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为了满足社会居民对通信信息传输的实际需求,将城市社会效益和经济收入真正意义上地结合在一起,但是我国目前使用的通信传输技术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需要相关专业的工作人员提出可行性的发展建议,提高通信传输方面的技术水平。再加上我国社会经济体系的变化,很难将通信传输与接入技术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我国相关领域的专家需要根据通信传输与接入技术在结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解决在实际中出现的结合问题,不断推动我国通信传输模式的发展,保证通信传输技术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本文主要对目前比较流行的通信技术以及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满足我国社会居民对通信技术的需求。
关键词:通信工程;传输技术;接入技术
引言
近几年来,我国社会居民的日常生活中逐渐出现了通信传输与接入技术,人们大量的使用这项技术推动了通信传输与接入技术在市场中的发展。但是由于社会市场的变化以及我国经济体系的诸多限制,通信传输与接入技术在市场中发展时遇到了很多的问题。所以我国企业在引用通信传输和接入技术时需要结合通信传输行业在社会中的发展状况,深入的研究这项技术,并尽可能地发挥出通信传输和接入技术真正的作用,体现我国通信传输的实际价值。
1通信传输与接入技术应用的不足之处
1.1技术本身有待完善
由于我国在通信传输与接入技术领域的起步时间较晚,目前仍存在应用实践经验不足,技术尚未完善的情况。信息在同区域内传输出现障碍或传输速度过慢、消耗时间较大等现场技术事故都是由于通信传输技术还不够完善所导致的。除此之外,技术不完善,常常会使得卫星在配合接收或传输信号时,一些高纬度地区的信号就会受到阻碍,影响正常通信,不能做到信号全球性的覆盖。
1.2运营商水平不一
现阶段我国负责通信工程的运营商由于技术与管理水平不一,导致不同运营商的通信技术水平存在差距,进而降低我国通信工程整体的进步与发展。
2通信传输与接入技术应用实践的好处
2.1通信传输技术应用实践的好处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通信传输技术也在不断发展进步,进一步保障人们日常的生活与通信正常。同时,通信质量的提高也得益于通信传输技术的应用于实践。通信传输技术主要包括分组交换技术,GPSRTK数据传输技术和WDM通信传输技术。分组交换技术能为通信传输的信息提供更多的时间间隙,进一步实现宽带的联网共享,以满足客户接收正确数据信息的需求。GPSRTK数据传输技术作为远程定位服务系统,可以对全网进行实时的监控,保持网络的使用与功能状态正常,进而为客户实现正常通信的服务。同时,WDM通信传输技术还可以自主完成节点转换的解复用任务,使得客户接收到正确的讯号信息。随着现代化通信传输技术的发展,人们一个能从日常生活中体会到通信技术发展带来的好处,更方便、更快捷、更有效率。
2.2通信接入技术应用实践的好处
本地多点分配技术与非对称数字用户环路技术是通信接入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特定服务区内的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可以由本地多点分配接入技术进行汇总分类,进而做出相关的网络配置与调整,尽全力满足客户需求。非对称数字用户环路技术是可以通过根据上下行宽带的不对称性,来实现通信通道既存在联系,又保持独立的性能,不受其他行宽带通道的影响,进一步确保人民通信质量的提高。而通信接入技术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为方便人们通信的重要通信技术之一,在我国通信工程行业的发展与升级上做出了巨大贡献,打下了坚实基础。根据我国企业通信传输管理系统的发展现状,各个地区在通信时所采取的接口都不一样,逐渐将传统的形式改编为行业规定的发展形势,但是运营商也能根据自己的需求,自己选择通信传输管理系统中的信息接入技术,以及适合企业发展的基础设备。目前很多的企业都已经建立综合接入系统,保证企业能准确地收集到信息发送故障的地方,进而能推动通信传输管理统一发展目标的实现,对整个接入资源统一的进行实验,掌握企业实际发展的传输管理系统,为企业管理部门提供准确的数据基础,不断提高企业通信的工作效率和具体的工作质量。健全通信传输管理系统,能有效地对企业工作人员的操作步骤进行简化,加快企业处理数据信息的工作速度,提高我国通信传输管理水平,提高企业内部数据信息传输工作的实际工作质量。
3现代化通信传输技术要点
通信传输技术,是充分利用各种信道及其传输能力,构建起完整的传输系统,实现信息可靠传输的技术。在通信过程中,必须保证信息的可靠性与时效性。根据信道的不同,可以将通信传输分为有线传输与无线传输两种形式。有线传输包括同轴电缆(可同时传输1800~3600个话路)、光缆通信(可同时传输数万个话路),无线传输包括地波传输、短波传输与微波传输(时下被媒体热议的5G技术便是应用毫米波传输的)。
3.1ATM通信传输技术
ATM通信传输技术,还有一个别称,异步传输模式。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已经得到了很大的进步,而且成为我国通信传输行业内的核心内推。ATM传输技术是将信息元交换一下,并重复的使用信元交换实现信息的传输,还能实时的控制数据信息的传输过程。信元的第一个字节是心态,能根据信元的传输状况掌握到实际的数据信息。这种技术在实际的使用中是利用硬件转换的形式进行传输信息工作的,与原有的传输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大大提高的数据传输的效率。而ATM通信传输技术主要应用于面向连接工程建设。现实生活中,多数宽带都会被多个用户使用,因此,在ATM通信传输技术的具体应用时,必须在不同信息子通道里使用同步与异步相结合的传输方式来实现共有信息的传输,进而保障客户接受数据信息的精准性。
3.2PDH/SDH技术及应用
PDH是一种点对点的光传输技术,该技术是在数字通信网的每个节点上都设置高精度的具有统一速率的标准信号时钟。在时钟的高精度要求下,不超过其规定的范围内允许一些微小的差别,因此,这种不是完全同步的方式叫做“准同步”。目前在一些地域性比较明显的地区或特殊性的网络中,如电网、部队、公安、海关等专网中都有应用,因为在这些特殊的网络中,点对点应用的场合比较多,这些通信网一般通过中心交换局转接,无需建立统一的高精度基准时钟系统,对通信网的容量要求也比较低,在传统的PDH光端机的E1接口的基础上,增加RJ45、RJ21及视频、音频接口已完全可以满足其需求。而随着数字通信的迅速发展,点到点的直接传输越来越少,现在信息传输的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希望传输网络能够提供经济、高效的各种电路和传输业务,而传统的PDH技术由于业务发展局限、带宽容量限制和不易扩展等特性,已无法满足现代通信业务发展的需求。SDH就是适应这种新的需求而出现的传输体系。
SDH不同速率的数字信号的传输提供相应等级的信息结构,在数字通信中,传送的信号都是数字化的脉冲序列,这些数字信号流在数字交换设备之间传输时,其速率必须完全保持一致,才能保证信息传送的准确无误,这就叫做“同步”。相比于传统的点到点通信其具有以下优点:(1)拥有国际统一的数字传输速率和标准的光路接口,兼容原有的PDH设备,为不同数据接口、不同设备接口提供了互联的可能。(2)SDH组网灵活,适用于多种网络拓扑结构,具有强大的网络管理能力,能够实时查看网络中的各个状态。(3)自愈性。由SDH设备所组成的网络具有自愈保护的能力,其环网形式可以在传输主信号断开时,自动通过自愈功能恢复正常通信。(4)SDH相比于PDH是严格同步的,从而保证了整个网络的实时可靠,且便于复用和及时调整。SDH技术是目前发展比较成熟的传输技术,在广域网和专用网上得到了广泛应用,现国内各大运营商都大规模建设了基于SDH的骨干光传输网络,并利用其带宽和自愈环网的优势,承载IP业务、ATM业务,服务于各企事业单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一些专用网中,利用SDH技术架设企业内部的SDH光环路网,承载各专网业务,完成内部数据、视频、语音等业务的传输。
3.3WDM通信传输技术
波分复用技术WDM(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是将两种或多种携带信息、但波长不同的光信号在发送端经复用器合成一束,沿着单根光纤传输,在接收端再用解复用器将各个不同波长的光信号分开,经过光接收机处理恢复成原信号的通信技术。这种在同一根光纤中同时传输两个或众多不同波长光信号的技术,称为波分复用。WDM通信传输技术的工作原理就是将波长定义为分割尺度,进而确保发生端客户发出的信号不会相互交杂,接收端端客户成功接收正确信息数据。想要成功运用WDM通信传输技术,就必须合理分割波长,对不同波长的信号进行复用传输。此外,WDM通信传输技术还可以运用到光纤传输工程上,在节点交换时进行自主解复。
WDM这种光域上的复用技术,其具有以下特点:
3.3.1大容量传输
WDM的复用光速率可以达到2.5Gbit/s、10Gbit/s等,而复用光通路为2、2*2、2*2*2以此类推,因此强大的速率和庞大的通路使其传输容量可以达到300-400Gbit/s,甚至更大。
3.3.2强大的兼容性
由于WDM技术中使用的各波长相互独立,因此可以传输特性完全不同的信号,完成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PDH信号和SDH信号的综合和分离,包括实现多媒体信号加音频、视频、数据、文字、图像等混合传输。
3.3.3信道透明,便于升级、扩容
波分复用各信道对语音、数据和图像等业务信号的传输是透明的,也是相互独立,互不干扰的,所以只要增加复用信道数量和业务设备就能增加传输容量,实现扩容。
3.3.4组网灵活,经济、可靠
WDM技术组网灵活,可以实现点对点,点对多点,链状,环状的各种应用。利用WDM技术选路,实现网络交换和恢复,也可以结合OADM、OXC,组成灵活性高、可靠性高、易于生存的全光网络,满足带宽传送网的发展需要。WDM技术作为一种新的光传输技术,受到了极大地认可,北电、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北大、清华、邮电部等先后进行了传输试验或建设了试验工程,陆续展示了32(2.5Gbit/s)、40(10Gbit/s)、80(280Gbit/s)的WDM传输系统,华为、爱立信、中兴等各大通信设备商均有WDM相关布局,100G的WDM产品已经投入运营,400G技术正在进行验证以及开展各类测试。
4接入技术要点
接入技术,是为了能有效使用通信网络,合理接入通信网络的技术。采用接入技术,为用户设置接入网,可以提供开放的标准接口,并支持语音、数据、视频、图像、多媒体等多种通信业务。常用的接入技术,有ADSL技术与LMDS技术。
4.1ADSL技术
ADSL技术,是利用现有的电话线路传输高速数字信息的技术。ADSL技术最大的特点是不对称性,采用ADSL技术,下行传输速率可达8MB/s,而上行传输速度仅为1MB/s。ADSL采用频分复用与回波抵消技术,将信号分割为POTS信道、上行数字信道、下行数字信道等三条逻辑信道。其中POTS信道占据4kHz以下的电话频段,上行数字信道占据25kHz~200kHz的中间频段,下行数字信道占据200kHz~1.1MHz的高端频段。采用ADSL技术,可以充分利用用户既有的铜芯电话线路,无须修改现有协议与网络结构,也不必另行铺设光缆、电缆,节省了大量投资,并为用户节约了大量费用。采用ADSL技术,可以有效解决中继与交换机的拥塞问题。但采用ADSL技术,会使传输距离被限度在3.5km以内;而且通信传输会受到电话线路质量的影响;这不能不被视作其主要缺点。
4.2LMDS技术
LMDS技术,是Local Multipoint Distribution Service的首字母缩写。LMDS是一种宽带固定无线接入技术,该技术主要应用于本地接入,覆盖半径在3~7km内。LMDS可满足用户不同的接入速率(从64kB/s~155MB/s),LMDS支持语音、宽带数据、视频、多媒体等各种通信业务。LMDS工作在28GHz微波频段附近,可利用的频带超过1GHz,其传输容量与光纤不相上下。LMDS接入网建设费用低,部署灵活,建设周期短,可以迅速为用户提供多种通信服务;而且其运营成本较低。但LMDS系统采用微波传输信号,而空气中的水分子又会吸收微波信号,因此LMDS系统在阴雨天气的传输质量较差。
5对通信传输技术与接入技术展开探讨
据统计,国内网络用户数量超过8亿,手机用户数量超过15.7亿,可见我国的通信事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通信传输技术与接入技术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现阶段国内采用的各种通信传输技术与接入技术在通信领域的表现并非完美无缺,相反,有些技术的实际表现不尽人意。如ADSL技术,看似充分利用用户现有的电话线路,节约了建设接入网的费用,实际上却根本没有考虑国内电话线路普遍老化的实际情况;又如LMDS技术,也没有考虑到国内部分通信用户生活在潮湿多雨的亚热带地区,因而在实际运行中暴露出传输质量差等问题。其次,国内三大运营商在经济实力、技术能力、管理模式等方面各有其不同点,对于通信传输技术与接入技术的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具有双重性,很难进行量化评判。再次,2019年6月,工信部已向三大运营商发放5G牌照,这意味着通信产业又将开始一轮新的大发展。同时,5G也对现有的通信传输与接入技术构成了新的挑战。在信息社会,技术老化、技术淘汰、技术更新是一种必然规律,通信传输与接入技术也无法逃脱这一规律。因此,我们唯有不断加强通信传输与接入技术创新,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才不会被信息时代的发展所淘汰。
结束语
总的来说,我国目前的通信传输接入管理技术还在持续的发展,而且在未来的发展中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通信传输接入系统模式在使用的过程中,企业需要进一步掌握系统实际的工作流程,对企业后续工作的实际效率进行了有效的保障。保证数据信息的传输质量,不断完善通信传输与接入技术的融合工作,真正的实际社会市场发展提出的传输接入需求。同时,我国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管工作的力度,增加融合工作的资金投入,进一步强化企业的技术水平,重视相关专业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不断完善通信传输与接入技术的融合,真正意义上的推动通信传输与接入技术在未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史国英.通信传输与接入技术的相关问题研究论述[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8(11):175-176.
[2]汤朝景.宽带接入技术在接入网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8(28):148-149.
[3]吴华辉.浅析现代通信传输接入技术[J].中国新通信,2018,20(13):4-5.
[4]吴晓松.通信传输与接入技术的应用实践探讨[J].中国新通信,2018,20(13):19.
[5]胡文.关于通信传输与接入技术的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18(05):23.
[6]苏德馨.关于通信传输与接入技术的思考[J].中国新通信,2018,20(08):3-4.
[7]郑刚.浅析通信传输中接入网技术[J].信息通信,2018(04):188-189.
论文作者:张宪永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8
标签:技术论文; 通信论文; 信息论文; 信号论文; 信道论文; 数据论文; 我国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