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徐连经济带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论文,论徐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F124
1 区域概况及其地位
本文所研究的“徐连经济带”,在行政范围上,指陇海铁路沿线的江苏省徐州、连云港二市,截止到1995年,包括9区、7县2 (县级)市。本经济带位处江苏北部,与山东、安徽两省接壤。据1995年末统计,全带土地总面积17585km[2],总人口1210.78万人; 国内生产总值565.90亿元(以下如无说明,均为当年价),工农业总产值1157.11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851.65亿元。本带在江苏省、淮海经济区中的基本情况及总体地位详见表1。
表1 徐连经济带在江苏省、淮海经济区中的情况及地位一览表
亿元
江苏省 淮海 徐连经济带
经济区
总量 占全省/% 占全区/%
土地面积/万km[2]10.26 17.78 1.76 17.149.90
人口/万人 7066.02 11389.29 1210.78 17.14
10.63
国内生产总值 5155.25
3653.39
565.90 10.98
15.49
工农业总产值 14310.12
7953.63 1157.11
8.09
14.55
工业总产值
12623.34
5451.59
851.65
6.75
15.62
财政收入
350.08200.8635.16 10.04
17.50
苏锡常三市
宁镇扬三市
总量占全省/% 总量占全省/%
土地面积/万km[2] 1.75 17.07 2.28 22.21
人口/万人 1335.75 18.90
1723.80 24.40
国内生产总值 2033.93 39.45
1467.34 28.46
工农业总产值 5908.15 41.29
3071.49 21.46
工业总产值5611.14 44.45
2713.33 21.49
财政收入
130.55 37.29115.00 32.85
鲁南三市①
豫东二地市②
总量 占全区/%总量占全区/%
土地面积/万km[2] 2.70
15.19 1.70 9.56
人口/万人 1578.51
13.86
1217.08 10.69
国内生产总值571.99
15.66283.13 7.75
工农业总产值
1593.57
20.04498.23 6.26
工业总产值 1239.67
22.74298.24 5.47
财政收入 27.95
13.92 10.38 5.17
①鲁南三市,批薛枣、兖石铁路沿线的枣庄、临沂、日照三市。山东省日照、莱芜二市为1994年统计数。
②豫东二地市,指陇海铁路沿线的开封市、商丘地区。河南省开封市财政收入为1994年数。
由上表可知,与沪宁铁路沿线和长江沿岸的苏锡常、宁镇扬两地区比较,本地带经济基础薄弱,特别是工业发展水平不高,在江苏省区域经济格局中处于欠发达的地位,为经济“低谷”;而与邻省的鲁南三市和豫东二地市相比,经济实力却较雄厚,工业发展水平也较高,在淮海经济区各地区中,居于较发达的地位,为经济“高原”。这是徐连地带在区域经济空间格局中所表现出的“二重性”特点。
2 区位优势及其经济发展潜力
2.1 地理位置和交通的优越区位
2.1.1 位于横贯两大陆、沟通两大洋的国际性东西通道上。 东起我国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沟通太平洋与大西洋,横贯亚洲与欧洲的第二条亚欧大陆桥是国际经济联系的东西大通道,其发展前景广阔。它的运营将促进沿线地区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剧增和重组,从而形成区域开发的新动力源,使徐连地带在我国对外开放和生产力布局的宏观格局中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一是随着远洋运输和国际集装箱转运的发展,使连云港海运和徐州陆运的枢纽地位显著提高,这将大大推动本带的发展;二是本带成为大陆桥沿线经济和太平洋沿岸经济的重要结合部,增强了发展外向型经济和吸引并使用国外资金的能力;三是作为陇海兰新地带东端最便捷的进出口口岸,其建设将会得到中西部地区的支持,从而为加快本带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
2.1.2 为我国陇海兰新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陇海兰新铁路沿线地带,土地面积约占全国的1/3,人口约占1/5。历史上是华夏文明、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和政治、经济中心。资源蕴藏极其丰富,开发潜力十分巨大,已作为我国生产力布局的主轴线、“东靠西移”的主通道之一。徐连地带是陇海兰新地带中发展条件较好、经济水平较高、对外开放有利、汇集生产要素能力强的区域。连云港位于我国海岸线脐部,是该地带最便捷、服务功能最强的出海口岸,是中西部的门户和物资集散地,其港口已具备国际集装箱枢纽港的功能,成为举世瞩目的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徐州地处我国京沪、陇海两铁路干线的交汇处,是陇海兰新地带五大中心城市之一,在我国沿海、沿江、沿边、沿线所构成的“目”字型对外开放和生产力布局中具有面临沿海、连接沿江、沟通沿边、带动沿线和东靠西移、南北对接、双向开放、梯级推进的战略地位。
2.1.3 是淮海经济区的核心地区。东起连云港,西到开封, 南至蚌埠,北达泰安,包括苏鲁豫皖4省接壤地区17.78万km[2],由18 个地市108个县市组成、1.14 亿人口在内的淮海经济区是我国东部发达地带中相对落后的“经济低谷”。徐连地带是该经济区的轴心和核心地区。徐州因其地理位置适中、城市经济实力较强,客观上成为该经济区的交通、流通和经济中心,具有跨省份的辐射作用,同时也是江苏北部的中心城市。连云港以其“窗口”作用,也成为该区的中心城市之一。
2.1.4 交通枢纽位置不可替代。徐连地带交通便捷、运输发达。连云港是我国沿海中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海陆空兼备,连云港港口为全国八大海港之一,它位于陇海铁路的东端,是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桥头堡”,也是多条国、省道和国道主骨架的交汇点。徐州自古交通位置显要,为“南船北马”结合部,有“五省通衢”之誉。当今为“五通汇流”之地,五种运输方式齐全,特别是它处在陇海、京沪两大东西、南北铁路动脉的交汇点,为全国最重要的铁路枢纽之一,同时徐州也是全国最重要的公路主枢纽之一,还有被赞为“黄金水道”的京杭运河。另外,大型民用机场“徐州观音机场”正在建设中,将成为徐州暨淮海经济区的“空中门户”。比较而言,本带这种便利的交通条件是国内其它一般地区所不具备的,而这种东西南北交汇的交通位置更为其它地区所不可替代。这对促进本带资源开发和经济建设将起着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
2.2 经济发展现状与缓慢问题
优越的区位条件,使徐连地带客观上具备经济繁荣的诸多“动力因素”,但现实状况并非如此。长期以来本带经济发展相对滞缓,为环渤海与长江三角洲两大发达经济区域间的不发达地区。在江苏经济格局中,近十多年来,与沪宁沿线、长江沿岸地区的经济差距,非但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拉大。详见表2。
由表可得,1985~1995年的10年发展中,徐连地带与苏锡常、宁镇扬两地区比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1∶2.18∶1.43降低到1 ∶3.26∶1.82;人均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从1∶3.80∶2.05降低到1∶5.97∶2.24;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比例从1∶1.60∶1.72降低到1∶3.94∶2.09。
3 资源优势与不发达的工业
3.1 自然资源丰富,农业基础较好
3.1.1 矿产资源得地独优。徐连地带矿业资源种类多、储量大、分布广、开采条件好、利用价值高。现已探明的中型以上矿产主要有煤炭、石膏、石灰石、石英石(沙)、磷矿、富钾砂页岩、岩盐、蛇纹石、大理石、白云岩、金红石、水晶石、蓝晶石、铁矿、钛铁矿、高岭土等20多种。丰富的矿产资源为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物质基础。如以徐州、大屯两矿区为中心的原煤产量占全省的88%以上,徐州、彭城两电厂为主体的电力装机容量超过200万kW, 有力地支持了华东电网。徐州淮海水泥厂、连云港60万t 碱厂也都是国家原材料工业的骨干企业。
表2 徐连经济带不同时期主要人均指标①与有关区域比较表元/人
1985 1990
徐连 苏锡常 宁镇场 徐连 苏锡常 宁镇扬
国内生产总值② 824
17951176
1362
35092296
工农业总产值③ 1850
47162892
2300
83184716
工业总产值③
1052
39942160
1455
74513923
地方财政收入 80344 156124429 233
固定资产投资额 133213 229172353 341
城乡居民储蓄余款132255 151520
1246 653
1995
徐连
苏锡常 宁镇扬
国内生产总值②
4674
152278512
工农业总产值③
9557
44231
17818
工业总产值③ 7034
42007
15740
地方财政收入 156 308 463
固定资产投资额
121147752532
城乡居民储蓄余款 163146953385
①人均数值采用年末人口数计算。②国内生产总值均为当年价。③1985、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中,工业是指乡及乡以上工业。1985、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为1990不变价。其中,1985年南京市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和镇江市农业总产值是根据比例系数推算求得。
3.1.2 海洋资源得海独厚。连云港拥有162km的海岸线,有多处可以建设万吨级以上泊位的港口岸线。沿海滩涂4.8万hm[2],有利于发展近海养殖和盐业生产。海州湾渔场是全国八大渔场之一。可见,岸线利用、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和临海型工业发展的潜力极其巨大,前景十分喜人。
3.1.3 农业基础较稳固,生产力水平较高。 徐连地带处于暖温带湿润气候区,融平原、山地、河湖、海洋、滩涂于一体,土地、生物资源丰富多样,具有良好的农业气候和生态环境。经过长期的以水利为中心的农业基础建设,生产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发展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据1995年统计,本地带农业总产值305.45亿元,占全省的18.11%,粮食、棉花、油料、猪牛羊肉、水产品产量依次为623.19万t,10.20万t,20.85万t,46.19万t和29.35万t,分别占全省的18.96%,18.16 %,13.08%,21.19%和13.40%, 成为全省乃至黄淮海平原综合性的农业商品基地,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雄厚的基础。
3.2 工业经济基础弱,生产结构水平低
3.2.1 工业化水平低,处在中期初兴阶段。 工业化是经济现代化的必然过程和重要标志,工业化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徐连地带现代工业起步晚,发展慢,目前经济仍处在农业向工业的过渡阶段。1995年全带国内生产总值565.90亿元,其中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所占份额依次为28.34%,42.34%,29.32 %。从总体上看,工业化进程属于中期初兴阶段。
3.2.2 工业经济实力弱,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本地区位处我国沿海发达地带,但自身经济发展却较为落后。1995年,全带工业总产值851.65亿元,人均7034元,不仅低于全省人均17923元的数值, 而且也低于全国人均7587元的水平。
3.2.3 工业结构不尽合理,经济效益较差。长期以来, 本地带工业发展以能源、原材料和重工业为主。近十多年来,虽也发展了一些机电、轻纺工业,但加工层次、制造水平不高。目前主要工业部门有煤炭、盐、电力、建材、机械、化学、食品、纺织等。从工业产值构成上看,能源、原材料和初加工工业所占比重很大。在技术构成上,传统技术占有较大比例,高新技术含量低。这就使得工业部门虽较齐全,但缺乏高附加值的行业和产品,工业经济效益普遍不好。
3.2.4 工业部门、企业间关联度小,缺乏对外开拓能力。 产业分工体系一般分为3种基本形式:一种是以拳头产品为龙头的; 另一种是以核心企业为龙头的;还有一种是以集中市场为基地的。区域经济特别是工业发展离不开这三种分工体系。本地带目前工业生产分工体系总的来说还很不发达。突出表现在具有重大影响的龙头企业、拳头产品少,辐射能力低,影响范围小。在开放条件下,这一状况形成了与形势不相符合从而也不会有前途的较为封闭的生产体系,使得工业生产的对外开拓能力弱,市场竞争能力差。
3.2.5 工业布局不平衡,乡村工业发展滞缓。 本地带工业布局以徐州、连云港两城市及东陇海铁路沿线为最集中。1995年两市市区工业产值合计为354.35亿元,占全带工业总产值的41.61%。 从县(市)来看, 丰县、睢宁县、灌云县工业生产相当落后, 三县合计工业产值96.41亿元,占全带的11.32%,人均工业产值3014元,为全带平均水平的42.85%。
众所周知,江苏是全国乡村工业发展最发达的省份之一。但本地带情况却并非如此。乡村工业不仅起步晚,而且进展慢,规模小,至今还存在着不少工业空白村。1995年全带乡村工业产值合计485.25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56.98%,与全省平均61.71%的水平有相当差距,这也是造成本带工业发展落后于苏南、全省的重要原因之一。
4 加快徐连经济带建设的重要意义
4.1 继续深化沿海发展战略
徐连地带在国家对外开放和生产力布局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但自1984年我国开始实行沿海发展战略以来,地处沿海的环渤海、山东半岛、长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都取得了较大发展,而本带却仍然是“低谷”。所以,加快本经济带建设,对于深化沿海发展战略,扩大对外开放,缝合、填平我国沿海经济发展这一低谷,确保黄金海岸的连贯性和整体性,是至关重要的。
4.2 推动陇海兰新经济带建设和发展大陆桥经济
新亚欧大陆桥的开通,使徐连地带成为桥头堡地区,承担着国际集装箱及物资的海陆联运。随着外向开拓的不断发展,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对外贸易与合作的积极性会进一步高涨,迫切需要加强与徐连地带的联合协作。因此,加快本经济带建设将直接影响整个陇海兰新经济带和大陆桥经济的发展。
4.3 实现江苏省经济跨世纪再上新台阶
江苏经济要在90年代末及21世纪初实现新的飞跃,必须建立在全省各地区经济全面加速发展的基础之上,而绝不能象以往那样主要依靠部分地区的高速增长而获得。全省现已确立了长江、南通—连云港的沿海和徐州—连云港的东陇海铁路3条轴线的生产力布局框架结构, 并由此作出了外向开拓和经济发展沿长江、沿海岸带、沿东陇海铁路的“三沿推进”的战略部署。所以徐连地带的开发建设是关系到江苏全局的大问题,是江苏经济发展的后劲所在地之一。其一,可为全省经济发展进一步提供资源和市场条件;其二,在苏南传统工业布局已趋饱和的情况下,本带的产业倾斜、生产配置的回旋余地较大,可以接受这些产业的空间转移,推进和完善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其三,大陆桥的运营,将使江苏同国外、陇海兰新地带的联系更为紧密,从而赢得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充实的资源,在对外开放格局中,拓宽东西双向开放的渠道。总之,加快本经济带建设,将有力促进江苏未来经济再上新台阶而形成南北两翼齐飞的崭新的合理格局。
4.4 兴带富民
由于历史、政策、人才、机遇等诸多原因,造成长期以来徐连地带经济发展较省内沪宁铁路沿线、长江沿岸地区缓慢落后,与其应有的目标地位极不相称。穷则思变,脱贫致富,是本带人民多年愿望。面对着全国“四沿”和全省“三沿”开发开放战略的实施,机遇降临,使得兴带富民的这一愿望变得十分强烈。同时,加快本经济带建设,也是生产力发展与布局的内在要求,可为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梯度扩散、推移”创造有利条件。
5 点轴开发理论与徐连经济带建设
5.1 “点—轴”系统模式
据有关学者研究指出,“点—轴”系统中的“点”是指各级中心地,亦即各级中心城镇,是各级区域的集聚点,也是带动各级区域发展的中心。“点—轴”系统中的“轴”是指在一定方向上联结若干不同级别的中心城镇而形成的相对密集的人口和产业带。由于轴线及其附近地区已经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并且还有较大的潜力,又可以称作“开发轴线”或发展轴线”。“点—轴”渐进式扩散模式,主要是指经济的空间移动是通过“点”对地区的作用或通过“扩散通道”(交通线等线状基础设施束)对经济发展重心采取小间距跳跃式的扩散来实现的。也就是说,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首先是出现于一些“点”或“极核”上,而不是各区域同时等量增长。在空间结构及其作用上,通常是由主导产业部门有效地吸引新技术,并与其它部门通过广泛而强烈的生产等联系集聚成“点”,再利用“集聚经济”优势,通过“极化效应”,而不断成长壮大。然后又通过“墨渍扩散”作用,由“点”到“面”(“增长极”到“区域”),再利用“增长点”对周围亚区域或次结点的经济产生“辐射、扩散、推动”作用,联“点”集“带”结“网”成“面”,进一步发展提高。
5.2 本经济带建设的点—轴选择及布局
5.2.1 点—轴系统的确定。在空间形态上, 徐连地带呈现为东西长、南北窄,陇海铁路东西横贯中部,属于铁路干线沿线发展轴类型。如前所述,在宏观经济格局中,本地区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带的“低谷”,因此,在“点—轴”系统概念中,首先表现为“亚地区”特点。但在淮海经济区仍至陇海兰新经济带中,它却又是“核心区”,因而同时具有“发展轴”特征。正是这种空间结构上的“二重性”,带来了其作用上的“二传手”地位。
在本经济带内,存在着各级“点”和“扩散通道”。一级点,是徐州、连云港两中心城市;二级点,主要是邳州、新沂两小城市;其它众多县城、集镇则属三、四级点性质。一级扩散通道,除陇海铁路主体外,还有与之近似平行的徐海公路、310国道以及通讯线、 电力线等线状基础设施;二级扩散通道,主要是与一级扩散通道交叉连接、大体呈南北走向的交通线,如237—238—239省道、京沪铁路、104国道、京杭运河、233—234省道、新淮铁路、205国道、204国道、同三公路、宁连公路、海岸线等;三、四级扩散通道则主要依托分布广泛的县、乡公路。
5.2.2 点—轴布局的重点。 从“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以及徐连经济带发展现状来分析,本带处于社会经济“点—轴”系统形成发展的第二阶段:即点、轴同时开始形成,区域局部开始有组织状态,区域资源开发和经济进入动态增长时期。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中心城市实力较弱,合理的城镇体系尚未形成;二是扩散通道能力有限,设施间缺乏有机结合;三是未能形成产业分工体系,缺乏经济增长动力。为此,今后要采取以强化点、轴开发为主的生产力布局,形成“合理确定主导产业,优先培育增长极核,集中建设中心城市和发展主轴,逐步完善空间结构”的点—轴开发布局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