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理论分析框架研究_科技园区论文

我国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理论分析框架研究_科技园区论文

中国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理论分析框架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新能力论文,科技园论文,中国论文,框架论文,区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56(2001)03—0106—06

美国硅谷开创了世界科技园区发展的先河,科技园区已成为发展高技术产业最为成功的模式。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初引进这一先进的园区模式,相继在全国布局建设了53个国家级科技园区,致力于构造具有跨世纪意义战略的现代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区域空间。然而,世界科技园区的发展轨迹表明,科技园区“那是特殊的东西,不可能简单复制”(注:美国新科学[W].(美)1998—11—05.)。因此,我国创建与发展科技园区即具有一定的有利条件,但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矛盾和更为特殊的困难。尤其是21世纪世界高技术产业的竞争将更为激烈,我国科技园区发展的路在何方,迫切需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首先从理论上作出正确的回答,这是事关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前途的重大课题。

本文认为,实现高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是科技园区的基本目标,而区域创新能力则决定了科技园高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速度与质量,在科技园区发展中起根本性和规律性作用的内在因素。科技园区必须着眼于培育区域创新能力,一切政策和发展战略的制定,都应围绕区域创新能力的培育和提高这一核心。因此,构建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的理论分析框架就成为科技园区研究领域中最核心的问题之一。

一、集成创新理论观

创新理论所指的创新概念所包含的范围比较广,既涉及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又涉及非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因此,自从熊彼特提出创新理论以后,人们又把创新的研究逐步分化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两大分支。特别是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这两大相对独立的分支分道扬镳数十年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经济进化理论(Economic Evolutionary Theory)和新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的旗帜下,显现出久分欲合之势(注:彭纪生.中国技术协同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熊彼持的创新理论强调以要素的新组合为基础的各种创新在推动经济变革中的巨大作用。在其后的深入研究中经济学家们发现,创新不是一个简单的从新思想产生到开发、生产、营销的线性过程,而是企业与企业外的研发机构、大学及其它企业等交互作用的结果。不仅如此,政府、金融、文化和法律等因素也都是影响创新的重要变量。因而,以创新效率的考察,必须从系统整合的角度出发(注:冯之浚.完善和发展中国家创新系统[J].中国软科学.1999(1).)。首先是在技术创新的研究中,提出了技术和管理的整合思想。例如,迈尔思(Myers)、库珀(Cooper)、罗斯威尔(Rothwell)等人着重研究了创新与市场结构、组织规模等方面的关系,探讨了相应的管理模式。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迪隆(Dillon)、多西(Dosi)、厄特贝克(Utterback )等人则进一步探讨了企业组织、决策行为、学习能力与营销以及内外部因素相互作用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指出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合理协调好上述各种要素的匹配关系,发挥协同作用。在此阶段,技术创新管理的内部要素集成思想已经逐渐明朗。在创新理论中,更高层次的集成即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由分化走向融合的趋势是在创新进化论提出后出现的。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纳尔逊(R.Nelson)和温特(S.Winter)在生物进化理论的启示下,通过对创新过程机理的深入研究,创立了创新进化论这一独特新颖的理论分支,推动了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融合,使得人们对于创新理论的研究又开始向熊彼特的初始定义回归,即认为创新是一个系统总体的概念,包括生产、经营、管理、组织等方面的内容。当然,这种整合性的回归并不是简单的定义回复,而是在分析研究基础上的一种更高层次的统一。此后,许多学者在更广泛的范围开展了技术、组织、制度、文化的综合性创新研究,从而促使创新管理的集成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集成的思想和原理逐步在科技管理实践中得到推广和应用(注:李宝山,刘志伟.集成管理——高科技时代的管理创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与国外的情形一样,国内的学者在对技术创新的案例研究中逐步发现,各种创新要素的集成是保证技术创新绩效的重要条件。例如,傅家骥等人总结性地提出“(1)在创新实践中, 各主要影响因素不是孤立存在的,其相互之间必然存在错综复杂的联系,一种因素的变动不仅直接影响创新,而且波及其它周围因素而产生多方面的附加效应。因此,在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控制中,不但要把握各影响因素的独立变化,还必须考虑诸因素间相关性影响作用。(2 )各主要影响因素不仅有不同效应及相互紧密联系,更重要的是由于技术创新阶段性决定,这种作用与联系也具有动态特征,即随创新的阶段发展而不断变化。因此,清楚认识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相互联系在创新过程中的不同变化,才能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达到全过程动态优化控制。”(注:李宝山.刘志伟.集成管理——高科技时代的管理创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显然,上述研究充分展现了技术、组织、制度、文化、管理的集成思想,从而进一步丰富了创新理论的研究。

高技术产业时代创新实践无不昭示这样一个事实:只有充分发挥各种资源要素的协同作用,实现优势的综合集成,才能适应当今迅速发展的时代要求。“集成”(Integraiton )一词其本意是指“将独立的若干部分加在一起或者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认为集成是一个过程、一种方法、一种思想,但它不是简单地叠加汇聚,而是通过创造性的融合,使各项集成要素之间互补匹配,形成更加高级有序的整体结构,使集成以后的整体功能实现质的跃变,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因此,集成的本质是一种竞争性的互补关系,是指各项要素不断寻找、选择自身的最优功能点,在此基础上进行匹配。如此形成的集成体自然是一个各要素优势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有各种优势之间又能实现最佳状态的互补作用的有机整体(注:李宝山.刘志伟.集成管理——高科技时代的管理创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从理论上来说,优势互补的实质是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它使得在资源要素存量不增加的情况下,能够从总体上提高产出。

创新是科技园区的灵魂。上述集成管理的思想,为构建中国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的理论分析框架提供了崭新视域。结合对科技园区的深入思考,本文认为,集成创新是现代高技术时代创新活动的客观要求,科技园区的创新应该是集成创新。集成创新理论观的核心是将各种创新要素通过创造性的融合,使各项创新要素之间互补匹配,从而使创新系统的整体功能发生质的跃变,形成独特的创新能力的竞争优势。由此可见,创新必须是集成创新,必须是融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于一体的、实现系统整体功能最优的创新。因此,集成创新理论观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它既继承又丰富和发展了现代创新理论,是对现代创新理论的扬弃。

二、创新能力概念的界定与基本特点

创新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根据强调的方面不同,对创新就会有不同的定义和分类。关于创新,已有的各种定义各有特色,但大都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只有熊彼特的创新是“对于生产要素的新的组合”定义最精彩,因为它站在创新资源配置的高度,融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于一体,抓住了创新的本质和创新的经济特征。由该定义延伸,本文认为,创新能力就是对生产要素创造性集成的能力。在这里,制度创新包含在生产要素之中。

创新能力具有以下特点:

1.创新能力属于经济学概念的范畴。熊彼特创新理论认为,创新本义只是指创造活动中那一种使新技术长入经济的活动,是指在经济系统中引入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强调创新活动的市场实现。与此同时,熊彼特的创新概念,包括了技术创新与某些非技术的创新(制度创新),可以单指某个方面的新应用、新进展,也可兼指由某种或几种单方面创新所引起的要素组合的创新。所以,熊彼特所说的“创新”概念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因而,由“创新”定义延伸下来的创新能力的概念,应该属于经济学概念的范畴。

2.创新能力是一个能力组合的概念,它由若干能力要素组合而成。技术创新是创新的最主要的形态,技术创新能力是创新能力结构系统中最核心的一种能力要素。制度创新是形成和建立新的制度体系,以促进各项创新要素形成最有效的组合方式。因此,制度创新能力是创新能力结构系统中的基础能力要素。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是一种相互支持的关系。技术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集成创新能力,但技术创新能力最大的推动力是一个有效的制度安排。如以蒸汽机使用为代表的第一代产业革命,是在新的经济关系指导下进行的。有了新的制度安排,新的技术革命才有可能(注:吴敬琏.发展高技术存在三大误区[N].新华日报,1999—07—09.)。或者说,要有效地改进技术创新的不足,重要的是制度建设问题。因此,技术创新能力不能完全等同于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不仅仅是技术创新能力,而是由技术创新能力与制度创新能力等相关方面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综合性、整合性的集成能力。只有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相互融合,优势互补,才能最有效地提高创新能力。这是全面理解创新能力概念的基础和关键。

3.创新能力具有层次性。一般可以划分为企业、产业(行业)、区域乃至国家创新能力等层次。显然层次之间有紧密的内在的联系,企业创新能力是构成一个产业(行业)、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基础。对不同层次、不同研究对象创新能力的定义,可以从创新能力是对生产要素创造性集成的能力这一最本质的定义出发,依据不同层次、不同对象的不同特点作出相应的界定和说明。当然,由于分析研究的目的、角度和方法的不同,决定以上不同层次,甚至同一层次创新能力的因素是不同的。因而,对同一层次创新能力的理解也可能会有所不同的,但其本质内涵不会发生变化。深入研究决定、影响某一层次的创新能力诸多因素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有可能对这一层次创新能力作出科学的评价,并为提高创新能力寻找可行的对策。

4.任何层次的创新能力都是一种存量,一种具有体现和非体现特性的资源,把创新能力理解成一种存量和资源便抓住了创新能力的本质。与此同时,创新能力还具有积累性、渐进性的特点。现有创新能力是过去积累的结果,反映的是一种存量水平,创新能力的每一点提高,都是在增加现有的创新能力,同时又是再提高创新能力的基础。

三、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中国科技园区是主要依靠我国自身的科技力量和科技资源,实现高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基地。高技术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中国科技园区高技术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过程,就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由众多不同的主体(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政府、中介机构)参与,相互作用和相互激励,对创新资源(人才、高技术成果、资金、政策等)进行重新组合,形成具有一定竞争力的高技术产业的一种复杂的、动态的过程。1996年11月在菲律宾召开的第四届APEC(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回顾和总结了20世纪高技术产业化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经验,指出本世纪科技产业化方面最重要的创举是兴办科技园区。这种产业发展与科技活动的结合,解决了科技与经济脱离的难题,使人类的发现和发明能畅通地转移到产业领域,实现其经济和社会效益。可见,创新是科技园区的基本特征,创新的目标是形成具有竞争力的高技术产业,而区域创新能力是实现创新目标的基本保证。

对中国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内涵的研究,必须根据我国科技园区的基本功能,深刻把握高技术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客观规律,从创新能力是“对生产要素创造性集成的能力”这一最本质的定义来分析考察。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将中国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概念界定为,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众多不同创新行为主体广泛参与和相互作用,对创新资源进行创造性集成,形成具有竞争力的高技术产业的能力。

中国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不同于一般单个企业的创新能力,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区域创新能力,而是突出地表现为通过对创新资源创造性集成而实现的高技术产业化的能力上,因而有其自己鲜明的特征。

1.网络性。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不是某个企业、园区管理部门、大学和研究单位、中介机构等单个创新行为主体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区域内各创新行为主体单个创新能力,更取决于各创新行为主体在相互作用中所采取的组合运作方式。企业、政府、大学和研究单位、中介机构相互结合在一起,实际上形成了一个创新网络。创新网络将各创新行为主体有机地联系起来,可以提高市场交易水平,降低创新交易成本,实现创新活动利润最大化,获得网络竞争优势,同时可以使环境的不确定性降低到最低程度。

2.集成性。技术创新能力是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在创新能力结构系统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但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技术创新能力,它还取决于制度创新能力以及它们之间的协同能力。技术创新作为技术与经济的联结,为促进经济发展而进行的新技术应用与商业化活动离不开制度的约束。只有形成符合高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规律的制度保障系统,技术创新才有可能。与此同时,高技术产业空间布局的特点决定了科技园区需要智力密集、良好的大工业基础、丰富的信息资源等支撑,这些支撑条件组合而形成的支撑创新能力要素同样对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是技术创新能力、制度创新能力和支撑创新能力集成、融合的综合体现,集成所形成的整体创新能力极大地超过简单创新能力的叠加。

3.显示性。科技园区是促进高技术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创新区域,其创新能力强弱主要表现为其产品和服务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占有份额上,即它是通过高技术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销售而反映出来的竞争优势。科技园区所生产的高技术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占有份额越大,表明区域创新能力就越强。因此,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体现为高技术产品的竞争能力,反映的是高技术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竞争格局中的比较优势,这是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的一个显著特征。

四、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的基本结构

创新能力的结构是指创新能力构成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组合的联结方式。创新能力是一种整体功能,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其结构要素是各不相同。无论从什么角度分析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一个能力组合概念的基本特征没有改变,它由若干能力组合而成的。中国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组成要素是多方面的,诸多要素应该是多层次的,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基本要素,其余方面都是派生出来的。根据集成创新理论观,本文认为,中国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可以分解为技术创新能力、制度创新能力、支撑创新能力这三元结构。在这一结构系统中,技术创新能力、制度创新能力、支撑创新能力的相互关系是:

1.制度创新能力、支撑创新能力这两者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是一种支持关系。即制度创新能力、支撑创新能力对技术创新能力起基础、保障和支持作用。科技园高技术产业的竞争能力的提高最终是以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为支撑的。只有拥有技术创新能力,经过不断创新,科技园区才能形成一代又一代的高技术产品,才能形成持续的具有竞争力的高技术产业。因此,技术创新能力是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在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结构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2.支撑创新能力要素是对科技园区域创新活动影响最大的环境背景要素,是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结构系统中的基础要素。这一要素,不仅为科技园区创新活动提供创新资源,为科技园区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内实现创新资源的创造性集成提高了可能,而且深刻影响着科技园区域创新资源组合与运作的方式;不仅从技术基础、智力资源条件等方面影响着科技园区的技术创新能力,而且从观念、人文环境等方面影响科技园区制度创新能力,从而最终影响和制约着科技园区整体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

3.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结构系统中,技术创新能力要素与支撑创新能力要素要形成良性互动,形成最有效的运作方式和实现最有效的组合,必须形成符合高技术产业化规律的制度创新体系。只有形成以产业政策创新为保障,园区管理创新为手段,激励机制创新为基础,企业内在机制创新为核心的制度创新体系,才能不断提高中国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因而,制度创新能力成为中国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结构系统中的保障要素。因此,在中国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结构系统中,技术创新能力、制度创新能力和支撑创新能力相互作用,相互支持,三种能力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区域创新能力。

中国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的理论分析框架,实际上是科技园区为谋求形成长期的、持续的,具有竞争力的高技术产业优势,而对自身创新战略的制定、实施、调整和进行管理的一种区域性的战略管理理论。尽管这一理论尚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必将对科技园区乃至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标签:;  ;  ;  ;  ;  ;  ;  ;  ;  

我国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理论分析框架研究_科技园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