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次贷危机与中国金融改革_金融论文

美国次贷危机与中国金融改革_金融论文

美国次贷危机与我国金融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金融改革论文,危机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是由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而引发的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场危机引发我们对美国金融市场的重新认识,以及对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重新思考。我认为,引发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美国的储蓄率长期过低,金融资源不足,整个美国的经济实际长期处于一种透支的状态,迟早会引发金融危机。需要引起我们思考的是,应加快金融创新的步伐,促进我国过剩的金融资源与产业发展的结合,把流动性过剩所带来的风险积极地转化为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强有力支持因素。

一、美国的储蓄率长期偏低,美国经济处于透支状态

(一)储蓄率过低,是美国经济长期存在的一个痼疾

美国人喜欢消费而不喜欢储蓄,并且往往是拿着明天的钱来满足今天的消费需求。消费者贷款购买各种消费品。尤其是房子,美国人很少全款买房,通常都是做长时间的按揭。因此,形成了美国人普遍的消费行为:一辈子大肆消费,同时一辈子不停地还贷款。

实际上,不止一位美国经济学家对美国的储蓄不足表示过严重担忧。2007年3月18日,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接受中国《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就一再强调,美国经济的真正麻烦就在于储蓄率太低。记者问他对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是由于人民币汇率低估造成的这一说法怎么看时,斯蒂格利茨明确回答说:“我一直在强调,改变人民币汇率对美国的贸易平衡没有实质意义,美国人可以不从中国进口纺织品,但美国还是得从孟加拉国、柬埔寨进口纺织品,因此贸易逆差的总额不会减少。美国的麻烦不是中国造成的,美国应该强调自己的问题,美国的储蓄率太低了。”随后,斯蒂格利茨再一次强调:“问题是美国的储蓄率过低(不到中国的1/30),如果美国人的储蓄增加十倍,贸易逆差就不会出现了。”

可见,过度消费和过低的储蓄率,是美国长期存在的严重痼疾。

(二)次贷危机的根源在于储蓄率过低而造成的金融资源不足

消费过多而储蓄过少,没有钱也要消费,今天花明天的钱,自己花别人的钱。这实际上就是在透支购买力(包括政府,庞大的财政赤字表明政府也处于透支状态)。由于大家都在贷款消费,负债消费,因此还贷就成了伴随许多人一生的头等大事。而整个社会信用链条、整个金融支付链条能否顺畅地运转,也往往取决于贷款能否及时充分地收回。这次次贷危机就是由于贷款人无法偿还到期的贷款,导致次贷抵押贷款公司破产,进而引起整个金融市场支付链条断裂,造成严重的流动性不足,最终导致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次贷危机实质就是由于储蓄不足、消费透支引发的金融危机。

要详细弄清楚为何储蓄率过低引发次贷危机的道理,我们需要首先了解围绕次级贷款所形成的长长的金融链条。

所谓次级贷款,是指金融机构对信用等级达不到一般的正常标准,因而划定为次级信用贷款人发放的住房贷款。由此形成的贷款供求市场,就是次级贷款抵押市场。

在次贷危机露出苗头的2006年之前,美国的股市由于伊拉克战争和经济景气等原因,一直呈现上涨的态势,使得美国出现了来自股市等投资领域的收入大增的所谓的“财富效应”,进而也带动了房市的繁荣。在2006年前的5年间,房价一直是持续上涨的。同时,美联储为了刺激和保持经济增长,一直实行低利率政策。房价的持续上涨和利率的持续走低,促成了美国次级贷款抵押市场的兴旺。

次级贷款抵押市场的金融链条大体上包括或涉及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环节。

次级贷款抵押市场的第一级链条就是贷款抵押公司向次级贷款人推销房屋贷款。这些贷款公司用低利率从银行等金融机构拆借来资金,贷给想要买房子的人。在房价持续上涨的时候,抵押贷款公司向外发放的贷款越多,也就赚得越多。因此,它们瞄上了需要住房但信用等级又不够的次级贷款人,以非常优厚的贷款条件诱惑他们来贷款,受到诱惑的美国人就大肆贷款买房。这样就进一步刺激了房市繁荣,将房价不断地推向新高。

抵押贷款公司把钱贷出去之后,遇到了两个棘手的问题:一,贷款本来就有风险,次级贷款风险更大,必须找到分担贷款风险的人(当然同时也会从他手里分走一部分收益);二,由于房屋贷款期限一般都比较长,在房市大热的情况下,贷款的发放又很快,抵押贷款公司面临着无款可贷的窘境,必须再去向别的金融机构拆借资金。由此,贷款公司就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把贷款人欠贷款公司的债务做成可以向外融资的债券,借此把风险分担出去,把资金拆借进来。于是抵押贷款公司就把投资银行拉了进来,买这些由次级贷款变来的债券。

投资银行愿意分享房地产市场繁荣带来的收益(通过贷款购房人还本付息),但也不愿意承担全部风险。于是投资银行又把次级贷款债券分成了两类,风险小的一类拿到证券市场卖给一般的投资者,而风险高的次级贷款债券则卖给了对冲基金。这样就又有两个环节加入了次级贷款的链条。

由于房价在不断高涨,加入这一房贷链条的金融机构都大赚特赚,就使得更多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加入了进来,如保险公司、各种基金、包括其他国家的银行,等等,大量购买这些由次级贷款变来的抵押债券,而这样一个金融链条的维持,完全依赖于房价的不断上涨。

2006年底,美国的房价出现了持续下跌,而美联储为制止物价的上涨提高了美国市场的利率水平。房价跌,利率涨,两头一挤,许多贷款人无力偿还到期的贷款,这个分享房市繁荣的利益链条就断裂了。首当其冲的是抵押贷款公司。由于贷款收不回,贷款公司无力偿还自己的贷款(比如以极低的利率从日本银行借来的资金),也无力回购赎买以前发行出去的由次级贷款变成的债券,只好宣布破产。由此连累投资银行、对冲基金、保险公司、外国银行等都出现了巨额亏损,股市随之大跌,民众荷包缩水,还不起房贷的人变得更多,又带来更多的金融机构破产倒闭或亏损裁员……,次贷危机由此爆发。

次贷危机的直接导火索,当然是房价的下跌,房市繁荣的结束。但深究起来,房价的涨涨跌跌是会反复出现的,为什么这一次会造成这么严重的危机?仅从房价的涨落似乎还不能给出充分的解释。引发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就是美国的储蓄率过低。

(三)美国经济处于透支状态

由于储蓄率过低,储蓄不足造成资本供应不足,因此,美国虽为世界头号发达国家,却有着发展中国家的问题,即资本不足的问题。

发展经济学中有一种解释发展中国家资本不足成因的理论,叫“两缺口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在发展中国家,由于人民的收入水平低,在解决基本生活消费需求后就不会有多少剩余拿来储蓄,所以就造成了国内的储蓄缺口,成为资本不足的内部原因。另一方面,由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产业竞争力差,往往会出现贸易逆差。因此试图通过出口创汇,利用从国际市场获取收入来弥补国内资本不足也很难。这是外汇缺口。由于存在着这两个缺口,发展中国家就面临着严重的资本不足,进而导致产业成长乏力,国际竞争力难以提升等困境。

拿这种理论来观察美国,我们就发现,美国虽为发达国家,可是也存在严重的“两缺口”,即由于国内储蓄不足造成的“储蓄缺口”(这种储蓄缺口实际还应包括政府巨额的财政赤字);以及由于长期存在的外贸巨额逆差造成的“外汇缺口”。而造成“两缺口”出现的原因,显然是由于美国人过度消费造成的。

美国国会预算局今年3月4日估计,在今后10年里,美国的财政赤字总额将达2.58万亿美元,每年的赤字额都将超过2000亿美元。而美国财政部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则认为美国今后将面临长期的财政赤字,其总额将达到44万亿美元。美国百姓的负债率也不低,据美国公布的数字,美国在2006年底居民家庭的负债总额已经达到8万亿美元。面对这样的负债窘境,本来应该勒紧裤带,储蓄还债。可是美国人并不想依靠储蓄来填补这个负债大窟窿。军费开支、消费等等,一样都不能减少。因而美国的经济和金融实际上就长期处于一种透支的状态之中,这迟早是要出大问题的。次贷危机就是这样的大问题。它既是储蓄率低所造成的透支大窟窿的必然结果,也是这种透支大窟窿的一次大暴露。

(四)美国利用金融创新和美元世界货币的地位来弥补其金融资产缺口

既然不想放弃高消费,那么资本不足的问题怎么解决?美国人主要采取了两个办法:一是大力利用所谓的“金融创新”,用金融工具的创新来弥补金融资产的不足;二是充分利用美元世界货币的地位,操纵世界金融市场,调动国际资金来填补美国资产缺口。美国的做法,通俗地说,一是把明天的钱拿到今天来花;一是把别人的钱拿到自己手里来花。因此,现在无论是美国百姓还是美国政府,都是在负债消费:对明天的负债,这就要不断地还贷;对别人的负债,使得美国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美国政府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负债人。

美国是金融创新的领先者。战后几十年来,几乎所有的金融创新都起源于美国。这一方面与美国是经济最发达、金融最活跃的国家以及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金融市场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美国储蓄不足,力图通过金融创新来弥补“储蓄缺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金融创新理论也称金融深化理论。这一理论也是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储蓄不足、资本不足而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由于储蓄不足、资本稀缺,往往倾向于实施严格的金融管制,其意图就是保证稀缺的金融资源能够有效地用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可是实施金融管制反而会使得社会有限的金融资源更显短缺,潜在的金融资源更难被动员出来。因此,该理论主张应大力推进金融深化,其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大力推进金融自由化、市场化,二是要大力推进包括各种金融工具开发利用在内的金融创新。通过这样的金融深化或创新,可以更有效地动员和运用各个方面、各种形式的金融资源,从而克服资本不足的困难。

美国虽然金融市场很发达,可是由于储蓄不足,相对于其经济规模的维持来说,其资本相对而言显得不足(表现之一就是政府和民间都积累了庞大的债务)。所以美国就非常注重金融市场上的金融创新,如纳斯达克市场、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开发、各种金融机构、组织的涌现,等等。次级抵押贷款也是种种金融创新中的一种。

通过前面对次贷危机背后的金融链条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次级贷款至少有四个方面的创新:第一,就是给没钱买房子的人、或者信用等级不够的人(即所谓的次级贷款人)提供住房抵押贷款。第二,把次级贷款变成债券,一方面成为再融资的手段,吸引投资来弥补储蓄不足;另一方面,分散风险、分享收益。第三,提供了新的金融交易工具、交易方式、形成了一种新的金融市场和一系列金融交易关系。第四,充分利用了国际国内的金融资源。

正是由于一系列的金融创新,我们就看到,在贷款供求双方都面临储蓄不足、资本不足的情况下,通过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创新,把房地产市场进一步刺激兴旺了,也把金融市场搞得更加活跃。在次级抵押贷款上所表现出来的金融创新,实际上就是无中生有地在市场上创造和扩张信用,强化对现有信用的调动能力,不断形成新的信用链条,以此来调动信用反复的利用,从而有效弥补实际的资本积累的不足。

但是,也正是因为没有真正的储蓄的支撑,而完全依靠预期收益所带来的信用链条来维持,这个金融链条的基础就很不稳固。一旦其中一个环节不能衔接,就会造成整个系统的崩溃。像这次的次级抵押贷款链条,就完全寄托在房价的不断上涨上面。房价涨,大家都赚,皆大欢喜;而一旦房价跌,大家都赔,满盘皆输。

二、反思中国——怎样有效利用金融创新优化配置金融资源

中国的情况正好与美国相反,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储蓄率都相当高。到2008年3月,国家外汇储备达到16821.77亿美元。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研究报告,到2007年底,全国金融机构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40.11万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38.94万亿元,与此同时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27.77万亿元。存款与贷款相比,出超达近13万亿元。因此,与美国等国出现的流动性不足相反,中国面临的是流动性过剩的问题。这些过剩的储蓄如何合理有效地运用,成为影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稳定、金融市场稳定和发展、国民经济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可以说,中国面临的问题就是:今天的钱怎样更好地为明天而花。

我国仍然面临着推动国民经济长期增长、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艰巨任务。同时,在金融出现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我国的就业压力仍然巨大。一边有过剩的金融资本,一边有过剩的劳动力,两边都是生产要素,又都过剩,却结合得不太好。一边有过剩的资金在寻求出路——股市热、房市热、收藏热,等等,只要是被认为有投资价值的,过剩的资金就一拥而上,造成一波又一波的投资热,另一方面,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新农村建设、民生问题的解决、自主创新的推进,又在嗷嗷待哺地期待着金融资本的进入。这些状况表明,在中国的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适配问题。我们必须通过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动金融创新,来有效解决这种不适配的问题。

(一)坚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积极推动金融创新

美国发生了次贷危机,就使得我们可能一提到金融创新就谈虎色变。对此我们需要看到,在金融创新上我国与美国的问题正好相反,美国是金融创新过剩而金融资源不足,我国则是金融资源过剩而金融创新不足。所以美国的金融创新实质上是在透支明天。而我国的金融创新,强调的应该是盘活过剩的金融资源,为有一个更好的明天而花好今天的钱。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国银行的储蓄资金也大量地涌向了房地产市场,对房市走热、房价攀升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表面上看和美国次贷危机前房市热、房价涨的情况类似,实际背后的原因却很不相同。美国的情况是,金融机构金融资源不足但又想从过热的房市分一杯羹,于是搞了一个近乎无中生有的金融创新,即把次贷债务做成次贷债券,把对别人的贷款作为自己再融资的依据。我们国家的情况则不同,是过剩的金融资源在急切地寻找赢利的途径。由于投融资体制还待进一步改革,所以我国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结合并不顺畅。在向产业资本投入不畅的情况下,大量的金融资本就涌向了房地产市场和各类金融投资市场,如股市、债市、汇市、金市等市场,在推高这些市场价格的同时,也让人产生了会不会造成经济泡沫化的担忧。归结起来说,美国的问题是,在金融资源不足的情况下还想消费和赚钱;而我国的问题则是,过剩的金融资源需要寻求投资赢利的途径和机会。

因此,虽然同样叫做金融创新,实质上却大有分别。我国问题的症结在于,由于金融市场发育滞后,金融创新严重不足,从而造成了金融资源的大量闲置及配置不当。这种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严重不适配的状况,实际上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运行质量改进的瓶颈制约。因此,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金融市场发展,积极推动金融创新,是我们推动改革和发展的重中之重,是紧迫的任务。

(二)把握金融创新的合理方向——促进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有机结合

我国的金融创新,要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要充分考虑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我认为,我国在现阶段经济发展的最突出的需要是各种物质性生产产业的成长,因而金融创新的主导方向应当是有效促进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有机结合。这样一方面可以大大促进就业增加,推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从而间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再一方面,可以促进产业升级,产业竞争力提升,本国跨国公司的培育,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只要坚持金融创新与实业成长相结合的方向,我国的金融创新就可以在盘活过剩的金融资源的同时,有效防止泡沫经济的蔓延。

因此,我国的金融创新,重点应放在企业投融资体制及相应的投融资方式、投融资工具的创新方面,放在有效支持自主创新及新兴企业和产业的风险投资方面,放在大力支持可以有效增加就业和鼓励创业的中小企业的发展方面,放在与改善人民生活、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有关的第三产业发展方面。总之,金融创新要围绕有效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来展开,而不仅仅只是为了在一些热门投资领域分得一杯羹(像美国次贷抵押贷款公司那样)。

同时,在积极推进金融创新的同时,要增强对金融创新的风险意识和市场约束。这也是次贷危机给我们的警示。也就是说,美国是在一个比较成熟发达的金融市场、金融体系中进行金融创新,而我国则是在一个市场还远未发展成熟、体系远未完备的环境中进行金融创新。在这样一个不成熟但资源又比较充裕的环境中进行金融创新,需要一个系统工程,即把体制创新、机制创新、规则完善、工具创新等几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根据国情,选择合理的金融发展模式及经济成长模式

国际上一些学者和舆论,在分析次贷危机的成因时,几乎都提到了美国金融模式的不合理性及现有国际经济关系的不合理性。有人讲,次贷危机表明了美国式“金融资本主义”及其主导世界经济发展模式的破产。

次贷危机已经表明,在以往全球化进程中所形成的国际经济格局可能要崩解了。中国在过去30年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定位于“世界加工厂”、“世界装配厂”的位置,对世界资源及世界金融市场缺乏影响力、控制力,往往处于只能被动应对的境地。这就需要我们主动地去逐步加以改变。如果要强调做出这种改变的主动权必须“操之在我”,那么我们就需要认真、深入、广泛地思考我国今后的金融模式、经济发展模式如何选择的问题。

比如说,美国由于居民整体收入水平高,因而往往选择投资作为家庭金融资产的主要形式。因此,美国的金融创新大多集中在各种金融投资工具、金融投资方式的开发方面。而我国,居民由于收入较低,生活负担重,承担风险的能力弱,因而多数人选择储蓄作为家庭金融资产的主要形式。因此,同样动员社会金融资源,美国就主要依靠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而我国,依靠银行储蓄的间接融资方式仍然占据主要地位。因为我国大多数居民在内心里并不把股市作为自己资产真正安身立命的场所,而只是当作一个可以赚点钱、撞撞大运的地方,把买股票就看做像买彩票一样。他们内心的真正选择还是把钱安安稳稳地存在银行最好。我们在推进金融改革、金融创新、选择动员社会金融资源的模式时,是否应该考虑这种以储蓄为首选的民众心理和阶段性国情?

再比如说,如何把充裕的金融资源与我国产业的成长更为紧密有效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在国际产业价值链分工中处于低端的不利地位,有效提升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促进我国经济“走出去”战略的有效实施,形成以我为主的产业成长、经济发展模式,都是我们在选择金融模式时需要考虑的。

总之,次贷危机给我们的消极的警示,是要我们注意防范来自国内和国外的金融风险,保障我国金融安全,避免遭受重大金融损失;而给我们的积极的启示,则是要求我们在选择未来的金融发展模式时,推进金融改革、金融创新时,需要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人民的心理、产业发展的阶段性要求,要服务于、服从于、适应于整个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

标签:;  ;  ;  ;  ;  ;  ;  ;  ;  ;  ;  ;  ;  ;  

美国次贷危机与中国金融改革_金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