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纪末至下世纪上半叶中国工业发展战略_增长速度论文

本世纪末至下世纪上半叶中国工业发展战略_增长速度论文

本世纪末至下世纪上半叶我国工业发展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战略论文,我国论文,工业论文,本世纪末论文,下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国工业化目前的阶段和条件分析

判断目前中国工业化所处的阶段,对于把握今后工业增长速度和结构转变方向有重要意义。世界工业化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一些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化过程。我国的工业化阶段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变量是人均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结构、就业结构和城市化程度。

1、人均收入。世界银行计算的1993年中国人均GNP为470美元,实质上这种按美元计算的人均收入,低估了中国的实际收入水平。我们认为,较为恰当的估计是,中国目前处在工业化阶段中的第2阶段的第3时期。

2、据世界银行1993年世界发展报告,1991年中国的GDP中,工业所占的份额为42%,中国工业在GDP中所占的份额之高和服务业所占的份额之低都是异乎寻常的。

3、1993年,中国的就业结构为:在全部就业人数中,第一次产业就业人数所占的比重为56.4%,第二次产业为22.4%,第三次产业为21.2%。与标准模式相比,大体上处在工业化初期的就业结构,其中服务业所占的比重明显偏低。

中国目前处在工业化阶段中的第3个时期,即560—1120美元的增长时期。不过,中国有些自己的显著特征如农业的产出比例和就业比例偏高,服务业的比例偏低,同时,中国在一些工业领域又达到了处在这一阶段国家难以达到的水平等等。90年代中后期及下世纪中叶,中国工业增长的有利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最终消费和产品出口保持较快的增长

根据对1996—2010年我国国民收入增长率、消费率等因素的测算和相关分析,2000年我国居民的年消费水平将达1441元左右(其中城镇居民约达2459元,农村居民约达1004元),比1990年的723元翻了一番,平均年递增7.1%;比80年代的6.1%的增长率高出一个百分点。届时全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将与1990年城市中等收入户相当。其中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可以达到目前城市中的高收入户的水平,部分消费阶层将呈现富裕型生活多位型。农村居民可以达到目前城市中等略偏下的收入户水平,小部分地区尚处温饱型,大部分地区向小康型过渡。到2010年全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可以达到2805元左右,相当于2000年城镇居民的平均水准。其中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约达4488元,接近目前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居民消费水平;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约达2244元,相当于2000年城镇居民中等略偏下的水平。预计,在2030年,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约接近当时世界中等发达国家居民水平,农村居民达到目前我国城镇居民富裕型家庭消费水平。至2050年,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约接近或达到当时世界发达国家居民的中等水平,农村居民达到当时世界中等发达国家居民消费水平。

考虑到今后各种对中国出口的不利因素,假设世界出口的年均增长率为5%,中国要在世界经济中保持2.3%的出口比重的话,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在90年代,按中国GNP年均增长率9%计算,按照80年代中国出口增长高于GNP增长的实绩设计,假设90年代出口增长率为11.52%,那么到2000年,中国的出口规模将达到1847.38亿美元,如果到2010年,世界出口增长也分别设定以3%、5%或7%的水平发展,则其出口规模约为6.66万亿美元、9.26亿美元和12.99万亿美元,而中国一的2010年出口规模如果分别占世界的比重为6.6%、4.7%和3.4%的话,相应的可能的最大出口价值分别为4396亿美元、4352亿美元和4417亿美元。但即使取最高值,中国的出口水平也没有达到日本1992年的水平。估计2010年后,中国出口增长会有所放慢,但仍将与GNP增速基本同步,在2030年后,将略低于GNP增长。

2、大国优势

工业发展过程是市场规模的扩大过程。生产率增长的关键是专业化,而专业化程度要受市场规模的限制。当工业的发展明显受制于国外市场时,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只能在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中才能有所发展,而且结构的升级会受到限制,因为发展中国家在技术水平较高的产业中不具备竞争优势,类似这类产品很难进入国际市场,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国内市场容量巨大,可以容纳多家企业同时存在。

3、后发优势

工业后起国家与先行国家相比,在相同的发展阶段,增长速度有可能明显提高。二战以后一些有成效的后起工业化国家,其增长速度比先行工业化国家快得多。后起国家获得较高工业增长速度的原因虽各有特殊之处,但吸收先进技术并使之适合于本国的情况,可供发展中国家借鉴采用的还有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有益的思想观念等等。此外,后起工业化国家有较为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其产品在国际市场具有竞争力,特别当这种低劳动成本优势与先进生产技术结合时,可使发展中国家在技术与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并对国内工业增长和结构升级产生明显的带动作用。

4、改革效应

1978年以来的改革过程及其带来的增长效应,为我国今后工业增长预示了乐观的前景。进一步的改革,一方面继续促进有活力、高效率的非国有企业的迅速扩张;另一方面在国有企业中推行现代企业制度,会促进国有企业提高效率和转变经营机制。随着各类要素市场的建立和完善,资源配置会更有效率。

工业增长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资源的贫乏与开采成本的提高。自然资源禀赋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一国经济结构类型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中国自然资源的限制性主要表现在人均拥有量小,资源总体质量不高且某些资源继续恶化,这使得中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的优势抵销殆尽,使得资源供给形势十分严峻。中国自然资源的潜力在于,目前资源利用上存在着掠夺式利用、浪费惊人、综合利用程度低的严重问题,直接影响到资源利用的效率,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并加剧自然资源的短缺与进一步开发难度加大。

(2)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小、进步速度慢。技术进步是工业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工业增长技术进步作出的贡献较少,且进步速度较慢,不仅低于目前的许多发达国家,也低于某些效率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在中国工业化过程中,技术进步虽作出不小的贡献,但经济增长主要还是靠要素投入的增加。总体来说,中国工业化走的是一条速度较快,但成本较高,效率较低的发展道路。

(3)工业增长主要约束已转到市场需求。供给与需求的平衡是社会扩大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从再生产过程看,消费才是最终的实现形式,目前国内无论生活消费品还是生产投入品供给均大于或略大于需求:

从生产消费品供求看,1990年至1994年,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从803元增加到1737元,年均增长21.2%,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年均增长9%左右(80年代为6.6%)。同期,我国消费品工业(主要是轻工业)产值实际年均增长15.62%,供给增长速度大于需求增长速度约6.62个百分点。若考虑到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及恩格尔系数较大(超过50%)、食品支出中农副产品占有较大比重,消费品工业出口产品产值比重大及进口产品市场占有率也较大,则供给增长速度约高于需求增长速度7个百分点。亦即目前在每年消费品工业产值新增加的部分中有一小半实现不了价值转换进入消费。若按已开工能力计算,以1990年底为平衡基点,至1994年底,实际开工能力已大于市场需求28%。

从生产投入品供求看,生产供给:1991年到1995年生产资料包括生产装备(主要按重工业产值计算)生产实际年均增长13.5%左右。生产消费:1991年到1995年全社会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从2050亿元增加到7390亿元,年均增长29.7%,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年均增长约12.32%,同期工业产值及生产性消费约年均增长14%。

供给增长约高于需求增长1个百分点,从某一具体年份上说大致平衡,但几年来的持续增长,再考虑到生产投入品进口量大于出口量,按实际开工能力及1993年6月底为平衡基点计算,目前供给已大于需求约3—4个百分点。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工业产品已经处在供大于求的市场环境中。我国市场供求的总体格局继本世纪二十年代末主要西方国家之后,发生了由生产约束型向市场约束型的根本性转变。

我国工业产品出口增长速度,由于国内生产成本上升趋势和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碰到的贸易壁垒以及价格竞争力下降等原因会由由所下降。另外,由于工业化产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存在的不协调性,加之就业人口急剧增长带来了沉重的就业负担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均对工业增长造成很大制约。

二、工业内部结构变动趋势

我国未来工业内部产业结构的变动除受制于自然资源约束外,消费需求和科技进步两方面对其有重大影响。

1、消费需求变化。至2010年,我国消费品市场将逐渐呈现小康型消费特征。居民消费的整体水平明显提高,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轻工产品中,空调品、室内装饰用品、现代化的厨房和卫生用品、健康和方便食品、旅游用品、健身器材、用于休闲和娱乐的玩具用品等逐渐成为消费的热点。居民的消费主要由小康型向富裕型过渡,并且以小康型消费群体为主,因此城镇市场也必然随着这种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其具体特征为:

(1)城镇居民在满足基本需求后,开始转向多元化需求,营养保健型、享受娱乐型、文化情感型、自我实现型等方面的消费需求日益增加。对食品讲究卫生、营养、保健、方便;穿着注重款式、舒适及档次;耐用消费品追求新颖;更爱好于供休闲和节约时间用的娱乐性和劳务性消费;

(2)以家庭为消费主体的趋向日益明显,每年有众多婚龄人口建立新家庭需购买耐用消费品和改善居室条件;

(3)消费行为趋向个性化。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特别是青年消费者)个性消费意识增强。又出于求实、求便的消费心理,对商品追求使用效率,要求商品用途由单一型向多功能、一体化发展;

(4)新的消费领域开始形成,如购买私人住房、室内装饰、高档陈设品、美容健身用品、旅游用品、家用电脑、汽车、通信装置等。个人在金融领域的投资继续增加,形成购买力分流;

(5)消费需求的选择性增强,对商品的质量、品牌、价格、售后服务等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名牌意识加强,“物美”成了选择商品的第一标准。

农村市场发展趋势。今后,我国农村将走向一条农业综合开发、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三位一体的农村经济全面发展道路。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全国实现工业化总目标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农村这一变化将对多数原料来自农业的轻工业产生结构性影响,轻工业的大部分初级加工产品和一部分行业将向农村小城镇转移,农村市场的供求量和消费结构将会发生新的变化:农村自给型消费进一步向商品型转化;部分农村消费城市化,从事农业的人口逐渐减少,农民不断向小城镇集中,随之购买力进一步向城市转移;农民的非商品性支出大幅度增加。今后城乡消费构成的差异将主要为:城镇居民以单一的生活消费为主,而农民则集生产、生活于一体的双重消费;农民生活消费品的支出顺序是吃、住、穿、用;而城乡居民则是吃、用、穿、住。在2010—2030年期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特征和消费结构将接近当时世界中等发展国家居民水平,接近国际潮流。农村居民除东部沿海地区外,将呈现富裕消费特征,在2030年—2050年期间,我国城镇居民和东部沿海地区农村居民消费特征和结构将接近和达到发达国家居民消费水平。农村地区居民消费结构则呈现当时世界中等发展国家居民的消费特征。

2、技术变革。

(1)能源技术。能源技术包括扩大能源生产效率与资源开发技术,新能源的开发,有效利用以便提高能源效率,以及将对环境的有害影响减至最小。我国对石油的需要量越来越大,但受资源条件约束,生产增长难于有快速提高和突破。未来要解决沙漠地带和海上油气的勘探与开发技术,提高老油田采收率技术。从能源结构来看,到2010年,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不会改变,能源技术的重要领域之一是煤炭开采与利用技术的改进。要开发半连续、连续煤炭综采技术和装备,改进煤炭运输技术。随着工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电的需求量将日益加大,要开发先进的大容量火电、超高压配电技术和建设先进大型水电站技术。世界上有前途的新能源包括可再生的能源技术(太阳能发电、光电池、生物能源技术)、核能和保护环境技术(如流化床燃烧),以及化工燃料能源、节能和贮能技术。尽管任何一种能源技术都不可能在近期内代替常规能源,但有迹象表明在21世纪有可能会有所突破,因此,预计大型先进的核能技术和核安全技术,经济适用的新能源和农村能源技术,应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将得到大力开发和应用。

(2)电子信息技术。电子技术包括电子材料、电子设备制造、电子元器件等,其特点是更多地与其它产业的技术组合成新的技术和产品,因而对当代技术体系和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在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方兴未艾,被称第四次产业革命,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可以预计,在未来几十年内,涉及现代通讯、信息处理与传输、信息咨询与服务等在内的信息技术将是我国经济中增长应用最多的技术之一。因此,电子及信息技术将全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技术来加以发展。

(3)原材料技术。包括钢铁、水泥等建筑材料、基本化工原材料、有色金属等传统技术在内的传统原材料技术、和半导体、超导材料、新兴结构与建材等在内的新兴原材料技术,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显著改善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种产品的性能和质量,是当代技术进步的物质基础。没有高质量的原材料,一系列技术进步就无法实现。因此,加快原材料技术进步是整个国民经济上档次的基础。同时,传统原材料技术也是耗能和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目前我国原材料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生产规模性差,检测手段落后,批量生产技术不过关,品种少,质量不稳定,对环境污染严重等。目前种种现象表明:21世纪上半叶,科学技术很有可能在原材料领域有长足的进步或有突破性的进展。因此,原材料产业技术,规模化大型成套技术体系,自动化检测技术体系,节约能源技术体系,以及质量保证体系等的研究与开发,将会结合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改造传统的原材料技术。

(4)加工制造技术。包括各种机械设备制造、仪器仪表电器产品加工制造等在内的制造技术是国民经济的装备产业技术,它的技术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决定其它产业的生产技术和产品技术性能的高低。我国的制造业门类齐全,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检测手段落后,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柔性化水平较低,产品的可靠性和一致性不高,规模效益较低。就整体水平而言,我国目前与世界发达国家有明显的差距,而这方面技术先进国家进步很快,这是未来我国工业技术进步的一个主要方向。

(5)其它技术。

环保技术。环境保护是20世纪后期全球各国的共同课题。随着经济高速增长,我国的环境问题已经日益突出,并成为持续增长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重大障碍。环保技术将会在“三废”的高回收率、高利用率技术体系的创立与逐步改善上得到快速发展。21世纪我国工业将会更加重视环保技术的进步。

高新技术。21世纪是高科技的世纪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在高新技术领域,我国的基础研究已有较强的基础,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开发利用和产业化的差距很大。预计我国在目前和21世纪将会采取高新技术的优先发展,尤其是微电子与信息化技术、自动化技术及其产业化,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开发可再生资源的转化及综合利用,各种新材料的研究、开发、推广和应用。

3、我国工业产业结构变动趋势。

(1)短期结构协调。2010年之前,中国工业将重点解决少数基础产业和基础产品短缺的问题,因此促进这些“短线”产业的加速增长仍然会是结构变动的重要特征。

(2)结构升级。由于资源开发难度加大,人力成本上升,如果不依靠技术进步提高产业加工水平和产品附加价值,这将推动产品成本不断上升,因此,从根本上提高产品附加价值,促进和加快产业升级将是下一世纪上半叶我国工业结构变动的一个显著特点。

(3)近中期重工业将以略快于轻工业的速度增长。其主要原因是,居民对汽车、住房、通讯工具等消费品需求的迅速增加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迫切要求,必定会促进包括投资品和新型消费品在内的重化工业的发展。同时,重工业中采掘工业的增长速度要低于工业的平均增长速度,因此重工业所占的比重可能只有轻微上升。

(4)大企业的重要性将显著加强,中小企业仍有广阔的增长空间。从7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的10多年中,我国工业增长中有许多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因素,中小企业尤其是非国有中小企业是这一时期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出现了中小企业排挤大企业和生产集中度下降等问题。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在今后工业增长中的作用将会明显增强。

非价格竞争力成为大部分工业产品竞争力中的关键因素。由于企业之间竞争激烈,非价格竞争手段在许多工业行业中的作用将明显增强。近几年我国若干工业行业中大企业主导的局面已经形成,出现了明显的生产集中趋势,如家用电器行业就很典型,中小企业已经没有能力与大企业争夺市场。

大企业通过多角化经营战略占据新市场。以往中小企业增长较快的原因是大型国有企业经营机制不活,以非国有成份为主的中小企业经营灵活,能够抢先开发新产品和采用灵活的经营手段,占领新产品的市场,经过1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之后,目前我国工业中已经出现一大批有实力、有眼光的非国有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大中型国有企业中也有一批经营机制已明显改善的企业,因此,中小企业的机会相对减少。

一些大型工业和基础设施项目成为投资重点。今后大型工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将是新的投资热点之一,由于项目本身的性质这类投资必然产生一批大企业。

三、工业发展战略目标

1、目前—2000年。工业增长速度11.2%,2000年,工业占GDP的比重为45%左右,其中制造占GDP38%,城市化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27%。初步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运行机制和生产组织结构,并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转换企业经营机制,逐步向国际惯例靠近。

2、2000—2010年。工业增长速度9%,2010年,人均收入达到1120—2100美元,工业占GDP的比重基本保持稳定约45%左右,其中制造业约占92%。基础采掘工业由6.3%上升到8%左右,按国际标准口径计算中重化工业由64.5%上升到68—70%左右,工业一般集中度(前500名企业产销量所占市场份额)由目前的16.8%上升到25%左右,主要行业集中度(前8名企业产销量所占市场份额)约上升10个百分点。工业就业人口比重由22.4%上升到25%左右。城镇人口由27%上升到30%左右。工业技术水平,产品性能,约达到20世纪末国际先进水平。一些已达到较高水平的工业领域可以向世界先进水平迈进,一批与高新技术相关的产业和产品将以较高的速度增长,成为新型先导或逐渐成长为新的支柱产业,如现代通讯,新材料,能源,生物工程等。基本建成适应现代市场竞争要求的宏观调控体制和主要通过市场进行资源的配置工业经济体系和合理的内部结构。

3、2010—2030年。工业增长速度7%,2030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下降到36—38%左右;其中制造与采掘比重保持稳定,重化工业保持较快增长。人均收入达到2100—3360美元。主要工业行业的集中度已很高,大多数行业前8名企业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工业就业人口稳定在25%左右。城镇人口上升到50%左右。一般地讲,采掘工业和重化工业等大多数行业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缩短为约5—10年时间,轻工业以基本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

4、2030—2050年。工业增长速度约6%,2050年,人均收入由2100—3360上升到3360—5040达到当时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工业占GDP比重迅速下降为30—35%左右,制造业比重进一步上升。工业人口(就业)为20%左右。大多的行业技术水平和产品性能基本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

四、工业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与总体原则

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科技进步、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并注重和实施资源节约的总体工业发展战略。

五、工业发展战略重点

从现在开始到2010年,我国工业中对经济增长贡献较大的可能有以下几个行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大型成套设备制造业、电力工业、食品工业。以此为依托东部地区偏重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西部地区偏重于采掘业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这一时期工业化的重点地区仍然可能为东部地区,尤其是东部的农村地区在这一阶段,将依托大中城市的工业化辐射效应,以中、小城镇为中心以高效农业,农业综合开发为基础,农产品加工业和城镇工业配套加工服务为一体的乡镇工业的迅猛发展,推动整个城乡一体性工业化进程。东部地区的工业增长速度约要高出中、西部地区1—3个百分点。主要原因在于:东部地区产业基础比较好,技术人才和产业工人队伍以及交通条件等均具有中、西部地区因目前工业化水平所限而尚不具备的优势条件。总的工业化格局将呈现:东部地区由人均560—120美元“第3时期”向人均1120—2100美元“第4时期”其中少数地区或向“人均2100—3360美元”“第5期”靠近,而中西部地区仍处于人均560—1120美元“第3期”或向人均1120—2100美元“第4期”过渡阶段。

该阶段农村工业化战略重点为:在开发建设现代化农业商品基地。既进行规模生产经营的基础,进一步调整基地产业布局,重点进行结构上的优化组合,逐步实现产销专业化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社会的分工的基础上:

(1)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根据城市居民消费和城市工业、乡镇企业发展的需要,逐步实现农业原料生产与产品储藏、运销、加工系列化配套。

(2)农产品加工业向优质、高附加值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在市场竞争中扬长避短,充分利用的科技进步和自然地理条件,开发名特优新产品。现在绿色食品在世界上已广泛引起人们的关注。绿色食品是高科技的物化,是先进的高技术成果与传统的农艺精华有机结合的产物。对绿色食品的开发既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又可实现农业从“数量型”向“效益型”的转变。东部农村第二产业的工业和建筑业也将在未来分工分业中不断扩大内容。农产品加工业将成为农村工业的支柱产业之一。主要是食品加工业,作为构成农村第三产业的主体的运输业和商业由农业生产服务型向农村生产服务型并转向为城乡综合服务的方向上。农村第一、二、三产业发展的总趋势是,第一产业稳定增长但所占份额将逐步下降;第二产业不断发展,份额呈抛物线运行;第三产业发展较快,所占份额直线上升。

2010—2030年,整个该工业化阶段重点仍然集中并稳定于以上行业,但在这些行业大规模发展基础上,东部地区侧重于高加工度的制造业和高新科技产业大规模生产化发展。西部地区侧重于采掘业、劳动密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在该时期的中后期,东西部地区工业增长速度将基本趋于一致,但工业发展水平差距将更大,东部地区包括农村已基本完成工业化,这一阶段西部地区则是工业化进程最快的时期,在该时期末,西部地区的工业增长速度将明显高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急剧向农村透渗和扩张,从而带动整个、西部地区城乡一体化水平的提高。估计这时,中、西部地区农村工业水平将达到东部地区2010年水平。

2030—2050年,东部地区基本上以资金与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西部以劳动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为主,并逐步向技术与资金密集型的产业过渡转移。

六、工业发展战略阶段

从现在至2010直到2030年为大规模工业化时期。2030年后,则是第三产业大发展时期,东部地区已完成工业化的主要任务,西部地区在工业化的同时,也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整个国家产业增长格局逐渐转移到第三产业上来。这一时期我国产业结构上所发生的最引人注意的变化将是第三产业的大发展。

七、工业发展战略对策

1、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如前所述,改革对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正面效应,目前至2010年前,从现在至下世纪中叶,尤其是在2010年前,我国工业的增长供求制约作用,将愈来愈大,而市场竞争愈来愈激烈的情况,通过改革和制度创新推进我国工业的增长将是一项战略性措施。改革的目标是建立起一套较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和依据市场进行资源有效配置的竞争机制。按现代企业制度和国际惯例运行的企业经营机制。此外,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对工业增长的稳定和持久也是至关重要的。

2、坚持对外开放。从国际趋势看,我国未来的工业增长要求整个经济体制更加开放,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发达国家经济国际化程度加深,必然要求各国经济体制进一步走向开放,主要表现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体制进一步开放。二战后,经过一系列多边贸易谈判,发达国家关税壁垒大大削减,而且,当今服务业贸易、农产品贸易乃至各种非关税壁垒以及与国际贸易有关的投资体制也被纳入多连贸易协调框架中。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多边贸易体制权威性加强,规则的执行有了一定的保障。这些都表明,未来发达国家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及国际金融体制在多边政府组织约束下将会进一步走向开放,可以预期,由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多边经济体制约束和促进的发达国家开放的市场在本世纪末和21世纪上半期会随生产力国际化发展进一步而不断加强。

从国际贸易来看,近10年来,发达国家国际贸易增长很快。至1994年,美国和日本的进口增长率达7%,它们的对外贸易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持续提高。在发达国家对外贸易中,服务业贸易比重越来越高。近10年来其年均递增达11%,超过商品贸易8%的增长速度,下一世纪前半期,发达国家对外贸易将进入快速增长时期。

从国际投资来看,这些年来,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长。从本世纪末到下世纪前期,发达国家经济处于回升期,对外直接投资会继续扩大。从发展格局看,近年来,美国竞争力在提高,下一世纪它还会在总体实力上占优势,因而美国作为最大对外投资国和接收国地位不易改变,日本随着经济复苏,会进一步加强对外投资,同时可能会加强引进外资。欧盟各国除继续扩大对区域外投资,在加快内部市场建设过程中,各成员国家相互投资会有所扩大。

从国际金融来看,它会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发展,以及各国放松金融管制和金融创新的发展,进行资金调剂的资本市场以及风险防范、套期保值的资金。外汇交易市场业务会越来越扩大。

从国内工业发展看,我国要发挥发展中国家后发优势,也必然要更多地与国际市场相融合,通过技术引进,产品交换,资本引进和输出参与国际竞争,通过竞争来增强竞争力。

3、依靠科技进步。为了实现2050年战略目标,保持工业经济持续和健康地发展,并参考各国的经验,尤其是后发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把技术进步作为富国之源;立国之本增加对科学技术的投入,把它视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器并建立一套激励和加快技术进步的有效政策和制度是关系到整个世纪我国能否实现工业发展战略目标的战略性措施。加快我国工业的技术进步,关键是,其一,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逐步完善,依靠市场的力量,真正把企业推入竞争的环境之中,使企业承受竞争的压力,激发它们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竞争力的积极性。其二,国家运用适当的宏观和微观经济政策及适度的干预手段,为企业创造加快技术进步的环境与条件,建立健全有效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引导企业主动积极推进技术进步。

标签:;  ;  ;  ;  ;  ;  ;  

本世纪末至下世纪上半叶中国工业发展战略_增长速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