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第一医院 骆莉莉
【摘要】目的 探讨两种口腔护理液对昏迷患者口腔护理的临床效果,为预防昏迷患者口腔和及肺部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原则,将2014年1月~12月,我院老年病科100例昏迷患者进行两种不同口腔护理液口腔护理的临床效果的研究,每组50例。Ⅰ组为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进行口腔护理;Ⅱ组为观察组,采用复发氯己定漱口液进行口腔护理。结果观察组口腔并发症和感染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结论:采用复发氯己定漱口液进行口腔护理,可以预防口腔感染。
【关键词】复发氯己定漱口液;生理盐水;口腔护理;口腔感染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与方法
选择我院老年病房100例新入院昏迷患者。纳入标准:入院前无口腔疾病。排除标准:入院时已诊断肺部感染或已有误吸者。其中男62例,女38例, 50-75岁,平均年龄65+6。其中缺氧性脑病16例,左基底节出血30例,右基底节出血3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6例。昏迷时间12小时至60天。随机分为2组,每组50人。2组病人在年龄、性别、所患疾病、病程、药物使用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口腔护理方法按照护理学基础操作规范进行[1]。每天3餐后,均由2名护士共同操作,开口器从臼牙插入,用手电筒照明查看,用棉球沾护理液体依次擦洗上下唇、牙齿、面峡部、舌咽、舌下。观察组采用复发氯己定漱口液10ml进行口腔护理。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进行口腔护理。口腔护理时注意患者有无恶心、呕吐,低氧等情况。由研究者在实施不同的口腔护理方法后连续2周评价口腔异味情况;检查口腔粘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霉菌斑;依据咽拭子细菌培养结果评价阳性率;口腔护理时注意患者有无恶心、呕吐,低氧等情况。
1.2判断标准
(1)口腔异味判断方法:采用鼻闻法检测口臭值(OS) [2]。,检查者与受试者面对面,距离大约10cm,受试者闭口。用鼻呼吸1 min,再张口轻轻呼气。检查者感觉到的口臭程度:0为没有口臭,l为口臭几乎闻不到,2为口臭很轻但能清楚闻到,3为中等程度的口臭,4为强烈的口臭.5为恶臭。把每个患者的测量结果取均数.0~2为无明显几腔异味;3~5为有口腔异味。(2)咽拭子细菌培养法。2组在不同的口腔护理后3天,均在实施口腔护理2 h后分别无菌原则使用咽拭子擦拭患者的口咽部,然后迅速将拭子插入培养管中塞紧,再对咽拭子做细菌培养并观察细菌学变化 ,连续3天培养出相同细菌即判断为阳性。
1.3统计分析
采用SPSS l 7.0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从表1、表2、表3可以看出,使用采用复发氯己定漱口液进行口腔护理生理后,病人的口腔清洁度明显改善(P<o.001),口腔炎的发生明显降低(P<o.05)。
3 讨论
1. 口腔护理是危重患者护理的主要组成部分。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和清洁,可减少口腔内细菌,使呼吸系统感染危险性下降[3]。昏迷患者因长期卧床抵抗力低,鼻饲不能有效排出,吞咽动作减弱甚至消失,口腔的缓冲能力和清洁作用也随之下降,口腔分泌物相对增多,口腔内细菌得以迅速繁殖,容易发生口腔感染[4]。口腔细菌的下移,成为肺部感染的直接原因之一,因此口腔护理对于此类患者预防口腔和肺部感染具有主要的意义
2.本研究所用的是复方氯己定含漱液,其主要成分为每毫升含葡萄糖酸氯己定1.2 mg、甲硝唑0.2 mg、薄荷水及乙醇等。甲硝唑具有抗厌氧菌的作用,葡萄糖酸氯己定为广谱杀菌剂。有研究表明.氯己定可以快速消除口咽部细菌的粘附。本研究采用含有薄荷水成分的葡萄糖酸氯己定进行含漱,味道清香,能有效的消除口腔异味。对照组采用的是生理盐水含漱液,有研究[5]证明,生理盐水主要成分为氯化钠,当水分蒸发时会成为高渗溶液而沉积在口腔黏膜和口唇上,易导致黏膜出血。因此采用复发氯己定漱口液进行口腔护理优于用生理盐水护理,可以预防昏迷患者口腔感染.
参考文献:
[1] 崔焱,丁亚萍,许晴,等.护理学基础(本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44。
[2] [3]Rosenberg M,Septon l,口il.et a1.HMitosis memurements by an in—dustrial sulphide monitor.J PerkMont01.1991.62(5):487-489.
[3] 殷磊.护理学基础.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02.
[4] 4周衍椒,张镜如.生理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220.
[5] J刘霄.徐仲漩.李丽.洗必泰在机械通气患者几腔护理中的临床应用.临床护理杂志.2008.7(3):74-75.
论文作者:骆莉莉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1月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3
标签:口腔论文; 患者论文; 生理盐水论文; 细菌论文; 口臭论文; 异味论文; 方法论文; 《医师在线》2016年1月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