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国发展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几点思考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20世纪中国由衰败走向崛起的历史思考
20世纪即将过去,21世纪即将到来,中国人民正在满怀信心地迎接新世纪的来临。回顾过去一个世纪中国的历史进程,既令人心酸,又令人兴奋。前半个世纪国家衰败使中国人心酸,后半个世纪国势日盛使中国人兴奋。100年了,中国人民历经了多少苦难,由一个积弱贫穷、 四分五裂、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中国,一跃而成为国家统一、政治廉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新中国。世纪之初,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设想的中国建设大纲,在新中国不仅实现了,而且大大地超越了。中国已经以一个令世人敬仰的大国形象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0世纪中国之所以能够在衰败中崛起,而后走向初步繁荣昌盛,最重要的历史思考可以概括为两句话:经济落后就要挨打,政治散沙必然受侵;振兴经济才能自强,明修政治才能独立。
从过去100年的经验教训中,我们是否可以得出五个结论, 为即将到来的21世纪中国发展奠定思想基础,这就是:
第一,中国要真正走向独立富强,必须要有坚强的政治领导核心和共同的民族政治目标。这个政治领导核心就是中国共产党,我们共同的民族政治目标就是坚持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道路。
第二,中国经济强大的硬道理就在于坚持不断地发展社会生产力。通过社会生产力发展,建立完整的民族经济体系,不断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并以经济实力为基础,增强国防能力。
第三,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动力,在于按照“三个有利于”原则,大力推进有效改革,不断实现制度创新,建立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符合大生产规律的新机制和新体制。
第四,中国未来的前途取决于人民教育、文明程度的提高和发展。以东方优秀文化为本体,融合世界一切进步文明成果,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这是我们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
第五,中国国际地位的巩固和提高,关键在于坚持独立自主的立国方针,坚持开放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坚持和平和发展,联合一切平等待我之国家,维护世界稳定。
二、21世纪中国面临的新挑战
21世纪与20世纪不同,它是一个竞争的世纪。整个世界经济、政治将出现大分化、大重组,一个更具挑战的新时代即将来临。这种竞争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竞争。由于20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作用,经济上的东西差距、南北差距明显扩大,东方国家、南部世界各国纷纷独立,政治自主性强化,要求经济独立自强呼声高涨,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控制与反控制斗争,主要表现在经济上。不发达国家要真正的政治独立,必须首先是经济独立,因此建立经济新秩序斗争将更为激烈。
第二,国家科学技术发展与应用水平的竞争。21世纪将是人类由实物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的世纪。科学技术的进步将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第一推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国与国之间经济竞争的支撑点,就是科学技术进步与应用水平的提高。不仅传统的生产要素如土地、劳动、资源、资本是经济竞争基础,更重要的是以科学技术为内核的知识要素,将成为经济竞争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发展经济的先导是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科学技术的应用水平。
第三,国家政治号召力与社会凝聚力的竞争。由于20世纪落后国家政治愚昧消失和政治觉醒勃起,意识形态斗争十分激烈。进入21世纪,由于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世界格局发生新变化,这种斗争更多地将体现在国家政治号召力和社会凝聚力的斗争上。发达国家千方百计用新的姿态,以所谓“民主”“人权”等“价值观”为武器,企图对不发达国家实行政治控制和社会渗透。因此,在新形势下,解决政治号召力和社会凝聚力,实现国家的齐心协力,是实现国家民族奋斗目标的前提。
第四,国家整体军事实力和国家安全保障的竞争。21世纪世界竞争中,国家之间力量较量仍然是主要方面,因此,国家的作用是强化的趋势。无论是要维护民族独立、经济发展、社会安全,还是保证国际交往的顺利、平等进行,都要以军事实力为后盾,只有有了一个强大的国防安全体系的保障,才能实现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稳定。
争取一个较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对中国发展有利。20世纪初,世界政治形势是“一超多强”,即以“日不落”帝国著称的英国为前强,德、法、美、日、意、俄等多强逐渐崛起,而后走向多强并列竞争的国际政治态势。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以及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较量,现在又出现了“一超多强”的国际政治态势。人们可能会问,21世纪人类社会会不会重复20世纪走过的道路?经历多次残酷战争的苦难?我的分析是,有可能性,但可能性较小。
如果世界各国在政治上都采取绥靖政策,不敢斗争,听任某个超级大国肆无忌惮;如果以此次“北约”入侵主权国家南斯拉夫联盟为发端,联合国的平衡与制约作用消失;如果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不能兴起,政治不能稳定,那么,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这将给人类带来比20世纪更大的灾难。
但是,由于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世界经济总量生产的分散是必然趋势。后独立国家普遍以发展本国经济为政治后盾,21世纪将会有更多的新兴国家经济崛起,力量增强。世界各国经济力量趋向平衡化的态势不可逆转,并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以美国为首的世界列强,在世界性行动中,在许多“一致性”方面,包含着许多深刻的矛盾,而且由于国内利益的驱动,这种“一致性”不可能持久,而其矛盾性却是不断加深,裂痕扩大,甚至发生相互对抗,它们不可能完全如意地主宰世界。加上世界各国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的作用,列强的强权政治不可能横行无阻,在21世纪,靠军事力量要完全达到政治目的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中国正处在发展时期的关键阶段,如果在21世纪争取到长时间的、对我有利的国际和平环境,那么,我国全面振兴的目标就可以实现,中国的问题就解决了。中国需要和平,哪怕是需要付出较大代价的和平,这是有利于中华民族发展的大计。
三、21世纪中国发展的总体目标选择
21世纪中国,要全面实现振兴中华的目标,赶回过去丢失的时间,从20世纪末的小康社会,经过50年左右的努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再经过约50年的努力,全面赶上发达国家,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真正建立起政治自主、经济自强、文化自立、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中国。
要实现这一伟大而艰巨的跨越性大战略,大约需要经历五个阶段,通过20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来逐步实现。
第一阶段:从2001年至2010年,大约10年时间。在2000年已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础上, 实现2010 年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再翻一番的目标;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民生活达到比较宽裕的小康程度。
第二阶段:从2011年至2030年,大约20年时间。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的目标;建立起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民生活达到比较富裕的全面小康程度。
第三阶段:从2031年至2049年,大约20年时间,即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0周年。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目标;工业、农业、 科学技术、国防基本实现现代化,人民生活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第四阶段:从2050年至2079年,大约30年左右时间,即到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改革开放100周年。 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任务;全面推进国土改造;人民生活达到比较普遍富裕程度。
第五阶段:从2080年至2100年,大约20年时间,即到下世纪末,中国赶上发达国家经济水平;人民生活达到全面富裕程度。
根据下个世纪用100年时间要求达到的发展目标, 需要完成以下八项重大任务:
——全面发展国民经济,力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五番,达到(按目前汇率计算的)人均2.5万美元水平,进入世界平均先进水平。
——全面完成传统工业化进程,进入后工业化新阶段,全面实现产业结构轻型化和高度化。
——全面完成从中部到西部的开发和现代化建设任务,实现全领域现代化。
——完成农村城市化进程,全面实现城乡一体化,彻底消除城乡差别。
——全面完成国土改造任务,实现全国绿化、水土保持、环境保护,基本控制大灾大害。
——建立成熟的适合中国历史文化背景的现代经济、政治、文化、福利保障制度,实现全国大同。
——实现人口优生低增,教育高质普及,全民达到健康、文明。
——科学技术全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部分领域达到领先水平,成为科学技术强国。
总之,通过100年的努力,要彻底改变人为的、 不科学的掠夺性开发所造成的植被破坏、资源、环境恶化,地区经济发展畸形等状态。彻底治愈这种历史性错误造成的自然病态,实现全国环境全面优化,经济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国家整体富强。
在21世纪中国发展进程中,我认为中国科学院“199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提出的,量上的提高、质上的改善、区域差异上的缩小、要素构成上的均衡、功能发挥上的优化、瓶颈约束上的突破等六点意见,应作为制订发展方针和发展规划的基本认识点。
四、实现国土全面改造,建设绿色家园
在21世纪的100年中,中国能否真正走向全面现代化, 真正高质量地纳入现代社会生活,根本一着在于必须全面完成现有国土改造的宏伟任务,建立绿色家园。
众所周知,生存环境是一个国家得以延续与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由于历史原因和制度的影响,中国长期处在生态环境恶性循环状态。一方面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土壤退化、沙漠化扩张等,造成灾害频繁,使我们的生存空间和活动场所大大缩小。另一方面,大批山岭草原、海洋岛屿、滩涂荒原、海域水面等没有开发和改造利用,使我们的相对资源更显贫乏。在下个世纪,中国要继续保持持续发展的态势,必须要突破制约中国发展关键因素之一——生存环境制约瓶颈。这就要通过大规模的历史性生态改造、国土重整,实施生态环境优化蓝图。因此,实现国土全面改造,是关系到中国可持续发展和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它不仅涉及中国在下个世纪能否全面富强、平衡发展,而且是涉及中国各民族能否安居乐业,共同富裕,文明进步的大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由于中国国土改造的重点任务是在中部和西部,因此,中国国土改造也是改善中国少数民族生存条件和提高发展水平的重大战略性措施。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国土改造全面完成之时,就是中华全民族共同走入现代化之日。
21世纪中国国土改造的重中之重,是“兴林治水”、“改造荒漠”。百年建设的着力点,应在搞好“双主体”工程(即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治理)为中心的基本理念下,实施全面综合治理。全面综合治理的重点任务是六大方面:
——长江全流域水土治理和梯级开发,长江变成现代化的黄金水道,成为中国发展的金腰带。
——黄河全流域彻底综合整治,实现山青水绿,黄河消除百年一遇大灾,成为东、中、西三区域的经济纽带。
——全面解决中国水资源分布不均问题,实现南水北调、东水西用,基本达到全国供水均衡化。
——全民族动员建设绿色宝库,宜林荒山荒原全面绿化,森林覆盖率达到30%最高限率。
——西北六大荒原实现初步治理,完成包围式和分割式绿色屏障建设,改善局部小气候。
——实现海洋发展计划,全面利用海域,全方位开发海岛,建立海洋食品库、海洋矿产库、海洋生活圈等。
总之,要做到疆土无一废弃、资源充分发掘、环境优化改善、家园绿化美化。
以治水为龙头,实施森林与植被恢复性建设,是大规模国土改造的出发点。水资源短缺是制约中国发展,特别是西部发展的重大因素。目前西北地区最严重的问题是缺水。之所以缺水,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森林和植被的破坏,造成年复一年的水土流失,气候变恶,出现干旱少雨。中国著名科学家、原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先生,早在60年代就指出,“跳下黄河洗不清”这只是后来的事,黄河原来是清的。并指出,近2000年来,间或也曾变清过,这主要是出现在上游森林植被保护好的时期。因此,在国土改造中,要真正做到“沙退人进”,必须是“林立水涵”。只有走“以林草蓄水,以水草养地”之路,才能优化生态环境,才能使西北荒原改变自然生态面貌,实现环境再生与可持续发展。
为此,下个世纪,要从抓住长江源头治理为当务之急任务的同时,抓好以黄河为中心、西北荒原改造为配套的大规模兴林、治水、改土宏大工程建设。这项宏大工程,应把“机械工程”手段与“生物工程”手段的运用科学地结合起来,以取得相得益彰的好效果,但从根本上讲,“生物工程”手段应重于“机械工程”手段。为此,我们需要制订五大国家级工程规划:(1)长江全流域开发与治理综合规划纲要;(2)黄河全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纲要;(3)百年西北地区森林、 植被建设整体规划;(4)西北地区调水工程规划;(5)大规模荒漠治理与局部综合治理规划。
五、人口合理发展,实现城市化进程
在实现现代化的总进程中,人口发展问题和城市化问题是中国现代化中两项带有基础性的重大问题。由于中国是一个有十几亿巨大人口的国家,这两大基础性工程,更具有其特殊的重要意义。下个世纪的中国,如果人口能够合理发展,城市化进程顺利实现,就能更好地推进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如果人口不能实现合理发展,城市化进程滞后或者出现畸形发展,就有可能阻碍甚至破坏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根据中国的国情和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口发展与城市化目标,都要有人口大国自己特有的特点和不同要求与步骤。总的说,应当是:人口的增长要低于经济的增长;城市化进程要快于经济增长。尽管这两对指标之间没有数量上的可对比性,但必须有这种对应性。
从1980年起到下个世纪末的120年间, 中国要赶上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人均GDP要实现翻七番的要求。 从已经走过的历程看,在本世纪80年代,我们大约用8年时间实现了人均GDP翻一番任务,又用了大约12年时间(到2000年底),实现了第二个翻番任务。下个世纪100年,我们还需要翻五番,平均大约每20年左右, 实现翻一番任务。人均GDP每翻一番时间的拉长,除了客观经济环境等因素影响外, 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口增长的影响。因为,人均GDP水平的提高, 与经济总量的增长,成正相关关系,而与人口增长,成反相关关系。人口大量增加,就意味着对现有资源消耗的大量增加,人口增长越快,资源消费就越多,需要生产更多的社会产品,才能满足人均消费水平的提高。因此,合理安排人口增长,就可以合理安排经济总量的增长,也更利于人均GDP水平的提高。
现在看来,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可能要出现三个区间,产生两个起伏:
第一区间,从人口高增长到人口零增长期,是中国人口合理发展最艰难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按千分比计算,中国人口增长指数需要从10‰下降至0,估计大约需要40年左右。这也是中国人口总量的顶峰。
第二区间,从人口零增长到人口负增长持续期,这是中国人口合理发展最关键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人口增长指数,将从零增长变为低负增长。如果下个世纪头30年人口增长总量控制好,则低负增长率就可以小于5‰,如果总量控制不好,膨胀过多,人口顶峰超过18 亿以上,则这个时期人口负增长率就要高一点,持续时间也需要长一点。
第三区间,从人口低负增长恢复到零增长或低增长。这个时期,是中国人口合理发展的巩固时期,按理想要求,到下个世纪末,中国人口总量控制在16亿左右最好。这就是说,下个世纪100年, 中国人口在本世纪末13亿基础上,总量只增加3亿人。 这就可以大大减轻人口对经济、资源等的压力。
中国人口合理发展,除总量控制外,很重要的一环是要实现人口的地区分布的合理化。从目前看,中国人口中大约70%左右,仍集中在黑龙江黑河至云南省腾冲一线的东部地区。而国土面积占约60%以上的中西部地区,人口分布只有30%左右。人口分布的这种不均衡性,是与中国经济发展历史不均衡相联系的。因此,下个世纪,要随着经济布局继续向中西部展开,以及国土改造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人口发展上,也要采取有利于中西部人口增长的相关政策措施。
城市化是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带有世界性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规律。也是经济和社会现代化中,结构优化与升级在地域空间上的一种必然反映。正确的态度应是:积极面对,兴利除弊,推进城市化发展。
新中国建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迅猛发展,中国城市化进程取得了超历史的进展。但是,与世界主要国家相比,按现代化标准要求,中国城市化程度和水平都是十分落后的。据统计,1998年底,中国城乡人口的结构仍然处于城市人口占30%、乡村人口占70%的低水平。如果按照生产结构、劳动力配置结构和城乡人口分布结构综合考虑,一般认为,中国城市化程度也不到35%。与中等发达国家城市化程度一般为50%~60%,发达国家城市化程度一般为70%~80%相比较,我们城市化进程还有相当一段路要走。
按下个世纪末中国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由于中国是一个特殊的人口大国,中国城市化程度也不可能同现在许多发达国家一样,达到那么高的程度。如果按接近70%计算,大约要从农村再转移出40%左右的人口,加上下个世纪可能净增人口3亿人,总的城市化人口要净增约6亿人,任务是十分艰巨的。中国城市化进程,不仅考虑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需要,同时也要考虑为培育有持久增长点的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根据世界经验和中国的国情,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必须推行“四驾马车”模式。
一是以特大城市为中心的集群城市模式。这类集群式城市,犹如日本东京圈城市群,能发挥集群城市辐射功能,实现高度城市化与高度现代化相结合。它既是城市集群,又是产业集群和经济高增长点。譬如目前的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集群、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集群、以京津为中心的直隶城市集群、以沈阳为中心的辽东城市集群、以武汉为中心的江汉城市集群等等,都可以成为以经济为纽带的高度发达的连锁城市集群。
二是以省会城市和大型港口城市为核心的、有众多卫星城市为拱托的大城市群或城市带模式。这类城市,能够以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为纽带,以周围相关中小城市为匹配,在产业与流通上构成网络,形成一个较为紧密的经济统一体,发挥区位优势和一定地域与产业特色功能的大城市带模式。
三是广大中小城市模式。目前,中国330多个地级市和2100 多个县城和一批重要港口区、工矿区将成为今后中国现代化中小城市建设的基础。这类城市模式,可能是中国城市化发展中,前景最为广阔的地方,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基点,可能要容纳中国城市人口1/3左右。
四是分布于全国广大乡间的小城镇模式。这类模式可能是中国农村人口城市化的主要依托,是中国经济与社会现代化中城乡结合的纽带。中国农村人口转向城市,主要立足点,可能就在这类小城镇。目前,中国有约2万个建制镇、5万个小集镇。如果每个建制镇发展为1 万人口现代化小城市,每个小集镇发展为2000人口的现代化集居镇,就可以容纳约3亿人口。等于将中国农村需要转移到城市的6亿人口中的1/2吸纳进来了。因此,建设好这类小城镇,不仅将大大减轻大中城市人口集中压力,而且可以迅速、有效地改变中国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使中国真正全面跨向经济与社会的现代化。
六、实现产业高度化与国防工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也是中国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最为艰难的环节。在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可能是中国完成现代化总进程的最为重要的标志。
21世纪,农业在中国发展中的作用不可低估,但是,对农业本身的现代化的要求更需特别重视。农业一直是一个弱质的产业,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出路,还在于农业产业的高度化。中国农业产业高度化,必须使中国农业在科学技术水平,在机械化程度、电气化程度,甚至电子化程度以及农业基础设施的保障程度上,要有一个飞跃性的进展,彻底改变“靠天种田”的状况。要紧紧抓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发展水平这一关键环节,用高新技术,提高土地利用率;以高新生物工程,扩大农业生产领域;按先进生产工艺,实现工厂化生产、无土化生产。把农业建设成有高度科学技术武装的强质产业。
21世纪中国农业现代化要解决以下几大问题:
一是完全实现农业的高产稳产。这就要求解决好我国农业的环境建设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宏大工程。全面完成现有1/3低产农田和1/3中产农田的综合改造任务,成为旱涝保收的稳产农田。
二是大力发展农业生物工程。农业生产要以先进科技发展与推广应用为先导,实施中国农业生产的产业化、科学化。实现从种子、栽培、管理、收获到加工、保存等,全过程的产业化和科学化。
三是实施农业区域优势和多样化与特色化的发展战略。中国农业生产要根据区域优势,形成各种相对集中的产业带和产品带;并使农业由低附加值变为高附加值的产业。
四是实施农业从业人员高素质化政策。首先要使农业从业人员由低文化水平变为高文化水平,由低专业知识变为高专业知识者,真正实施科技兴农。
五是开拓农业新的发展领域。下个世纪中国农业,要面向全领域,进一步全方位开拓利用。要扩展空间,向海洋、荒漠、荒山、滩涂等领域进军,并以生物工程,改变传统生产方式。
六是建设生态环境,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要彻底改变历史已久的掠夺性生产模式,立足于培育环境优势,扩大农业生态发展空间。
建立起成熟的工业体系,是实现第二产业高度化的基本措施。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中,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仍将是中国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制造业在中国GDP的增长中的贡献, 也仍将是关键性的,特别是制造业中的装备工业,对中国工业乃至整个产业现代化,都将发挥支柱性作用。
建立成熟的工业体系,重点是完善工业中的产业构成和建立先进的装备工业体系。工业体系的成熟度、装备工业水平,是一个国家在科学技术、原材料制造与加工、工艺设计水平等诸多方面综合发展能力的标志性反映。许多工业化国家在进入工业化成熟阶段后,仍将装备工业作为工业生命线,当作主导产业,继续重视它的发展和水平提高并不是偶然的。其目的在于促进产业技术进步、产业改造与升级和整体工业水平的提高。
装备工业是科技相对密集的行业,内部产业关联度大,产业发展连锁性高,它不仅需要以机械加工、材料工业、电子工业等为基础,而且要有广泛的零配件加工的相关配套,因此,具有极强的产业带动性。可以发挥产业进步的“推进器”的作用。同时,工业发展和国防现代化,也要以装备工业发展为依托。因此,下个世纪中国工业化进程,要改变传统取向,实施跨越发展:一是要在高技术基础上,建立中国重大装备国产化生产体系,并能够生产重量轻、功能大、精密度高的特种技术装备。形成自己完整的重大锻造、铸造、动力设备,重大矿山、冶金、化工、建筑设备等的体系。二是建立起先进的汽车工业、船舶工业、航空工业为重点的运输机械制造体系。三是建立起从采掘到深加工,综合利用、没有废物的、高性能的能源、基础化学工业体系。四是建立起先进的以电子计算机、通信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产业体系,实现全国信息产业现代化。
建立强大的、现代化的国防工业生产体系是形势的需要,也是保证中华民族长治久安的物质基础。以战略防御思想为基础,发展能够保障中国制空权、制海权为目标的国防武器装备生产体系:一是要建立先进的、高精准度的国防信息装备体系。二是要建立先进的、强大的“反空袭”各类高性能防空武器装备体系。三是要建立先进的、强大的、有效的保卫祖国领海的舰艇与反击武器装备体系。
总之,在21世纪,中国要靠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强。通过自己的发展,提高自己、改善自己、保护自己。21世纪,中国将不会屈服于任何强权,中国人将以自己的力量,伸张世界正义。
标签:中国的人口论文; 城市经济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城市中国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世界城市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