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化”的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会计电算化论文,会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从1979年财政部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首次进行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应用的试点至今,“会计电算化”事业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已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历史程。在财政部门、专家学者、会计软件用户和厂商的共同努力下,“会计电算化”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大批单位甩掉了手工帐,不仅大大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而且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推动了企业管理软件市场的蓬勃发展。然而,在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会计电算化”这个提法已暴露出很大的局限性。本文拟就“会计电算化”名词的由来及其局限性,以及从“会计电算化”发展到“会计信息化”的必然性等问题加以讨论。
一、“会计电算化”名词的由来
“会计电算化”就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的简称,是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帐、算帐、报帐,以及替代部分由人脑完成的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和判断的过程。“会计电算化”这个名词最早是1981年8月在长春召开的“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专题讨论会”上正式提出的,当时提“电算化”是为了更直接地让人们了解和接受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这项工作。此后,财政部在下发的文件中凡涉及到计算机在会计中应用问题时,都采用了“会计电算化”一词,并很快为社会各界所接受。
二、“会计电算化”提法的局限性
“会计电算化”强调的是对传统会计处理手段的电算化。因此,这种电算化仅仅是把计算机当作高速运算的工具,模拟手工会计模式去完成原有的数据处理任务。这种工具论的思想导致会计软件的开发思路依然沿用传统的会计循环理论,只追求如何模拟手工会计处理流程,替代手工处理方法,忽视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去改造传统会计,以满足企业管理的需求,并促进会计学科的发展。同时,目前的会计软件由于过份强调会计人员的习惯,使得这种会计软件变成了一个无需人工干预的“傻瓜”型软件系统,其结果是使人们只看到减轻劳动强度的一面,而忽视了会计人员参与管理和分析的一面。这样下去不利于调动会计人员学习的积极性,甚至有人担心照此下去“现在意义上的会计职业和会计职业教育,也就完全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这对会计学科的发展是极为有害的。
“会计电算化”未能体现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产生的巨大影响。例如,网络技术的应用,特别是“虚拟公司”的出现,使会计基础理论之一的会计主体假设产生了动摇。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会计主体假设规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和服务对象,明确会计人员站在谁的立场上,以多大空间范围的经济活动作为自己作用的内容。但是,在网络化经济时代,作为会计主体的企业,其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变化之中,而虚拟公司的出现更是扩展了企业的内涵和外延。虚拟公司可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企业组合而成,各个独立的企业可以在虚拟公司开展业务之前组合,也可以在开展业务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组合;可以在完成一项交易后即行解散,也可以视情况继续维持这种组合关系。组成虚拟公司的各独立企业借助计算机网络分合迅速,可随时根据实际需要增加或减少组合方。虚拟公司也可以通过网络把数以百计或数以千计的个人联合在一起工作,待业务完成后立即解散。可见,虚拟公司与传统的实体公司在组织形式和业务经营上存在明显的差别,但在网络上它又确实是一个公司,并且在经营着业务,那么就必须要对其经营的业务进行反映。因此,有必要将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转变为多重主体假设。同样,由于虚拟公司是临时性组织,时分时合,经营期间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对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以及权责发生制原则、历史成本原则等会计基础理论都将产生强烈的冲击。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还使会计实务中的凭证、帐簿、报表等的作用逐渐淡化,传统会计的许多流程、方法和要求也将失去意义。
“会计电算化”是工业经济和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按其理论建立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是一种重在满足内部管理的、封闭式的系统,是企业内部的信息孤岛。与企业外部社会信息系统相互隔绝。即使实现了网络化,也只是一个孤立的、资源贫乏的局域网络。这种状况已远远滞后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说“会计电算化”的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已经落后了,我们必须将传统会计模型与信息技术完善地结合起来,建立现代会计信息系统。
三、从“会计电算化”发展到“会计信息化”的必然性
随着信息技术日益广泛的应用,“信息化”一词已比较普遍,如“社会信息化”、“国民经济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等,只有会计领域还在提“电算化”。1999年4月初,在深圳召开的“会计信息化理论专家座谈会”上,与会专家提出了“会计信息化”这一概念。采用“会计信息化”概念,有利于同国际接轨,有利于同国内其它领域进行交流,有利于推进新形势下会计的研究和发展。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过程,是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全面运用计算机、网络和远程通讯为主的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搜集、加工、传输、存储和应用,为企业经营管理、控制决策和社会经济运行提供充足、实时的信息。作为企业信息化的核心,会计信息化具有以下基本特征:①以实现会计业务的信息化管理为目标,充分发挥会计的管理决策职能,这与以实现会计核算业务计算机处理为目标的会计电算化不同。②根据现代信息技术环境重构会计模型。会计信息化将对传统会计组织和业务处理流程进行改造,按现代管理模式重组会计组织和会计流程,可以支持“网上企业”、“虚拟公司”等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③会计信息化将按现代管理信息系统的思想来构建会计信息系统。横向上,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其它子系统有机结合,信息资源高度共享;纵向上,不仅包含基本的会计核算系统,还包括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和更高层次的会计决策支持系统。由此可见,会计信息化不仅考虑到信息技术本身的运用,更多考虑的是信息技术对会计的影响。
会计信息化的关键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会计进行重构和优化,建立开放的会计信息系统。这种会计信息系统将全面运用现代网络通讯技术和数据交换技术,实现资源的高度共享。同时,先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系统的高度共享性和开放性,将使会计信息和处理与披露由传统的及时性提升为主动性和实时性。会计信息化使企业内部人人都可能成为会计信息的处理者和使用者,会计信息将通过网络系统接受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随时监督,传统以簿记为主的会计组织也将改变,甚至不复存在。所以,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化,决不仅仅是一个名词、口号的变迁,它更应该代表一种与信息技术环境相适应的新的会计思想。
标签:会计电算化论文; 会计论文; 会计职业论文; 信息化管理论文; 会计人员论文; 信息技术论文; 财务与会计论文; 财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