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红
(江苏省海安县人民医院肿瘤科十七病区 江苏海安 226600)
【摘要】目的:研究胸片结合体表与传统体表两种体外测量PICC置管长度方法的效果对比。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9月这期间在我病区经右臂置入PICC导管的66例肿瘤患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使用传统体表测量法(横“L”法)以及胸片测量结合体表测量公式法两种测量方法,进行PICC置入长度的测量,置管后即摄X胸片判断PICC导管尖端位置是否到达上腔静脉下1/3。结果:66例病人中采用横“L”体表测量法测量准确58例,准确率为87.88%;胸片测量结合体表测量公式法测量准确63例,发生率为95.45%;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本文对比两种体外测量PICC置管长度方法,其中,胸片结合体表测量方法相比较于常规体表测量方法更加具有优势,提高了PICC尖端到达上腔静脉下1/3的准确率,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胸片结合体表测量法;传统体表测量法;导管头端位置;PICC置管长度
【中图分类号】R6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9-0114-02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已广泛用于需要化疗的肿瘤患者及长期输液的患者等[1]。在导管置入的过程中,其置入深度会直接对其治疗结果造成影响,PICC导管头端位于上腔静脉下1/3 至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为理想位置,解剖学上腔静脉总长度约7cm,因此置管时理想的导管头端位置大致应位于CAJ至其以上2cm一段[2]。为了更好地研究体外测量PICC置管长度方法以及效果,本文主要对胸片结合体表测量法与横“L”体外测量法进行了对比,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6年1月—2017年9月这期间在我科室经右臂置入PICC导管,拟行化疗的66例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5例,女31例,身高152cm~180cm,平均163.3cm,年龄39岁~86岁,平均年龄53.6岁。肺癌14例,左乳癌11例,肠癌9例,脑胶质瘤7例,胃癌6例,食管癌6例,鼻咽癌3例,淋巴瘤3例,急性白血病2例,卵巢癌2例,胰腺癌2例,输尿管癌1例。导管类型:美国巴德4Fr三向瓣膜型单腔中心静脉导管;穿刺静脉均为右侧静脉包括贵要静脉、头静脉、肱静脉。
1.2 测量方法
横“L”测量法:患者取平卧位,进行穿刺的右侧手臂需要外展90°,在测量过程中,主要测量穿刺点到患者右胸锁关节再向下反折至第 3 肋间的距离。
胸片结合体表测量公式法:置管前使用医院电子病历的先联系统调出需置管病人最近的胸片,在胸片上找出病人的气管隆突、心影、右主支气管上缘、右胸锁关节查看病人的这些标志是否移位,用胸片上的比例尺测量右胸锁关节内侧下缘到气管隆突下2cm(一个椎体)的距离,之后再让患者取平卧位,需要进行穿刺的右手手臂需要外展90°,之后再测量患者体表穿刺点到右胸锁关节内侧下缘的距离,最后将两者相加其数值就是置管长度。
66例肿瘤患者在穿刺过程中,均采用超声引导下塞丁格技术,置入的长度均使用胸片结合体表测量公式法得出的置管长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并将置管日期、患者基本资料、导管资料、穿刺部位、穿刺者、两种方法得出的测量长度、置入长度、头端到位的结果等记录于自制的“PICC置管登记表格”;留置期间出现的异常及处理亦登记在内。
1.3 观察指标
观察PICC导管尖端到位率,及PICC置管长度。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实验法
采用胸片结合体表测量公式得到的数据置入导管,PICC导管尖端到位63例,到位率为95.45%,而横“L”测量法得到的数据准确的58例,到位率87.88%,对比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
2.2 两组患者PICC置管长度比较
实验法PICC置管长度(39.5±1.5)cm短于对照组(40.5±2.0)cm,P<0.05。
3.讨论
中华护理学会静脉治疗护理专业委员会组织编写的《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指南与实施细则》[3]明确要求,PICC置管后应常规行X线摄片检查,确定导管头端位置在上腔静脉下1/3段到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连接处。若导管头端位置过浅,则容易导致静脉或静脉支流的血栓形成、导管异位至非中心静脉、导管进入肺或支气管,甚至有血胸和静脉穿孔的危险。导管头端位置过深容易进入心房、甚至进入心室,造成恶性心律失常,甚至出现生命危险,因此PICC导管头端送达上腔静脉适宜位置,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及治疗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4-5]。
本研究胸片结合体表测量法,需要在置入PICC导管之前首先查看患者的胸片,对其上腔静脉的长度进行测量,其实也就是对患者体表看不见的纵膈部分进行了评估。通过查看胸片可以看到有纵膈移位的患者,如一侧肺切除后的纵膈移位以及腹水导致的膈肌上抬,可以评估到上腔静脉特别长或者比较短的患者,而常规体外测量方式就没有这样的评估过程。如果过长导管留置过深,还需要根据胸片提示通过换药拔出相应的长度,这样既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同时也增加了耗材和PICC穿刺点出血的危险,降低了患者对置管技术的信任。所以由此可见,常规体外测量方式相比较于胸片定位法而言,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而胸片结合体表测量法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同时现在推广使用的心电导引置入PICC导管法有效地杜绝了导管异位到上腔静脉以外的静脉的情况,但是置管之前仍需进行导管长度的测量,以及有时也存在导管不能准确到位的情况,因此准确的测量PICC导管的置入长度还是很重要的。
使用中的注意事项:在使用胸片结合体表测量公式的时候主要的误差在于PICC导管的走向是有弧度的,而测量的数据是直线测量得到的,要认准确胸片上右侧锁骨头、右侧胸锁关节内侧下方的定位,以及体表右侧胸锁关节内侧1cm的位置,测量至气管隆突下2cm(一个椎体)的距离。
综上所述,胸片结合体表测量法相比较于横“L”体表测量方法更加具有优势,能够更全面的在置管前评估患者,有效降低PICC导管尖端异位发生率,提高了PICC尖端到达上腔静脉下1/3的准确率,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潘龙芳,洪跃玲,唐丽,杨相梅.心电定位PICC穿刺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5,40(03):472-476.
[2]徐志宾,施瑜,徐远,李洁.PICC置管术后导管头端定位点的选择及临床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7,33(02):310-312.
[3]张晓菊,胡雁,李全磊,陆箴琦,薛嵋,戴宏琴.PICC体外测量方法的系统评价[J].护理学杂志,2014,29(06):78-82.
[4]高东霞.PICC尖端定位及移位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5,30(07):110-113.
[5]江方正,吴莉莉,叶向红,彭南海.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长度体外测量方法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7,34(05):40-43+48.
基金项目:南通市科技项目,qyz15058.
论文作者:赵丽红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8
标签:导管论文; 测量论文; 体表论文; 静脉论文; 胸片论文; 患者论文; 长度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2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