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人本主义转向探析_大学生论文

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人本主义转向探析_大学生论文

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人学转向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学论文,道德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789(2015)02-0005-06

       道德因人而存在,道德社会化的本真使命在于促进人性的完满。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道德社会化更多从社会性的角度对道德主体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予以要求和强调,忽略了道德主体自身的需求,这也是导致长期以来大学生道德社会化出现脱离生活、陷入功利化等诸症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学生道德社会化只有观照人的真实存在,贴近真实生活,才有利于实现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理想图景。

       一、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人学解读

       人的问题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主题和重心。在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中,“人”不是抽象的、孤立的、形而上的形象,是多样性和实践丰富性的现实存在。[1]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包括人的本质论、人的实践论和人的发展论。在此基础上展开的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研究,不仅有利于为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也有利于为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明确方向。

       (一)人的本质论: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核心是对人的本质的研究。马克思多个层面完整和全面地阐释了人的本质。首先,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最根本的属性,是人作为类存在物同动物相区别的本质,离开了人的劳动属性,人就不能称其为人。其次,马克思从社会群体层次上论述人的本质,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2],进一步从人的社会属性上揭示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最后,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还体现为人的主体性。人的主体性也就是个性,这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区别的内在原因和特有属性,表明了个体的存在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深刻解读对大学生道德社会化也有着深刻的启示。在人的劳动属性方面,大学生道德社会化应当根据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进行有效的道德实践活动,才能实现预期实效;在人的社会属性方面,大学生道德社会化通过联结一定的社会关系,以符合特定社会的人的发展要求为目标,对大学生的道德规范作出判断并加以引导;在人的主体性方面,大学生道德社会化应当充分尊重人的主体性价值,承认差异,注重多元,区分层次,关注不同大学生的道德发展和健康成才。

       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决定了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具体任务。在人的一切属性中,人的特殊的社会本质不是人的自然属性,而是人的社会属性。社会性是人区别于动物、区别于人类自身的最根本、最本质的属性。大学生在面对各种社会关系的时候,只有真正融入其中,把特定社会所要求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观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才是人的本质社会性的实现,成为真正的社会人。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过程正是大学生成为真正社会人的过程。这也就是说,大学生只有经历道德社会化才能成其为社会人,从而获得社会提供的生存发展、价值实现的基础支撑点。

       人的本质的历史性决定了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时代特征。人的本质不是静止的、永恒不变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人,人的本质的变化必定受到来自不同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关系变化的影响。人的本质的历史性特点决定了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时代特征:一是社会关系的相对稳定性决定了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目标、原则、内容与方法等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阶段,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具体任务会与当前的社会关系相适应、相匹配。二是社会关系的绝对变动性决定了大学生道德社会化必须与时俱进。大学生道德社会化会有明显的时代烙印,具体要求会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的变化而发展变化。因此,要对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目标、原则、内容与方法实行自身的适应性调整或变革,使之适应社会,与变化了的人的本质相适应。

       人的本质的阶级性决定了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立场方向。人的本质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有机统一。在社会生活中,生产关系是最根本的社会关系,决定和影响着其他社会关系。在阶级社会中,不同社会阶层和个体都会从其所处的相应社会关系中获得与之匹配的本质规定,任何人都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3]这也就是说,人的本质不仅具有一般社会性,还呈现出阶级性。大学生的社会关系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在阶级社会的社会关系中,大学生道德社会化作为引导个人社会本质的实现,其实质上是为一定社会、阶级服务的,大学生作为道德主体的个人,必定会受到来自不同社会、不同阶级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影响。

       (二)人的实践论: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方法选择

       人的实践论是蕴涵于马克思哲学之中的具有自我批判与超越精神的重要人学理论,它以人的生存为基础,以人的实践活动的展开为主旨,把人的研究置于生活境遇之中,使人真正走向自己,回归人的实践的属人本性,合理地说明了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实现了社会对人的生成和人对社会的生存的内在统一。[4]实践活动的内在统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阐释:第一,人的实践活动是人能够存在的前提与基础,人的实践活动使人的生物属性发生深刻的变化,形成人所特有的生物属性;第二,人的实践活动,使人上升为自为的、理性的存在物,使其本质上与动物相区别,形成了人之为人所特有的自觉能动性;第三,人的实践活动改变了世界的存在方式,改变了人与世界的特殊关系,使人上升为社会的、历史的存在物,形成了人之为人所特有的社会本性,为人的自由发展开拓了无限的可能。

       作为人的生命的存在方式,人的实践活动是具有一定的基本特征的。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形成与发展,同样离不开实践活动。对人的实践活动基本特征的解读可以合理说明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生成路径。

       人的实践活动具有对象化的特征,是一种对象化活动。人的实践活动的本质在于根据自己的需要改造客观世界,是对对象的一种扬弃和再塑造,把活动对象作为一种与人相对立的客体存在。人的实践活动作为一种对象化的活动,以人的意识和自我意识为内核,把人的视野明确地、有目的地引向对象世界,创造适宜人自身生存发展的对象化世界,同时把身外的客体内在地对象化回来,实现不断的自我创造和完善。大学生道德社会化正是以人作为实践对象或工作对象的一项专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自主地、全面地、持续地改造和发展现存的世界和现存自我,成为不断超越现实世界和现存自我的真正的人。

       人的实践活动具有间接性和中介性,是一种工具性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所体现的人对自然的根本改造关系,是一种通过活动工具所体现的间接关系。工具作为人的创造性智慧的外化形式,是人取之于自然并对其加工、改造、制作的自然客体。“手段是一个比外在合目的性的有限目的更高的东西……犁是比犁所造成的、作为目的的、直接的享受更尊贵些。工具保存下来,而直接的享受则会消逝并忘却”。[5]工具的使用和制造,标志着作为人类社会基础的人的实践活动的开始。同样,道德也是具有一种工具性的存在。道德本体的活动不是衡量道德工具性价值的尺度,道德工具的作用就在于促进实践主体与其对象性客体的价值关系。[6]在大学生道德社会化进程中,大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虽然体现着活动主体自我存在和自我发展的内在要求,但是由于不同利益主体的存在,实践活动就不仅表现为活动主体与对象性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利益的需求方和价值观倾向的问题。这样,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工具性也就表现了出来,这意味着需要道德实践活动主体面对不同的利益方做出明确的价值抉择,有效协调各方利益的有机统一,才能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人的实践活动具有社会性,是一种社会历史的活动。马克思说,人们由于他们的需要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所以他们必然会发生社会关系。人的实践活动的基础是社会关系,人的活动又不断地再生产着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既是人的实践活动本质的社会表现,又是使人的实践活动具有特定本质规定的社会基础和社会保障。这样,人的实践活动就自然地与以提升人的本身使命为目的的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相结合,大学生道德社会化也是大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的各种形式直接或间接参与社会交往,建构复杂社会关系网络,感悟和认同社会道德规范,不断推进和完善社会道德体系,同时达到自身的完善和丰富。

       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自由性和自觉性的特征,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换句话说,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自为的、自我创造的本质和特征。在实践活动中,大学生始终把社会道德水平的进步和自身道德素质的提升作为自觉意识和改造对象,并且总是依据实践目的和社会与个体道德状况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达到社会道德水平和自身道德素质的同步进化和提高。但是,在大学生的道德社会化与其实践活动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两者之间总会存在一定差距,弥合这个差距的最好方法莫过于大学生道德社会化和实践活动的有效互动。也就是说,大学生道德社会化需要因时制宜,密切结合社会发展的现实背景,尽可能使大学生的道德状况与实际社会发展所需的道德要求相一致。

       (三)人的发展论: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使命价值

       人的发展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核心,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体系。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论认为,人的自我实现的最高追求和终极目标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主要包括三层含义:一是人的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二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三是人的自由发展或自由个性的形成。

       人的全面发展的第一层意义是人的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这表征着每一个人都有权去发掘他应有的类特征,获得人的基本规定性。一方面,人可以按照人的方式实现对对象的全面占有,并使人的能力和素质得到充分发挥且日趋完善,从多层面,全方位地确认自身的本质力量。另一方面,是借助自身活动能力的增大,实现人的活动的丰富性和相对完整性,从多层面活动形式中运用和积聚自身创造力量。[7]大学生道德社会化也是大学生自身能力和素质不断提升和丰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受到了来自特定时期的社会道德准则的教化,促使大学生业已形成的道德认知、道德选择和道德判断能力发生转变,在自觉自为的接受和内化过程中完善道德人格,提升道德素质,为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人的全面发展的第二层意义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这表征着个人作为社会存在物,要在这些社会关系中均匀地发展自身全部的特征,必须合理建构自身所拥有的一切社会关系。[8]在这些关系中,一方面个人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在学习和反思过程中不断获得客体对象的相关特征,从而使自身和自身的内在关系得到全面提升和改善。另一方面,在个人与他人的广泛交往和联系过程中,通过交流经验并形成共识,彼此不断丰富自己,双方共同得到提高并服从于他们自己的共同控制,相互之间的各种关系也成为彼此的共同关系。大学生道德社会化正是在这种全面的、丰富的社会关系中,强调主体间的交往互动,通过相互交融和彼此互补,构成一个布局广泛且民主平等的主体人际关系。大学生道德社会化作为发展人、成就人的实践活动,理应强调以现实社会为根基,遵循大学生的发展规律和社会法则,把大学生作为道德社会化的主体和中心,强调主体间的关系互动,在社会的发展中以满足人的需要、提升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

       人的全面发展的第三层意义是人的自由个性的形成。这表征着个人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意志和愿望积极地、充分地表现自身个性的魅力和丰富性,并以此作为有个性的个体而与他人相区分。[9]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人的发展的自由性和个性化。一方面表明人不仅是自然界的主人,也是自己与自身社会结合的主人,还可以成为自身的主人。另一方面则是表明个人有别于他人,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内在特殊性。大学生道德社会化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承认差异,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大学生道德社会化与个性化绝非两个对立的过程,大学生道德社会化既是参与社会和发展个性的过程,也是寻求社会与个性共同发展的过程。每个大学生都具有独立、自由的个性,大学生道德社会化正是在个人自由发展的状态下,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注重教育的人文关怀,鼓励个性潜质的发掘,允许自由个性的彰显,培养具有良好个性的个人。

       总之,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为大学生道德社会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人的本质理论解决了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理论根基问题;人的实践理论解决了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方法问题;人的发展理论解决了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目标方向问题。

       二、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人学转向

       长期以来,我们更多强调了马克思关于人是社会产物的观点,忽视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把人作为社会本体、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大学生道德社会化问题上,很大程度忽视了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教育,过分偏重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社会价值,更多强调其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忽视道德主体的生命价值、成长需要。“迄今为止,道德和道德教育中的‘无人化’现象依然严重,这既不符合现代和谐社会所要求的以人为本观念的大趋势,也不符合道德和道德教育的本体性特征,成为阻碍现代道德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10]在高扬人性的新的历史阶段,大学生道德社会化要以马克思人学为前提,以实现“为了人”为目标,完成以“人性自由”为逻辑起点、“人化需要”为实践方向和“人本回归”为价值追求的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整体转向,真正以人的方式发展人、建设人和完善人。

       (一)大学生道德社会化要以“人性自由”为逻辑起点

       人的自由包含必然性的自由、辩证的自由。“人性自由”作为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逻辑起点,是符合马克思关于逻辑起点的规定性的:第一,“人性自由”是大学生道德社会化中最初、最简单、最基本、最抽象的范畴;第二,“人性自由”不需要存在条件也不以任何东西为中介,是一种“直接性”存在;[11]第三,“人性自由”与大学生道德社会化具有历史相统一性;第四,“人性自由”包含着大学生道德社会化最基本、最主要的矛盾,形成了贯穿大学生道德社会化进程的逻辑脉络。因此,“人性自由”作为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逻辑起点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合理性,大学生道德社会化始终要以人为本、以充分发挥“人性自由”为起点,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终点,形成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学生道德社会化要以人性为基础,以提升人性自由和全面发展作为重要任务。在人的实践性自由方面,要激发大学生道德实践的积极性,注重大学生的个性彰显。道德社会化进程中要注重大学生个性自由的培养,不仅要求大学生自身的不断完善和全面发展,还要注重大学生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实现大学生个性自由发展与社会规范的和谐发展。大学生是自主发展的个性主体,道德社会化要把社会需求和尊重人的个性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使大学生既符合社会规范又能实现自由个性的张扬。在人的社会性自由方面,要实现大学生道德社会化与当前中国转型社会的时代际遇相结合,以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为基础要求,学习社会规则,构建合理的社会关系,培养大学生社会交往的主动性。在人的需要性自由方面,要关注大学生自然需要、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的自由,重视大学生需要的差异性和多层次性。把大学生道德社会化与大学生个体状况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困惑,使大学生将社会的道德规范真正能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行动,达到道德社会化的终极目的。

       (二)大学生道德社会化要以“人化需要”为实践方向

       “人化需要”不仅是源于本能的自然需要,是人的生命双重性的具体化和现实化,[12]包含着更多具有价值性的需要,是以现实、感性的方式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和生命的逻辑存在。人的能力的有限性决定了“人化需要”不可能依靠个体力量来满足,使得人必然与自然、与他人、与社会发生关系,也就是说,“人化需要”依赖于社会存在和社会关系,是人在自己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关系中形成需要并予以满足。

       “人化需要”的实践意味着大学生道德社会化要尊重学生的价值选择,注重大学生的个体需要和社会需要的有机结合。第一,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价值和主体需要。大学生道德社会化要以学生为本,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凸显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育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超越性,道德教育和实践活动要与青年大学生的特点密切结合,解决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充分尊重人作为权利主体,提高人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充分尊重人作为行为主体,充分发掘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潜能。第二,要重视大学生的现实交往需要。马克思认为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需要是一切行动的源泉和动力。道德社会化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是受人与社会需要所决定的。大学生道德社会化要通过有形载体来满足学生的各种心理需要,构建新型的师生交往关系平台,平等交流,形成包括知识的、情感的、意志的、心理的等内容的综合交往,并在对话和交往中开展创造性的活动,来满足学生的社会交往需要和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等。第三,要关心大学生合理的生活需要。从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本质来看,它产生于人的需要,是人存在的一种方式。过去的很长一个阶段,社会对大学生道德发展更多地强调了对国家政治与社会经济的功利性作用,突出国家和阶级的需要,对人的合理性需求缺乏应有的重视和满足。马克思的人的发展论告诉我们,大学生道德社会化不应单从社会要求出发,应当把大学生看成是整体性的人,充分发掘大学生的内在潜质,实现大学生最大限度的全面自由发展。这也就是说,大学生道德社会化要将阶级对人的要求与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有机地结合,切实关注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生活诉求和发展需要,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提高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三)大学生道德社会化要以“人本回归”为价值取向

       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最终目标是大学生的德行养成与人性完满,丰富和完善大学生的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所谓“人本”,就是以人的幸福为本。“人本回归”是指人获得幸福的终极关怀。大学生道德社会化就要实现人格尊严回归生命,以尊重生命的高度尊重人,促进人的自由和个性解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进程中能真正以对幸福的终极关怀作为大学生的价值追求,自我实现、全面发展的高层次精神需求,从而回归大学生的生命本体,提升大学生主体能动力量的发展水平和生命境界。

       关注生命本体是实现大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基础。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对象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大学生道德社会化是大学生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石,必须从关注生命本体出发,尊重和顺应生命发展规律并为之提供有效帮助。大学生对于生命本体的关注,首先是关爱生命,主要体现在保护生命、尊重生命、相信生命和敬畏生命四个方面。其次是感恩自然,感恩自然就是要对大自然心存敬畏和感恩,关爱自然和其他生命,尊重自然法则,注重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合理定位,追求生态文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后是感悟生命中的爱,让大学生感受到周围美好的事物和生命的美妙,转化出爱的情感和行为,让广大学生在爱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人本回归”也体现在道德生活化方面,要实现与“现实的人”的接轨。这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内容应当贴近实际生活。大学生道德社会化要从大学生受教育的日常生活入手,结合实际,从大学生道德现状出发,提炼道德规范,避免“假大空”的道德说教,注重活动内容的真实性和趣味性,吸引大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在生活的具体体验中使大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实现对社会道德规范的接受和内化。二是大学生道德社会化要服务于具体生活。大学生道德社会化要体现大学生生活中的真、善、美的生活内容和现实场景,指引大学生积极建构丰富且完整的生活内容,实现大学生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精神生活的满足,使大学生过上有德性的、幸福的生活。三是大学生道德社会化要高于生活。大学生道德社会化要在现实的基础上关注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构筑大学生美好的精神家园,为大学生描绘“成才梦”、“中国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激励大学生站在更高的角度来审视现实,努力追求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

标签:;  ;  ;  ;  ;  ;  ;  ;  

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人本主义转向探析_大学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