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庄子与惠施 “天地 一体 ”观的区别
□赵 田
在《庄子·天下篇》中,关于惠施的“道”,可以一言以概之:“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庄子也有类似的言论,《齐物论》一篇中有“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若单从字面意思上来看,似乎庄子与惠施都秉持“万物一体”的物我观,所不同之处只在于惠施在此处强调了“泛爱万物”,那么庄子对于万物,是否也有这种“泛爱”的情感呢?庄子与惠施所言的“天地一体”的内涵是否一致呢?以《〈庄子·天下篇〉注疏四种》(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一书为参考,顾实、高亨、钱基博、马叙伦四位学者对此的注释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二者并无差别,一是二者差在“泛爱”。
一 、 《〈庄子 ·天下篇 〉注疏四种 》一书中的观点
钱基博认为这是“道家者言之究竟义”。老庄对此都有过相关表述,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此老子之言“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秋水》:“以道观之,何贵何贱?……万物一齐,孰短孰长!”此庄子之言“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可见钱基博并不认为老庄与惠施的观点是有所差别的。高亨对惠施“泛爱万物,天地一体”的解释是从完全不同的角度出发的:“古持有天圆地方之说,或曰:“惠施持天地俱圆之说。以为天如圆盂,而覆于上,地如圆磨,而承于下。天之周涯,地之周垠,本相接连,而成一体,故曰‘天地一体’。或曰:“惠施认为天地为鸡卵,天如鸡卵之白,地如鸡卵之黄,本自成一体,故曰‘天地一体’。”这种解释是基于惠施看待万物的独特方式而作出的,但并未与老庄的相关论述作出比较。马叙伦在这里所采取的是章炳麟和胡适两位学者的注解。章炳麟:“大同而与小同异,此物之所有。万物毕同毕异,此物之所无,皆大同也。故天地一体。一体,故泛爱万物也。惠施之言,无时、无方、无形、无碍。万物几几皆如矣。”胡适:“上说九事,都可证明天地一体之根本观念。以宇宙是一体,故欲泛爱万物。”(张丰乾:《〈庄子·天下篇〉注疏四种》,华夏出版社2009年,第305页)从以上三位学者的解释中可以看出,他们皆认为惠施“泛爱万物,天地一体”的观点和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并无差别。
但顾实认为,“泛爱”正是庄子与惠施的不同之处所在。惠施泛爱太过,这一点不可不察。对此,顾实所做的解释如下:“此同心物之异,而为历物之意之结论也。”这是说“泛爱万物,天地一体”这句话是对惠施“历物十事”中前九个命题的总结,是“合同异”之后得出来的结论。在《庄子》一书中,相类似的言论还有不少。《秋水篇》曰:“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这是说人只是物中一物,并无任何优越之处。《达生篇》曰:“凡有貌象声色者,皆物也。”《则阳篇》曰:“天地者,形之大也。”即便是天地,也是物中一物,只是大小上有所差别罢了。《齐物论篇》亦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接下来,顾实先生以《庄子》一书中的特定篇目为例,说明道家不尚泛爱。例如《天道篇》老子曰:“夫兼爱不亦迂乎?无私焉,乃私也。”《在宥篇》曰:“有土者有大物也。有大物者不可以物物,而不物,故能物物。”顾实先生认为惠施所言的“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与庄周“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涉及到的,是“泛爱”的问题。惠施“泛爱”太多,而庄周并不尚“泛爱”。这不免涉及到二人的“天地一体”观内涵是否一致的问题。
二 、惠施 :泛爱万物 ,天地一体也
从《庄子·天下》中所载的“历物十事”可以看出,惠施擅长逻辑分析,注重对事物名相的辨析。其“合同异”命题就是惠施论证“天地一体”的证明:“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按照惠施的看法,同异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为“小同异”一种为“大同异”。“小同异”是从世俗或常识的角度而言的,是说具体的事物之间存在异同之处。此物与彼物,或同或异;“大同异”是说万物毕同毕异。从天地一体来看,万物只是一物,这就是“毕同”,从万物的差别来看,万物各是一物,这就是“毕异”,“毕同”“毕异”意为万物既莫不相同又莫不相异,这就是“大同异”。从惠施“大同异”的观点来看,他是从万物之名上取消了万物之间的同异之别,因此,事物之间的彼此之分都是相对的,所以“天地一体”也就顺理成章了。
黄浩认为对马克思共产主义的理解存在着价值理性和科学理性两种模式和两个重要维度,其中价值理性是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形成的逻辑起点,其核心内容在于对人的本质和价值的揭示;科学理性是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升华,其核心在于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过程。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本真内涵是两者的辩证统一。[11]
从此物看,对方为“彼”;然而从彼物自己一方看,它即是“此”。也就是说,万物之间并无绝对的彼此之分,在未落入对待的情况下,它们实际是“齐同”“齐一”的。人们之所以会认为万物之间存在种种差别,是因为人将自己的认知强加给了万物:“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秋水》)但如果人们要是从“道”或“全”的观点看问题,就可以获得“得其环中,以应无穷”的大智慧,从而不再为“小成”之见所困扰和烦恼。在《齐物论》中,庄子通过“齐是非”“齐同异”“齐物我”“齐生死”,最终达到了“齐万物为一”的境界,这个“一”就是一于“道”。既然万物为一,那么所谓的是非同异问题,当然就归于无形,被消解殆尽了。
三 、庄子 :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
张世贵认为,在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可以在立足我国乡村发展实践、综合分析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的基础上,借鉴他山之石,通过学习发达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经验,拓宽我国的乡村振兴之路。
那么“泛爱”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到目前为止,关于惠施“泛爱万物”命题的理解存在以下五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该命题具有伦理性质,并且源于墨家的兼爱,如胡适等;第二种:该命题具有伦理性质,但并非源自墨家的兼爱,而是源自黄老,如郭沫若等;第三种:该命题不具有伦理性质,“爱”字只能作 “爱好”、“喜欢”解;第四种:冯友兰认为该命题没有实际意义,可能只是用来加强 “天地一体”的语气;第五种:该命题在惠施那里确实具有伦理性质,但泛爱是不可能做到的。在惠施这里,“泛爱”只是果,而“天地一体”才是因。惠施通过辨析名理,要达到的,并不是“泛爱万物”,而是“天地一体”。
除此之外,庄子从生成论的角度说明了“天地一体”何以可能。在《知北游》中有言:“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这是从生成论上肯定了万物皆为一气流行而生,为“万物与我为一”提供了质料保证。
《齐物论》:“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四 、二者的区别
从两人论证“天地一体”的思路和方法来看,惠施“泛爱万物,天地一体”的结论是从前面九个命题中得出来的,一言以蔽之,就是“合同异”,万事万物毕同毕异,并无绝对意义上的差别,因此可以说“天地一体”。既然“天地一体”,“泛爱万物”也就顺理成章了。这是从对事物名理上无止境的辨析中得出来的,是通过自身的雄辩之才将万物化为一体,至于“泛爱”,则是在“天地一体”的基础上顺势衍化出来的。与惠施不同,庄子是从万物的生成方式上来表述“齐物论”的。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是将主体与客体化为一体,取消了主客对立,主客二分。这与惠施通过雄辩之才齐同万物是截然不同的。庄子所说的 “万物”,并不需要“我”这个主体去对其进行理论上的探究分析,也就是说,万物无须落入人的对待中来获得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我”与天地万物是齐等共处的,而不是外在于它们而存在。从对待万物的方式来看,在惠施那里,是通过自身的雄辩之才来消弭万物之间的差异性,也就是“合同异”;而在庄子心中,则是要取消主体的偏执与成心,完全从“道”的立场出发,也就是“以道观物”,在洞察万物表面的性质是有差别的前提之下回归到物质的本性,自始至终所秉承的就是这种天地万物一体的“齐物”状态,这正与惠施的“天地一体”的理论殊途同归。 只不过,庄子建立了完整的思想体系,通过“虚静”“坐忘”“吾丧我”等方法,不仅消除物与物之间的界限,也消除了物我之间的界限,从而得到精神的“绝对自由”。而惠施虽然通过论证达到了“天地一体”,却没有将之与自身实践相结合,反而为外物所累,困于名实。 因此也有学者指出,惠施之“合同异”只是在“名”的层次上而言,非实际事物之间差异的同异之“实”。 而庄子所“齐”的不仅仅是“名”,更是齐万物之“实”。(参见赵炎峰:《论庄子与惠施哲学思想的差异》,载《中州学刊》2011年第3期)由此可见,惠施落脚于“物”,庄子落脚于“道”。庄子说:“道无终始,物有死生”。这就表明,惠子聚焦的“物”不及庄子秉承之“道”,因“物”有死生,而“道”则永存,“道”是本,“物”是末。 因此,庄子说“外物不可必”,评价惠施“弱于德,强于物”,“逐万物而不反”,是舍本逐末,误入歧途。
不仅是论证的方法和对待万物的态度有所差别,二者所持的心境也是不一样的,“泛爱万物,天地一体”所表现出来的,是惠施对于万物之名的辨析之才,而《齐物论》中“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所体现出来的,则是庄子物我两忘,“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天下篇》)的悟道境界。一个累于物,一个是脱于物,一个是究极物理,一个是超然物外。虽然两人都讲“天地一体”,甚至惠施还提出了“泛爱万物”的说法,但是两人的物我观所体现出来的,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心境。
黑龙江省冰雪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冰雪旅游文化和冰雪旅游资源的融合不够深入,没有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良好发展态势。这就要求科学合进地规划:首先,对冰雪文化进行宣扬,通过冰雪节、冰雕节、冰雪摄影等艺术活动对冰雪文化进行宣扬,让广大群众增强对冰雪旅游文化的认同感;其次,结合黑龙江省的发展历史和地方特色,推出一整套统一和谐的文化体系,使得冰雪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文化融合具有良好的形态;最后,政府做好顶层设计,引导黑龙江省冰雪旅游文化和冰雪旅游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形成以文化为依托,冰雪为表现的一种持续性特色冰雪产业。
(作者: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硕士研究生,邮编:71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