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非智力因素失误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智力因素论文,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临考实战中,由于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使得一些考生的真实水平不能正常发挥,极易出现某些不值一谈甚至是可笑的错误。由于思维弹性较小且极度紧张,考生的失误往往出现在不知不觉的情境之中,甚至丢失了分数还不以为然,即使基础很好的考生同样也会出现这类失误。属非智力失误的心理常常出现如下几种情况。
一、“紧张”涂黑错行
1996年有位化学成绩很好的考生,先答题不紧不慢,当监考教师报“十五分钟”时,仍未引起她的注意。监考教师到剩下八分钟时再次提醒她涂答题卡,她才开始涂黑,但仍舍不得丢掉那半途将废的计算题。待高考分数下来,化学只得84分,班主任、考生及家长均要求查分,经招办复查,化学分数无误。但查知Ⅰ卷得分32分,经考生认真回忆和学校查找当时的Ⅰ卷和草稿纸,结果发现,答题卡涂黑时涂错了行。由于涂黑错行而导致的失分达46分之多。
二、“马虎”审题反向
例1(1992年高考第12题)在NO[,2]被水吸收的反应中,发生还原反应和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其质量比为( )。
A.3:1 B.1:3 C.1:2 D.2:1
分析 此题正确答案应是C,但不少考生误选了D,显然是把发生氧化反应和发生还原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比2:1当成了答案。
1995年的第1、2、3题,1996年的第3、4、5题等,均属此类题型,稍不注意,便会酿成大错。
三、“粗心”审题疏漏
例2(1996年高考第27题)下列有关使用托盘天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填写标号)( )。
A.称量前先调节托盘天平的零点
B.称量时左盘放被称量物,右盘放砝码
C.潮湿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必须放在玻璃器皿里称量,其它固体药品可直接放在天平托盘上称量
D.用托盘天平可以准确称量至0.01g
E.称量完毕,应把砝码放回砝码盒中
分析 不少同学实际答题时,看完A打“√”、B打“√”、C打“×”、D打“×”,E竟然没有看一眼。审题时对“不正确”几字没有引起重视,最后直接答了“AB”,结果丢了3分。
四、“武断”审题片面
例3(1997年高考第7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含金属元素的离子不一定都是阳离子
B.在氧化还原反应中,非金属单质一定是氧化剂
C.某元素从化合态变为游离态时,该元素一定被还原
D.金属阳离子被还原不一定得到金属单质
分析 该题应选A、D两个选项。但有些考生过于自信、武断,盲目以为A正确,B、C不正确,就认为已找到了正确答案,武断地认定D是错误选项,没有必要再去花费时间了,结果白白丢了2分。
五、“直淌”思维不转弯
例4(1997年高考第13题)向50 mL18 mol/L的H[,2]SO[,4]溶液中加入足量的铜片并加热,充分反应后,被还原的H[,2]SO[,4]的物质的量是( )。
A.小于0.45 molB.等于0.45 mol
C.在0.45 mol~0.90 mol之间
D.大于0.90 mol
分析 有的考生认为:
选B很清楚,思维“直淌”不转弯。因为浓H[,2]SO[,4]在反应中浓度逐渐减少,不可能全部(100%)发生反应,老师点破这一点时,学生才恍然大悟。(正确选项为A)
六、“浮燥”思维不沉稳
例5(1997年高考第17题)将0.1 mol下列物质置于1 L水中充分搅拌后,溶液中阴离子数最多的是( )。
A.Na[,2]CO[,3]B.Mg(OH)[,2]
C.KCI D.MgSO[,4]
分析 好多考生认为A、C、D是强电解质,阴离子是0.1mol,唯独B是难溶物,阴离子自然最少,答案无疑选B。由于心情“浮燥”,不沉稳,其结果是糊里糊涂造成无谓的失误。若心静,则可看清题目,一是选阴离子最多而不是选最少;二是A、C、D阴离子同为0.1 mol,其中A的
显而易见,答案应选A。
七、“草率”复查错判
例6(1997年高考第20题)两种气态烃以任意比例混合,在105℃时,1 L该混合烃与9 LO[,2]混合,充分燃烧后恢复到原状态,所得气体体积仍是10 L。下列各组混合烃中不符合此条件的是( )。
A.CH[,4]、C[,2]H[,4]B.CH[,4]、C[,3]H[,6]
C.C[,2]H[,4]、C[,3]H[,4]D.C[,2]H[,2]、C[,3]H[,4]
分析 有些考生审题时,认为A、C符合题意,分别打上“√”,B、D不符合题意,分别打上“×”,答案已选定了BD(正确选项)。但是交卷时,考生认为“√”应当选,“×”应淘汰,故赶忙将“BD”改为“AC”,造成失分。
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困扰了不少考生,其原因是基本功不扎实、应变能力不强、临考经验不足、心理调控不稳定、看题审题不仔细等,从而导致临场发挥不理想,满有把握得分的试题反而以失分告终。为减少甚至避免这类失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要注意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审题能力、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综合思维能力。教师要注意多训练、多提醒、多指导、多督促,要尽可能做到面批面改,注意分析学生的个性特征,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