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200137
【摘要】目的 观察甲钴胺穴位注射结合电针拔罐法在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10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均为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于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4例采用电针拔罐法治疗后加穴位注射甲钴胺,对照组52例仅采用电针拔罐法治疗。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96.30%对照组有效率为84.61%两组疗效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结果表明甲钴胺穴位注射结合电针拔罐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更为显著。
【关键词】神经根型颈椎病;甲钴胺;穴位注射;电针拔罐
【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A
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是因颈椎间盘退变引起颈椎骨关节、软骨及其周围韧带、肌肉、筋膜等损伤及其继发性改变如关节增生、椎间隙变窄等,刺激或压迫了神经根导致神经所支配的区域出现疼痛、麻木或感觉缺失、反射改变等一系列复杂综合症。中医学认为:素体虚弱,阳气不足,腠理不固,风寒湿邪乘虚侵袭而至。近年来由于电脑等的广泛使用及其他多种原因,人们长期低头工作或姿势不良,颈椎病呈多发低龄化,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在临床上最为常见,占颈椎病的60%-70%①。笔者对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的10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用电针拔罐、穴位注射等治疗方法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观察对象共106例,均为针灸门诊患者,按就诊时间顺序通过密封信封抽签法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54例, 观察组52例, 治疗组中男29例,女25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68岁,其中30岁以下6例,30~40岁14例,40~50岁17例,50~60岁11例,60岁以上6例。病程最短为3天,最长为1年。观察组中男27例,女25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69岁,其中30岁以下4例,30~40岁11例,40~50岁20例,50~60岁13例,60岁以上4例。病程最短为7天,最长为1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神经根型颈椎病:颈痛伴上肢放射痛,颈后伸时加重,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弱,腱反射异常,肌萎缩,肌力减退,颈活动受限,牵拉试验、压头试验阳性。颈椎X线示: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 CT、MRI可见椎体后赘生物及神经根管变窄等。
1.3排除标准
(1)有严重器质性、功能性疾病者。
(2) 颈椎外伤性椎间盘突出,有骨折、脱位的颈椎病。
(3) 治疗中病情持续加重有手术指征者。
(4)妊娠期妇女
2治疗方法
2.1对照组
主穴取病变部位颈夹脊穴2组(左右各2-3穴)。再根据病情循经取穴,肩颈痛麻可加阿是穴、天宗、曲垣、肩髃 、肩贞等穴,手臂麻木可加曲池、外关等穴。穴位常规消毒。选用0.30mm×40mm毫针刺入穴位,提、插、捻转得气后选2-3对穴位接通BT701-1B型电针仪,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留针20--30分钟。电针同时局部神灯照射,针后拔火罐,留罐10~15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2.2 治疗组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另外配合穴位注射。
电针治疗后选用甲钴胺注射液(弥可保,日本卫材株式会社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0.5mg/1ml一支,穴位选取病变一侧的夹脊穴为主,或两侧交替使用。用5ml一次性注射器抽取药液,所取穴位常规消毒后,直刺入穴位,回抽无回血即可推入药液,无需再行提、插、捻转手法,以防刺激过度而晕针。隔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两组均治疗后疗效。
3 治疗效果
3.1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拟定。
临床治愈: 颈肩部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恢复正常工作;
好转: 颈肩部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减轻,颈肩活动功能明显改善,不影响正常工作;
无效: 颈肩部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
3.3病例介绍
患者,女,34岁,因颈项板滞伴左上肢麻木一周,于2014年5月23日前来我科就诊。
查体颈椎活动稍有受限,C5/6棘突旁压痛,牵拉试验阳性。舌淡红苔薄白,脉弦。CT检查:C5/6椎间盘突出。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取颈夹脊穴(双侧),肩井、天宗、肩髃 、曲池、外关(左侧),针刺得气后,在两侧夹脊穴及曲垣、肩髃3组穴位分别接电针输出导线,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留针30分钟。电针同时局部神灯照射,针后拔火罐,留罐10分钟。电针治疗后选用甲钴胺注射液0.5mg/1ml一支,穴位选取左侧的C5/6夹脊穴进行穴位注射,隔日1次,3次后颈部板滞手麻明显好转,5次治疗后症状基本消失,再行2次巩固治疗,疾病临床告愈。
4讨论
中医学中颈椎病属“项痹”范畴,早在《内经》中就有“颈项痛疡”“颈项强”等病名,“风寒湿之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则是对病因的描述。《景岳全书》认为“痹者闭也,闭者道路闭塞,则贵于开通也”。中医认为,经络气血畅通,通则不痛,当风寒湿邪侵袭,经络气血受阻,不通则痛。现代医学认为,颈椎纤维环20岁开始退化,不良体位、姿势不良、不当运动、外伤等外因作用下,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引起局部无菌性炎症水肿的病理改变,刺激或压迫了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及其周围组织而引起的一系列复杂综合症。临床常表现为: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僵硬,上肢麻木,颈部活动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姿势不良者,往往慢性发病。该病具有发病率高,有疗程长,极易复发等特点。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在临床最为常见,其典型表现为麻木疼痛等感觉异常与颈脊神经支配的区域相一致。电针、拔罐、TDP照射等联合方法治疗颈椎病,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费用低廉,疗效显著等特点。穴位注射是将药物注射到相应的穴位,把腧穴的作用和药物的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所用药物甲钴胺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神经修复剂,为vitminB12在体内的活性代谢物,其作用机制是通过甲基能反应降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促进核酸、蛋白质、脂质代谢而促进神经细胞内核酸和蛋白质以及神经髓鞘的合成从而修复受损伤的周围神经。所取穴位为病变相应夹脊穴,既是经外奇穴,又为颈椎病变所在,其夹督脉伴太阳经而行,其下有相应椎体下方发出的脊神经后支,药物可直达病所,直接作用于神经根,改善神经根微循环,减轻水肿,促进炎性物质吸收,营养神经末梢,促进神经根修复。
通过以上临床观察可以看出,以传统的电针拔罐法为基础,加用甲钴胺穴位注射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优于单用电针拔罐法,且操作方便,无明显不良反应,可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周秉文.颈肩疼痛[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3]北京弥可保临床观察协作组.甲钴胺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J].中华内科杂志,1999(38):14-17
论文作者:姚群英 张小晋 范轶斌
论文发表刊物:《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5年第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8
标签:电针论文; 穴位论文; 神经论文; 颈椎病论文; 颈椎论文; 疗效论文; 拔罐论文;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5年第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