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牵动—美国构建新的亚洲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多维论文,亚洲论文,美国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1995年,美国的商品进口额为7708亿美元,欧洲联盟为7361亿美元(包括其内部贸易),日本为3359亿美元。这些数字大得惊人,但这三巨头的进口额加起来只占世界进口总额的47%,而亚洲10个主要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进口总额达到7484亿美元。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已成为全球商务活动的第四个中心。而且,它们的经济发展速度在世界上是最快的。
作为商品进口市场,按重要性排列,这10个主要国家和地区依次是韩国(进口额为1351亿美元)、中国(1320亿美元)、台湾(1038亿美元)、马来西亚(777亿美元)、新加坡(760亿美元)、泰国(691亿美元)、香港(537亿美元)、印度尼西亚(422亿美元)、印度(317亿美元)和菲律宾(271亿美元)。将这些数字同工业发达国家相比,韩国一国的进口额为法国的一半或为日本的40%。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最新统计数据,1990年到1995年之间,整个亚洲的进口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仅5年就增加了60%多。
该地区的出口增长速度相对缓慢,每年仅为7.5%。1995年这10个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商品进口比其出口多411亿美元。
主要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商品进口的增加部分很可能与欧盟和美国商品进口增加部分之和相当。
如何将成长的亚洲经济纳入美国的利益,这已成为美国构建亚洲战略的重点。美国作出这一战略转变的根本因素在于亚洲的崛起,即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增长,贸易地位不断上升,投资势头日趋强劲。随着越来越多的亚洲人跨入富裕的中产阶级行列,美国对亚洲直接投资目标已从原来的借助亚洲廉价劳动力市场建立出口基地转变为着力开拓当地的消费市场。服务业出口正在成为美国政府促进与亚洲的贸易和本国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尤其是美国已在亚洲打响了以科技优势换取市场优势的攻坚战,推行其高科技的国际贸易策略。
二、美国对亚洲贸易逆转
二战结束至80年代中期前,美国在亚洲地区政治上占有特殊地位,经济上也有重大利益和影响力。过去常说,美国感冒,亚洲发烧,这意味着亚洲贸易出口对美国的依赖太大。如1986年,台湾近50%的出口对象是美国,而韩国对美出口约40%,日本为39%,菲律宾占近36%,香港占31%以上,新加坡也占到了近25%。但是,仅仅10年,亚洲与美国的贸易已发生了逆转。亚洲出口贸易对美国的依赖在明显下降,而美国对亚洲的依赖却在增大。
1986年,美国吸纳了亚洲总出口额的34.1%,1990年降到26.3%,1995年再下降到24.8%。与此同时,1986年,亚洲在美国的出口贸易总额中占的比重为24.5%,现在已占1/3。美国与亚洲国家的双向贸易总额目前已达5112亿美元,约占美国全球商品贸易总额的37.7%,比美国与欧洲的贸易高出79%。在美国10大贸易伙伴中,亚洲就有5个国家和地区,即日本、中国、韩国、台湾省和新加坡。[①]
据美国的统计,现在有265万个就业机会依靠美国对亚洲的产品出口。美国经济越来越依赖于对外贸易,过去20年商品出口所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份额增长了一倍,从5.5%增至11.6%。出口增长的很大份额归功于对亚洲的贸易。克林顿多次强调“美国就业的一半以上要靠对外贸易,而贸易的40%又靠亚太地区。”美国希望通过亚太经济合作消除同日本、中国等国的贸易逆差,分享到一块大的“蛋糕”。10年间亚洲贸易形势大变,主要是因为随着亚洲经济实力的增长,地区内部的贸易更为活跃,而且,这种发展是由内部驱动的,从而减少了对外部的依赖。值得注意的是,亚洲的蓬勃发展不是日本带动的,日本的进口增长比较缓慢,1990年到1995年间每年只增加了6%,尽管相对于其出口增长(少得可怜,每次仅1%)来说已很快了。而香港、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及中国的进口增长速度显著,为每年12%。这造成的最主要的影响是在考虑将来外部需求时,已不再只注意工业化国家,就美国、欧盟和日本中的任何一方而言,通过向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出口而增加的需求远比通过向另两方出口增加的需求重要的多。
美国经济将会因充满活力的亚洲经济所提供的贸易和投资方面的机会而获得实惠。预计至2005年,发展中的东亚国家将在基础设施方面投资1.5万亿左右,这将给美国出售商品和劳务带来巨大机会。美国成立了一个评估对亚洲贸易政策的专门委员会,研究美国对太平洋地区的贸易和投资政策。目前的具体作法是对最有活力的经济给予特别的关照,或率领商业代表团到该地区拉合同。
三、从生产基地到消费市场
美国跨国公司在推行新的全球战略目标下,对亚洲直接投资的目标已从原先的借助廉价劳动力建立出口基地转变到大力开拓亚洲的消费市场。美国的高技术企业、大公司、大银行,正在进行跨越国内行业界限的重新组合和调整,在日本和德国的大企业还在艰难地探索新的出路时,他们已开始在全球范围,尤其在亚太地区推进海外投资。国际商用机器公司、英特尔公司、得克萨斯仪器公司、惠普公司以及新兴的计算机生产厂家,正在台湾、东南亚、印度和中国取得生产基地,力争在拥有巨大潜力的当地市场扩大销售。
美国著名跨国公司摩根公司常务董事杰克逊·泰指出,美国对亚洲的投资“目标已从生产转向消费市场”。为了适应这一变化,美国公司已经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亚洲地区投入巨额资金建立“消费网络”。以弗里托·莱公司为例,为了开发出适合泰国人口味的炸土豆片,该公司尝试了500多种风味,最后才选定了以带烧烤味的美国风味土豆片作为占领泰国市场的拳头产品。去年,该公司在泰国的销售额增加了两倍。又如,麦当劳公司在中国的经营亦取得了相当的成功。依靠当地人管理,在当地生产和推销,是许多美国公司开拓新兴国家和地区市场取得成功的重要手段。美国国际集团公司仅在中国上海地区就拥有5000名挨门挨户推销保险的销售队伍。花旗银行依靠一支600人的临时推销员队伍控制了泰国40%的信用卡市场。
1992年以后,日本、英国、德国和法国等国的对外投资额趋于减少,相反,美国的投资额却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重要的是,美国新的亚洲战略已发生了质的转变。美国的高技术企业、大公司在进入印度、中国及其他亚洲新兴增长地区的同时,正在努力争取“第一企业的优势”。得克萨斯仪器公司在台湾、新加坡、日本兴建的DRAM/DSP(多媒体用数字语言处理装置)生产线,年投资达8至20亿美元。
新投资战略的成功极大地推动了美国在亚洲的投资。美国在亚洲地区的直接投资急剧增加,1990年底为496.08亿美元,1994年底增至878.98亿美元,增幅高达77.2%,几乎为同期内美国在欧洲直接投资增幅39.8%的一倍。美国在亚洲地区的直接投资额占美国在国外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也由1990年底的11.5%增至1994年底的14.4%;而同期欧洲所占比重却由49.9%降至49%。目前美国在亚洲投资的收益率是同期在24个主要工业国的两倍。美国公司在开拓亚洲市场的同时,也带来了美国人的消费观,这就不可避免地与亚洲传统的消费观和价值观发生某种程度的抵触。因此,如何对待美国投资目标的转变带来的冲击,对亚洲国家是不可低估的挑战。
四、服务贸易新格局正在形成
服务业与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趋势。早在17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就认为,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在各产业之间进行再分配,劳动力先从第一产业即农业流向第二产业即工业中,再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即各种服务业转移,配第首先发现了这个趋势,因而称之为“配第法则”。包括亚洲在内的许多国家服务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美国的服务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1970年为42.9%,1980年增加到44.8%,1990超过50%,1992年以后其基本保持在53%左右[②],今年将达到60%。1990年美国与亚洲的服务贸易总额为669.08亿美元,占其对外服务贸易总额的29.5%。1994年上升为896.25亿美元,占其全球服务贸易总额的41%。[③]
目前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跨国公司和银行一方面在发达国家的信息、通信、传播、医疗、医药、化学和金融市场,进行着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的兼并和联合。另一方面在全球,尤其在亚洲采取进攻性与渗透性相结合的措施,撬开服务贸易的大门。银行在这次战略转变中的作用正日益增大。通过开发金融和资本市场,向这些国家渗透西方的金融管理方式。美国投资银行正在积极地以香港作为基地,努力创建中国和印度的金融市场,使之更现代化。以摩根为首的美国大银行已经深入中国的金融中枢,这些银行力争在1997年香港回归以后,取代英国银行在香港金融市场发挥主导作用。1994年,摩根银行在印度设立了互助基金,1995年1月又在马来西亚与当地资本合资创建了一家从事基金管理业务的金融证券公司。在印度尼西亚,1996年摩根银行与掌握该国政治和经济权力的苏哈托家族,出资设立金融和证券公司,直至对越南和缅甸的第三世界资本和金融市场进行投资。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与电信业的进步,世界服务贸易将日益发展和扩大。乌拉圭回合首次将世界贸易的规则扩展至服务业,达成了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三年前,美国推出了“国家出口战略”计划,特别强调以科技优势换取市场优势。近3年,以得克萨斯州奥斯汀市为代表的美国许多州的高科技产业基地生气勃勃。南至佛罗里达和奥斯汀,北至明尼阿波利斯,西至盐湖城,东至费城郊区,有近60万美国人在15个新兴发展地区从事高科技工作,数以千计的高科技企业正在利用当代最高水平的科技成果生产具有高度竞争力的新产品。美国政府现正大力支持,发展新材、电脑、半导体和生物技术,并特别重视增强中介机构网络,以便大规模、有效地促进经济及贸易增长。与此同时,美国的IBM、通用汽车、3M、西屋电气及通用动力等公司将在1997年以前完成信息资料的声、像、数据高速、双向传递,而且实现全球数据交换网络化。另外电报电话,得州仪器和波音飞机等著名的大公司已于两年前重组了内部班子,对公司的信息传递和利用系统进行了再设计。这样一来,使得美国公司处于非常有利的地位。美国在银行、保险、旅游、娱乐、信息、通讯、运输、能源、环保等行业,尤其在计算机软件,生物工程技术开发等服务贸易领域处于明显的优势,相比之下,大多数亚洲国家处于劣势,发展缓慢,面临着美国的强大攻势和激烈竞争。
五、对亚洲经济发展的冷思考
尽管在1995年2月发表的《东亚战略报告》中把美国最重要的对外经济政策的注意力放在了亚太地区。而且亚洲也正在改变原来那种一大群独自竞争的出口强国的形象,而且实行着开放和融为一体的“国家”集体,发展的速度也是人们在10年前无法预见的。但是,如何评价亚洲的崛起及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地位,应客观地进行分析。
1.美国的确比以往更重视亚洲,但并不等于美国战略利益的重心已经东移。美国现在已开始将重心移向亚洲。这里的“重心”指的是一段时期内美国对外工作的重点。至于美国的经济利益的重心是否东移,是很难用对亚洲的贸易额超过对欧洲的贸易额来说明,而应辨证地分析。目前美国对亚洲的贸易额比对欧洲的贸易额多出近40%,但美国对欧洲直接投资累计总额却比对亚洲直接投资累计总额多四倍多。1994年底,美国在亚洲的直接投资为878.98亿美元,同年美国在欧洲的直接投资达2504亿美元。[④]
2.亚洲的国家和地区本身存在着许多不利经济发展的因素。迄今为止,亚洲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当不平衡,且历史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人情、道德观念等千差万别,难以形成统一的制度化的区域经济组织。亚洲的区域经济合作有两个致命弱点,一是各国内部经济结构差异大、适应力差,亚洲贸易区内各国各地区贸易与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起来较困难;二是缺乏强有力的政治经济领导,除前述的原因外,由于历史的原因,亚洲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对日本均存有戒心,且缺乏政治上的信任感。
3.亚洲地区在基础设施、公共部门的作用相对有限,阻碍了进一步开放市场,因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致使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没有能进入市场。
4.对亚洲经济增长遏制作用最大的是农业部门,而不一定是对外收支赤字。因为农业部门如不能做到同步发展将会减少对其它产品和劳务的实际需求。
5.近年来,尽管亚洲地区内部贸易比重在不断提高,但相互贸易后,还有一大部分产品必须在域外销售,美国仍是亚洲地区的最大、最终销售市场。
6.亚洲地区在技术进口方面依赖美国的状况在短期内实难转变。
简言之,克林顿政府、华尔街以及“硅谷”联合推行的多维牵动,新的亚洲经济战略在对亚洲的经贸战中,将发挥主导作用。
注释:
①刘克:美国的亚洲贸易新战略,《兰州商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
②曹自强:美国服务贸易出口现状及战略,《国际贸易》1996年第3期。
③李俊:浅析美国的贸易逆差,《世界经济与政治》199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