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初中信息技术与论文_谢志祥

试析初中信息技术与论文_谢志祥

摘要:初中历史作为学生历史教学的专业启蒙阶段,需要根据学生实际心理状态与接受状态进行教学技术的应用,本文以此出发点,思考初中信息技术与14年抗战史教学的有机融合,认为在教学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但不能依赖信息技术,需要将技术与知识有机融合,形成有机课堂。

关键词:初中 信息技术 抗战史 教学

14年抗战是中华民族涅磐重生的关键过程,抗战过程艰难困苦,抗战的胜利为是中华民族近代由衰亡走向振兴的转折点,初中生作为专门历史课程的初学者需要在教学中充分理解其困难,需要教师用合理教学手段多角度进行教学环境构建。

一.初中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融合的必要性

1.教师教学需要

现有历史教学体系中,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体系内的必备组成部分,地域一部分年轻教师而言,其学习教学过程中,自身对于信息技术的依存度较高,而且就历史教学而言,需要将历史中的图片以及短视频向学生展示。此部分需要用到信息技术手段,而论从史出的要求,也需要真实的情景再现。最为课堂主导的教师,也需要通过图片与视频以及大段材料替身学生们的兴趣。十四年抗战,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大量图片与视频以此材料向学生们展示中国社会当时的实际情况以及各个势力自身发展与内部控制的强化,尤其是日寇在我国的残暴,如潘家峪惨案、731部队。这些情况的材料相较于历史文献材料,进行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图片与视频展示更为适合教学教学情境复现的需要,也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而武汉会战、百团大战等战役图片可以有效的向学生证明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中国军人的奋斗;哭泣的孩童、炸毁的房屋可以让学生认识日寇的残暴以及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总而言之,在现有历史教学尤其是十四年抗战史教学中需要采用信息技术教学,是教师教学的要求。

2.学生学习需要

学生学习十四年抗战,不仅需要学习书本知识还需要通过学习认识抗战与近代史上其他战争的不同。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技术,可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其对于资料的有效利用。可以通过资料建设有效教学情境,并让学生有效的融入此教学情境当中。在教学中,学生表示十四年抗战时间跨度大而且历史事件多,内部关系复杂,不进行总结整理,自身学习会呈现混乱状态,而如果过分精简则会造成学不能有效从历史情境中感悟历史,所以需要信息技术中的PPT、微视频等手段对材料进行取舍,满足学生的需要。

3.课程标准需要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十四年抗战教学,让学生明了中华民族在抗战中的艰难困苦以及正面敌后战场的战斗历程以及抗日战争的不同阶段与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与抗战结束对中华民族近代史的起到的意义。这些教学标准的实现,都需要材料的支撑,而材料的获取依赖于信息技术,材料的展现也依赖于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实现也依赖于信息技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课本中的话语言简意赅,且多结论性话语,通过信息技术的材料显现可以让课程标准更好的完成,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纸面上。

二.初中信息技术与抗战史教学现有融合现状

1.技术融合

上文中探讨了信息技术与抗战史教学的必要性,在现有教学中二者已经存在一定的融合状态。首先其融合状态在于技术融合。所谓技术融合指的是二者融合中教师将讲授法、小组学习法等教学方法与信息技术在课堂上实现融合,如在进行东北抗联的抗敌斗争过程中,教师组织小组分析局部失利的原因,而小组结论则让学生在课下通过自身微信或QQ群进行相互交流。教师在交流中与学生在相应的技术条下进行互动,在彼此互动中实现技术条件下的有机融合。在技术条件下,形成教学的有效组织形式。

2.内容融合

内容融合就是将课本内容与资料内容有机融合。在上文中有所显现,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也有选择的进行内容融合。一般内容选择是以课本为根本,之后根据课本中的要求进行相关材料的选取。在选取中对视频、图片、文字进行有效分类,在时间充足情况下,多用视频与图片,而文字则多是课本文案的补充。在进行十四年抗战教学过程中也不例外,在日寇的暴行中,对于军管理则是选取沦陷区内工厂开工数,对国统区的经济崩溃也是选择相应工厂开工数的图表,共产党的中流砥柱则是选择日军战史中对根据地的扫荡内容以及百团大战的图片。在具体讲授中,教师需要做到信息技术体如PPT上的内容与学生教案中的内容无缝链接,但一般教师不容易产生此种效果,所以需要进行教师主导下的技术与教学的体系化提升。

三.初中信息技术与抗战史教学融合体系化提升

在现有教学中,技术与课堂本身需要关注的就是耦合程度,技术耦合程度加深是教师教学提升必然要求。技术耦合即为教师在课堂上不滥用技术手段而是有意通过板书与讲解将基本知识传授个学生,技术只是作为补充条件进行相应的建设。在十四年抗战教学尤其要注意技术手段产生的学生与教师本身耦合程度不深的问题,典型就是学生在课堂上只顾看图片与视频而忽视自身所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教师需要将重点设置在板书上,用讲授引导学生进行情境的走入与走出,以此实现融合体系化的提升。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信息技术与十四年抗战史教学的分析,认为初中阶段信息技术对抗战史教学是各方要求的结果,并且在实际中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仍有技术与教学的耦合性问题需要关注,需要在一定条件下进行解决。

参考文献

[1]孙立军, 仉元杰. 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J]. 新课程(中), 2015(8):158-159.

[2]张军. 试析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学科的整合[J]. 中文信息, 2017(9).

论文作者:谢志祥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6

标签:;  ;  ;  ;  ;  ;  ;  ;  

试析初中信息技术与论文_谢志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