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非正式交流与灰色文献系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献论文,灰色论文,知识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知识创新体系中知识交流的途径和交流的特征更多地表现为非正式交流方式,知识的非正式交流与灰色文献之间存在着某种密切的关联,非正式交流过程中产生的文献大多可归入灰色文献的范畴。灰色文献作为知识创新领域的初级交流工具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据美国科学基金会与日本国家统计局调查,世界上90%以上新技术通过灰色文献中的专利文献公诸于世,95%的产品技术的情报来源于灰色文献的产品资料,而且其信息含量比正式文献详尽,其出现也往往比正式出版物早8-12个月。因此,图书情报机构重视灰色文献,加强对灰色文献的收集与整理,提高其利用率,对于提高知识创新体系的信息保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知识交流的正式和非正式交流方式
知识只有通过有效的转移和利用,才能实现其价值,而知识从生产者转移到利用者之间有两种最基本的交流方式,即正式交流和非正式交流。大多数情报学家把知识交流是否借助于正式文献系统作为划分知识交流正式和非正式的标准。这就是说,科学技术工作者自己完成的知识交流称为非正式交流或直接交流,如“无形的学院”、“情报交换小组和情报网”及讨论会、展览会等形式,而把通过正式文献系统进行知识交流的过程称之为正式交流或间接交流。正式交流和非正式交流的界限划分得相当明确。图书情报工作系统正是基于知识的正式交流而构成的一个社会系统,如图1所示。
图1 知识交流的方式
正式交流与非正式交流的区别在于,正式交流表现为社会的行为特征,是借助于正式文献来实现其目的的,知识生产者把自己的成果以图书、期刊等文献形式正式出版发行,通过图书情报工作者压缩整理,加工成文摘、索引、目录等工具把知识传递给最终的使用者,虽然时滞性相对延长,但知识质量却得到保证。
非正式交流更多地表现为知识生产者和知识利用者个人的行为特征,交流双方不经过正式文献系统直接完成,知识创造者把知识直接传递给知识用户,而不借助于正式文献系统,知识用户可对知识生产者提出意见和建议,即通常意义上的“反馈”。双方交流直接,速度快,反馈及时,针对性强。还能进行连续的相互交流,也有益于不便公开的、敏感的知识的交流[1]。
2 知识创新体系中知识交流的途径和特征分析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扩散、分配、利用和增值基础之上的一种经济模式,因此在知识经济中,知识创新包含了知识生产、传播和使用的整个过程。其实质是知识的经济化过程,通过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将知识转化为可应用的技术、可销售的产品和可提供的服务,以取得企业经营成功、国家经济振兴和社会全面繁荣。因此知识创新是一个动态的和复杂的作用过程,是一种知识流,包括知识的生产、开发、转移和应用四个阶段,其中知识的转移和应用在此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知识创新体系必须经常性地与其他组织发生知识与信息的交流。知识交流的主要渠道和途径有:①合作研究(包括资助和委托研究);②技术推广与扩散(包括技术交流和培训);③人员流动;④社会组织衍生新机构。
存在于知识创新体系中的知识交流活动,除了上述的几种主要途径以外,还存在其他一些途径,如企业通过市场调查活动、参加产品技术交易会等获知其他企业的技术知识,但相对而言,上述几种交流途径可能更为经常、直接,也更为重要,因此在我们讨论知识创新体系内的知识交流时,首先应关注的就是上述四种交流方式。这四种交流方式都可以归入非正式的交流方式。
在图书馆学情报学的视野中,非正式交流更多地表现为情报创造者和情报利用者个人的行为特征,正式交流则表现为社会的行为特征,正式交流和非正式交流的界限划分得相当明确。而知识创新体系其实质则是一个知识的经济化过程,非正式交流也表现出相当明显的社会行为特征,所以亦应纳入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的视野中。
事实上,非正式交流也是人类社会中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在知识交流的范围内,非正式交流是指基于个人人际关系、组织之间非正式关系的个人之间、组织与个人之间以及组织与组织之间的知识交流活动。由于非正式交流关系的存在,实际上在正式交流网络之外,还存在着一个非正式交流网络。在某些情况下,这种非正式交流网络对知识的交流和技术的扩散可能比正式的交流网络更为有效,对创新所产生的促进作用更大。在非正式交流网络中,隐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也往往更容易实现。美国硅谷的经验证明,社会网络不仅促进了技术交流,也成为一种创新的动力。这种非正式网络构成了硅谷创新过程的真正基础[2]。
3 知识的非正式交流与灰色文献
3.1 灰色文献概念的内涵
从国内看,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其中1991年出版的《图书情报词典》把灰色文献(Grey-Literature)定义为;“通过正常发售途径难以获得的文献。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文献信息辞典》的解释:“灰色文献就是利用访问、会议、报告、通信等手段提出,但尚未出版的文献。这两种解释都抓住了灰色文献的核心,即非正式交流形式和非正式发售途径的文献,这是灰色文献的重要标志,也是与其它文献相区别的分水岭。但详加辨析之后,发现这一解释比较简单,容易和其它的文献类型或层次混淆,如《图书情报词典》对零次情报(Zero level Information)的定义为:“完全以非正式交流形式传递的情报”,“以人工载体传播的非公开情报”。北京大学1994年出版《科技文献检索》中关于一次文献(Primary document)的概念为“公开发表的文献均为一次文献,另外还包括一些不公开发表的文献,如:内部报告、技术档案、信件,等等。”由上可见,灰色文献概念内涵的定义目前还存在着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与其他文献层次出现相互交叉重叠的现象。
从国外看,关于灰色文献概念的界定和工作的开展比其它文献晚得多,仅有20多年的历史,目前比较权威的观点是英国图书馆学家O.N.伍德先生在国际图联(IFLA)第49届年会上提出的,他认为所谓灰色文献,是指那些内容复杂、信息量大、形式多样、出版迅速、通过正规购书渠道无法得到的文献资料。而德国的狄塔塔.施密德梅尔则从文献的出版形态着眼,认同了“非正规出版物一般叫做灰色文献”,不但指出了核心内容以及与其他文献相区别的重要标志,而且指出了灰色文献的诸种特征,但对于外延的范围仍没有明确的划定,有待进一步界定。
根据国内外有关的论述以及我国灰色文献的现实状况,本文认为灰色文献概念的内涵应该是:形式复杂多样,内容新颖,传播范围小而速度快,具有过渡性质的非公开出版、非正常交流渠道获得的非密级限制的文献。这就与目前图书情报界对于灰色文献称之为“非常规文献(non-convention literature)”、“非正式出版文献(non-publication literature)”等名称统一起来了。灰色文献较之公开发表的文献,有着不可取代的价值。说其形式复杂多样是指从外在形式看,既有不规范的各种文献,也有专利和技术标准规范的法律文献,所以说灰色文献出版灵活又不规范;而内容新颖是指灰色文献往往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是当前国内外图书情报界公认的重要情报源之一,很多最新的信息刊载于灰色文献上;传播速度较快,但内容又未经出版单位或权威机构界定,往往缺乏成熟性,所以非公开、非正常交流;传播的范围及发行量较小,多数是内部流通使用,因而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局部性;正是由于灰色文献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均表现出不确定性和不规范性,所以灰色文献是一种具有过渡性质的非常规文献类型。实际上灰色本身就意味着概念的过渡性,也就是说它不是一个经典集,而是一个模糊集,一个高信息量的模糊集。
3.2 灰色文献的外延
灰色文献的内涵确定之后,就可以据此对其外延进行界定。依据现有的文献类型以及文献研究现状,可划分为七个方面。
(1)实物形式。这一形式大多以自然物为传播载体,往往以实物形态来表现其信息价值或内容,它所反映的领域较狭窄。例如历史领域和考古领域,能够反映历史内容的文物以及一般性的物证等,由于实物文献的大量存在,加之其直观形象、信息量丰富等特点,为研究者进行科学探索获得了第一手材料,其作用是其它文献无法比拟的。至于涉及到仍然没有解密的革命历史文物和国家机密的历史文献以及公安系统的非公开的物证则应划归为黑色文献范畴。
(2)个人形式。即完全以个人的形式表现其信息价值。它既不是向全社会公开出版进入正式发行渠道,也不是完全具有隐私性质的个人稿件。而是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公开,并可以参考和引用的文献,但又属于私人性质,未经正式出版、也未进入正式流通渠道。如有关领域卓有建树的科学家的研究手稿和原始名人创作手稿、翻译手稿、私人信件、日记以及电话记录等,中国现代文学馆中保存的作家原始手稿,有关机构收藏的由科学家和技术专家以及各领域名人捐赠的手稿、信件、日记等,未出版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也应该划归个人形式范畴。
(3)一般组织形式。这类形式是组织机构交流的文献,主要包括各类社会组织、学术性团体、各专业学会、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所提供的文献,如备忘录、内部报告、技术档案、实验记录、会议文集和产品资料等。它与个人形式的区别主要在于他所具有的团体性质,而与机构形式的区别在于这类文献具有的团体性质,也就是说文献的内容不具备法律的约束性,属于一般性质的交流文献。这类文献在灰色文献的数量中是比较大的,所占的信息含量也是其它文献无法比拟的,是科学研究重要的信息源。
(4)政府机构形式。政府机构形式最大的特点,就是这类文献的制定和编辑均属于国家权力机构,其文献的内容往往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如在一定范围内交流的政府文件和具有法律效力的专利文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全名为“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等质量体系认证,以及国家科技部的科技报告等。
(5)内部出版形式。这类文献是经过省市出版局批准并在国家新闻出版署备案的内部刊物。一般在封面或版权页印有“内部资料性准印证”,其刊物的大小以及其它规格基本上是统一的。这类刊物的特点是属于半公开发行、半公开流通,一般具有软性商业性质(即半商业性),一部分标有成本价。在所有的灰色文献中发行和交流范围是最为广泛的。此类文献占灰色文献的绝大多数。
(6)在线形式。这是一种新型的文献形式,它是一种借助因特网而广泛传播的文献形式,它主要包括在线信息和在线学术性的文献等。需要说明的是这类文献与已经公开发表、后又转换成在线形式的学位论文有严格的区别,它是未经公开发表的印刷期刊和电子期刊刊载的文献。这是一种信息量大、交流范围广又异常迅速便捷的文献形式,它对科学研究和学术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
(7)信息载体形式。就目前看,文献信息载体形式已由单纯的纸介质向磁、光、纸共进发展,除纸型文献外尚有缩微型、声像型、电子型等。而同一纸型文献,载体出版形式又不尽相同,可分别有印刷型、复印型等,可成册装订又可以活页形式出现。机读文献可以数据库、机读磁盘及光盘等形式出版,光盘形式同样存在两种类型,一是光盘复制的文献完全是公开发行和公开流通的文献;二是没有公开发行和流通的文献。如果从灰色文献角度看,第二种则属于我们讨论的范畴。但从目前发行的光盘情况来看,光盘复制的文献多数是已经公开发表的文献,因此,虽然光盘的信息量巨大,但它所包含的文献形式绝大多数是白色文献,仅有少数属于灰色文献[3]。
3.3 知识的非正式交流与灰色文献
文献的定义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知识的非正式交流与灰色文献之间存在着某种密切的关联,非正式交流过程中产生的文献大多可归入灰色文献的范畴。知识创新体系其实质是一个知识的经济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知识的交流更多地表现为非正式的交流方式,由于知识创新过程使知识交流的规范性处于根本性的转换之中,这种变化已经对灰色文献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灰色文献的数量和来源都在不断地增加,反过来灰色文献又对知识创新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灰色文献已成为当今社会信息中具有极高情报价值的重要的知识载体,根据科学引文索引的论述和有关情报研究单位资料显示,灰色文献的数量已达20%之多,这种新型的文献源正以其强劲的势头显示出它在知识创新中独特的信息价值和实用价值,它以其特殊的风格打破传统正式文献系统的格局。因此,正视知识的非正式交流过程及其在知识创新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充分认识和揭示灰色文献,了解其概念的内涵、外延以及知识的非正式交流与灰色文献之间的某种密切关联,是目前基于知识的正式交流而发展起来的图书情报工作系统所应采取的正确态度。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创新活动的增加,灰色文献的数量迅速增多,对世界各国图书情报界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美国及其西方一些国家于20世纪70年代就成立了专门机构开始对灰色文献进行研究。英国图书馆外借部(BLLD)、美国国家情报局(NTIS)、欧洲灰色文献情报系统(SIGLE)等图书情报机构走在世界前列。相比之下,亚洲各国开发利用灰色文献起步较晚。我国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也只有十几年的历史,尽管认识到灰色文献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很高的情报价值,但在开发与利用方面还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正常运转需要信息保障体系的支撑,因此,图书情报机构重视灰色文献,加强对灰色文献的收集与整理,提高其利用率,对于提高知识创新体系的信息保障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收稿日期:2004-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