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旅游发展研究
论基于旅游满足的旅游世界构建问题
李振亭, 徐雨利
(陕西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19;陕西省旅游信息科学重点实验室, 陕西 西安 710119)
摘 要: “旅游是人的活动”这一研究结论已被大部分学者所接受。然而旅游首先是旅游者个体(个人)的活动,然后是旅游者群体(人群、人们)的活动,最后才成为一种社会经济文化活动或现象。旅游是个人前往异地从异样体验中获得满足的短期生活方式,旅游满足就是个人前往异地从短期的异样体验中获得的个体心理需求饱满状态。个体主观的旅游世界应由旅游满足的生产、提供和保障组成,其结构可分为旅游满足的安全感、新奇感、融入感、参与感、存在感、成就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八大维度,旅游满足的层级可分为保障层、基础层、提高层和升华层。为此,我们很有必要从旅游满足角度来重新认识旅游世界。
关键词: 旅游满足; 旅游世界; 主观视角
作为旅游学研究的专有概念,旅游世界命题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涉及到旅游本质研究等深层次旅游哲学范畴[1]。由于旅游世界命题的基础理论性和旅游基础理论研究的长期相对薄弱现象,学者对旅游世界的研究并未形成热点。在有限的研究之中,以谢彦君为代表的一批对旅游基础理论较为关注的学者做出了显著贡献,对旅游世界进行了清晰的界定并赋予其重要意义,并对旅游世界的符号学、现象学阐释及其建构问题进行了研究。然而,目前客观视角的研究是该问题的主流视角,为数更少的从主观视角研究旅游世界问题的文章揭示了旅游世界中主观意识、心境转换、感知场域等的重要性,但对旅游世界本身的刻画还远未清晰。另外,从旅游实践发展层面看,随着消费服务人本化、个性化趋势和体验经济背景下对旅游者体验的重视程度的日益增强,如何更加关注和满足旅游者旅游过程中的主观感受,如何提高个体旅游者的旅游满意度和满足程度变得更加迫切而富有意义。因此,本文试图从明确的个体主观视角认识旅游世界到底是怎样一个世界?如何构建一个个体视角下美好或者完整的旅游世界?相信这一探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旅游世界,丰富该命题的研究内容,也有助于未来的旅游开发和建设工作更加人本化、个性化。
一、 旅游世界与旅游概念问题的研究进展
(一) 旅游世界的研究
旅游世界的直接研究,在国外并不多见,多见的是相关研究中有所涉及或对其有实质性的描述。最有代表性的如厄里(Urry)的“旅游凝视”概括: (1) 旅游是一个过程,人们向旅游目的地的移动及其逗留引发了各种旅游关系,包括时间的流转和空间的变换。(2) 旅游目的地是旅游者日常居住和工作的环境之外的地方,是旅游者暂时或短期逗留的地方,一段时间之后,旅游者就会产生“回家”的心情。(3) 旅游者选择的目的地是出自非工作的目的,追求与工作截然不同的东西。(4) 那些能极大地满足人们愉悦期望的地方才能吸引旅游者。(5)旅游者的目光指向的是不同于日常体验的城乡风景。(6)旅游者的世界是一个符号世界,旅游是一个符号的采集过程。[2]国内学者中,肖洪根最早关注到了旅游世界的存在,在认识一次具体的旅游活动的社会文化内涵时,他借鉴贾法里(Jafari)的旅游者模式,认为存在一个旅游者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区别于日常生活世界的新的旅游天地畅游阶段,并认为就旅游者产生的意义而言,旅游者渐渐地离开居住地的世俗世界而进入一个神圣和自由的旅游世界的过程是旅游文化研究的重要环节。[3]作为国内最早明确提出旅游世界概念的学者,谢彦君认为,旅游是一个时空交错的有意义的过程,如果一个人清晰地意识到要在一个时空中度过这个过程,这个过程就具有一个非常完备的结构。旅游实际上构筑了一个相对封闭的世界:展开来,就是人们生活世界的延伸;掩闭上,就是一个与日常生活迥异的世界。这个相对封闭并具有自己特色的现象空间称为旅游世界。[4]此处,旅游世界是作为一个与(日常)生活世界相对应的概念而被定义的。这奠定了旅游世界问题后续研究的基本框架。在具体分析时,谢彦君认为,旅游世界是一个完全不同于生活世界的新的世界,它与日常生活世界存在对立关系,在空间上,旅游世界是生活世界的一种隔离;在时间上,旅游者在异地的旅游时间,是生活世界时间的逸出或漏损。[4]同时,谢彦君认为旅游世界的基本要素和内容包括: (1) 作为外壳的旅游时空关系。(2) 作为外部动因的旅游吸引物系统。(3) 作为旅游发生的主导因素的旅游者。(4) 作为关系存在的旅游者与他人的互动。(5) 作为支持旅游发生的媒介性因素。(6) 作为形成和传达旅游意义的符号性因素。[4]此后,旅游世界逐步得以揭示、刻画和呈现,聚焦生活世界与旅游世界的关系,龙江智认为,旅游世界是对个体生活世界的逃逸,同时却是对群体生活世界的重叠。所以说,旅游世界不同于生活世界,但又没有脱离生活世界,本质上旅游世界是“旅游视角下”他者的生活世界。[5]孙洪波认为“旅游世界是一个充满符号的世界”[6]。马凌、朱竑等认为,“在本质上旅游世界是一个现象与意识的双重世界”[7]。在建构与过程方面,学者们认为,“旅游世界是通过旅游者、政府、企业、东道主等共同建构而成的”[8]。旅游者在旅游世界中通过观赏、交往和参与3种方式来获得体验,同时通过这种体验重新认识自我与世界。[9]在空间上,旅游世界由意识和客体共同构成,呈现为一种感知场域的扩充;在时间上,旅游世界由内时间意识流构成,呈现为“期待—当下感知—回忆”三重维度的叠加;综合而言,旅游是一种独特的意向性,是人类在自由的意识状态下朝向世界的方式。[1]由此可见,旅游世界的客观和主观存在性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共同关注,其空间、时间、内容、意义、符号、意识意向等方面的属性和构建问题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阐释,并且关于旅游世界的研究,存在一个较为清晰的主线,即发现和认识旅游世界、探索构建旅游世界、抽象和升华旅游世界,在此过程中,同时存在一个由重视其客观性到关注其主观性到最终更加完整地描述、刻画和构建旅游世界的过程。
虽然有关旅游世界命题的研究在不断丰富,从其概念、构成、特征及构建方面都有不同的论述和探索,但关于旅游世界的本质问题,较为客观化的观点仍然是主流观点,即旅游世界是一种与日常生活世界相并列的存在于客观时空中的现象世界。可喜的是,近来旅游世界命题的研究出现了显著的主观化观点,已有学者认识到了旅游世界本质上是一个现象与意识共同组成的世界[7],或者说旅游世界由旅游者主体和旅游客体相互作用而共同生成[1]。笔者并不否认旅游世界的客观性,但更认可旅游世界的主观性尤其关注基于个体主观视角的旅游世界到底该如何认识,又如何建构。因此,笔者拟从一个新的路径进行探讨。在此之前,需要对立论的关键点进行说明:旅游世界因旅游活动而存在,刻画旅游世界离不开对旅游本质的认识,而对旅游本质的认识又不得不回到旅游的概念界定中去。
(二) 旅游概念及其本质的研究
旅游概念是旅游研究中的核心问题,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旅游概念的界定多达数十种。然而,遗憾的是人们对旅游的基本概念并未达成一致见解,这给方方面面的旅游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在借鉴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国内学者马耀峰、杨振之、张凌云、谢彦君、曹诗图、徐菊凤、邹统钎、王玉海、王欣、吴小天、王中华、宁泽群和陈海波等对该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或修正或补充,这些成果发表于《旅游学刊》等权威期刊,促进了对该问题的理论思考[10-22]。综合来看,该问题的探讨和分歧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一是旅游到底是人的活动还是人的活动引发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二是旅游的本质规定性如何界定;三是旅游是个体行为还是群体行为。对于第一点,争论时间最长也分歧最大,但近年来,“关系和现象总和论”观点开始逐渐小众,旅游是人(旅游者)的活动的观点渐成主流。[22]学术研究似乎总是在争论中前行。在第一点逐渐形成共识后,对于旅游本质规定性的争论似乎成为了新的焦点。代表性的观点有:马耀峰强调旅游是人的一种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自觉活动或经历[10];杨振之提出,旅游的本质是“人诗意地栖居”[14];张凌云认为,旅游是人们一种短暂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是对惯常环境或熟悉的人地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异化体验,是对惯常的一种否定[11];王玉海进一步明确了旅游是人们利用闲暇时间对非惯常环境的一种体验[18];谢彦君认为,旅游是个人以前往异地寻求愉悦为目的而度过的具有社会、休闲和消费属性的短暂经历[13]55-73;徐菊凤认为,旅游的本质由余暇、异地、休闲体验三者共同决定,缺一不可[16];陈海波另辟蹊径,指出旅游是人们在闲暇时间里的位移为零的非惯常环境中的体验活动。[22]对比上述定义及对旅游本质的辨析,可以发现,闲暇(余暇、自由时间)、异地(非惯常环境)、体验等已成为描述该问题的高频词,这说明经过对既有文献的梳理和持续的理论思辨,学者们关于该问题的认识有渐趋一致的趋势。当然,该争论中还孕育了一个尚不十分明确的分歧,旅游是个体(个人、人)还是群体(人们)的行为。笔者认为,旅游首先是旅游者个体(人)的活动,然后是旅游者群体(人群、人们)的活动,最后才成为一种社会经济文化活动或现象(人的活动引发的现象和关系)。同时,已有的研究和争论显示,旅游概念的界定,绕不开对旅游本质的认识和界定。而在旅游的本质规定性方面,实际上存在两个大不相同的方面,一方面是旅游的本质目的规定性,即“求某某”的问题,其中,求新奇、求愉悦、求审美、求发展是代表性的观点;另一方面是旅游的本质属性的规定性问题,其中体验、经历、生活方式、生存状态、过程、活动是代表性的观点,并且体验论的观点渐成主流。
2.1 根据途径分为肠内营养支持和肠外营养支持 肠内营养支持是指口服或通过管饲(如鼻胃管、鼻肠管或造瘘管)来提供患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的一种方式[15]。肠内营养支持属于生理性营养支持途径,在给予患者营养支持的同时,能够维持肠道的功能,保护了肠道的免疫功能和屏障功能。肠内营养支持较肠外营养支持有明显的优势,在胃肠功能允许的情况下应当优先选择肠内营养支持。肠外营养支持是经静脉为无法经胃肠道摄取营养物不能满足自身代谢需要的患者提供包括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矿物质在内的营养素[16]。当患者疾病处于应激状态,胃肠功能紊乱时建议尽早使用肠外营养支持,同时,应当设法恢复肠内营养。
从旅游者个体主观视角看,旅游世界的空间范围起点在于其离开客源地的家或者惯常环境那个点,其终点是旅游者的家或惯常环境。当然,旅游世界空间范围的重点还是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活动空间。从个体的角度看,旅游者的感知需求或感知场域是全方位的,旅游目的地的所有旅游者目光可能触及的、所有影响旅游者感知的范围都是旅游世界的空间范围,以往的以景区为主的旅游模式确实不能适应个体主观视角下旅游世界构建的需要,全域旅游理念及其建设旅游目的地的创新模式在此处有极大的发挥空间。在中国的入境旅游目的地建设上,这一理念起到了重要作用。[25]
二、 连结旅游本质与旅游世界的核心概念: 旅游满足
有人说:戏剧的本质就是冲突。矛盾冲突是构成戏剧情境的基础,是展现人物性格、反映生活本质、揭示作品主题的重要手段。教学时抓住了矛盾冲突等于找到了戏剧的正确“打开方式”,剖析矛盾冲突,对品析人物性格,走进人物内心,乃至演好剧本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图1 旅游“双异”定义的示意模型
第一,它揭示了旅游的本质。如前文所言,异地和闲暇(短期、暂时、余暇)只是旅游最重要的外部特征或约束条件,即“旅”的部分;而旅游满足减去“异地”和“短期”之后,只剩下“异样体验中获得的个体心理需求饱满状态”,即“游”的部分。笔者认为,这才是旅游的本质或本质规定性,简言之,旅游的本质是求异,完整而言即通过异样体验而获得的满足。同时,旅游的求异本质也解决了以往界定中“以某某为主要目的”列举不全的问题。一般来说,进行概念界定时,语义是明确完备的,而简单列举只是阐释性的[22]。对此,笔者有深切的体会。或许,求异(求新)或不满足是人的天性。大学期间,笔者一位好友的话“在家超过三天,我就会想学校,回到学校一段时间,我又会想家”至今仍深深地刻在笔者的脑海中。或许,家或学校的好与不好,只是因为“时间”这个关键因素才得以呈现,当一个环境变得不新鲜时,人们总会追求“新鲜”。旅游的本质是这种天性使然,或者是对这种天性的回应。因此,笔者并不完全赞同:日常生活是灰暗的,我们之所以能够忍受漫长的日常生活,是因为我们梦想中怀有一个假期,一个到远方旅行的承诺。旅游的作用是一个美丽的点缀和亮点,它意味着康复和新生[24]28。笔者认为,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并没有那么不堪。“旅游目的地是旅游者日常居住和工作的环境之外的地方,是旅游者暂时或短期逗留的地方,一段时间之后,旅游者就会产生“回家”的心情。”[2]
图2 个体旅游满足的层次模型
第一,旅游是个人前往异地从异样体验中获得满足的短期生活方式。综合现有研究成果和研究争论点,可以发现学者们在界定旅游的定义和本质时,已经基本摒弃了社会综合视角的“旅游是某某现象和关系的总和”的观点,逐步聚焦于将旅游还原于“旅游是人的活动”,但目前对旅游到底是个体还是群体的人的活动缺乏清晰的界定。笔者认为,旅游首先是旅游者个体(个人)的活动,然后是旅游者群体(人群、人们)的活动,最后才成为一种社会经济文化活动或现象(人的活动引发的现象和关系)。并且,种类繁多的旅游目的或属性,可以用异样体验加以统领或概括,从而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旅游概念中旅游目的列举不尽或不清的问题。最后,笔者更关注旅游体验的满足属性,而非体验本身(现象)。因此,给出了一个新的旅游定义。
本文中,旅游满足是一个核心概念,它是连结旅游本质(旅游概念)和旅游世界的关键点与桥梁。旅游满足的概念来源于笔者对旅游的新定义:旅游是个人前往异地从异样体验中获得满足的短期生活方式(参见图1)。该定义中,满足指的是个体的心理需求饱满状态。[23]因此,旅游满足是指个人前往异地从短期的异样体验中获得的个体心理需求饱满状态。即旅游满足=异地+短期+异样体验+个体心理需求饱满状态。这个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 基于旅游满足的旅游世界构建
(一) 旅游世界的空间构建
笔者认为,虽然目前对旅游本质及其定义的争论有渐趋一致的可喜趋势,虽然学者们已经不约而同地选择忽略旅游是一种生活方式还是生存状态还是生活经历(笔者也认为这确实没有本质差异),然而关于旅游本质规定性的争论似乎有“跑偏”之嫌。首先,异地与闲暇,只是旅游最重要的外部特征或约束条件,而很难直接归为其本质规定性。其次,体验,无论是休闲体验,愉悦体验,审美体验还是发展体验、身心自由的体验,都是旅游的表现形式,体验本身是一种现象,用现象去解释本质似乎有些本末倒置。即便是附加了愉悦、审美和休闲等目的性的限定,该类目的似乎也不够“终极”。因此,笔者提出一个新的旅游定义:旅游是个人前往异地从异样体验中获得满足的短期生活方式。本文认为,旅游的本质是求异,准确地说,是通过异样体验而获得的满足。
旅游者个体通过异样体验获得的满足是可以分解的。旅游世界的内容构建依赖于支撑旅游世界的旅游满足的各个分解维度具体感知内容的生产和建设(见图3)。(1) 安全感。旅游者在旅游世界里需要有基本的安全感,包括交通安全、停车安全、食品安全、购物安全、治安安全等人身和财物安全,这是旅游满足的基本保障层次。(2) 新奇感。在基本安全保障的前提下,旅游者会关注旅游地自然风光、城乡风貌、环境卫生、气候天气、建筑服饰、居民生活方式等,旅游者期望这些方面能与其日常生活世界有显著不同,从而带给旅游者不同程度的新奇感受。它与安全感共同构成旅游满足的基本保障层次。(3) 融入感。旅游者在一个新鲜的世界里,并不希望由于来自生活世界的差异而不被旅游世界的环境所接受或显得格格不入,而往往希望有强烈的融入感和被接受被欢迎的感觉。这在旅游者常常乐意学习旅游目的地当地的语言或方言、使用当地人的生活用品或模仿其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得到显著体现。融入感事关旅游者对旅游世界的基本环境感知和态度评价,是旅游满足的基础层次。(4) 参与感。在体验经济浪潮下,旅游者的旅游过程已不再满足于浅层次的观光。个体往往有强烈的参与需求,采摘、耕种、游戏和挑战类项目、群众性赛事等是其典型代表,通过深度参与满足其融入旅游世界的参与感,提供或者保障旅游者的参与感,也已经是生产旅游满足的基础层次了。(5) 存在感。旅游者在旅游世界的存在感需求一直存在,只是较少被关注或满足。旅游不文明行为中最典型的乱刻乱画其实是旅游者的存在感得不到正常满足下的不合理替代方式。在旅游世界构建中,提供同心锁、留言板(留言簿、留言墙)、涂鸦、签字墙等能够满足旅游者存在感需求的空间或项目非常重要。这属于旅游满足的提高层次。(6) 成就感。成就感是参与感的提高和升级层次。旅游者通过成功参与旅游世界的特定挑战性、竞赛性、竞猜性、征集性项目而获得成就感,其旅游体验质量往往能够显著提升。这属于旅游满足的提高层次。(7) 获得感。旅游作为个体花费大量金钱、时间、精力等成本的高期望消费行为,个体对旅游中获得感的需求是非常强烈的。值得纪念的经历或自制作品、技术型旅游消费(滑雪、潜水、滑翔、低空飞行、赛车等)、可以晒出来的照片、对自我的挑战和超越等能够产生获得感的场景或项目对旅游满足非常重要,是其升华层次。(8) 幸福感。通过旅游世界的体验,以不同于日常生活世界的心境、视角、项目和场景,发现和体会到健康、亲情、友情、爱情等的美好与可贵,从而产生幸福感,或许是旅游满足的最高层次。
(二) 旅游世界的时间构建
从旅游者个体主观视角看,旅游世界的时间范围起点在于其离开家或者惯常环境那一刻,其终点是旅游者回到家或惯常环境的那一刻。当然,旅游世界时间范围的重点还是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活动时间。由于“人们不把旅游看作是纯粹的消磨时间,而是借助旅游发现意义。这样,漏出于生活世界的这段时间,就具有了本体的和发现的意义”[4],因此旅游世界的时间构建需要关注旅游者的本体时间感知与需求,要善于赋予旅游世界时间以意义。一方面,要避免时间分配的失衡,像国内某旅游城市曾经被诟病的“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情况肯定无法获得旅游满足;另一方面,旅游世界的时间设计要错落有致,张弛有度,符合旅游者个体的认知规律,从而为填充“意义”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 旅游世界的内容构建
图3 个体旅游满足的维度模型
1.智能网联汽车的生产商或软件等供应商,经常对无人驾驶汽车自动更新升级,与用户没有关系,此种情况下发生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构成交通肇事罪,应推定为汽车自动驾驶系统的制造商或供应商承担法律责任;
四、 结论
第二,它是旅游世界中的“内容”。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们已经发现,旅游世界中的内容包括旅游时空关系、旅游吸引物系统、旅游者、旅游者—他者的互动关系、旅游媒介因素、旅游符号因素等客观因素。在主观视角下,旅游世界即他者的生活世界的观点揭示了其实生活世界里所有的因素和内容都可以成为旅游世界的内容。而更加强调旅游世界主观性的观点认为,旅游世界是由感知场域、内时间意识流、旅游者的自由意识所构成的。这些研究对认识旅游世界起到了极大的作用。然而,从个体主观的视角看,以往对旅游世界的刻画并不清晰,或者说不够具体。而旅游满足这一概念的出现,对推动该问题的解决有一定的帮助。笔者认为,旅游世界就是一个生产、提供或保障个体旅游满足的世界。换言之,旅游者主观上的旅游满足是填满旅游世界的支撑内容。此处,旅游满足充分关注了旅游者个体的感受、感知和获得物。具体而言,个体旅游满足包括了安全感、新奇感、融入感、参与感、存在感、成就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八大构成维度,并且其大致存在一个由低到高的递进层级(见图2)。
第二,从个体主观视角看,旅游满足是填满旅游世界的支撑内容。已有的关于旅游世界的研究,揭示了在人的日常生活世界之外,存在一个完全不同或很大不同的旅游世界。主观视角的研究发现,旅游世界和生活世界存在重叠性,往往是由于人们心境的变化,而将他者的生活世界变为了旅游者的旅游世界;也有研究认为,主观视角下旅游是一种独特的意向性,是人类在自由的意识状态下朝向世界的方式。将个体视角和主观视角相结合,具象化揭示旅游世界的研究比较欠缺。本文在将旅游本质重新界定为求异,即个体从异样体验中获得的满足这一前提下,明确了个体主观视角下的旅游世界应该是一个充满旅游满足的世界。
8月7日,特朗普在新泽西州的私人高尔夫俱乐部宴请美国商界领袖及白宫高级员工时,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进行了公开指责。他声称,中国领导人习近平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有可能干扰世界贸易,具有冒犯性,他不想要这个项目。他还说,他当面告诉了中国领导人他的想法。[13]
第三,旅游满足有其丰富的构成维度及层次。主观视角下,旅游者个体的旅游满足是一种旅游结果或旅游状态,它有丰富的构成维度,可以分解为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感知内容或感知需求。初步设计了旅游满足的保障层、基础层、提高层和升华层4个由低到高的层级。对更好地关注旅游者的个体需求,从主观视角出发建设一个美好或完整的旅游世界有一定的启示。
本文在进行旅游概念界定、旅游本质分析和旅游世界建构时,试图从新的思考路径进行创新性的补充,相关创新主要是初步的浅表性的阐述,研究深度和系统性不足,有赖于后续研究的补足,如“个体的生涯旅游世界”命题就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追踪研究的问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旅游概念界定、旅游本质规定性和旅游世界研究命题繁重艰深,笔者抛砖引玉的见解实属一孔之见,恳请方家不吝指正。
[参 考 文 献]
[1] 赵刘. 作为意向性的旅游:兼论旅游世界的时空构造[J].旅游学刊,2017,32(4).
[2] JOHN URRY.The Tourist Gaze:Leisure and Travel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M].SAGE Publications, 2000(2-3).
[3] 肖洪根.国内外旅游文化研究述评[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1).
[4] 谢彦君,谢中田.现象世界的旅游体验:旅游世界与生活世界[J].旅游学刊, 2006 (4).
[5] 龙江智, 卢崇昌. 从生活世界到旅游世界: 心境的跨越[J].旅游学刊, 2010, 25(6).
[6] 孙洪波. 旅游世界的符号学阐释[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 33(5).
[7] 马凌,朱竑.旅游研究中建构主义方法论的合法性基础及其方法应用——兼议旅游世界的本质[J].旅游学刊,2015, 30(7).
[8] 张斌, 张澍军. 基于胡塞尔现象学的旅游体验研究[J].旅游科学, 2010, 24(6).
[9] 屈册. 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旅游世界建构对比研究——以平遥古城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4, (3).
[10] 马耀峰,白凯. 基于人学和系统论的旅游本质的探讨[J].旅游科学,2007(3).
[11] 张凌云.国际上流行的旅游定义和概念综述——兼对旅游本质的再认识[J].旅游学刊,2008,23(1).
[12] 张凌云.非惯常环境:旅游核心概念的再研究——建构旅游学研究框架的一种尝试[J].旅游学刊, 2009, 24(7).
[13] 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第2版.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14] 杨振之. 论旅游的本质[J].旅游学刊, 2014, 29(3).
[15] 曹诗图.对“旅游”概念的进一步探讨——兼与王玉海教授等商榷[J].人文地理,2013,(1).
[16] 徐菊凤.关于旅游学科基本概念的共识性问题[J].旅游学刊, 2011, 26(10).
[17] 王欣,邹统钎.非惯常环境下体验的意义[J].旅游学刊, 2011,26(7).
[18] 王玉海.“旅游”概念新探——兼与谢彦君、张凌云两位教授商榷[J].旅游学刊,2010,25(12).
[19] 吴小天.关于“艾斯特”定义的几点探讨——基于逻辑学视角[J].旅游学刊,2013, 28(7).
[20] 王中华.“旅游”定义研究的语言困境及其突破思路[J].旅游论坛, 2014, 7(2).
[21] 宁泽群.旅游:是经济增长工具还是生活方式[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2(1).
[22] 陈海波.旅游概念界定与旅游学科框架构建的一个新视角[J].旅游学刊,2016,31(4).
[23] 高爽.独处的满足状态对情绪的影响[D].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4.
[24] 谢彦君.旅游体验研究——一种现象学的视角[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5.
[25] 马耀峰,高杨. 新时代我国入境旅游政策协调与路径优化的审视[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7(2).
The Construction of a Tourist World Based on Tourist Gratification
LI Zhen-ting, XU Yu-li
(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Tourism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 ’an 710119,Shaanxi ;Shaanxi Key Laboratory of Tourism Informatics ,Xi ’an 710119,Shaanxi )
Abstract : The conclusion “Tourism is the activity of people” has been accepted by most scholars. However, tourism is primarily the activity of an individual tourist (person), followed by the activity of groups of tourists(people), and finally leading to a soci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activity or phenomenon. Tourism is a short-term lifestyle where an individual goes to alien places to get gratification from unusual experiences. Tourist gratification is the full state of individual psychological needs that individuals get from short-term unusual experiences when they travel to alien places.The individual subjective tourist world should be constructed by the production, provision and guarantee of tourist gratification. The structure of the individual subjective tourist world is divided into eight dimensions: sense of security, novelty, integration, participation, existence, achievement, gain and well-being. The tourist gratification is further classified into four levels: the support, base, raising and sublimation layers. For this reason, it is very necessary for us to reconsider the tourist wor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ourist gratification.
Key Words : tourist gratification; tourist world; subjective perspective
中图分类号: F59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283(2019)05-0098-07
收稿日期: 2018-01-25
DOI: 10.15983/j.cnki.sxss.2018.0524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城市内部旅游流时空规律与驱动机制研究”(15XJC790005)
作者简介: 李振亭,男,河南延津人,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副教授,陕西省旅游信息科学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责任编辑 蒋万胜]
标签:旅游满足论文; 旅游世界论文; 主观视角论文; 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论文; 陕西省旅游信息科学重点实验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