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老工业基地改造和振兴过程中几个相关问题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工业基地论文,过程中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建国几十年来我国老工业基地〔1〕在促进工业建设与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增强国防和经济实力等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乡镇企业、合资企业等非国有经济的日益崛起以及国家经济发展政策的影响和制约,我国老工业基地普遍出现生产滑坡、增长乏力、市场低迷、亏损增加、效益下降、企业上缴利税增加缓慢等不良景象,而且这种情况愈来愈严重。这种状况已引起经济界人士普遍关注。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尽管不多,但也有一些较为优秀的论著问世。由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作的《中国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与振兴》〔2 〕的研究报告和由中国工业经济管理研究与开发促进会课题组作的《老工业基地的新生》〔3〕的研究报告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这两项较为权威的研究报告对我国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和振兴问题提出了许多颇有见识的思路和政策建议,诸如调整目前不景气产业的生产能力、改造和革新这些产业落后的机器设备、陈旧的技术和产品结构;开发和拓展新兴产业;对整个区域经济进行重新整治;改革不合理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国家为此提供优惠政策和资金条件等等。应该说这些对策建议的基本道理无疑都是正确的,而且也很全面。但我感到这些建议基本上未涉及诸多政策和对策之间的联系,也没有从诸多问题中分辨出更为主要和相对次要的问题。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再讨论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振兴中的有关对策问题仍很必要。本文拟在这些方面做些思考和分析。
一、主要是“衰退产业的改造”还是“新兴产业的开发”
产业及其发展是一个地区或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柱,如果一个地区或区域产业及其发展出现问题就会严重地影响和制约该地区或区域经济的顺利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老工业基地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地位的相对下降或者说老工业基地经济力的相对衰退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该地区的产业及其发展发生了较为严重的问题。一方面,过去曾经兴旺的适合当时需求状况和国家经济发展战略需要的传统产业诸如采掘、煤炭、冶金、纺织、传统机械、化工等,由于需求状况和结构的改变、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以及区域相对经济优势的变化而出现相对衰退的状况。市场疲软、生产低迷、亏损增加是这些产业目前面临的普遍问题。另一方面,和沿海地区相比,我国老工业基地由于受国家政策、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既定的资产、技术、产品结构以及资金条件等的限制,未能及时开发和发展起来适合新的需求状况和结构的新兴产业诸如高档消费品加工、电子、通讯、新兴机械加工、化工、高科技产业等。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和影响造成了我国老工业基地目前经济发展缓慢、生产低迷、效益下降的结果。针对我国老工业基地产业发展上存在的这两类问题,目前一般认为应通过改造衰退的传统产业和开发新兴产业来达到改造和振兴老工业基地的目的。通过改造传统产业和开发新兴产业这两个方面来改造老工业基地的政策趋向和完整性是无可挑剔的,然而问题在于,这两个对策建议有无侧重点或者主次?如果有侧重点或主次的话,孰者为主?我认为,在改造老工业基地过程中,这两个对策建议是应有侧重点或主次之分的,其中应把开发新兴产业作为改造和振兴老工业基地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来考虑。换句话说,改造和振兴老工业基地应以开发新兴产业为主,同时辅之于改造衰退产业。如果把开发和拓展新兴产业比作“进攻性战略”,把改造衰退产业比作“防御性战略”的话,那么改造老工业基地就应以“进攻性战略”为主,“防御性战略”为辅。这样提出问题的依据主要在于:我国老工业基地目前正在经历的若干工业行业或产业的衰退主要不是经济周期波动、国家政策环境变化所引起的“周期性”的萧条,而是由产业自身发展变化规律所引起的“结构性”的萧条。具体说,1.新的需求状况和结构的出现及发展使得我国老工业基地衰退产业全面振兴困难重重。近来大量的趋势分析材料结果表明:我国未来需求结构中,投资需求会大量增加,消费需求中,轿车、住房、更高档次的家用电器、通讯设备、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比重会越来越高(国家计委“工业发展政策”课题组,1994年)。这种需求消费结构及其状况与我国改革开放之前已经迥然不同。需求结构的巨大变化给我国老工业基地传统工业的振兴和发展带来很大的制约。老工业基地中的许多传统工业部门是为适应建国初期满足人民基本生活消费需要和促进国家重工业迅速发展的战略而建立的。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的提高、需求结构的不断变化和更新以及国家对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的调整,加上一些非国有企业的产品竞争和国家行政控制力量的减弱,使老工业基地中的传统工业部门的市场基础愈来愈弱,市场范围愈来愈小。而且这种“疲软”不是该类产业市场临时的低迷状态,而是由产业市场需求基本变化规律所致。所以,从产业的市场变化趋势看,老工业基地的衰退的传统工业部门改造的难度很大,同时拓展的余地却很小。2.我国许多传统工业部门相对成本优势的逐渐消失给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带来较大的制约。我国老工业基地中的传统工业部门如纺织、食品、传统化工、传统机械工业等,过去之所以得到较快发展,除了国家片面发展工业的战略和政策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得益于相对低廉的成本优势。由丰富的高品位资源基础决定的较低的资源开发成本、由国家低价政策决定的较低的原材料成本、由低工资水平决定的较低的劳动成本等使传统工业部门享有较大的成本优势,因而其经营利润率较高,增长和发展较为顺利和迅速。然而,经过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和近几年经济调整和改革,昔日老工业基地传统工业部门所享有的成本优势逐渐丧失。随着对丰富的高品位资源的不断开采和挖掘以及其他用途较为相近的替代资源的日益开发,资源的开发成本上升;近几年经济改革中对产品比价关系的调整,使原材料的价格大幅度上升。此外,近几年随着物价上涨而进行的工资调整以及由于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滞后和行业、企业之间收入的相互攀比,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大幅度提高。如此等等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就是传统工业部门成本大幅度上升。产品成本上升降低了产品市场竞争力。影响了这些工业部门的正常运行和发展。而且这些传统工业部门的成本上涨现象将是一个趋势,今后还会继续上涨,进一步降低这些部门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产品成本的大幅度上升和其竞争力的日益降低使传统工业部门很难与新兴产业部门相抗衡和竞争。3.衰退工业部门的产业组织和制度的极不合理性以及调整的极端困难性使老工业基地近期很难将大规模地改造衰退产业作为振兴其经济的重要途径。和其他产业部门相比,在我国老工业基地中处于相对衰退状态的传统产业中,国有企业占的比重最高,而国有企业相对其他类型企业如乡镇企业、合资企业等来说其产权制度和结构的不合理状况更为严重,企业的历史包袱和社会负担也更为沉重。与此相应,有碍于专业化协作发展的“大而全”、“小而全”问题在国有企业中表现得更为突出。也就是说这类产业中的产业组织不合理状况是最为严重的。然而,一个产业的制度基础和组织状况的合理性是该产业正常运行及其取得良好绩效的必要条件(杨宏儒,1994)。因此,要改造和振兴衰退产业部门,就需要调整和改革其制度基础和产业组织状况。但存在于这些部门中的制度和组织问题近中期是很难得到彻底解决的。因为这些问题不是由于政策环境等一时变化所形成的。而是具有深刻的历史和制度原因。它们不仅性质较为严重,而且涉及面广,牵涉的利益面大,因而改革的难度很大。任何一个方面的改革几乎都困难重重。比如就解决国有企业的冗员问题来说,按照优化组合的原则,我国国有企业需优化出3000—4000万多余人员,若按中位数3500万人数作基数进行计算,假定每人每月基本生活费用为200元,其负担率为1.5,则每月国家因此应建立失业保障基金105亿元,全年需要失业保障基金约1200多亿元。而我国目前全部国有企业每年向国家上缴的税利总额不过80多个亿。自1986年我国实行企业破产制度以来每年积累可启用的失业保障基金平均不过十几个亿。由此可见,在国家目前的财力极其有限以及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和水平低下的情况下,要彻底清除国有企业的冗员实际上是做不到的。如果不顾这种客观实际,推行所谓“休克疗法”或“大爆炸”式的激进改革方式,必然会导致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不安与振荡。因此,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了其改革方式只能是渐进式的。国有企业中其他问题如产权制度问题、社会负担问题、历史包袱问题以及产业组织问题等的性质以及解决它们的方法和方式与上述企业冗员问题的性质及解决方式的道理基本上是一致的,也都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可见,近中期依靠解决国有企业的制度问题和组织问题是无法达到振兴老工业基地经济的目的的。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把改造衰退传统产业作为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潜力和余地并不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开拓新的领域,选择“新的增长点”是振兴老工业基地必须要做的选择。具体讲,老工业基地应根据未来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涉足目前乡镇企业、独资企业、合资企业以及沿海某些地区还未充分进入,又比较适合本身技术经济特点的一些新兴产业领域,通过开发和发展新兴产业达到振兴其经济的目的。从世界各国改造和振兴老工业基地的经验看,一般也都把迅速开发新兴产业领域作为极其重要的发展途径。比如,位于美国东部的老工业州中的麻省老工业区,面对70年代人才、资金等大量外流和本地区经济衰退的状况,注意利用该地区的人才、技术优势,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家、创业者开发新兴科技产业,结果很快使该区恢复了活力。1983年该地区的高科技风险投资总额超过15亿美元。新兴技术产业中就业人数达28万人。10年来该地区增加的就业人数有1/4来自新兴技术产业。 该地区的失业率也由11.2%降至7.5%。日本九州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与振兴过程中,也把新产业及其相关领域的开发作为其振兴该区域经济的重要途径。该区域首先创造各种优惠条件,吸引国内一流大企业到该区域投资建厂,三菱重工、日立造船公司、日产汽车公司、本田公司等日本大公司、大企业70年代初陆续在九州投资建厂,这些对振兴九州地区的经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振兴本地区经济,九州地区大力发展新兴的高科技产业,经过中央政府、九州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在九州地区建成了日本有名的“硅岛”(目前该地区提供了全日本40%左右的集成电路的生产量)和若干个“新产业开发区”,从而实现了该地区经济的全面振兴。其他的如德国鲁尔区老工业基地、意大利西北工业三角区以及英国若干老工业基地的改造过程中,一般也都非常重视新兴产业的开发和发展。此外,从我国各个老工业基地的现有基础来看,也具有发展新兴产业的若干优势。我国老工业基地大都位于大中城市,这里交通、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较为健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林立,科研人才密集,近几年在这些工业基地中开辟了若干个高新技术和产业开发区,虽然大多未形成规模,但这些为我国未来进一步开发新兴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外,对老工业基地中衰退传统产业部门的改造和调整,为开发新兴产业提供了用武之地。所以,无论是从必要性上讲还是从可能性上讲,老工业基地改造和振兴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开发和发展新兴产业。
然而,老工业基地在开发新兴产业过程中有几点必须强调:第一,要注意新兴产业的“规格和档次”,防止与东南沿海地区新兴产业层次的重复和重叠。近几年东南沿海地区在发展高档家电、精细化工、建筑材料、日用机电、计算机等新兴工业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由于“示范效应”的作用,老工业基地在发展新兴产业时极易向东南沿海地区看齐,这种趋同行为一方面会造成重复建设和浪费,另一方面对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也无益处,因为“亦步亦趋”的发展方式总是处于被动状态,落后是在所难免的。事实上,目前东南沿海地区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某些新兴产业已达到相当的生产能力,有的甚至出现过剩。〔4〕因此,老工业基地在发展新兴产业中, 不能步东南沿海地区的后尘,而应另辟蹊径,选择更高层次的新兴产业作为其主改方向。我认为,老工业基地发展新兴产业应以“电子化、信息化”为基础,有选择地发展信息产业、计算机产业、电子产业、新材料和生物工程等产业。发展更高层次的新兴产业虽然具有一定的难度和风险,但却可以使老工业基地实现跳跃式发展,为其注入新的活力。第二,要以改造传统产业部门作为新兴产业发展的突破口。老工业基地开发新兴产业不是“空地上盖楼”,可以随心所欲,而首先应把传统产业部门的改造和现代化装备作为其发展的开端,利用新技术和新产品对传统工业部门进行改造是振兴老工业基地和发展新兴产业较为经济的一种选择。在我国老工业基地目前效益低下、发展资金较为缺乏的情况下,新兴产业这样起步是比较经济的。第三,要注意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以及其内部变化的相互促进。各产业部门都存在相互需求的关联,任何一个产业部门的发展都离不开其他部门的发展,因此,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其内部行业之间以及其与传统产业部门之间的以相互需求为基础的产业关联结合问题。
最后应指出,在振兴老工业基地过程中强调以开发新兴产业为主要方向的策略,并不是说该地区可以不必搞传统产业部门的技术改造或者忽视技术改造方面的工作。恰恰相反,老工业基地在作好新兴产业开发工作的同时,也应注意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工作。而且对于由于企业制度问题、经济管理体制问题和产品本身品种、结构、花色等问题造成的传统产业的萧条或不景气状况,要通过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和调整(包括体制改革和技术改造)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所以老工业基地在发展本区域经济时,一定要处理好开发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的关系,不可偏废。
二、主要是工业产业体系的调整还是整个区域经济的整治
相对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若干个新兴的工业基地或开发区来说,我国老工业基地不仅工业产业体系和层次落后,而且该区域商业、金融、交通、能源、环境卫生、产业总体布局、城市规划等诸多方面也显得老化和落后。因此,对振兴老工业基地来说,不仅有一个调整工业产业体系的问题,而且有一个整个区域经济的整治问题。对这两类问题应该怎样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呢?我认为对振兴老工业基地来说更为重要的是工业体系的调整问题。这样认识问题和结论的主要理由在于:
首先,工业产业体系是任一区域经济(老工业基地同样不例外)发展的支柱,一个有较强实力的地区一般都有自己的支柱工业及其体系。相反,如果一个地区没有工业基础,那么该地区经济就是虚弱的,即使出现一时的繁荣和兴旺,其发展后劲也是不足的。近几年我国发展起来的某些开发区和新兴城镇,把商业、饮食、旅游、娱乐服务等作为本区的发展支柱,但由于缺乏雄厚的工业基础,其发展并没有出现人们所想象的那种繁荣。因此,老工业基地要通过改造增强活力,就必须坚持以调整和发展工业产业体系为主攻方向,靠工业的大力发展带动和促进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昔日老工业基地曾以较为雄厚的工业基础实现了辉煌的发展。今天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仍离不开工业产业的发展和壮大,这包括不断开发新的工业产业和改造既有的传统工业产业。
其次,老工业基地中工业产业的问题最为严重,从协调该区域各产业之间的关系考虑,也应该注意工业及其体系的优先调整问题。如果说近几年老工业基地经济地位的相对衰退与该地区各个产业和方面或多或少有一定关系的话,那么它与近几年工业发展不景气关系最为密切。老工业基地近几年经济发展相对衰退和萧条,首先表现为主要工业部门的萧条,在这些部门里产品结构、质量、规格严重地与市场需求脱节、企业设备技术陈旧老化、经济增长速度缓慢、经济效益普遍低下。这是目前老工业基地经济不景气最为重要的原因。所以,要使老工业基地尽快从低迷的经济增长中解脱出来,首先应解决好本区最棘手的问题——工业的增长和发展问题。只有抓住了工业这个经济发展中的核心问题并迅速解决它,才能为解决其他产业和其它方面的问题奠定一个较好的基础。
再次,主要应谋求工业产业体系的调整和发展除了上述两方面的原因外,还在于工业产业体系的调整和发展过程相对是一个较为复杂和费时的工程,而商业、饮食、旅游、娱乐甚至道路建设等基础设施的发展过程则相对要简单一些。也就是说,建一个技术先进、产品适销对路的现代工厂以及建立一个高效有序的工业产业体系比建一个商店、饭店、娱乐中心、修一条道路、装一条通讯线路,其复杂程度和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量要大得多,而且所耗用的时间也会更长。用协同论的语言讲,工业产业体系的调整和发展过程是一个“慢变量”,而商业、饮食、旅游、娱乐甚至道路建设等基础设施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快变量”。根据协同论的基本原理:在一个系统中如果同时存在“快变量”和“慢变量”,要使系统有效有序地运行和发展,就应首先考虑和促使“慢变量”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使它与“快变量”的变化保持协调和平衡,最终使系统取得整体最佳的效应。因此,从保证老工业基地各方面协调平衡发展和提高效益的角度考虑问题,首先谋求工业产业体系的调整和发展也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此外,在投入老工业基地改造及发展的财力较为有限的情况下,将资金适当地向工业产业的改造和发展倾斜是取得较高投资效益的较优选择。近几年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过分地向个人和企业倾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收入水平下降,收入份额大幅度降低,所以目前政府能调动的用于老工业基地改造和发展的资金较为有限,而且老工业基地自身经济的萧条所造成的低效益使其可用于改造和发展的资金也很匮乏。在这种情况下,要谋求老工业基地各个产业和各个方面都得到明显的改造和长足的发展是不可能的,乱撒“糊椒面”的低效益的投资方式更不可取。因此将有限的资金集中用于工业产业的改造和发展以及与工业产业体系改造与发展关系密切的其他产业和其他方面是一种较为有效和效益较好的投资选择。因为工业产业的带动、促进、波及效应较大,同样一笔钱投在工业产业要比投在其他产业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更大,取得的效益也更为明显。因此,在目前财力有限的情况下,资金较集中地向工业产业及其相关领域和方面倾斜具有经济合理性。
基于上述几条理由,我认为,就近中期而言,老工业基地改造中主要是工业产业体系的调整而非整个区域经济整治的“遍地开花”。
当然,近中期老工业基地以工业产业体系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并不是说可以不管或者冷淡整个区域经济的改造和整治工作。在有助于推动工业产业体系调整的前提下,适当地做好整个区域经济的改造和整治工作也是振兴老工业基地所必需的。就近中期而言,配合工业产业体系的调整工作,老工业基地在整个区域经济的整治方面应重点作好以下几项工作:1.老工业基地内部基础设施的改造完善和发展。我国各个城镇和区域基础设施落后是一个“通病”,老工业基地同样不例外,而且老工业基地因为工业企业密度较大,人口众多,加之多年不大注意基础设施的保养、改造和扩展,因而老工业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更为明显。它们已不同程度地制约了该区域工业的正常增长和发展。因此,及时地改造和发展与工业产业调整和增长有关的那部分基础设施对老工业基地改造来说至关重要。不过,老工业基地在进行本区域基础设施改造过程中,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发展方式。观察世界各国基础设施建设过程和产业发展的对比关系可以看出,基本上有三种类型:一是基础设施建设超前于产业发展,即在基础设施建成或基本建成的基础上再大力进行产业开发和发展。二是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发展同步进行,即在进行产业开发和发展的同时也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这两种方式的优点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产业发展容易协调,生产能力的利用水平较高,但其必须建立在雄厚财力和产业缓慢发展的基础之上。三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于产业发展,即在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和经济发展已经出现缺口的情况下,通过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以使它和产业和经济的发展相适应。这种方式的优点是相对节约发展资金,通过产业和经济发展获得的积累来发展和建设基础设施。但这种方式的缺陷也很明显,它很容易形成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之间的脱节和比例失调,最终导致生产能力的利用水平低下和资源投入的浪费。对于不同的国家、地区或区域来说,究竟应选择怎样的发展方式,应视其具体的经济环境和条件而定。就老工业基地的现有经济基础看,由于受财力匮乏及产业改造巨大压力的制约,也只能采取这种发展模式。不过,老工业基地在实施这种发展模式时,要充分考虑其过去在建设和发展基础设施方面的欠帐情况,为了弥补这方面发展的“缺口”,近中期应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2.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步伐。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第三产业发展落后和该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偏低,老工业基地中这一问题更为突出。因此,为了协调老工业基地中各产业之间的关系,调整产业结构,就必须加快该区域第三产业的发展。此外,第三产业多是节约资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它对解决和吸收工业产业改造和调整过程中所排挤出的冗员以及分离现有工业企业的社会职能是大有好处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本身就是支持工业的改造和调整。3.做好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整体规划工作。老工业基地改造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既涉及传统产业的改造与调整,又涉及新兴产业的开发与发展;既涉及产业数量增加和质量提高的问题,又涉及产业布局重新规划和调整的问题;既涉及产业本身增长和发展的问题,又涉及与此有关的发展环境、基础设施、社会文化条件等方面的改善和建设等。这些工作不是独立存在的,彼此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根据这些工作之间和项目之间的联系,制定科学周密翔实的综合整治规划是保证老工业基地改造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美国东部老工业基地的改造、日本九州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德国鲁尔区老工业基地的改造、意大利西北三角区老工业基地的改造等一般都制定了较为科学的综合整治计划。当然,列入规划中的各项改造和整治项目并不是所有的都要马上做,在近期能改造和调整的毕竟是少数,大量的改造和整治项目要放在未来更长的时间里来作。但是,通过调查研究,拟定科学的整治计划,规定整治项目的时序以及各时期主要的改造和整治项目是绝对必要的。因此,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着手老工业基地整治的摸底调查和研究工作,为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治规划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主要是依靠政府的力量还是企业的力量
在改造老工业基地可以凭借的两种基本力量——政府和企业中,我认为,政府的力量和作用更为重要,至少近中期应是如此。〔5 〕这样认识问题的理由除了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与促进会课题组所述的工业企业的性质、历史的延续性、企业的低效益、低积累水平和社会制度与所有制结构〔6〕诸原因外, 我认为老工业基地改造中主要应依靠政府的力量还基于以下其它几个理由:首先,如上所述,我国老工业基地近几年所出现的传统产业的相对衰退总体上看不是“周期性萧条”而是“结构性萧条”。“结构性萧条”不象“周期性萧条”,它无法通过政府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创造宽松的经济环境和发展条件来克服,而只有通过对现有不景气的产业的生产能力、产业布局、产品结构等进行大规模的调整和改造,达到振兴老工业基地的目的,这种调整不是一般宏观经济形势的调整,它不仅涉及到整个产业体系的升级换代和调整,而且这种对现有产业的“存量调整”往往要伴随相配套的“增量调整”以及新兴产业及其体系的开发和发展。以上这些靠企业的力量是做不到的,并且从政府与企业的职责分工来看,它们也不应由企业来承担或主要不应由企业来承担。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在改造老工业基地过程中也非常重视运用政府的力量,起码改造的前期阶段是这样的。比如,意大利在改造西北工业三角区老工业基地时政府就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为了支持老工业基地传统产业的调整,意大利政府议会专门颁布了法令,成立了“工业设备更新和结构调整基金”,共拨款98650亿里拉; 为了支持该区的应用科学研究工作,政府成立了“应用研究特别基金”,共拨款15000 亿里拉,主要用于风险较大的高新技术应用研究和开发新兴技术产业。另外,在设备调整、失业补贴以及整个老工业区整治的其他方面政府也给予了大量的支持和资助。其他国家如日本、美国、德国、英国等在改造老工业基地过程中政府也倾注了巨大的力量。其次,我国老工业基地经济地位和竞争力的相对衰退与我国过去所推行的不合理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方式密切相关,换句话说我国老工业基地经济地位的衰退和竞争力的下降是我国过去所推行的不合理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方式带来的必然结果。其实这方面的问题早已存在,只不过在国家“统收统支、统购统销”体制以及财政补贴政策下以隐蔽的形式存在或者表现不明显。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发育,过去由战略和政策失误所造成的问题逐渐明朗化,而且问题越积越多越严重。我国老工业基地中有相当一部分问题属于此类或者与此有关。对由于这类原因造成的老工业基地的经济衰退,让企业或者主要让企业去解决,我认为是不大妥当的。“解铃还须系铃人”,只有政府出面组织调整和改造,企业给予适当的配合和协助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再次,我国老工业基地目前的经济衰退问题不完全象西方国家一般主要表现为产业的衰退问题,而我国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区域问题或者地区间的关系问题甚至是一个民族问题,处理不好就会滋生社会不安定因素。此外,我国这些老工业基地集中了我国大量的产业工人,在没有普遍建立起社会保障体系的条件下,由企业或市场来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调整和改革,会产生大量的失业人员、尖锐的利益冲突,从而引起较大的社会动荡。况且,正如中国工业经济管理研究与开发促进会课题组所指出的那样,企业由于效益差和积累低很难承担起老工业基地改造和整治任务。在这种情况下,主要借用政府的力量来对老工业基地进行改造显然是一种积极而稳妥的办法,它既可以解决企业因财力不足而延误老工业基地改造的难题,又可以从宏观上平衡各种利益,减少冲突和风险,从而保证老工业基地改造工作稳妥且顺利地进行。
近中期政府在改造老工业基地过程中的职能,我认为主要应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供资金援助。老工业基地在改造过程中不管是改造传统产业还是开发新兴产业,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注入。政府应积极地承担老工业基地过程中资金注入的重任。在目前政府收入水平和收入份额有所下降的情况下,政府除了直接提供改造和开发资金外,还可以通过发行特殊的老工业基地改造债券、采取转移支付办法从效益较好的企业和地区筹资等办法解决部分老工业基地改造和开发基金。二是提供政策。特殊和优惠政策也是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特区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取得的斐然成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家优惠政策的支持。可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对资金具有替代作用。在我国可用于老工业基地改造和开发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提供优惠的政策和宽松的政策环境可以弥补资金注入的不足。围绕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与开发,国家的政策应主要配备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①老企业生产能力的调整;②老企业失业人员的安置;③吸收创业者和企业来老工业基地投资办厂;④老工业基地基础设施的改造。在这些方面国家应给予减免税收、降低贷款利息、出口奖励或补贴等优惠政策。三是制定老工业基地的综合整治规划。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和开发涉及工业产业、其它产业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改造和开发工作,这些是企业无力、无心也不应该由企业作的事情。各级政府应依据经济发展变化规律和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和发展作出科学周密的规划,使其改造和开发工作建立在科学的规划基础之上,有序有计划地推行。
基于我国政府以往在从事经济管理和开发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以及我国老工业基地面临的特殊问题,我认为政府在改造和开发老工业基地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原则:①逐步改造原则。我国老工业基地数量多、分布广,在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有目的、有重点地选择一些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地区首先进行改造和开发,一方面可以使有限的资金投入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其他后续进入改造行列的老工业基地提供经验。②效率优先的原则。老工业基地改造过程中,我们需要提供一些优惠政策和条件,必要时还要对其生产能力的调整、人员的转移和安置等给予一定的保护。但这种扶持、援助和保护是为了促使老工业基地尽快调整产品方向、结构以及生产能力,帮助待安置工人尽快转移,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产存量的转移,最终达到提高老工业基地经济效率和经济效益的目的,而不应变成对老工业基地的一种袒护、补贴或者干脆将其“养起来”。所以,政府在提供优惠政策和条件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时效,按效率优先的原则提供资金和其他政策性投入。③适度平衡的原则。如上所述,我国老工业基地问题不只是个产业或经济衰退问题,而某种程度上是个地区之间的关系问题或民族关系问题。在我国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已经较为明显的情况下,如果两个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效率状况相仿,尽量先考虑经济落后地区或少数民族地区的老工业基地的开发和改造,从而强化和扩展该区域的“增长极”,以使其更好地带动该区域经济的发展,不断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差距。
最后,应指出,老工业基地改造中强调政府的力量和作用,并不是说企业的力量不重要或者不必要,更不是说在老工业基地改造过程中可以忽略或冷淡企业的力量或积极性。事实上,在老工业基地改造和开发过程中,企业的力量同样不可忽视,而且企业的力量和作用是政府所无法替代的。在政府制定了科学的整治规划、投入了适度的启动资金和提供了优惠政策与条件的情况下,企业产品的更新换代、市场销路的开拓以及竞争实力的增强、企业组织管理机构调整等则主要是企业自己的事情。所以,尽管在改造老工业基地过程中的许多重要工作都需要政府来作,但在属于企业自己要作的事情上政府不应越俎代疱。而且,一旦政府通过政策、资金及其他援助手段将老工业基地改造工作带动起来之后,应逐渐“超脱”,企业的事情尽量让企业自己去做。
注释:
〔1〕老工业基地一般是指我国建国前后建立起来的已经经过几十年运转的工业基地或区域。主要包括上海、天津、沈阳、大连、重庆、西安、武汉、兰州、成都、洛阳、包头、大同等城市或地区。
〔2〕该研究报告属“八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成果由科学出版社于1992年12月出版。
〔3〕该研究报告属“八五”哲学社会科学国家重点研究课题, 成果由经济管理出版社于1995年7月出版。
〔4〕比如,我国电风扇、电冰箱、 彩电等高档消费品的生产一方面各生产厂家普遍达不到规模经济水平,另一方面从全国范围看已出现生产能力过剩的情况。
〔5〕这方面我同意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与开发促进会课题组的基本观点。参见《老工业基地的新生》,经济管理出版社,1995年第46页。
〔6〕《老工业基地的新生》,经济管理出版社,1995年第46页。
标签: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区域经济学论文; 国家部门论文; 经济学论文; 新兴产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