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时期中美货币政策比较_货币政策论文

金融危机时期中美货币政策的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美论文,货币政策论文,金融危机论文,时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8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052(2010)04-0077-06

本轮金融危机爆发于2007年8月,2008年9月中旬雷曼兄弟破产以后急剧恶化。为应对危机,美联储采取了以“零利率”和“量化宽松”为特征的超常扩张性货币政策,中国人民银行则实施了以金融机构投放巨额信贷为特征的名为“适度宽松”实为超常宽松的货币政策。本文将以两国货币政策首要目标为切入点,进而依次比较两国货币政策的政策工具、传导机制、有效性和政策风险。

一、货币政策目标的比较

中美两国的货币政策都要追求多目标,包括促进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价格稳定、金融体系稳定等,但在本轮危机中其首要目标并不相同。中国的首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美国则是促进金融市场稳定。

两国首要目标的差异是因为其金融体系的受损程度不同。美国的很多金融机构在本次金融危机中损失惨重,普遍陷入了严重的流动性危机,有些大型金融机构甚至濒临倒闭或破产。由于机构投资者在美国的金融市场中占主体地位,因而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危机不仅导致信贷急剧紧缩,而且使整个金融市场出现恐慌,市场功能严重受损,进而引发了经济危机。因此,恢复金融市场的稳定就成为美联储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中国的情况则不同,首先,中国的金融机构并没有大量发放次级贷款或购入与次贷相关证券,在本次危机中损失有限,没有面临普遍的流动性危机,更没有出现破产,因此中国的金融机构体系比较稳定。其次,虽然2008年中国的股票市场也出现了严重的下跌,但主要是因为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及大量非流通股票解禁对投资者的信心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中国政府对股票市场的支持是通过降低印花税率、中央汇金公司增持银行股等政策恢复市场信心,而不是货币政策。第三,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下滑不是源于金融体系的问题,而是由于经济增长对出口严重依赖,国际金融危机使出口大幅下挫而引起,所以中国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通过刺激内需来推动经济增长。

二、货币政策工具的比较

(一)人民银行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1、利率政策。目前,中国人民银行采用的利率工具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调整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包括再贷款利率、再贴现利率、存款准备金利率;第二类是调整金融机构对客户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制定存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为应对金融危机,从2008年9月至12月末,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的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由1.89%和0.99%分别下调至1.62%和0.72%;1年期流动性再贷款利率由4.68%下调至3.33%;再贴现利率由4.32%下调至1.80%。人民银行先后5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4.14%下调至2.25%;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7.47%下调至5.31%①。

2、存款准备金政策。在大多数西方国家,准备金政策已很少使用。而在中国,它仍然是一项被频繁使用的政策工具。央行不仅运用它对信用总量实施调控,而且通过制定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对信用结构进行调节,如央行对中小型金融机构、农村金融机构以及汶川地震灾区金融机构规定的准备金率低于大型金融机构的准备金率,以支持中小企业、“三农”和地震灾区的经济发展。从2008年9月25日至12月25日,为保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分供应,央行四次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其中,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从17.5%降至15.5%;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准备金率从17.5%降至13.5%。

3、公开市场业务。中国人民银行在其公开市场操作中,除了买卖国债和金融债券,还发行央行票据以弥补央行和金融机构持有的上述债券规模的不足,这是中国公开市场操作的一大特色。在2008年上半年以前,为了预防通货膨胀,人民银行发行了大量央行票据以减少基础货币。但2008年7月以后,为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足,则逐步减少中央银行票据发行规模和频率,央票余额从2008年9月末的4.59万亿元降至2009年9月末的3.99万亿元。

4、信贷政策与窗口指导。信贷政策是中央银行根据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等制定的指导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的政策,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调节信贷规模,改善信贷结构。2008年11月,央行根据经济形势变化取消了年初的信贷规模控制②,允许商业银行在合理的范围内扩大信用规模。同时,央行运用窗口指导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中小企业、民生工程等重点领域的信贷投放以及对中央投资项目的配套贷款投放。虽然窗口指导是一种间接货币政策工具,理论上对商业银行不具有强制约束力,但由于中国的大型金融机构均为国有或国家控股,因而在实践中是一种较有效的政策工具。

(二)美联储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1、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美联储最常用的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公开市场操作。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公开市场操作与以往主要有两点不同。第一,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降至接近零利率的超低水平,从2007年8月的5.25%迅速下调至2008年12月的0-0.25%,并维持至今;第二,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购入证券的对象和组合发生了很大变化,即不再局限于向金融机构购买政府债券,而是开始直接从美国政府购买长期国债以支持其赤字财政政策,同时还大量购买政府支持企业(GSEs)的债务及其担保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以促进信贷市场的正常运行。例如,2008年11月25日,美联储宣布购买1000亿美元的GSEs的债务和5000亿美元MBS的计划;2009年3月18日,又宣布直接购买3000亿美元的长期国债,并将购买GSEs债务和MBS的计划分别提高至2000亿美元和1.25万亿美元。

贴现政策也是美联储传统的三大政策工具之一。美联储向存款性机构提供的贴现贷款有三种方式:一级贷款、二级贷款和季节性贷款。其中,一级贷款最为重要,只提供给健康的存款性机构。在金融危机之前,一级贷款期限很短,通常是隔夜的,其利率是联邦基金利率加100个基点。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促进信贷市场的有序运行,美联储对一级贷款做了重要的改变,如2008年3月16日,把一级贷款利率和联邦基金利率之间的利差降至25个基点,并将最长期限延长至90天。

2、向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支付利息。自2008年10月15日,美联储宣布向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支付利息,前者旨在消除准备金要求给存款性机构施加的隐性税收;后者则为美联储提供了一个额外的货币政策工具。目前,美联储对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支付的利率均为0.25%。

3、创新性货币政策工具。

(1)向存款性机构提供的融资工具。2007年12月,美联储引入了定期拍卖工具(Term Auction Facility,TAF),它是美联储在贴现窗口下,通过拍卖机制向那些有资格获得一级贷款的存款性机构提供抵押信贷,利率由存款机构竞标确定。为了向存款机构提供充足的流动性,合格抵押品的范围不断扩大,一些大幅贬值并难以销售的担保债权凭证(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CDO)也可以用来做抵押品。

(2)向一级交易商提供融资的工具。为了进一步促进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美联储于2008年3月推出了向一级交易商提供流动性的工具,主要包括一级交易商信贷工具(The Primary Dealer Credit Facility,PDCF)和定期证券借贷工具(The Term Securities Lending Facility,TSLF)等。

PDCF是一种隔夜抵押贷款,它允许一级交易商像存款类金融机构一样从贴现窗口借款。在2008年9月中旬金融危机恶化后,抵押品的范围由原来的投资级证券扩大至适用于公开市场操作业务的所有合格抵押品以及市政债券、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和资产支持债券等。TSLF是由美联储以拍卖方式将国债借给一级交易商,并要求交易商提供合格抵押品,到期(期限为1个月)后换回。起初,交易商可提供的合格抵押资产包括联邦机构债券、联邦机构发行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等,2008年9月以后,其适用的抵押品范围扩大至所有投资级债券。

(3)向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等货币市场投资者提供融资的工具。为了向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提供融资支持,帮助其应对投资者的赎回需求,促进票据市场和货币市场的流动性,2008年9月,美联储推出了资产支持商业票据货币市场共同基金融资工具(Asset-Backed Commercial Paper Money Market Mutual Fund Liquidity Facility,AMLF),通过向存款类金融机构和银行控股公司提供贷款,帮助其购买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持有的高质量的资产支持商业票据。11月,又推出了货币市场投资者融资工具(Money Market Investor Funding Facility,MMIFF),纽约联储将向一系列符合条件的私人有限责任公司提供融资,这些公司将购买共同基金等货币市场投资者的合格资产,包括定期存单、高等级金融机构发行的商业票据以及剩余期限在90天内的商业票据等。

(4)帮助企业和居民融资的工具。为了促进商业票据市场的流动性,进而支持商业票据发行者,美联储于2008年10月又推出了一种商业票据融资工具(Commercial Paper Funding Facility,CPFF)。美联储首先向一个专门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提供融资,然后由该公司直接从合格的商业票据发行者手中购买高等级的没有抵押品的资产支持商业票据。此外,为了帮助金融机构满足家庭和小型企业的信贷需求,并改善资产支持证券(ABS)的市场状况,美联储还创造了定期资产支持证券贷款融资工具(The Term Asset-Backed Securities Loan Facility,TALF)。纽约联储会在无追索权的基础之上向某些AAA评级的ABS持有人提供多至2000亿美元、期限最长可至5年的贷款,这些ABS可以提供给各类消费者和企业的各种规模的贷款作为担保。

除了上述工具外,为防止整个金融体系陷入严重混乱并危及美国经济,美联储还对一些大型金融机构提供了紧急巨额贷款,如2008年9月16日向美国国际集团(AIG)提供850亿美元的紧急贷款。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把本轮危机中两国货币政策工具的主要差异概括如下:首先,政策工具的类型不同。中国人民银行主要依赖于有限的传统型货币政策工具,其中某些工具对金融机构仍然具有直接调控的特点,如利率政策。美联储除了运用传统的公开市场操作等工具外,还推出了大量创新性货币政策工具向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第二,政策工具的作用对象不同。中国人民银行运用的政策工具主要针对商业银行等存款性机构,而美联储通过运用其政策工具不仅向存款性机构提供流动性,而且向一级交易商、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等非存款性机构提供了大量的流动性,其政策工具作用的对象更广泛。第三,对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规模和构成影响不同。从2008年9月初至2009年9月末,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规模从20万亿元上升至22.23万亿元,增幅仅为11%,资产构成基本没有变化;而美联储的资产规模则从9000亿美元迅速扩张至2.14万亿美元,增长了近1.4倍,同时其资产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即高风险的非政府证券急剧增加。

三、货币政策传导的比较

(一)贷款增长的比较

受中国政府4万亿经济刺激政策的拉动,银行信贷条件异常宽松,贷款规模急剧增长,2009年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9.59万亿元,同比多增达4.69万亿元,同比增速从2008年9月的14.5%迅速上升至31.7%,为1985年以来最高(图1)③。从银行贷款的流向与结构来看,“上半年这些贷款主要流向铁路、公路、机场等政府项目,给中小企业的贷款仍不多,并且不排除一部分信贷资金以各种方式进入股市、楼市等资产市场。”④由于银行信贷偏向于大型国有企业,而这些企业在经济回升过程中依然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其制造业尚未走出低谷,因而缺乏向生产经营领域大量投入资金的动力。在银行信贷条件异常宽松的情况下,必然会将其获得的信贷资金的一部分投入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例如,国有企业原本拥有充足的自有资金可以满足其生产和经营的需要,但是却将自有资金投入股票市场,而向银行申请贷款用于正常的生产经营。同时,不少大型国有企业还把信贷资金大量投入房地产市场争夺“地王”,如2009年北京新出现的两个“地王”分别是中化集团和中国电子集团公司的下属公司。进入第三季度以后,在央行窗口指导的作用下,中小企业人民币贷款增长速度加快,全年新增3.4万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额的比重从第一季度的5%上升至年末的35.4%。

在同一时期,美国的情况正相反,商业银行贷款和租赁余额同比增长率不但没有增加,反而从2008年9月的8%急剧下降至2009年末的-8%左右(图1)。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在经济和金融市场局势不明的背景下,美国各大银行陷入恐慌,与此同时,大型银行面临新一轮不良资产激增的冲击,这会进一步蚕食银行业的资本规模。次贷和其他风险债务损失已经让金融机构遭受重创,但它们还面临消费信贷、商业房地产和传统房屋抵押贷款遭受损失等其他问题⑤。因此,银行业贷款异常谨慎,普遍存在惜贷倾向。另一方面,有些借款人忙于清偿已有债务而不愿再借新债。贷款供需双双萎缩使美国商业银行的贷款余额同比增长率迅速下降。

图1 中美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同比增长率的比较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http://www.pbc.gov.cn/;美联储网站http://www.federalreserve.gov/。

(二)货币乘数及货币供给增长率的比较

中国信贷规模的急剧扩张使得货币供给量快速上涨,从2008年9月至2009年12月,广义货币乘数M2从3.86增加到4.21,狭义货币M1同比增长率从9.23%上升至29.51%(图2),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率则从15.21%上升至29.26%(图3)。同一时期,由于美国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惜贷,其持有的超额准备金急剧增加,基础货币也相应大幅上升,M2则迅速下降,从8.63降至4.63;虽然M1同比增长率有所上升(图2),但2009年末再度回落,接近期初5.8%的水平;M2同比增长率则从6.38%下降至4.52%(图3)。

图2 中美M1同比增长率的比较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http://www.pbc.gov.cn/;美联储网站http://www.federalreserve.gov/。

图3 中美M2同比增长率的比较

资料来源:同上。

四、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比较

中国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执行,扭转了经济增长下行趋势,增强了市场信心,对于支持经济快速平稳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GDP增长率从2008年第四季度的6.8%回升到2009年第四季度的10.7%,但同一时期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并未相应下降,仍维持在4.2%左右,这与巨额信贷的投放结构不合理密切相关。目前,中国的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比重超过90%,提供80%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和超过80%农民工就业机会。在本轮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许多中小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生产成本升高、出口严重受挫、资金短缺加剧。但2009年上半年以前,巨额信贷主要流向国有大型企业,一些中小企业由于融资困难被迫收缩经营规模甚至破产。虽然在第三季度投向中小企业的贷款显著增加,但相比于对国民经济和就业的贡献率而言,其所得贷款份额仍然有限,因而不能有效地拉动就业。

从美国来看,通过执行量化宽松政策,美联储得以部分克服由零利率政策带来的限制。因为美联储的首要目标是促进金融市场稳定,尤其是解决信贷市场的功能障碍,所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2009)认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应通过一些市场功能指标来衡量,如利差、波动性和市场流动性等”,“它通过提高信贷市场功能和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向金融体系提供了关键性的支持。例如,自2008年11月美联储首次宣布购买抵押支持证券以支持房地产市场以来,对联邦基金利率反映微弱的30年期固定抵押贷款利率,已经下降了大约1-1.5个百分点。”弗里德雷克·米什金(2008)也认为,“货币政策不仅在当前的金融危机中是有效的,而且比正常时期更有效,因为它不仅降低了无违约证券的利率,而且有助于降低信贷息差”。金融市场趋于稳定和市场功能的恢复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复苏。然而,美国的失业率从2008年9月的6.2%持续攀升至2009年10月的10.2%,创26年新高,2010年以来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维持在9.7%的高位。

五、货币政策风险的比较

(一)中国

1、资产价格泡沫风险。扩张性货币政策下银行信贷大量流入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使资产价格泡沫风险再次凸现。2009年以来,上证综指大幅反弹,从2008年末的1820点上涨到2009年12月末的3277点,涨幅已逾80%。房地产价格在经历了短期的调整之后也再次攀升,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增长率从2008年9月的3.5%降到2009年3月的最低点-1.3%后开始反弹,到2009年12月已经升至7.8%⑥。M2高达28%(超过GDP8%的增长率3倍)的增长,说明货币供应总量的数倍增长的乘数效应可能并非在实体经济循环中产生。这种资金的“空转”,可能就是在银行资金与资产市场之间发生的。房地产市场的价格不断攀升,可能与银行资金在银行与房地产之间的快速流动有关⑦。

2、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在扩张性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中,银行业的信贷风险伴随着信贷规模的迅速扩张而上升。从贷款的审核看,由于银行业不审慎行为和冲动放贷、粗放经营的倾向有所抬头,一些银行为争抢房贷客户而放松贷款审查力度,甚至私自降低贷款门槛,如降低首付款比例和贷款利率等;从贷款构成看,部分贷款流向中长期地方政府投资项目、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由于银行对地方政府未来的可支配财力、隐性负债等往往难以获得及时、全面、准确的信息,并且一些地方政府的投资项目收益不高,回收期较长,在多数地方政府尚无举债权利的情况下,难以保证未来能按时还本付息。此外,当未来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央行货币政策逐渐收紧时,流向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贷款也会因资产价格回落而面临很大风险。

3、通货膨胀风险。在短期中,由于新增贷款主要投向了政府投资项目,还有一部分流向了房地产和股票市场,其对民间投资需求和个人消费需求的刺激作用仍然有限。此外,全球经济尚未完全复苏,因而中国在短期内出现严重通货膨胀的风险较小。但从中期看,则面临着较高的通胀风险,因为国内资产价格的迅速上涨很可能会推动通货膨胀率继续上升;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复苏,总需求会进一步扩张;同时,美联储超常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持续实施也会引发输入型通货膨胀。

(二)美国

1、美元持续贬值的风险。美联储的零利率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美元流动性大增,是导致美元从2009年3月以来出现新一轮贬值的重要原因,并使美元在未来面临持续贬值的风险。短期内,由于经济缓慢复苏,国际资本的避险需求降低,同时,联邦基金利率不会迅速上升,从而美元资产的收益率仍将维持在低水平,国际资本会更多地流向经济已明显回升的新兴经济体国家追逐较高的收益率,因而美元会继续贬值。长期内,随着经济进一步复苏,广义货币会显著扩张,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很可能会攀升,贸易赤字会再次反弹,美元的持续贬值将难以避免。这不仅导致新兴经济体积累的以美元资产为主的巨额外汇储备持续缩水,而且会使这些国家的资产价格在国际投机资本的冲击下再次滋生泡沫。

2、通货膨胀风险。由于美国的失业率持续攀高,而且金融机构慎贷,因而货币政策在短期内不会引发通货膨胀。但在中长期内,通货膨胀风险很高。首先,随着经济的复苏,金融机构的贷款会逐步增加,货币乘数和货币供给量很可能会大幅上升。其次,美国政府于此轮衰退中出台一系列救市措施刺激经济,使得财政赤字急剧上升,2009年财政赤字达到破纪录的1.47万亿美元,占同期GDP的10%。根据奥巴马政府的最新预测,在未来10年间财政赤字总规模将超过9万亿美元。为了配合政府的赤字财政政策,美联储开始大量直接购买美国国债,其独立性已经受到巨额财政赤字的影响。再次,美联储在此次危机中购入大量的MBS、CDO等高风险的非政府证券,严重削弱了美联储回笼基础货币的能力。第四,美联储宣称的应对未来通胀风险的措施令人质疑。尽管伯南克声称美联储可以通过向准备金账户支付利息,以及采取多种措施减少准备金余额等方式来控制流动性,但其调控效果值得质疑。以向准备金账户支付利息为例,当经济复苏时,市场利率必然上升,美联储为了抑制金融机构的资产扩张必须对巨额的准备金支付足够高的利率,但高额的利息支出会进一步增加金融机构的准备金和基础货币,因而只是权宜之计,不能从根本上消除通胀的隐患。

不仅如此,由于美元是最重要的国际货币,在短期内,美元的贬值首先引起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在中长期内,伴随着美国国内通胀率的上升,消费需求和进口需求反弹,很可能导致全球美元流动性过剩,并使其他国家发生输入型通货膨胀。

六、启示与结论

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中美两国都及时地实施了超常扩张性货币政策。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以金融机构投放巨额信贷为特征,有效地刺激了国内需求。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则以“零利率”和“量化宽松”为特征,其对危机的紧急干预措施突破了以往的框架,在常规货币政策的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性货币政策工具和手段,具有开拓性和独特性。“量化宽松”的操作思路使美联储在危机时期能够克服“零利率”的限制,赋予货币政策更强的主动性、灵活性和适应性,从而能更有效的应对危机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值得我国的中央银行借鉴。虽然两国的货币政策工具、传导机制有较大差异,但都实现了其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即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维护金融市场稳定。不过,两国的货币政策都未能有效地拉动就业,并伴随着较高的政策风险。通过对两国货币政策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教训和启示:

(一)设定数量型中介目标的上限。在危机时期中央银行应该为其超常扩张性货币政策设定一些明确的中介目标上限,如准备金、基础货币或信用规模的上限,并保持对这些中介目标的可控性。美联储实施“量化宽松”的政策思路固然可取,但其毫无限制地运用一系列融资工具扩张其资产规模,引起银行准备金和基础货币急剧膨胀,无疑会为美国和全球经济带来美元流动性过剩的风险。从我国来看,央行在2008年11月取消信用规模控制,允许商业银行在合理的范围内扩大信用规模,但央行并未对“合理的范围”规定明确的量化区间,以至于金融机构在2009年放出天量信贷。因此,中央银行在危机时期也要控制贷款规模的上限,以防止货币政策过度扩张。

(二)中央银行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时应当更多地关注资产价格的变化,并及时采取措施抑制资产泡沫。资产泡沫的形成和破裂对经济具有巨大的破坏性,美国房地产价格泡沫的破灭就是本轮金融危机的重要诱因。目前,中国的股市、尤其是房地产市场已经面临较严重的资产泡沫风险,中国人民银行应该高度关注资产价格的变化,及时运用利率手段、窗口指导、不动产信用规模控制等工具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抑制资产泡沫。

(三)建立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减轻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的压力,降低扩张性货币政策的风险。美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漏洞和滞后使其金融系统累积了巨大的风险并引致金融危机,在金融市场功能趋于瘫痪的情况下,美联储不得不把恢复金融系统的稳定作为其首要目标,并同时充当了存款性机构、一级交易商、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等非存款性机构的最后贷款人,导致基础货币过度膨胀。我国虽然没有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但由于金融监管力度不够,很多金融机构降低信贷标准,在巨额信贷的投放过程中伴随着很高的信贷风险和资产泡沫风险。因此,央行应协同银监会、证监会、外管局等监管部门进一步加强对巨额信贷流向和热钱的监管,降低扩张性货币政策的风险。

(四)谨慎评价危机时期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通常,人们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评价主要是通过其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来判断,但在危机时期,超常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实施将在中长期内引起一系列的政策风险。因此,对政策有效性的评价不仅要考虑短期内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也要考虑中长期内政策风险的大小。

(五)中央银行应及时退出超常扩张性货币政策。虽然我国的货币政策名义上是适度宽松,但实际是超常扩张性的。在两国货币政策的合力作用下,中国同时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政策风险,中国人民银行应该综合考虑美联储政策风险的溢出效应,在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之前及时调整政策方向,如及时提高贷款基准利率,加大央行票据发行力度等,以降低政策风险。

投稿日期:2010年4月19日

注释:

①《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8年第四季度)》,中国人民银行网站http://www.phc.gov.cn/。

②中国的贷款规模控制自1998年取消,2008年1月,为防止通货膨胀,央行重新启用贷款规模控制。

③中国人民银行:《把握好货币信贷增速和节奏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2009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④田俊荣:天量信贷怎么看[N],人民日报,2009年7月9日。

⑤Mara Der Hovanesian and Christopher Palmeri,"Why Banks Still Won't Lend",Business Week,January 9,2009.

⑥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

⑦左晓蕾:严防银行资金在房地产与股市间流动[N],上海证券报,2009年11月25日。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金融危机时期中美货币政策比较_货币政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