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凯, 刘力, 胡亚娜, 单晓清[1]2004年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研究脑局灶缺血再灌注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DNF)的表达规律及其意义。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 30只 ,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组 ,按照改良的栓线法建立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DNF在脑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BDNF免疫阳性表达在缺血再灌注组的梗死中心区梗死灶边缘带有显着增强的阳性表达。再灌注 15min开始增多 ,再灌注 1h明显增多 ,2h达到高峰 ,4h开始下降 ,2 4h恢复至正常对照组水平。结论 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诱导BDNF极早表达 ,并迅速升高 ,有利于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细胞的存活及后期神经功能恢复
孙丽, 刘英北, 王岭, 陈晶, 李海燕[2]2016年在《黄芪注射液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BDNF表达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MCAO/R)模型,经腹腔注射黄芪注射液(6 m L/kg)干预治疗。Longa法评分评价大鼠神经行为功能,蛋白印迹法(Western-blot)定量检测BDNF蛋白的表达,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BDNF基因的表达。结果:经黄芪注射液治疗后,大鼠大脑海马区BDNF蛋白和BDNF mRNA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动物神经行为功能显着改善。结论:黄芪注射液可通过上调BDNF的表达而促进受损神经的修复,刺激神经再生,改善动物的神经行为功能。
张莉[3]2004年在《针刺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线粒体损伤相关因素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脑对缺血极为敏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机体主动或被动地作出广泛的反应,构成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复杂的病理机制。由于脑缺血后存在着缺血时相改变,为在治疗时间窗内研究针对性干预,改善大脑功能提供了理论依据。由于缺血半暗区理论提出,使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研究重点定位于脑组织出现不可逆之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基本病理改变脑水肿及细胞凋亡,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结果。虽然线粒体功能恢复在缺血再灌注细胞复苏中必不可少,但线粒体在脑损伤一系列瀑布反应中起着非常关键作用,围绕着线粒体介导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胞凋亡的主要事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病理上发生了一系列时间和空间的错综级联反应。脑缺血时,线粒体氧化磷酸化不能有效进行,ATP 生成减少而水解增多,细胞由于能量不足发生功能障碍,随着缺血时间延长,线粒体功能和结构受损,ATP 耗竭,细胞功能进一步损害。再灌注时,线粒体产生大量自由基,同时线粒体钙转运紊乱,发生永久性通透性改变,胞浆钙急剧升高,在 Bcl-2 家族、半胱天冬酶、细胞色素 C 等凋亡相关因子的作用下,导致细胞凋亡发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以诱导神经细胞再生,有内源性 NSC 激活现象,脑功能可以发生重建。神经元再生有分布和移行规律。神经生长因子和神经特异性蛋白等和神经再生关系密切。在众多的细胞因子中,神经营养因子在神经再生中具有重要作用。靶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通过自分泌、旁分泌方式,转输作用于相应神经细胞,只有那些获得足够神经营养因子的神经元能够成活,否则就会死亡。脑缺血属于中医学中的中风病范畴。针刺治疗中风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临床验证,早在《黄帝内经》、《甲乙经》及《针灸大全》中即有记载。由于时间治疗窗的提出,针刺疗法已经从对缺血性中风后遗症和恢复期的治疗转到了对其急性期的治疗研究;针刺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多途径、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针刺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涉及面较广,从对大鼠神经功能行为缺损的干预、脑组织的病理形态学的改变、脑功能代谢和脑微循环的改善到缺血性神经元凋亡信号转导的影响等方面都有所及。对针刺机理的研究已经不是仅限于器官和系统水平的整体分析,对针刺效应的研究已经在微观水平层面上逐渐开展。虽然针灸的脑保护作用机制还未十分明确,但很可能是通过激发机体的潜能,启动包括内源性抗缺血损伤的能力在内的多种调控机制,共同发挥抗损伤的脑保护作用。这种脑保护作用也可能促进了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参与病损的修复。本研究利用线拴法闭塞大鼠大脑中动脉造成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和在体外培养海马神经元模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进行了下列主要研究工作:① 从脑损伤后起关键作用的线粒体改变入手,分别观察线粒体膜电势变化、细胞内钙变化,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能说明体内自由基产生和清除状况的脑组织中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动态变化。② 从与抗脑损伤有相应关系的神经再生营养角度,观察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生长相关肽(GAP-43)表达和血清转化生长因子(TGF-β)含量变化和二者的相关关系。③ 电<WP=4>中文摘要 - 2 -针曲池、足叁里、百会穴对脑组织中 MDA、GSH 动态变化的影响。电针对海马部位 GAP-43表达和血清 TGF-β含量变化的影响。④ 将电针曲池、足叁里、百会穴的正常大鼠和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的血清,加入到海马神经元模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培养液中,观察针刺血清对线粒体膜电势及细胞内钙的变化的影响。 本研究共分 4 部分进行: 1.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行为学和病理形态学变化及针刺的影响:神经功能缺损是 MCAO大鼠重要表现体征。用单盲法在 MCAO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的 6h、24h、48h、72h 不用时间点内,对大鼠的相关行为表现进行评分。发现用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方法结合 TTC 染色和 HE染色方法,可以作为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检测的方法之一。电针可以降低神经行为等级评分,说明电针能有效改变大鼠神经功能缺损。 2.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 MDA 和 GSH 动态变化及针刺的影响:在脑缺血再灌注时自由基产生增加,自由基清除系统的功能低下导致脂质过氧化作用增强。自由基可以过度消耗抗氧化酶 GSH,并生成大量的脂质过氧化物代谢终产物丙二醛(MDA),介导神经元不可逆损伤。在 MCAO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的 6h、24h、48h、72h 不用时间点内,发现大鼠再灌注后,脑组织的 MDA 含量明显增加,24h 以后升高明显;GSH 的活性显着下降,在脑缺血再灌注6h 时最低。针刺有助于降低 MDA 水平和提高 GSH 活性,尤其对再灌注较长时相组作用明显。针刺可以降低 MDA 水平和提高 GSH 活性,因而说明抑制自由基生成、整合内源性抗氧化系统,促进自由基清除、抗脂质过氧化。 3.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 GAP-43 和 TGF-β表达及针刺的影响:GAP-43 是神经元发育和可塑性的分子标志物。TGF-β可以作为脑损伤的标记。在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 ELISA 方法观察 MCAO 大鼠造模后 72h,损伤脑组织的生长相关蛋白 GAP-43、血清转移生长因子 TGF-?
高原, 王哲, 王莹, 王守岩, 马贤德[4]2011年在《眼针疗法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组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眼针疗法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组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探讨脑保护作用机制。方法线栓法制备SD大鼠大脑中动脉梗死再灌注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眼针组4组。于再灌注72 h后采用ZeaLonga评分法进行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缺血海马组织BDNF mRNA的表达,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缺血海马组织BDNF的表达。结果缺血再灌注72 h后,眼针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眼针组大鼠海马组织BDNF mRNA的表达和蛋白的表达较模型组均明显减少(P<0.01)。结论眼针疗法能提高大鼠缺血再灌注后海马组织BDNF表达水平,通过促进神经元的修复发挥脑保护的作用。
廖梓亘, 陈慧[5]2016年在《丁苯酞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神经保护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丁苯酞注射液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56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丁苯酞24 h治疗组,丁苯酞48 h治疗组。缺血2 h再灌注时,丁苯酞24 h治疗组及丁苯酞48 h治疗组分别予腹腔注射丁苯酞注射液每天20 mg/kg,直至各时间点处死。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组分别向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观察各组脑缺血体积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阳性细胞数。结果丁苯酞治疗组比缺血再灌注组的脑缺血体积明显缩小,且丁苯酞48 h治疗组较24h治疗组缩小更显着(P<0.05)。BDNF阳性细胞检测显示丁苯酞治疗组比缺血再灌注组的BDNF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且丁苯酞48 h治疗组较24 h治疗组增多更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注射液可能通过诱导BDNF的表达从而发挥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
王玉[6]2016年在《RGMa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管再生的影响及机制探讨》文中指出背景与目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和复发率的特点。卒中后的血管再生是脑梗死后早期代偿的重要过程,能改善局部血流供应、帮助清除坏死组织,为神经元修复、再生创造良好的微环境,从而促进神经功能康复。排斥导向分子a(Repulsive guidance molecule,RGMa)是一种轴突导向因子,与其高亲和力受体Neogenin结合后介导轴突生长抑制、排斥性导向作用,并参与神经增殖、分化、存活等过程。近期研究发现,血管和神经系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它们之间存在一些共同的的分子信号。例如经典的轴突导向因子Netrin家族,参与了血管细胞的黏附、游走、增殖、分化甚至凋亡的调控,在神经和血管发生过程中均能发挥调节作用。最近有研究报道RGMa通过Neogenin下游的FAK去磷酸化抑制人脐动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artery endothelial cells,HUAEC)管状结构形成,从而抑制血管生成,但目前关于RGMa在脑缺血损伤后血管系统中的作用尚待阐明。缺血性脑卒中后的血管再生涉及多种细胞生长因子,目前对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Ang)家族的功能研究最为深入。VEGF具有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粘附、迁移和增加血管通透性的生物学活性,ang2与vegf协同作用,触发血管的再生,ang1则促进结构不完整的新生血管形成稳定成熟的血管形态。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bdnf)除了能促进神经再生,还具有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存活和再生的作用。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应用重组腺病毒rad-shrgma进行特异性rna干扰可显着降低rgma表达。此外,rgma的受体neogenin,胞外结构含有4个免疫球蛋白结构域(4ig)和6个纤维蛋白Ⅲ样结构域(6fnⅢ),有文献报道6fnⅢ是neogenin上与rgma结合的区域。因此本研究采用重组腺病毒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rgma的转录进行rna干扰,从而抑制rgma表达,观察血管再生情况,探讨rna干扰rgma对大鼠局灶性缺血再灌注后血管再生的影响。后期研究中采用6fnⅢ对rgma/neogenin通路进行干预,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缺血皮质vegf、ang1、ang2、bdnf的表达水平,探讨rgma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管再生影响的潜在的机制。方法:1.将2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脑缺血组(i/r)、脑缺血+重组腺病毒干预组(i/r+rad-shrgma)及脑缺血+空载体腺病毒注射组(i/r+rad-hk),脑缺血组(i/r)再分为2天和7天亚组。颅内立体定位注射腺病毒建立rna干扰rgma重组腺病毒转染动物模型后,立即行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再灌注手术。于再灌注后第2天进行免疫荧光定位rgma及其受体neogenin在缺血脑组织神经元、血管内皮细胞上的表达;rna干扰rgma后第7天进行免疫组化法标记cd31计数缺血侧皮质微血管数,免疫荧光双标ki67/cd31观察缺血侧皮质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情况;所有大鼠在处死前进行神经功能评分。2.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脑缺血组(i/r)、脑缺血+6fnⅢ不同浓度干预组(i/r+6fnⅢ(h):1μg/μl;i/r+6fnⅢ(m):0.5μg/μl;i/r+6fnⅢ(l):0.25μg/μl)及脑缺血+生理盐水对照组(i/r+ns)六个组,分别予以等体积不同浓度梯度的6fnⅢ或生理盐水进行侧脑室注射,通过蛋白质印迹实验检测rgma的蛋白表达水平,探索6fnⅢ的最佳给药浓度。然后,将9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脑缺血组(i/r)、脑缺血+重组腺病毒干预组(i/r+rad-shrgma)、脑缺血+6fnⅢ组(i/r+6fnⅢ)、脑缺血+空载体重组腺病毒注射组(i/r+rad-hk)及脑缺血+生理盐水对照组(i/r+ns)六组,各组再分为2天、7天、14天亚组。蛋白质印迹实验检测再灌注后第2、7、14天缺血侧皮质vegf、ang1、ang2、bdnf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rgma及其受体neogenin在神经元、血管内皮细胞上均有表达;rna干扰抑制rgma表达后,微血管数量明显增多,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明显,神经功能缺损明显改善。2.6fnⅢ能显着降低rgma蛋白水平,其作用与浓度呈正相关,且中浓度组与高浓度组间无统计学差异,选择中浓度组6fnⅢ(0.5μg/μl)作为给药浓度;6fnⅢ干预组与rna干扰rgma腺病毒组vegf、ang1、ang2、bdnf的蛋白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结论:1.RGMa可能在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管再生过程中发挥负性调节作用,采用重组腺病毒rAd-shRGMa进行RNA干扰抑制RGMa表达则能促进血管的再生,改善神经功能障碍。2.外源性6FNⅢ肽段能有效降低RGMa蛋白水平,干预RGMa/Neogenin通路;RGMa可能通过受体Neogenin在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拮抗VEGF、Ang1、Ang2、BDNF表达从而对血管再生过程发挥负性调节作用。
程萍萍[7]2017年在《银杏内酯B对HIBD新生大鼠脑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制备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 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实验动物模型,同时给予中药银杏内酯B(Ginkgolide B,GB)、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剂(LY294002)、MEK-ERK信号通路抑制剂(U0126)进行干预,观察HIBD后各组大鼠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rain-derived neutrophic factor,BDNF)、磷酸化-AKT(ser473)[P-AKT(ser473)]、磷酸化-ERK1/2(P-ERK1/2)、活化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leaved caspase-3,CC3)的表达水平及神经细胞凋亡情况,探讨银杏内酯B对HIBD后新生大鼠脑BDNF表达的影响,以及PI3K-AKT/MEK-ERK信号传导通路在银杏内酯B抗HIBD新生大鼠神经细胞凋亡中的作用,以期为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治疗开辟新途径和新思路,减少HIBD后遗症的发生。方法首先将160只SPF级新生7日龄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4组:假手术组(Sham组)、缺氧缺血组(HI组)、GB_(低剂量组)(10mg/Kg)和GB_(高剂量组)(20mg/Kg),其中,GB治疗组于缺氧缺血后0h、24h经腹腔给药,且各组分别于术后不同时间点(6h、12h、24h、48h)随机处死大鼠各10只,断头取脑,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BDNFmRNA及Caspase-3mRNA的表达水平,筛选出效应强度最佳时间点,即为缺氧缺血后24h,且GB_(高剂量组)效果优于GB_(低剂量组)。然后将另外14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7组:假手术组(Sham组)、缺氧缺血组(HI组)、GB组(20mg/Kg),LY294002组、GB+LY294002组、U0126组、GB+U0126组,每组各20只。其中,LY294002组和GB+LY294002组均于造模前30min给予LY294002(1.8mg/Kg),U0126组和GB+U0126组均于造模前30min给予U0126(0.2mg/Kg);参照经典Rice法制备HIBD实验动物模型,GB组、GB+LY294002组和GB+U0126组均于造模后即刻经腹腔注射银杏内酯B(20mg/Kg),然后各组于缺氧缺血后24h断头取脑。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染色)观察脑白质病理改变,原位切口末端标记法法(TUNEL)检测脑神经细胞凋亡情况,同时分别采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ting对脑组织中BDNF、P-AKT(ser473)、P-ERK1/2及CC3蛋白进行定位和定量。数据以sx±表示,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定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法,以α=0.05为检验水准。结果1聚合酶链反应(PCR)结果银杏内酯B可抑制缺氧缺血后不同时间点大鼠脑组织Caspase-3mRNA上调,同时促进缺氧缺血后BDNFmRNA表达,发挥神经保护功能。具体结果如下:与Sham组比较,缺氧缺血后6 h HI组和两治疗组大鼠脑Caspase-3mRNA开始出现升高,BDNFmRNA开始下降;12h Caspase-3mRNA进一步上升,BDNFmRNA进一步下调,至24 h分别达到峰值和谷值,随后Caspase-3mRNA呈下调趋势,BDNFmRNA也有所回升。但各时间点两治疗组Caspase-3mRNA水平均低于HI组,BDNFmRNA水平均高于HI组,且HIBD后24h差距最明显,GB_(高剂量组)效果优于GB_(低剂量组)。2苏木精-伊红染色(HE)结果银杏内酯B可减轻HIBD新生大鼠神经细胞水肿。具体结果如下:Sham组神经细胞形态结构基本正常,胞浆、胞核分别被染成粉红色与深蓝色;缺氧缺血后24 h,HI组神经细胞水肿较为明显,呈空泡样或气球样改变,同时可见炎性细胞浸润,血管内皮细胞明显肿胀;GB治疗组(20mg/kg)细胞水肿有所减轻,仅少部分细胞出现水泡样改变。3原位切口末端标记法(TUNEL)结果银杏内酯B可减轻HIBD新生大鼠神经细胞凋亡。具体结果如下:Sham组仅可见个别凋亡细胞;与Sham组比较,HI组和GB组(20mg/kg)凋亡细胞计数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HI组比较,GB组凋亡细胞计数有所降低,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4免疫组织化学结果银杏内酯B可抑制缺氧缺血诱导的CC3阳性细胞计数增加,同时上调BDNF和P-AKT(ser473)阳性细胞计数,减少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水平,且这一作用可被LY294002抑制剂所抑制。具体结果如下:与Sham组比较,HI组大鼠脑BDNF和P-AKT(ser473)阳性表达细胞减少,而凋亡因子CC3阳性表达细胞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与HI组比较,GB组(20mg/Kg)BDNF和P-AKT(ser473)阳性细胞增多,CC3阳性细胞减少,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各组间大鼠脑P-ERK1/2阳性细胞计数均较少,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GB(20 mg/kg)治疗组比较,LY294002组和GB+LY294002组大鼠脑BDNF和P-AKT(ser473)阳性细胞减少,CC3阳性细胞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LY294002组和GB+LY294002组相比,上述蛋白阳性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U0126组比较,GB组和GB+U0126组大鼠脑BDNF阳性表达细胞增多,而CC3阳性表达细胞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GB组比较,GB+U0126组BDNF及CC3阳性细胞计数无明显变化,而P-ERK1/2阳性细胞数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蛋白印记结果银杏内酯B可抑制缺氧缺血诱导的CC3蛋白表达水平增加,同时上调脑组织中BDNF和P-AKT(ser473)蛋白表达水平,发挥抗缺氧缺血脑损伤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且这一作用可被LY294002抑制剂所抑制;而P-ERK1/2蛋白表达水平对银杏内酯B功能的发挥无明显的影响。具体结果如下:与Sham组比较,HI组大鼠脑BDNF及P-ATK(ser473)蛋白表达有所下调,凋亡因子CC3表达明显上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I组比较,GB组(20mg/Kg)大鼠脑BDNF及P-ATK(ser473)蛋白表达量增多,CC3蛋白表达有所减低,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以上各组P-ERK1/2蛋白表达水平均较低且无明显变化趋势;与GB组(20mg/Kg)相比,LY294002组和GB+LY294002组大鼠脑BDNF和P-AKT(ser473)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凋亡因子CC3蛋白含量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LY294002组和GB+LY294002组相比,上述蛋白的表达量无明显变化,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U0126组比较,GB和GB+U0126两组大鼠脑BDNF和P-AKT(ser473)蛋白表达水平均上调,凋亡因子CC3蛋白表达水平均下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U0126组和GB+U0126组大鼠脑P-ERK1/2蛋白表达水平极低,与GB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银杏内酯B能够抑制缺氧缺血后新生大鼠脑组织Caspase-3mRNA上调及BDNFmRNA下调,且于HIBD后24h抑制程度最明显,GB_(高剂量组)效果优于GB_(低剂量组);2银杏内酯B能够下调缺氧缺血后新生大鼠脑CC3蛋白表达水平,减轻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3银杏内酯B能够促进HIBD后新生大鼠脑BDNF分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4 PI3K/AKT信号通路在银杏内酯B抗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MEK/ERK信号通路对银杏内酯B神经保护作用的发挥无明显的影响。
窦超[8]2017年在《甲状腺激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NGF和BDNF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一类以缺血性损伤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其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因而找到一种可以改善缺血性损伤的治疗方法或者药物显得尤为重要。神经生长因子(NGF)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属于神经营养因子家族成员,对神经元生长发育、存活、分化均有重要作用;当脑缺血时,多种神经营养因子被激活,进一步催化下游信号分子,促进神经元再生及修复。抗凋亡蛋白Bcl-2和促凋亡蛋白Bax是两个重要的凋亡调控基因。在脑缺血后,凋亡相关基因被激活,Bax表达量增加,而Bcl-2表达量下降,同时激活大量细胞因子,引发神经元凋亡。甲状腺激素(T3)是在神经系统发育成熟过程中至关重要,同时其在成年及老年人的神经系统中亦至关重要,且可维持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研究发现,脑缺血后,甲状腺激素水平低下可能损害认知功能。但是其是否能够促进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神经功能恢复及机制并无报道。因此,本研究通过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观察甲状腺激素对缺血后NGF及BDNF,以及凋亡相关蛋白Bcl-2及Bax的影响,探讨甲状腺激素的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可能机制。目的观察甲状腺激素(T3)对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缺血再灌注损伤后NGF及BDNF的影响,并观察其对凋亡相关分子Bax、Bcl-2的影响,探讨甲状腺激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1.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分别为假手术组(Sham 1);假手术+T3组(Sham 2);缺血再灌注组(IR);缺血再灌注+T3组(T3)。应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缺血再灌注模型,于缺血后1小时及再灌注后6小时给予腹腔注射甲状腺激素(T3)10μg/100g,生理盐水为安慰剂对照。术后24 h观察不同组别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情况,并进行TTC染色观察其梗死体积变化情况。2.收集不同组别大鼠缺血侧大脑皮质,通过RT-PCR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NGF及BDNF的mRNA水平变化。3.收集不同组别大鼠缺血侧大脑皮质,通过Western Blot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NGF及BDNF的蛋白表达变化。4.收集不同组别大鼠缺血侧大脑皮质,通过Western Blot检测抗凋亡蛋白Bcl-2及促凋亡蛋白Bax的蛋白表达变化。结果1.T3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缺血再灌注后24小时,Longa评分可见,假手术组及假手术+T3组均为0分,无神经功能缺损;而缺血再灌注组大鼠Longa评分(2.71±0.56),明显高于假手术及假手术+T3组(n=8,P<0.05),且大鼠可见明显偏瘫样改变,躯体向偏瘫侧倾斜;给予T3处理的大鼠,其Longa评分(1.63±0.58),较缺血再灌注组减低(n=8,P<0.05),同时偏瘫样改变亦有所缓解。2.T3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梗死体积的影响缺血再灌注后24小时,计算梗死体积百分比可见,假手术组及假手术+T3组未见梗死灶,梗死体积百分比为0;而缺血再灌注组大鼠可见明显梗死灶,梗死体积百分比(45.12±2.32),明显高于假手术及假手术+T3组(n=8,P<0.05);给予T3处理的大鼠,其梗死体积百分比(26.36±1.04),较缺血再灌注组减低(n=8,P<0.05)。3.T3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中NGF和BDNF mRNA水平的影响缺血再灌注后24小时,通过RT-PCR检测缺血侧大脑皮质NGF和BDNF mRNA的水平变化,可见,与假手术组及假手术+T3组相比,缺血再灌注组大鼠的NGF和BDNF mRNA水平均升高(n=8,P<0.05);给予T3处理的大鼠,其NGF和BDNF mRNA水平较缺血再灌注大鼠进一步升高(n=8,P<0.05)。4.T3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中NGF和BDNF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缺血再灌注后24小时,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缺血侧大脑皮质NGF和BDNF蛋白水平变化,可见,与假手术组及假手术+T3组相比,缺血再灌注组大鼠的NGF和BDNF蛋白水平均升高(n=8,P<0.05);给予T3处理的大鼠,其NGF和BDNF mRNA水平较缺血再灌注大鼠进一步升高(n=8,P<0.05)。5.T3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中Bcl-2和Bax表达水平的影响缺血再灌注后24小时,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缺血侧大脑皮质抗凋亡蛋白Bcl-2和促凋亡蛋白Bax水平变化,可见,与假手术组及假手术+T3组相比,缺血再灌注组大鼠的Bcl-2蛋白水平明显降低(n=8,P<0.05);给予T3处理的大鼠,其Bcl-2水平较缺血再灌注大鼠升高(n=8,P<0.05)。同时,与假手术组及假手术+T3组相比,缺血再灌注组大鼠的Bax蛋白水平明显升高(n=8,P<0.05);给予T3处理的大鼠,其Bax水平较缺血再灌注大鼠降低(n=8,P<0.05)。结论1.甲状腺激素T3能明显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神经功能障碍,且减少其梗死体积百分比,说明T3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具有保护及修复作用。2.甲状腺激素T3可使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NGF和BDNF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升高,促进神经元再生和修复。3.甲状腺激素T3可增加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抗凋亡蛋白Bcl-2,并降低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水平,从而抑制神经元的凋亡,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魏孟琳, 田莉, 王小琴, 邹玉安, 薛茜[9]2016年在《大鼠脑缺血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神经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大鼠脑缺血预处理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bifilarly acidic protein,GFAP)、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表达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ischemia reperfusion group,IR)及脑缺血预处理组(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group,IP),于缺血后2 h及再灌注后各个时间点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各组脑梗死体积的大小。通过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观察梗死区脑组织细胞的形态学改变,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梗死区组织GFAP、NGF、BDNF的表达变化。结果:与IR组相比,IP组在术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梗死体积明显减少(P<0.05),各个时间点的GFAP、NGF、BDNF表达量明显上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缺血预处理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与神经再生及分化有关。
魏孟琳[10]2016年在《大鼠脑缺血预处理后GFAP、NGF、BDNF Nestin的表达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脑缺血再灌注所致的脑梗死具有很高的致残率,是导致后天残疾的主要诱因[1],临床上用于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手段相当匮乏,经过前人研究发现,重组组织纤维酶原复合物(rtPA)即溶栓治疗对于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较好,已经被食品及药品管理局批准在临床上大量使用。随着溶栓治疗的推广及使用,其缺点也逐渐显露,受时间窗、手术史、年龄、病人身体情况等各方面的限制,不能使每个病人都能及时接受溶栓治疗,且由于医疗设备、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地方基层医院并不能顺利开展动脉溶栓、动脉取栓术,使很大一部分病人因为不能得到及时救治而耽误病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不便。现如今,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为了减少病人痛楚,使社会稳定、家庭和谐,临床上急需寻找一种根治急性脑梗死的方法。本实验通过对SD雄性大鼠进行缺血预处理,观察缺血后各个时间点脑组织梗死区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Nestin的表达水平及这四个因子与神经胶质细胞之间的联系,为进一步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ischemia and reperfusion group,IR)及脑缺血预处理组(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group,IP)。IP组使用线栓法使大鼠缺血10min,于3天后对该大鼠制备脑缺血再灌注(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IR组3天前仅暴露颈部血管,再制作大鼠MCAO模型,假手术组仅暴露颈部血管。根据神经功能缺损法分别对缺血再灌注后2h和24h的大鼠进行评分,采用2,3,5-叁苯基氯化四氮唑(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法测定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24h,48h,72h,7d,14d的脑梗死体积,通过苏木精一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法观察脑组织梗死区细胞的形态变化,通过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方法检测各组梗死区GFAP、NGF、BDNF、Nestin的阳性细胞数表达变化。与假手术组相比,IP组与IR组的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评分下降;与IR组相比,IP组在术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且梗死体积减少(P﹤0.05),各个时间点的GFAP、NGF、BDNF、Nestin表达量明显上调(P﹤0.05),有显着性差异。综上所述,脑缺血预处理能有效保护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是通过促进GFAP、NGF、BDNF、Nestin的阳性细胞表达,进而使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促进神经再生而实现的。
参考文献:
[1].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及意义[J]. 张凯, 刘力, 胡亚娜, 单晓清.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4
[2]. 黄芪注射液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BDNF表达的影响[J]. 孙丽, 刘英北, 王岭, 陈晶, 李海燕. 世界中医药. 2016
[3]. 针刺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线粒体损伤相关因素影响的研究[D]. 张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4
[4]. 眼针疗法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组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J]. 高原, 王哲, 王莹, 王守岩, 马贤德.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1
[5]. 丁苯酞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神经保护机制的研究[J]. 廖梓亘, 陈慧.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2016
[6]. RGMa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管再生的影响及机制探讨[D]. 王玉. 重庆医科大学. 2016
[7]. 银杏内酯B对HIBD新生大鼠脑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程萍萍. 郑州大学. 2017
[8]. 甲状腺激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NGF和BDNF表达的影响[D]. 窦超. 郑州大学. 2017
[9]. 大鼠脑缺血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神经功能的影响[J]. 魏孟琳, 田莉, 王小琴, 邹玉安, 薛茜. 神经药理学报. 2016
[10]. 大鼠脑缺血预处理后GFAP、NGF、BDNF Nestin的表达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D]. 魏孟琳. 河北北方学院.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