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雨辰[1]2018年在《中日两国对中亚经贸战略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沿线国家和地区中,中亚具有独特的战略地位,其不仅仅是该倡议走出国门的第一站,也是地缘形势复杂、大国利益冲突的中心地区之一。从地缘经济的角度来看,中国与中亚地区联系紧密,拥有较多的地缘经济利益,与中亚发展稳定的经贸合作关系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内涵之一。然而,中亚地区地缘政治格局复杂、经济发展差距大、域外大国力量的博弈都导致区域发展困难重重。在此情况下,各国加强合作,共建“一带一路”,成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题中之义。伴随地缘经济理论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中国对相关理论的创新型研究和实践,竞争已不是地缘经济唯一的表现形式。相反,合作、协调日渐成为发展的主流,互利共赢成为地缘经济战略追求的目标。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也是中国合作型地缘经济理论的一次实践。中国和日本作为地区大国,应当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下主动承担起合作的责任与担当。2017年以来,日本一改最初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抵制态度,转而在多个公开场合表示出与中国合作的意愿。伴随中日经济高层对话以及第七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的召开,中日两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氛围正在逐渐升温。虽然中亚地区地缘政治格局复杂、中日之间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但从地缘经济的角度来看,中日之间尤其是在经贸领域存在较多的利益共同点,具有一定的合作空间。尤其是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框架下,追求经济合作成为区域发展的主旋律,为中日两国的经贸合作营造了良好的地缘环境基础。本文旨在对中日两国的中亚经贸战略进行比较和分析,从地缘经济的视角探讨两国通过经贸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可能性。在分析中日两国的中亚经贸战略之前,本文先从地缘经济的构成因素角度探究了两国制定并调整其经贸战略的深层次考量,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两国战略的异同点。中亚国家方面,特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资源储备、复杂的人文历史等造就了该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国家间经济水平差距大、经济结构单一的地缘经济现状,这在客观上为域外大国势力的进入营造了适宜的地缘环境。而对于中日两国来说,各自又与中亚有着不同的经济关联和地缘经济利益。这两方面的因素共同影响着中日两国中亚经贸战略的走势。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框架下,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贸合作以加强能源合作、扩大贸易投资规模、利用好上海合作组织和亚投行等区域制度平台为主要方式。而日本方面则重点关注利用技术优势促进能源多元化、通过ODA带动经贸合作、借由“中亚+日本”对话机制加强经贸对话这叁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双方的战略进行了多角度的比较。在战略决策基础方面,中国在资源和产业基础方面占据优势,其消费结构和市场需求与中亚国家更具互补性;两国经贸战略的模式则各有侧重,日本强调地缘政治构想下的经贸战略,而中国是以经济合作为目标的战略模式;对于上海合作组织和“中亚+日本”对话机制的比较,本文也作了一定的探讨,认为两者都促进了区域合作的沟通与协调,然而在表现方式上各有不同。战略实践方面,直观的数据可以显示出相较日本,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贸往来规模更大,但也存在投资结构失衡的问题。同时,双方也在增长趋势、贸易结构等方面存在相似之处。本文还尝试探讨了双方中亚经贸战略潜在的竞争以及在“一带一路”倡议共商、共建、共享的框架下,中日两国中亚经贸战略合作的可能性,认为在贸易、投资、能源、机制等方面,双方因为固有的地缘经济因素,必然存在一些相互竞争的矛盾和冲突,但合作才是两国的最优选择。通过经贸战略的比较,可以看到两国在基础建设、金融、环保等领域各有所长,可以通过优势互补达到互利共赢的效果,从而促进区域一体化的健康发展。我们希望“一带一路”倡议能成为两国经济合作的新动力和新平台,两国能在管控分歧、坚守原则的基础上共同致力于区域经济的和谐稳定发展。
耿喜梅[2]2003年在《地缘经济因素对亚太经济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90年代初,地缘经济学诞生了。作为一门新兴理论,它受到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在短短的10多年时间,人们对地缘经济的认识非常有限。基于此,文章首先对地缘经济理论本身进行了探讨。然后,从这一理论出发,具体分析了亚太地缘经济形成原因及地缘经济因素对亚太经济的影响。最后,从地缘经济的角度展望了未来的亚太经济,并指出了中国应采取的地缘经济战略。 本文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概述了地缘经济的理论的基本内容。文章通过分析地缘经济学产生的背景和现有的对地缘经济的认识,对地缘经济作了一个理论上的界定,并分析了地缘经济的特征和实质。 第二部分阐述了亚太地区地缘经济形成的原因。文章指出经济全球化为亚太地区地缘经济产生提供了契机;亚太地区各国经济资源互补性是地缘经济产生的内在原因;亚太各国多数实行市场经济是地缘经济产生的基础等。 第叁部分阐述了地缘经济对亚太经济的影响。文章指出地缘经济因素是区域集团化形成的内在机制,它促进了亚太经济合作的开展;地缘经济因素促使亚太地区的经济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整个地区的经济水平;地缘经济因素使亚太各国、各地区相互依赖程度加深;地缘经济成为大国谋求自身霸权的一种手段,对本地区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第四部分从地缘经济的角度出发展望了未来的亚太经济。文章从亚太各大国的亚太地缘经济战略展开,通过分析他们的地缘经济战略得出对中国的有益启示,从而指出中国在未来的亚太经济中采取的地缘经济战略。
孟祥臣[3]2017年在《俄罗斯亚太战略转型背景下的对日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俄格冲突爆发以后,俄罗斯将更多的战略目光投向了亚太地区,亚太地区在俄罗斯外交战略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2014年爆发的乌克兰危机对俄罗斯的外交战略产生了深刻和持久的影响,俄罗斯全面加速了亚太战略的转型进程。在俄罗斯转向亚太地区之后,将更加重视日本对俄罗斯的地缘战略价值和意义。本文以俄罗斯亚太战略转型为背景,通过审视俄罗斯对日政策的发展脉络,重点探讨俄罗斯对日政策的定位和目标,着重分析不同影响因素的作用力,全面阐述俄罗斯对日政策的实施进展,尤其是从政策目标与政策效果的一致性和契合度的新视角展开多维度的评估。由此,在俄罗斯亚太战略转型的背景下,形成俄罗斯对日政策的整体认知框架,对俄日关系的未来走向做出研判。
王明清[4]2016年在《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地缘经济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19世纪末现代地缘政治思想诞生以来,地理环境与国际政治的关系越来越受世人瞩目。随着经济全球化、地区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趋势发展,国际社会对地缘经济问题的关注也愈发明显。区域经济合作首先是基于地缘关系的合作,由于历史、地理、政治和经济等因素,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地缘关系,这种关系己由过去的地缘对抗而转变为今天的地缘合作,并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目前,中俄关系已经成为双方各自最重要的国际关系之一,中俄两国都高度重视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战略合作。两国元首于2009年正式批准了《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和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09-2018)》。同年8月,吉林省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被纳入国家地区战略。当前,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俄罗斯“向东看”战略的推进,中俄两国之间的利益交融与合作领域进一步加深,这为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地缘经济关系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两国都面临制订共赢的发展战略,这是双方都难得的机遇。然而,多年来两国地缘关系发展的实践也表明,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地缘关系的发展很不协调,其地缘经济关系一直落后于地缘政治关系的发展。自2003年中央确定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扩大对外开放与大力发展同俄、朝等东北亚国家的关系被认为是不可或缺的机制。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政策支持东北地区扩大对外开放。但多年来,东北地区对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地缘经济关系地位一直处于弱势。同时,作为东北亚中、俄、朝交界的图们江地区,多年来国际合作开发进展缓慢,其“次区域”合作的尺度差异也为我们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从以往的研究来看,多数研究都局限于“形势一片大好——前景一片光明——如何加强合作”的规范研究范式,现有文献未能对这些问题给予充分的解释。本研究旨在以实证主义的研究思维,从“存在问题”中分析问题、正视障碍因素、寻求克服方案,以微观的(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地缘经济关系视角透视宏观的次区域经济合作问题。着眼地缘关系的时空性、结构性和区域差异性,立足从地缘障碍因素的角度分析问题。论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地缘经济理论和空间结构等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空间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实证研究法、归纳一演绎法、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等主要研究方法,通过对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地缘经济关系内涵与外延的理论分析,客观地梳理与考证了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地缘经济关系形成发展演化的时空过程,通过对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地缘经济关系格局(重点考察对外经贸关系格局)的实证分析,揭示两国次区域地缘经济关系发展的障碍因素其内在机理;最后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从宏观上提出发展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地缘经济关系的战略取向、发展路径模式及对策建议。本文的研究内容共分为七章。第一章:绪论部分。绪论中主要剖析了论文选题的研究背景及问题,进一步明确了论文的研究意义,同时客观评述了问题的国内及国外研究情况,明确了本文研究的突破点,并对研究内容的框架逻辑、研究方法、研究目标等进行了进一步分析。第二章:地缘经济关系研究的相关基础理论。首先,立足于地缘关系在内涵与外延两个维度的新发展,从内涵上分析了地缘关系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内在相互作用关系,从外延上探讨了地缘关系的空间内涵,明确了次区域地缘经济关系研究的问题导向,并对对地缘关系的特征、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简要分析。其次,探讨了地缘经济关系的交往关系与地缘经济关系的空间结构问题,并对地缘经济关系空间结构研究的相关基础理论进行了分析。最后,探讨了地缘经济关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第叁章: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地缘经济关系的演变过程。由于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地缘经济关系的形成与发展演变深受毗邻苏(俄)这一地缘区位的影响,因此,这一部分主要以几个时间节点,梳理了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地缘经济关系形成发展的演变过程,包括:近代历史上两国地缘经济关系的形成;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时期的中俄地缘经济关系;战后与冷战时期两国地缘经济关系的变化;冷战结束以后两国地缘经济关系的变化等。第四章: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地缘经济关系的格局分析。本部分实证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分析了东北亚经济格局下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地缘经济合作的比较优势。进而对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及其远东地区经贸关系的格局进行了分析。第叁节进一步分析了两个地区地方经贸合作的强劲动力,包括中国东北中俄边境经济合作区和产业园的建设与发展,东北边境口岸与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两个地区能源合作的进展等。第四节进一步分析了两个地区次区域合作的战略进程。第五章:中国东北发展与俄罗斯远东地缘经济关系的障碍因素分析。影响两个地区地缘经济关系发展的因素众多,包括地缘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态等方面,但本章重点在揭示根本性的障碍因素,即由俄罗斯远东和中国东北地区所处的“边缘地域”的特殊区位以及由此所产生的“边缘地域的经济效应“进行深入分析;同时,本文也客观剖析了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排斥因素和中国东北地区方面的问题。第六章:发展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地缘经济关系的对策建议。在前面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从宏观上提出发展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地缘经济关系的战略取向、发展路径模式与应对措施。第七章:对论文主要的研究结论和创新点进行了梳理总结,客观的指出论文的研究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张键[5]2011年在《冷战后中国东亚外交战略的学理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所研究的中国东亚地区战略主要是从地区战略的角度展开的。本文对地区战略的理论定位、要素以及地区战略环境判断、地区战略竞争对手分析、地区战略决策、地区战略评估、地区战略实施以及对影响地区战略的主要变量进行了分析。地区战略作为一种特殊的外交战略,既具有外交战略的共性,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理论独特性。从国家战略的层次来看,地区战略属于国家战略层次的第四层次。因此,地区战略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整体战略和外交整体战略。地区战略是战略理论在地理和区位上的具体运用和体现。地区战略的理论支撑一般包括地缘理论、区域一体化理论以及地区主义理论。具体地说,地缘战略理论包括地缘政治因素、国际地缘经济因素、国际地缘文化因素叁个方面。本文着重探讨了开放地区主义及其对中国东亚外交战略的指导。“立足亚太、稳定周边”区域战略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其形成有着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由于“立足亚太、稳定周边”战略方针的指引,整个90年代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相对稳定,为中国国内的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深化和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周边国际环境,为中国进入21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说,“立足亚太、稳定周边”的战略是成功的,在新世纪里仍然可以作为我们的外交战略指导思想。21世纪初中国推行的区域合作地区战略是对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睦邻外交的延续和拓展。进入新世纪以来,周边地缘政治和地缘安全环境呈现出很多新的地区安全问题,实施新的睦邻地区战略势在必行。从战略内涵来看,中国面向新世纪的“睦邻、富邻、安邻”地区战略思想有着丰富的中国以“和”为贵的传统文化思想的支撑和深厚积淀。“睦邻”,是一种政治层面的和睦共处,是一种“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政治发展战略,即强调平等协作、共同发展。“富邻”,主要涉及经济合作领域。具体地说,“富邻”就是强调与周边国家加强经济上的交往、联系、对话以及战略协作,不断拓宽经济贸易领域的合作渠道,扩大相互贸易和投资,逐步形成优势互补,积极推进地区经济一体化,从而推动实现互惠互利、实现共同发展、走向共同繁荣。“安邻”,主要指的是政治安全领域的互信合作和共同安全。具体而言就是在安全领域同周边国家共同营造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积极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通过加强对话、增进互信、以及和平谈判的方式,而不是诉诸武力的方式去处理地区分歧与争端,从而为地区的发展营造和平安定的有利地区环境,进而在地区范围内实现共同安全。新世纪初以睦邻地区战略为依托的区域合作战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化解了“中国威胁论”,进而有力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也有利于中国以周边为依托走向世界。当前东亚战略环境比较复杂,东亚战略安全环境尤其严峻,尽管如此,当前东亚战略环境中仍存在不少机遇。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如何构建自己的东亚外交战略,这不仅关系到中国自身的国家利益,而且与东亚地区的发展和未来也息息相关。具体地看,中国的战略优势可以分为地缘优势和大国优势两种。战略上的弱势主要体现在中国周边大国太多,存在诸多地缘上的制约,并且中国存在诸多地缘困局,领土争端以及中国所处的东亚区域内各国文化及价值观差异较大等。中国由于长时期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因此拥有很多战略机遇。中国的战略威胁是与美国密切相关的,因为美国是中国在东亚地区真正的战略对手。具体地说,中国受到的战略威胁和战略压力也主要是来自美国“重返东亚”以及美国利用制度性参与和领土争端挑动东亚国家对抗中国。中国未来的东亚地区战略选择应该立足于地区一体化理论和开放地区主义的理论指导,坚持一种开放性的东亚共同体(Open East Asian Community)。坚持开放性的东亚共同体应该是中国在新形势下着眼未来东亚地区战略的核心主张。未来中国东亚战略需要一系列理论的指导,这些理论框架具体可以包括地缘重心论、区域合作一体化理论、开放地区主义理论等等。未来中国东亚外交战略的战略部署应该注重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的原则,加强多样性的多边区域合作,同时将东亚地区构架明确化。
徐博[6]2013年在《冷战后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俄罗斯是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国家。这一地理位置赋予了俄罗斯独特的地缘影响力,其既是一个欧洲国家,又是一个亚洲国家,俄罗斯的地缘战略必须兼顾东西两个方向才能最有效的保护其国家利益和地缘空间的完整。因此,面向亚太地区的地缘战略在俄罗斯的对外战略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从历史上看,俄罗斯又是一个十分重视地缘政治和地缘利益的国家。地缘战略在俄罗斯的对外战略中始终占据核心地位。尤其在俄罗斯的欧洲地缘战略空间面临着来自西方国家不断挤压的今天,开展面向亚太地区积极的地缘战略和外交更是对于俄罗斯稳固本国远东地区的安全和发展,拓展自身的战略空间,提升其大国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冷战后俄罗斯经典地缘政治,地缘战略思想为主要分析方法,对于冷战后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在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演变的纵向维度上,笔者提出了大西洋主义,新斯拉夫主义和新欧亚主义叁个分析视角,在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演变的横向维度上,笔者又提出了地缘安全,地缘经济,地缘文化叁个考察方向,通过对于这几个层次和维度的交叉对比分析,从叁维结构和立体空间展现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的全貌。除此之外,论文还探讨了冷战后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实施路径的基本构造,通过研究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中的支点国家,多边平台和主要手段来勾勒出俄罗斯是如何实现其地缘战略目标的,并对其战略中存在的历史和现实问题,未来战略的前景以及对中俄关系的影响做出了分析和预测。由于俄罗斯是国际关系体系中的地缘政治大国和地缘战略强国,而亚太地区又是我国未来崛起的最重要战略依托,因此研究冷战后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龚婧[7]2016年在《TPP与TTIP:动因、影响及中国的应对》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脚步的加快,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在各种力量的博弈下,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正经历着动荡和重组,新的国际经济关系正处在蕴育和调整之中。长期以来,WTO一直是全球最主要、最有效的贸易合作机制,由于WTO的高速发展,使得世界各国都希望能够借助WTO的平台实现贸易自由和取消多边的贸易限制,利用分工合作的模式进行资源和信息的共享,并最终获得共赢的目的。然而,随着世贸组织在全球贸易治理中的核心地位持续萎缩,同时WTO体制的发展进入瓶颈期,多哈回合谈判的停滞,使得部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矛盾变得突出而尖锐。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无法达成共识,致使各成员国参与国际协商和谈判的热情不断退怯,造成更多的贸易阻碍和协商的失败。虽然以WTO为代表的多边主义是冷战后国际经济关系的基石,但是多边贸易危机的时代已然开启,不少国家都在寻求淡出全球性的协定,寻找其他的合作途径。在这种发展趋势下,各种双边贸易合作或是区域性的贸易合作不断涌现,使得世界贸易出现新的格局。在经济危机、欧债危机等直接因素的推动下,美国政府积极推动建设与亚太地区的TPP协定和与欧盟的TTIP协定。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给发达国家造成了恐慌,信用受到损害,美欧国家必然急切寻找出路,通过双边主义、区域主义建立新的进入他国市场的渠道。特别是美国为了自身的利益最大化,欲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属于自己的经济和信用体系,TPP和TTIP就是美国在亚太地区和欧洲主导的贸易体系平台。TPP的全称是“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最初是由亚太地区的新加坡、新西兰、智利和文莱四个小国组成的多边贸易合作伙伴协议,之后演变成由美国领导和组织的TPP贸易平台,实际是美国确立在亚太地区的贸易主导地位的重要安排,也是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一部分。TTIP的全称是“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协定”,是以美国和欧盟为主导的贸易与投资谈判协定,该谈判协定如果成功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区域贸易组织,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美国对于TPP和TTIP的谈判一直都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为了其在世界的主导地位而孜孜不倦。TPP谈判结束后,美国政府已将主要精力放在了TTIP的谈判中,希望在奥巴马任期内达成。如果TTIP谈判也顺利完成,美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合作关系的主导者,同时在整个全球范围内引领最大范围的区域贸易合作成员,也将是获得利益最多的成员国。TPP和TTIP的特点是谈判涵盖范围广,标准高,规则严,对内开放对外排斥,代表着目前全球贸易协定的最高水平,很可能将成为世界贸易的新标准。TPP和TTIP的建立必定会给以美国为主的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贸易福利,但对于中国等新兴国家和经济体而言更多的是遏制和制衡。为了避免TPP和TTIP带来的负面效应,中国必须结合自身的经济贸易的发展需求,推出属于自己的贸易合作组织、贸易规则和伙伴关系计划,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和亚投行的建设;特别需要加强与东盟、日韩的交流与合作,大力支持RCEP和中日韩自贸区的发展,维护东亚一体化进程;积极促进新型贸易协定和合作组织的运行,在合作方式和水平上不断提高。本文根据作者目前能够搜集的TPP、TTIP等贸易组织协定的资料,全方位的进行对比分析。针对当前国际贸易局势做出具有一定新意的研究,对于美欧、东亚或是中国等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详细论述。有关TPP和TTIP在谈判过程中遇到的障碍,最终文本的规则安排、标准制度和促进中国经济改革的论述,也对中国今后改革发展路径具有参考和借鉴作用。对于文章主题的具体阐述,本论文总共分7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论文的绪论部分,主要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和方法以及创新和不足,为后文的论述提供铺垫。第二部分是对TPP的由来、发展历程、阻碍、谈判的内容及结果等方面进行阐述。第叁部分是TTIP的内容、起源、分歧和前景估计。第四部分阐述TPP和TTIP谈判启动的主要动因,并对美国介入并主导TPP和TTIP谈判的背景以及战略意图进行论述。主要是美国加入TPP的背景、美国加入TPP的战略意图、美国推行TPP经济战略的主要特点与步骤和美欧积极推动TTIP的预期收益与战略意图等。第五部分对TPP和TTIP进行比较研究和影响分析。主要包括TPP和TTIP的内容比较,TPP和TTIP对世界贸易的影响、对中国的影响。第六部分论述中国应该如何应对TPP和TTIP。第七部分是结论,对全文的主旨进行总结。
METELEVA, ALEXANDRA[8]2014年在《地缘经济视角下俄罗斯向亚太地区天然气出口战略研究》文中提出俄罗斯正致力于能源出口多元化,扩大向东方的出口对于俄罗斯未来的能源工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俄罗斯对天然气的出口实行多样化,在对所有主要市场的消费进行预测的基础上制订出口战略。中国保持了30多年的快速经济增长,并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中国能源需求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而保证天然气稳定持续的出口对于俄罗斯稳定财政收入至关重要,中国和俄罗斯两国对中俄能源领域经济合作的加强都有迫切需要。中国为俄罗斯提供稳定的市场,俄罗斯则为中国提供稳定的能源供应,这也使双方具备油气合作的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是中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基石之一,也是巩固中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基础。加强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有利于中俄之间的经济合作,有利于俄罗斯东部大开发战略,有利于两国经济的发展,这是建立在政治协调和经济互利基础上的共赢。
韩波[9]2007年在《论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中国地缘战略》文中提出地缘战略是根据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地区范围内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的一种国际关系分析方法,同时也是一国制定对外政治、经济、文化等战略的一种有效的理论工具。地缘战略思想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地缘战略思想,如拉采尔的“国家有机体学说”,麦金德的“陆权论”、马汉的“海权论”、杜黑将军的“空权论”,霍斯豪夫等的生存空间论,但总体上都是将海上力量和陆上力量对立起来,把世界强国崛起的历史简单归纳为这两种力量的斗争。我国的东亚地缘战略采用的是与传统的地缘思想截然不同的“海陆和合论”,该理论有力的证明了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不会对东亚地区的海洋国家或者陆地国家造成任何威胁,相反,中国的经济发展将有利于带动东亚地区的发展,促进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有利于东亚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在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同样可以用地缘战略方法分析中国的对策,制定中国的东亚地缘战略。曾创造了“东亚奇迹”的东亚各国间的区域经济合作明显落后于世界其他地区。日益发展的中国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应发挥应有的作用,制定相应的地缘战略。为研究中国在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地缘战略,引进微观经济学中变量的概念,包括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内生变量包括现阶段中国国内的政治,经济等基本情况,外生变量包括时代背景,东亚地区的国际环境,中国同东亚相关国家的关系和美国因素等。在考虑到这两个变量的基础上,分析、归纳中国在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应有的地缘战略,主要包括经济战略,政治安全战略,文化战略叁个方面。经济战略包括拓展广阔的地缘经济空间;积极参与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维护中国地缘经济安全。政治、安全战略包括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创建有利于中国地缘安全的东亚区域安全机制;加深与东亚各国经济联系,为祖国统一创造有利的地缘环境;妥善解决与中国相关的东亚热点问题,创造和平、和谐的周边外交环境。文化战略包括在东亚地区积极开展战略性文化交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开展文化领域各种形式的国际合作,为建成“东亚共同体”创造共同利益、共同价值观;在大力开展文化外交的同时,提高开展文化贸易的能力;在开展文化交流的同时维护我国文化安全。
魏慧玲[10]2017年在《印尼的亚太经贸合作战略选择研究》文中认为当前亚太区域经贸合作呈现出一种“多途径并存,竞争性合作”的特点,其中TPP(之前由美国主导)、东盟主导的RCEP以及中国提出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MSR:Maritime Silk Road)最具代表性。印尼是东盟的领头羊,是东盟的秘书处所在地,是东盟的第一大经济体,长期扮演着东盟的“盟主”,因此本文基于东盟视角,分析亚太经贸合作现状及其竞争格局,考察印尼的经贸发展与合作现状,分析印尼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向,进而运用GTAP-CGE模型,模拟印尼参与亚太经贸合作(加入一个或几个组织)的福利状况,最后得出印尼的亚太经贸合作战略选择的基本结论。理论分析部分,结合当前亚太经贸合作现状及其竞争格局,综合分析印尼加入TPP、MSR的主要推动因素和制约因素。加入TPP方面,主要的推动因素有以下3点:(1)东盟四国加入TPP的示范效应;(2)东盟四国及美国与印尼的密切关系;(3)APEC的困境。主要的制约因素则有:(1)印尼国内的谨慎言论;(2)较弱的产品竞争力;(3)TPP的高门槛、高标准。加入MSR方面,印尼国内各界的看法并不一致,支持和反对的声音都有。主要的推动因素则有:(1)印尼与中国良好的双边关系;(2)印尼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3)产业结构优化的需要。阻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印尼国内政治环境不稳定;(2)大国平衡战略的影响;(3)印尼与中国的海上争端。关于RCEP,RCEP由东盟主导,而东盟是印尼外交和经贸合作的第一方向,因此RCEP符合印尼的发展诉求,印尼定会积极推动RCEP的成立,维护东盟在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中心地位”。实证研究部分,运用GTAP9.0模拟五种情景:(1)TPP成立,RCEP、MSR未成立,印尼未加入TPP;(2)TPP成立,RCEP、MSR未成立,印尼加入TPP;(3)TPP、RCEP成立,印尼未加入TPP(默认只要RCEP成立印尼即是成员);(4)TPP、RCEP成立,印尼加入TPP;(5)TPP、MSR、RCEP成立,印尼未加入TPP,加入MSR。将当前TPP、RCEP、MSR均未成立的现状设为基准情景,模拟的5个情景与基准情景进行对比。模拟结果中,宏观上选取经济福利、贸易平衡、贸易条件、进出口增长率、GDP增长率以及实际GDP增量这五个指标,微观上选取各产业的贸易差额、产出增长率和进出口变化率这叁个指标进行具体的分析。在宏观层面上,虽然印尼加入TPP社会福利有所提高,但是RCEP对其福利影响更大,正收益更显着,且在加入MSR后,其福利增加超过加入TPP。印尼的GDP增长率及实际GDP增量的变化都显示RCEP更加有利于印尼的经济增长,印尼加入TPP的经济增长效应并不显着,加入MSR后的经济增长绩效最优。印尼的贸易条件在加入TPP后仅有些微改善,在RCEP成立后显着改善,加入MSR后则更加显着。此外,RCEP的成立大大增加印尼的进出口,加入MSR比加入TPP的进出口增幅提高超过50%。从这些宏观指标的变化看,印尼加入TPP虽有获益,但是总体福利并不高。在微观层面上,印尼加入TPP获益最大的是纺织服装业,加入TPP后,其出口大幅增加,贸易顺差额也扩大;其他产业则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农业、机电设备行业尤甚。加入RCEP和MSR,印尼的加工食品和饮料业受益最多,其产出增长率大幅提高,出口大大增加。此外,印尼的采掘业、机电设备行业的出口都有所增长,农业的产出增长率达到最高。整体来说,加入RCEP、TPP、MSR对印尼各行业的发展都有一定影响,相比之下,RCEP、MSR对印尼各行业的综合影响更为有利。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印尼当下并不适合加入TPP,加入TPP弊大于利;(2)印尼本身作为RCEP的成员,且RCEP使印尼受益良多,应积极推进RCEP;(3)MSR比TPP更加符合印尼的发展诉求,带来更多的正面效应,加入MSR可以助力印尼实现海洋强国之梦。
参考文献:
[1]. 中日两国对中亚经贸战略的比较研究[D]. 高雨辰. 南京大学. 2018
[2]. 地缘经济因素对亚太经济的影响[D]. 耿喜梅. 河北师范大学. 2003
[3]. 俄罗斯亚太战略转型背景下的对日政策研究[D]. 孟祥臣. 吉林大学. 2017
[4].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地缘经济关系研究[D]. 王明清. 东北师范大学. 2016
[5]. 冷战后中国东亚外交战略的学理分析[D]. 张键. 外交学院. 2011
[6]. 冷战后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研究[D]. 徐博. 吉林大学. 2013
[7]. TPP与TTIP:动因、影响及中国的应对[D]. 龚婧. 武汉大学. 2016
[8]. 地缘经济视角下俄罗斯向亚太地区天然气出口战略研究[D]. METELEVA, ALEXANDRA. 大连理工大学. 2014
[9]. 论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中国地缘战略[D]. 韩波. 青岛大学. 2007
[10]. 印尼的亚太经贸合作战略选择研究[D]. 魏慧玲. 华侨大学. 2017
标签: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rcep论文; 经济论文; 亚太经济论文; 远东论文;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论文; 东北发展论文; 东亚历史论文; 东亚研究论文; 东亚文化论文; 东北历史论文; 经济学论文; 东南亚国家联盟论文; 远东集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