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鸭山双矿医院麻醉科 黑龙江双鸭山 155100)
【摘要】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不同角度多点阻滞与单点阻滞效果对比。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选择近两年我院收治的100例接受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差异分为甲组和乙组,分别给予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单点阻滞和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不同角度多点阻滞,对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在本次研究中,乙组的股外侧皮神经起效时间、闭孔神经起效时间以及股神经起效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对甲组和乙组的神经阻滞成功率进行对比,实践证明,观察组中股外侧皮神经成功率、闭孔神经起成功率以及股神经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不同角度多点阻滞其优势明显,麻醉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 超声引导;髂筋膜间隙;多点阻滞;单点阻滞
【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1-0063-02
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的优势比较明显,在超导前提下进行,具有实时性和成功率高的特点。对临床资料进行调查可知,髋关节置换术的人数不断增加,该症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有严重的影响,在治疗过程中对阻滞要点有严格的要求,需要从实际情况入手,做好临床效果评价工作。为了分析超不同阻滞方式的效果,选择近两年我院收治的100例接受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单点阻滞和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不同角度多点阻滞,对效果进行分析。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在本次研究中选择近两年我院收治的100例接受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差异分为甲组和乙组,每组50例患者。甲组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在44~70岁,平均年龄(60.2±1.9)岁。乙组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在40~69岁,平均年龄(61.2±1.9)岁。根据上述数据可知,两组患者的常规性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组间数据可以进行研究和分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 方法
本次研究中甲组和乙组,分别给予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单点阻滞和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不同角度多点阻滞。首先对患者进行常规性检查,甲组垂直于探头平面,和皮肤形成60°穿刺,通过穿刺后在给予150mg的罗哌卡因复合地塞米松7.5mg[1]。
乙组给予不同角度多点阻滞,在30°、60°和90°等角度进行穿刺,通过后,在每个角度给予50mg的罗哌卡因复合地塞米松7.5mg。术后对临床麻醉效果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当 P<0.05 说明比较结果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本次研究中,乙组的股外侧皮神经起效时间、闭孔神经起效时间以及股神经起效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甲组和乙组的神经阻滞成功率进行对比,实践证明,观察组中股外侧皮神经成功率、闭孔神经起成功率以及股神经成功率分别为90%、88%和90%,对照组股外侧皮神经成功率、闭孔神经起成功率以及股神经成功率分别为60%、70%和70%,观察组的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临床实践证明,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例数比较多,随着临床置换手术的不断发展,需要从具体情况入手,对输血并发症进行了解,结合临床药物的具体应用情况进行合理化应用。基于多点阻滞以及单点阻滞的具体要求,要提前对患者病情进行诊断,结合诊断结果和具体要求进行应用[2]。
抗凝药物的合理化应用起到明显的作用,在治疗阶段,需要在影像学设备的引导下进行阻滞。当前临床研究中存在多点阻滞和单点阻滞的方式,多点阻滞选择不同的角度,根据角度变化值进行应用,其效果明显,此外超声引导本身发挥重要的作用,在超声引导下能准确进行定位。髂筋膜间隙多点阻滞的优势明显,可能是因为间隙范围比较广,选择不同的角度进针后,对于股神经以及闭孔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等阻滞率存在差异,不同角度进针的方式能起到分解的作用,优势突出。在临床研究中进行阻滞后,需要采用局部麻醉用药,本次研究中应用的是罗哌卡因和地塞米松,联合作用,能起到明显的减缓疼痛的作用。在用药阶段需要对患者进行指导的指导和教育,使其掌握阻滞具体要求,按照临床要求进行治疗,提升治疗依从性[3]。
在本次研究中,乙组的股外侧皮神经起效时间、闭孔神经起效时间以及股神经起效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对甲组和乙组的神经阻滞成功率进行对比,观察组的成功率高于对照组。
组间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接受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应用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不同角度多点阻滞其优势明显,能最大程度减少不良反应,让患者尽快接受治疗。
综上所述,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不同角度多点阻滞在髋关节置换术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基于其特殊性,医护人员需要从实际情况入手,做好阻滞工作,按照要求进行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大志,常颖,杨庆国.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不同角度多点阻滞与单点阻滞效果的比较[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5,01(01):50-52.
[2]陈静敏.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不同角度多点阻滞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现代实用医学,2016,09(12):1190-1191+1260.
[3]张志军,贾若,段立鹏,徐惠青.髂筋膜单点与多点阻滞用于股骨颈骨折患者行椎管内麻醉摆放体位及术后镇痛效果的临床比较[J].北京医学,2016,10(03):1111-1113.
[4]常颖,张大志,李玉锦.髂筋膜间隙多点阻滞与单点阻滞效果的比较[J].中国药物警戒,2013,12(12):712-713+718.
论文作者:金宗山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7
标签:多点论文; 单点论文; 超声论文; 间隙论文; 成功率论文; 角度论文; 神经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