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精神在生物教学中的体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改论文,精神论文,生物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生物教学中,新课程改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应能主动提出问题,积极思考,相互交流,合作探究,最终发现和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下面仅以初中生物第二册“血液”一节为例,谈谈新课改精神在生物教学中的体现。
一、设计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上课开始,教师可向学生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对知识探究的欲望,如本节可向学生提出:“生命离不开血液,那么血液是由什么组成的?”“血液为什么是红色的?”“当我们身体某处受伤后,受伤部位周围会出现红肿现象,过一段时间之后,红肿可能会自动消失,这是什么原因呢?”“当皮肤划破流血之后,过一会儿血就会止住了,这是怎么回事?”“人的血量是多少,失血多少会危及生命,义务献血会不会影响身体健康?”由于这些问题贴近生活,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刺激了学生的大脑兴奋点,使学生产生了探究本节课内容的欲望。
二、学生自主探究、师生共同参与教学
这节课主要采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方式展开,目的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如“血液的组成”教师将学生分成8组,将实验材料提供给学生,4组学生做加入抗凝剂分层血液,4组学生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通过分组把知识点进行分解,相对降低了问题的难度和缩短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此时学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实验现象,阅读教材,自主地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探索、交流去解决问题,此时教师走在学生之中,作为一员参与交流,倾听学生的讨论,在研究方法上给予引导、点评、保证交流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三、汇报结果,汇总知识
学生初步自主探究后,每个小组可派代表汇报探究结果,有的同学说血液是由血浆、血细胞组成的,有的同学感知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存在,有的同学提出问题:“血液为什么会分层?”“分层后的各部分都是什么成分?”“血涂片中有几种血细胞?各种血细胞都有何特点?分别起什么作用?”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时,教师不否定每一位学生的想法和意见,而是让学生各抒己见,自由讨论、争辩,互相完善对方的观察结果,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观看动画片《血细胞三兄弟的自述》(血细胞的种类、形态、结构、数量等特点在自述过程中同步显示在屏幕上)。观看动画后,各组学生对本组的观察结果做出自我评价,找出观察结果错误的原因,并对自己没有观察到的血细胞的某些特点重新观察,直到发现观察结果,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观察情况做出评价,肯定学生的探索精神。
汇报过程是将知识点分解后又汇总的过程,使知识系统化的过程,使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聆听他人的意见,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判断、反思,从而开阔思路的过程,它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中的过程和方法目标。
四、共同交流、归纳总结
在上述探究的基础上,教师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能不能就血液的组成,三种血细胞的区别做一个小结?任何形式都可以。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回顾本节课新学知识,小组合作继续讨论,这时教师巡回指导,加入各组适时点拨。有的同学通过画树状图,有的同学通过列表等方法对知识进行总结,不管何种归纳结果,都展示了教师要从心灵深处肯定和鼓励学生。这一环节,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能力,以及对获得的知识进一步分析、处理,从而上升到理性化的能力,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中知识和技能目标。
五、加深理解,巩固成果
对于三种血细胞的数量值,由各组学生研究记忆方法,并在组内互相提问,加强记忆,看哪组学生记得快,教师对于学生容易忽略的错误要加强指导,如有的学生认为红细胞中间是空的;有的学生容易把血涂片中白细胞上染料的颜色当成白细胞本身的颜色;有的学生容易把血涂片或镜头上的灰尘当成血小板;有的学生只观察一个视野就误认为自己观察的血涂片上没有白细胞;血细胞的数值、单位容易丢掉……对于学生观察中的困难,教师要给予帮助,如红细胞的形态,可利用投影片引导学生从各个方位对红细胞进行观察,也可用自制模型引导学生观察。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观察情况做出评价,肯定学生的探索精神。通过不断加强练习,不仅巩固了学生所学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标签:新课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