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经济方面的政治”思想形成的理论逻辑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列宁论文,逻辑论文,理论论文,思想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21.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99(2002)05-0600-05
在社会主义初期阶段,国家政权活动的核心目标是什么?国家行为的目标体系又该如何 确定?对这些问题,早在20世纪初叶,当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时,其理论家就已经 从实践与理论两方面进行了种种努力与尝试。这些努力与尝试在理论上的结晶,集中体 现为列宁的“经济方面的政治”思想。因此,系统分析这一思想形成的逻辑过程,对我 国社会主义建设目标体系的确定,必然有借鉴价值。
一、列宁“经济方面的政治”思想的理论逻辑起点:政治概念及其内涵
要正确理解列宁的“经济方面的政治”思想,首先必须较好地把握列宁对“政治”这 个基础概念的界定与理解,而列宁的政治观是对早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政治观的继承 与发展。但对“政治”这个概念,无论是马克思,还是恩格斯,在其著作中,都未曾做 过明确界定。不过,从其一些论断中,我们不难推断出二位经典作家对这一概念的理解 。
总体上,马克思与恩格斯关于政治概念的论断可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的论断首 推“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1](第281页)这个著名结论。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关 于阶级形成条件的理论[1](第677页),以及“分工规律就是阶级分工的基础”[2](第63 2页)这个基本原理,我们可以推断出这样一个结论,即阶级是在社会分工基础上形成的 、具有利益同一性、且形成了全国性联系、具有自己的政治组织的社会集团;而这些集 团间的关系,主要是集团间斗争关系,即所谓阶级斗争,构成政治斗争。而第二个方面 的论断,主要体现为恩格斯的另一个著名论点,即“政治国家以及政治权威将由于未来 的社会革命而消失,这就是说,社会职能将失去其政治性质,而变为维护社会利益的简 单的管理职能”[2](第227页)。由于恩格斯所说的未来社会是指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 ,这样,只有把政治看成是一个阶级范畴时,我们才能理解这一论断。简言之,一方面 ,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另一方面,政治又是一个阶级范畴,对这个概念只能用 阶级概念来加以理解。因此,我们至少可以推断出,在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理论体系里, 政治是一个阶级范畴,是一种阶级关系。
列宁正是从这个角度来界定“政治”概念,并进而构建其整个政治理论体系的。不过 ,综观其整个理论体系,有关政治的概念不仅出现频繁,而且在含义上往往存在着差异 ,甚至有着较大区别。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列宁根据无产阶级斗争的实际情况及其理 论斗争需要,提出了像“纯政治”、“一般政治”、“经济方面的政治”等类似概念, 有时甚至把国家政权也直接称为“政治”。表面看来,列宁对这些相关概念没有进行较 为具体、明确的界定与区分。这样,就使得列宁论著中的政治概念,尤其是其衍生概念 ,显得有些含糊不清,致使后人产生种种误解,乃至分歧。不过,如果结合早期经典作 家的理论观点进行较为仔细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其理论体系中,列宁其实已对这 些概念做了较为明确的界定。
具体说来,列宁先后两次对“政治”进行了较为明确的界定。第一次界定是在分析俄 罗斯当时政治形势时提出的,即认为当时“政治已经完全‘明朗化了’,它已归结为两 个营垒——起义的无产阶级和一小撮奴隶主资本家及其狐群狗党直到孟什维克等等之间 的斗争”[4](第571页)。这一界定较为简单,且过于具体,带有较强时代特征与俄罗斯 色彩。但列宁的第二次界定却明确指出,“政治就是各阶级间的斗争,政治就是反对世 界资产阶级而争取解放的无产阶级的关系”[5](第308页)。很明显,相对于第一次界定 而言,这一界定既有其概括性、抽象性的一面,也有其具体性、现实性的一面。“政治 就是各阶级间的斗争”这一界定是对政治这个概念基本内涵的一般抽象;而“政治就是 反对世界资产阶级而争取解放的无产阶级的斗争”则是对无产阶级政治这一特殊范畴的 界定,因而又显现出这一界定的现实性、具体性。非仅如此,列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 明了无产阶级政治的两个基本任务,或者说是实现其终极目标的基本途径。[5](第308- 309页)由此,对于政治这个概念,列宁进行了相当系统而明确的界定。事实上,这一界 定构成了其整个政治理论体系的基本逻辑起点。
二、列宁“经济方面的政治”思想形成的逻辑关键:无产阶级政治的历史使 命或说目标体系及其阶段性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核心内容,在于阐述无产阶级在人类历史中的地位 与作用。正因如此,早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十分重视对无产阶级政治斗争目标体系 的研究。早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与恩格斯就已经较为明确地阐述了无产阶级政 治斗争的基本目标体系。简言之,就是首先要通过暴力革命“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 级”,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的阶级政权,然后利用这个政权去建立能最终消灭一切阶级 的经济基础,从而建立起共产主义社会“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 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第294页)。在以后的论著中,结合无产阶级政治活动 的具体实践,尤其是结合法国工人阶级的几次革命实践,马克思与恩格斯对无产阶级政 治目标体系做了进一步的深入补充。把这些思想概括起来,就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人类社 会解放学说。(注:参见刘德厚:《对马克思人类解放历史进程学说的再认识》,载《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学版)》1998年第6期。该文较为全面地考察了马克思恩格斯关 于“人类的社会解放”方面的思想观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导出马克思与恩格斯 已经缔造了人类解放历史进程学说“这一完整的学说体系”这一结论。)这一理论主要 从人类的社会解放这个角度系统地阐明了无产阶级政治斗争的目标体系,指出了无产阶 级政治斗争的阶段性以及不同历史阶段的核心任务。具体说来,这一学说把无产阶级政 治斗争划分为两个基本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所谓“政治解放”阶段,这一时期, 无产阶级政治斗争“不是一次反对一种国家政权形式——正统的、立宪的、共和的或帝 制的国家政权形式的革命。它是反对国家本身,这个社会的超自然的怪胎的革命”[2]( 第93页),其目的在于“把国家政权重新收回,把它从统治社会、压制社会的力量变成 社会本身的生命力”,其方法就是用“使人民获得社会解放的政治形式”——无产阶级 专政来替代“被人民群众的敌人用来压迫他们的社会人为力量”[2](第94-95页),即各 种旧的国家政权形式。简言之,所谓“政治解放”,实为“社会的政治解放”,就是要 使社会从与之对立、凌驾于其上的政治形式——国家政权那儿解放出来,使国家政权真 正由社会的主人变成社会的公仆,从而创造“人民为着自己的利益重新掌握自己的社会 生活”的政治前提。而无产阶级政治斗争的第二个阶段,是所谓的“社会的经济解放” 阶段。其目的在于“以自由的联合的劳动条件去代替劳动受奴役的经济条件”,或者说 是由“自由的联合的劳动的社会经济规律的自发作用”去替代“资本和土地所有权的自 然规律的自发作用”[2](第99页)。然而,“社会的经济解放”的实现,“需要相当一 段时间才能逐步完成”,因此,马克思认为,作为无产阶级专政工具的巴黎公社不仅必 要,而且“应该公开宣布‘社会解放’为共和国的伟大目标,从而以公社的组织来保证 这种社会改造”[2](第105页)。为此,马克思与恩格斯进一步探讨并提出了无产阶级政 治斗争的过渡阶段理论,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 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 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2](第314页)。
由上述分析可知,在阶级斗争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与恩格斯其实已经提出了以无产 阶级政治斗争为核心的人类社会解放历史进程学说。但是,由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历史 条件的限制,这一学说基本上还只能是一种理论上的推导,对于“社会解放”每一阶段 的具体目标及其实现途径,尤其是对“社会的经济解放”阶段的描述,更是过于抽象。 而对这一理论进行完善的任务是由列宁来完成的。
首先,在马克思、恩格斯人类社会解放思想的基础上,列宁明确地提出了“无产阶级 社会解放”这一崭新概念及其基本内涵或者说是目标体系,即“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以 生产资料和流通资料的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过程来保证社会全体 成员的福利和全面发展,定将消灭社会的阶级划分,从而解放一切被压迫的人们,消灭 社会上一部分人剥削另一部分人的一切形式”[4](第734页)。这样,列宁明确地提出了 无产阶级社会革命或说解放的终极目标及其核心内容,即通过“消灭社会上一部分人剥 削另一部分人的一切形式”,这其中主要包括政治形式与经济形式,以最终“消灭社会 的阶级划分,从而解放一切被压迫的人们”;其次,为实现革命目标,列宁明确地提出 了无产阶级政治斗争的两个基本阶段及其核心目标。“第一就要推翻地主和资本家”[5 ](第64-65页),其目标是要“夺取政权并且镇压剥削者的反抗”[4](第476页),核心是 要建立与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形式。但是,这一政权形式是且必须是在打碎旧的国 家机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用列宁的话来说,它是经过“社会的国家改造,即纯政治 的改造”[4](第149页)的结果。这一改造的目的,是要“把靠社会供养而又障碍社会自 由发展的寄生赘瘤——‘国家’迄今所吞食的一切力量归还给社会机体”[4](第158页) 。当社会主义国家改造任务完成之后,无产阶级政治斗争的核心任务将发生转移,无产 阶级革命进入第二阶段。对于处于苏维埃俄罗斯当时那种情况之下的社会而言,这一阶 段的主要任务“就是组织对俄国的管理”,其目标是要“消灭工农间的差别,使所有的 人都成为工作者”,而“要解决这个任务,只有把整个社会经济在组织上加以改造,只 有从个体的、单独的小商品经济过渡到公共的大经济”[5](第64页)。而且,与早期经 典作家一样,列宁清醒地认识到这个新历史任务的实质及完成该任务的艰巨性,他指出 ,“这是一个最困难的任务,因为只有在解决这个任务以后(在主要的和基本的方面解 决以后),才可以说,俄国不仅成了苏维埃共和国,而且成了社会主义共和国”[4](第4 77)。毫无疑问,列宁所说的这个“把整个社会经济在组织上加以改造”,力图建立起 社会主义“最深刻的经济基础”的无产阶级政治斗争阶段,应该等同于马克思、恩格斯 所说的“社会的经济解放”阶段,是无产阶级对社会的经济改造阶段。其目的在于缔造 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经济基础,即所谓的“公共的大经济”基础。
三、列宁“经济方面的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经济方面的政治是无产阶级 历史使命的一个方面,是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一种新的形式
尽管对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之一的“经济改造”任务马克思与恩格斯已经有所论述, 但由于当时阶级斗争的中心还是政权问题或说是“社会的政治解放”问题,无产阶级的 社会经济改造任务基本还未能提上历史议程;同时,社会的经济改造方面可资借鉴的实 践经验也十分缺乏。因此,马克思与恩格斯只是大致描述了这一任务的存在及其实质, 并没有也不可能对它进行具体而深入的论述。但是列宁不同,他所处的历史时代及其个 人地位,不仅使其拥有大量这方面的实践经验与教训可资借鉴,而且,当时苏俄无产阶 级政治斗争的中心任务业已转移到经济战线,为此,作为苏俄无产阶级革命的领导者与 理论导师,列宁也就面临着从理论上对这一历史发展阶段进行探讨与阐明的现实要求。 正是在这种情形下,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苏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相结合,具有 苏俄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经济方面的政治”思想体系得以形成。
具体说来,随着形势的发展,苏俄无产阶级政治斗争的中心逐渐由“纯国家改造”或 者说“纯政治改造”转移到社会的经济改造方面。由于这两种斗争形式从核心目标到方 法方式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有必要从理论上对二者的关联性进行阐述。列宁 认为,无产阶级政治斗争有两个基本任务,“一方面要粉碎资产阶级制度遗留下来的东 西,粉碎整个资产阶级一再想消灭苏维埃政权的尝试”[5](第308页),为完成这一任务 而进行的斗争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直接暴力斗争,其实质是国家政权问题。对 于无产阶级而言,其关键目标是要建立与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形式,实现其“社会 的政治解放”这一历史任务。而这方面的斗争也构成无产阶级政治斗争早期阶段的核心 内容。然而,这也只是无产阶级政治斗争历史任务的一个方面,一旦这方面任务的关键 目标基本完成,无产阶级政治“斗争的一个阶段将要结束”,而转向“从事国家建设的 政治”。对苏维埃俄国的无产阶级而言,列宁认为,“我们走向战胜白卫分子的每一步 都会使斗争的中心逐渐转向经济方面的政治”[5](第308页)。由此可见,在列宁看来, 这种“经济方面的政治”构成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在无产阶级完 成“社会的国家改造”任务之后,这就成为“我们最主要的任务”。对苏维埃俄国而言 ,“只要战争使我们有可能不把重心放在同资产阶级、弗兰格尔、白卫分子的斗争上, 我们就转向经济方面的政治”[5](第309页)。
就这样,列宁从无产阶级政治斗争重心转移这个角度逐步提出了“经济方面的政治” 这个核心概念。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探讨了“经济方面的政治”的具体斗争形式,或 者说实施途径。尤其是对在苏维埃俄国当时情形下的斗争形式,列宁更是不断地、及时 地总结斗争的实际经验与教训,从而逐步提出了在苏俄这种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国家进 行经济方面政治斗争的基本方式、策略与一般途径。实际上,在这方面,列宁本人也经 历了一个思想转变过程:即由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坚持“要由国有化与没收(等剥夺剥夺 者的行政强制措施直接)过渡到社会化”[4](第519页),过渡到社会主义,到逐渐意识 到“……对我们最重要的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做好经济准备。(但)我们不能用直接的方法 来进行这种准备。我们不得不用迂回的方法来做到这一点”[5](第725页)。具体说来, 就是由主张强制社会化过渡方式转变为主张采取走国家资本主义、实行“新经济政策” ,用“退一步,进两步”的迂回发展方法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同时,在这一理论探讨 过程中,列宁还较为系统、全面地分析了选择这一过渡模式或说斗争方式的原因、这一 模式的基本内容及其全部意义所在[5](第662页)。至此,颇具苏俄特色的列宁的“经济 方面的政治”思想已基本形成。
总而言之,“经济方面的政治”思想是列宁关于无产阶级专政时期无产阶级历史使命 及其实现途径的理论体系。在这一理论体系中,“经济方面的政治”只是无产阶级政治 的一个组成部分,或者说是一个发展阶段。其基本目的就是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使生 产在事实上社会化”[4](第476页),从而“使劳动在经济上获得解放”[4](第160页)。 也就是说,在列宁看来,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这一政治解 放任务的完成,“是朝着消灭阶级的方向迈进了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5](第69页)。 但是,无产阶级要彻底完成消灭阶级、实现人类的社会解放这一历史使命,还应该实现 社会的经济解放。而且,由于“在无产阶级专政时代,阶级始终是存在的”,因此,无 产阶级“就应该利用国家政权继续进行斗争”[5](第69页)。不过,由于在这一阶段, “每个阶级都起了变化,它们相互间的关系也起了变化”[5](第67页),而阶级斗争的 形式、方法也应当做出相应改变。因此,列宁进而认为,“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阶 级斗争并不消失,只是采取了别的形式”[5](第67页)。在他看来,“经济方面的政治 ”只不过是无产阶级政治斗争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实现新的阶段性历史使命而以新的形式 的继续。这也正是列宁“经济方面的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或者本质所在。
收稿日期:2002-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