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建伟 浙江省丽水莲都外国语学校 323000
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中,活动课课程的设置是改革的一个亮点,因为它体现了“以人为本” “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是培养中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弹性预设,为“动态生成”留空间
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新课堂,变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关注学生“主体”的学习状态,教学预设更多地注入学习设计的内涵,这样的设计应是“弹性设计”。即教师在课前预设时,要为学生的活动和发展留出更多软性的、弹性的、柔性的空间,同时这种预设是一种板块式的设计,而非程序式的“线性设计”。即使出现在这些预设之外的情况,也能够很快想出应对的策略,及时化解。这样,在不同的环境,面对不同的学生,尽管产生的问题可能多种多样,甚至截然不同,但是由于有充分的预设,所以教师不会手足无措。
在《科学》八年级下第二章第一节“空气”这一节的教学中,有一个活动:“探究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存在及含量。”教材中是用大针筒把空气压入石灰水中,观察石灰水是否变浑浊及变浑浊的快慢。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分小组进行探究。结果各小组汇报探究情况时,均回答石灰水和未通入时一样没有什么变化。学生们议论纷纷,教室里顿时显得有些乱。幸好我在教学设计时已经考虑到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局面,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本来就很低,而用针筒通入的空气很少,效果确实不明显。我不慌不忙地走上讲台,说:“请安静下来,现在我们来探究一下,澄清石灰水为什么没有变浑浊?”先让学生思考、讨论并提出猜想。学生提出了“广口瓶中盛的可能不是澄清石灰水?”“可能空气中没有二氧化碳?”“可能我们通入的空气少?”等三种猜测。前两种猜测,学生很快就用事实和实验推翻了。对第三种猜测,我先提出问题“有什么办法可以多通入空气呢?”有学生提出用打气筒,于是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打气筒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实验。不一会儿,澄清石灰水就变浑浊了,水到渠成地达到了教学目的。
可以说课堂预设闪烁着教师智慧的光芒。精心的预设是课堂有效生成的基础。只有充分的“课堂预设”才能使老师及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精彩瞬间,才能让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我们的课堂才能有浪花闪现、高潮迭起的保证,课堂效率才能不断提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架设情境,为“动态生成”创条件
生成需要一定的情境,在适宜的情境之下,学生会很自然地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在科学课上,学生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他们愿意也能够体验的情境,引导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进来,积极自主地去体验。
1.架设问题情境。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也就不会去思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以问题驱动教学,以问题带动学生展开学习,这将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同时也符合科学来自于问题的知识发生观。
2.架设活动情境。
《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形成以及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是在各种实践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我们要根据教材内容精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喜闻乐见的活动情境,通过师生共同参与、互相作用,让学生在真切的情境中获得直接体验,并对那些通过分享获得的间接经验进行领悟内化。
三、捕捉情境,为“动态生成”找题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因为教学的主体——学生开放性、创造性地存在着。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已有的认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
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只拘泥于展示详尽教案而不加任何必要的调整,不顾学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则常常会使宝贵的教学机遇流失。因此,在实施教学活动预案时,当学生的活动偏离了教师的“预设”时,教学环节的推进就应考虑这些变化的学情,适时调整,灵活展开,促使教学的动态生成。
四、抓住“意外”,为“动态生成”谋服务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叶澜语)课堂教学是人的教学,人是活泼的、开放的、差异的,因此,在我们根据预设教案进行课堂教学时经常会发生“意外”。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综合学科,因此在科学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实验效果欠佳甚至失败而出现的意外是最常见的。这些“意外”会对我们的教学造成怎样的影响,关键要看教师如何应对。如果处理得当,则会弥补或推进教学,“麻烦”不再麻烦,反而成为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更精彩。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重视和培育课堂生成性资源,力求新意,服务于学生的个性,使之成为学生创新性思维活跃的“ 助推器” 或“ 催化剂” 。但是我们应注意:在课程生成性资源的操控时,教师不可仅为催生生成性资源而盲目催生,哗众取宠,那样形式化会导致课堂效率的“ 华而不实”;老师要正确引导,坚持方向性强,通过正向输导,摒弃那些无利于教学内容传授的无关信息资源;老师要善于捕捉到学生身上的“ 闪光点” ,积极肯定,即使是所谓的“ 叛经离道” 言行也不应“ 一棍子打死” ,应一分为二,适时指出其不合时宜之处。
论文作者:叶建伟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6月总第24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8
标签:学生论文; 情境论文; 石灰水论文; 课堂论文; 教师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科学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6月总第24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