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口现状及预测_中国人口论文

我国人口现状及预测_中国人口论文

中国人口现状及预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状及论文,中国人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国人口现状

1.中国人口绝对数分析

1949年中国大陆人口为5.4亿、1954年为6亿、1964年达到7亿、1969年增加到8亿、1974年达到9亿、1981年突破10亿、1988年增加到11亿、1995年2月15日达到12亿。45年中国人口净增6.6亿,平均7年左右增加1亿人。

6.6亿这一增量比1991年的整个欧洲(不包括原苏联)的4.9亿人还多1.7亿,比美英法1992年人口的总和3.7亿人还多2.9亿。12亿更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它比1992年非洲(6.8亿)和欧洲(5亿,不包括原苏联)人口之和还要多。

中国的计划生育工作1973年开始见成效,人口自然增长率虽由1965年的28.38‰降到1993年的11.45‰,但仍高于欧洲(不包括原苏联)的许多国家。它们的人口增长率没有超过10‰,有的国家竟为负数。据统计,中国每年增加的人口超过一个上海市、每6-7年就增加一个四川省。人口的过快增长,严重地制约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减缓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2.中国人口相对量分析

从绝对数讲中国人口众多,“人口列车”超负荷运行;从每一平方公里人数这一相对指标看,中国也是高的,虽然中国有辽阔的国土,仍然掩盖不了这一事实。1984年每一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世界为35人,亚洲为101人,中国为108人,而美国只有25人,蒙古只有1人,到1992年:世界为40人,亚洲为117人,中国为122人,美国为27人,蒙古仍为1人。8年间,每一平方公里人数的年均增长率:世界为1.68%,亚洲为1.86%,中国为1.54%。中国的增长速度比世界和亚洲的都低,这是值得可喜的,但比美国的0.97%的年均增长率仍高不少,比蒙古的零增长高得更多,加之中国的幅员广大,增加的绝对数就相当可观了,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大量乡村人口进城,给计划生育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应引起中国各级领导部门和组织的高度重视。

3.中国人口城乡结构分析

1993年城镇人口为33351万人,比1952年的7163万人增加26188万人,所占比重为28.14%,比1952年的12.46%提高15.68个百分点,此间,城镇人口年均增长率为3.8%;乡村人口1993年为85166万人,比1952年的50319万人增加34847万人,其比重为71.86%,比1952年的87.54%下降15.68个百分点,1952-1993年农村人口年均增长率为1.3%。

41年来中国城乡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与世界许多国家比仍然是很落后的。根据联合国《人口统计年鉴》1992年的统计。中国1991年城镇人口比重为29.4%,乡村人口比重为70.6%,而同期美国城镇和乡村人口的比重分别为75%和25%,日本为77%和23%,英国为89%和11%,中国人口的城乡结构不仅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1991年巴基斯坦城乡人口比例分别为33%和67%,蒙古为52.5%和47.5%。

城乡人口结构落后一则反映了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二则反映了城市发展不充分,它的发展还不可能给农村人口进城提供相应的就业机会,近年出现的民工潮就足以说明这点。

4.中国人口行业结构分析

建国初期的1952年,第一、二、三次产业的从业人员分别为1.7亿、0.15亿、0.19亿,其比重分别为83.5%、7.4%、9.1%。1993年,在第一、二、三次产业就业人口分别增加到3.4亿、1.35亿、1.27亿,其结构分别为56.4%、22.4%、21.2%,第一次产业的从业人员比1952年下降27.1个百分点,第二、三次产业分别上升了15个百分点和12.1个百分点。

41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各种新的产业政策的不断出台,使中国人口的行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变化的幅度也是可观的,但进行国际比较,中国的行业结构就显得落后了。据统计1992年中国的从业人员为59432万人,在第一、二、三次产业的构成分别为58.5%、21.7%、19.8%,同期美国的从业人员为11759.8万人,在第一、二、三次产业的构成分别约为2.9%、25%、72.1%,巴基斯坦约为47.4%、19.4%、33.2%。中国的行业结构不但落后于发达国家,也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亟需进一步调整,进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5.中国人口文化结构分析

根据1990年人口普查提供的资料,6岁以上的人口为99408.99万人,其中大学文化程度的为613.85万人、大专文化程度的为961.90万人、中专为1728.37万人、高中为7260.38万人、初中为26338.49万人、小学为42020.53万人、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为20485.48万人,其比重分别为0.62%、0.97%、1.74%、7.30%、26.50%、42.27%、20.61%。1990年在6岁以上的人口中,平均100人中还找不到一个大学生,只有0.62个,而文盲和半文盲却有20.61人。

中国人口文化结构低,在就业人口中进一步得以反映。据1990年人口普查提供的数据,就业人口的文化结构分别为:大学0.66%、大专1.21%、中专2.07%、高中9%、初中32.31%、小学37.83%、文盲半文盲16.92%。在整个就业人员的群体中,平均100人还没有一个大学生,只有0.66个,绝大部分为初中和小学的文化程度,还有17个人根本不识字或识字很少。中国人口文化结构不但落后,在地区间发展极不平衡。在就业人员中,大学生北京为6.5%,大大高于全国0.66%的水平,文盲半文盲为3.61%,远远低于全国16.92%的水平。西南4省的平均数,大学生在就业人员中仅为0.41%,不但远远低于北京的6.50%,也低于全国的0.66%;而在就业人员中,西南4省的文盲和半文盲为38.64%,不仅高于全国16.2%的水平,更高于北京的3.61%水平。

中国人口文化结构低,在行业间、地区间、各民族间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中国在为提高整个民族文化素质而努力的同时,也应注意缩小地区间、行业间及民族之间的差距。

二、中国人口预测

1.中国人口的总量预测

中国是人口大国,这一方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另一方面过多的人口负担,严重的就业压力,也紧紧地制约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国家许多大的战略目标的确定,都不得不首先考虑人口问题,因此人们对中国人口未来的增长极为关注,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预测。

《世界银行1991年世界发展报告》曾预测,认为中国2000年人口为12.94亿,2050年将实现零增长,那时的人口峰值将达到18.90亿,这一预测与中国有关的预测差异很大,但至少在2050年中国的人口问题是很严峻的。①国家统计局提供的资料认为,中国的人口列车重载、高速、预计2000年有13亿“乘客”,2050年将有15-16亿“乘客”,2050年后中国人口数才有可能逐步回落。②国家计委在分析中国经济未来15年发展趋势时认为:中国到2010年人口将达到14亿以上。③有的同志据模型预测认为,2000年和2010年中国人口总量分别为12.8亿和13.7亿。④我们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和投入产出模型,对未来人口进行了高、中、低多方案预测,其中中方案的预测结果认为:2000年的人口增长率为13‰,总人口为13亿,2010年人口增长率为8.9‰,总人口为14.2亿,到2040年以后,人口的增长率为0.6‰,总人口数逐渐回落。

2.中国城乡人口预测

城乡人口比重的高低从一定意义反映了城市化的程度,工业化的深度。根据我们中方案预测,在2000年总人口为13亿中,城市人口为4.5亿,点总人口的比重为35%,农村人口为8.50亿,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5%;在2010年总人口为14.2亿中,城乡人口分别为6.54亿和7.69亿,其比重是46%和54%。2000年城镇人口比重比1952的12.46%提高22.5个百分点,比1993年的28.14%提高6.86个百分点,农村人口比重降低相应的百分点。2010年城镇人口比重比1952年提高33.54个百分点,比1993年提高17.86个百分点,农村人口比重降低相应的百分点。2000年农村将有0.150亿人口转入城镇就业,这是1990-2050年转入城镇人口最多的年份,以后将逐渐减少,2010年农村转入城镇的人口为0.140亿。

3.中国就业人口和行业结构预测

劳动就业关系到人民生活得以保障、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的大问题。90年代中国将面对平均每年新增1000万劳动适龄人口,2000-2010年年均增加劳动人口6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到本世纪末将增加到1.8亿左右,2010年可能接近3亿。⑤2010年劳动适龄人口将达到近10亿。⑥根据我们中方案的预测,2000年的就业人员达到6.34亿,比1990年的5.67亿增加0.67亿,2010年的就业人员增加到6.69亿。1990-2000年间,平均每年增加350万就业人口。2000年在6.34亿就业人员中,第一、二、三次产业间就业人员的分配为2.85亿、1.78亿、1.7亿,其比重分别为45%、28%、27%,1990年相对应的比重是60%、21.4%、18.6%,2000年第一次产业比重比1990年下降15个百分点,第二、三次产业分别增加6.6个百分点和8.4个百分点。2010年在6.69亿就业人数中,在第一、二、三次产业间的分配是2.07亿、2.14亿、2.48亿,其比重分别为31%、32%、37%。人口产业结构的变化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

4.中国人口老龄化预测

人口的老龄化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一般地讲,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口的增长率就越低,人口的老龄化就越严重。中国由于受几千年多子多福封建思想影响和解放后大家共知的原因使人口增长过快,又因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医疗、卫生、保健条件的改善,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使中国人口的老龄化进程并非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步。

据统计,1987年中国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5%,比1982年的4.9%增加0.6个百分点。1987年美国的这一比重为12.3%、法国为13.3%,英国为15.3%。1991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加到6%、美国增加到12.9%、法国增加到14.6%、英国增加到16.3%。1987-1991年中国老龄人口年均增长率为4.2%、美国为2.1%、法国为3%、英国为1.8%。从1987年、1991年两年来看,老年人口的比重,美国、法国、英国均比中国高很多,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比美国、法国、英国都快。有的同志认为,到本世纪末,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8%,接近老龄型年龄结构,2010年可上升为7.6%,2040年最高峰值时可上升到16.5%,相当于目前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水平,届时也低于发达国家而居发展中国家最高水平。⑦也有的同志认为,90年代年均新增250万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2000-2010年间,年均新增65岁以上的人口223万人,人口老龄化速度居世界之冠。65岁以上的人口总数的比重预计2000年为7%,2010年为8.1%,估计2040年达到16%。⑧我们对中国人口老龄化进行了多方案预测,其中中方案预测认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2000年为14%,2010年达到19%,2020年为24%,2030年上升到28%,2040年为31%,2050年为34%,对人口老龄化的各种预测虽存在一定差异,但对人口老龄化增长速度是很快的认识基本一致。

中国政府把限制人口的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制定人口政策作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口与计划生育方案的贯彻实施,人口增长速度将减缓,随着妇女地位的提高,妇女受教育条件的改善,特别是随着1984年以来大力提倡一胎,严格控制二胎,坚决杜绝三胎的现行生育政策的实施,中国人口的数量和素质问题将得以改善。

1995年3月

注释:

①孙惠莲等:“人口负担:中国一切‘麻烦’的根源”,《瞭望》1995年第9期。

②国家统计局,人口与就业统计司:“资料:中国人口统计警钟篇”,《瞭望》1995年第9期。

③谭察:“1996-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摘要)”,《市场与发展》1994年第4期。

④孙敬水:“世纪之交的中国经济发展”,《中国国情国力》1995年第1期。

⑤文戈:“1996-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摘要)”,《市场与发展》1994年第6期。

⑥谭察:“1996-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摘要)”,《市场与发展》1994年第5期。

⑦李京文:“1995-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展望”,《经济学动态》1995年第2期。

⑧文戈:“1996-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摘要)”,《市场与发展》1994年第6期。

标签:;  ;  ;  

我国人口现状及预测_中国人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