地将失败原因归结为蔡忘记了“职工的心,企业的根”这个道理,那么,织布厂被兼并后,继续让蔡当厂长,职工们服他吗?严总和蓝梅(后升任副厂长)的戏,也显得弱了。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推敲。
标签:戏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