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联合泪道置管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80例(80只患眼)慢性泪囊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行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观察组采用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联合泪道置管术治疗。术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相比,联合术式治疗慢性泪囊炎效果更佳,可明显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泪道置管术;慢性泪囊炎;疗效
【中图分类号】R77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5-0061-02
慢性泪囊炎在眼科临床上极为常见,患者常伴有流泪、流脓等表现,是眼球严重的潜在威胁[1]。临床以手术治疗最为有效、直接,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病症,包括泪道激光治疗术、泪道探通术、置管术等术式,但上述手术方法普遍存在操作复杂、损伤大、成功率低、不完全适用于所有患者等不足[2]。随着鼻内镜技术的成熟及广泛应用,也逐渐运用到眼科临床,治疗慢性泪囊炎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可有效弥补以往术式的不足[3]。本研究旨在探讨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联合泪道置管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4年6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80只患眼)慢性泪囊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经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男11例,女29例;年龄32~79岁,平均(55.21±3.97)岁;病程1~9年,平均(3.94±1.58)年;其中21例左眼,19例右眼。对照组男9例,女31例;年龄34~78岁,平均(55.76±4.16)岁;病程1~10年,平均(3.51±1.29)年;其中22例左眼,18例右眼。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行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行局麻,采用零度鼻内镜,于中鼻甲附着处上缘水平做弧形压迹,并沿着压迹切开鼻黏膜,至钩突中点处,使泪骨、颌骨额突暴露,利用咬骨钳将泪骨、颌骨额突部分咬除,暴露鼻泪管起始部,持续咬除至泪囊下半部暴露,之后利用泪点植入探针挑起泪囊,用钩突刀切一小口,采用生理盐水对泪道进行冲洗,检查无出血情况后,在泪囊切口周围放置膨胀海绵,并将眼药膏涂抹于膨胀海绵周围,包扎、术毕。观察组采用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联合泪道置管术治疗,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步骤与对照组一致,后在探针引导下在造孔处放置泪道再通管,由下泪小点处引出,于泪道再通管的后方处放置膨胀海绵,并于周围涂抹眼药膏,完成手术。术后两组患者均予以滴眼液,4次/d,术后5d取出膨胀海绵,术后1个月取出泪道再通管,每隔10d冲洗1次泪道,连续冲洗半年,两组患者均随访1年。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1)疗效标准:①采用鼻内镜检查泪囊造孔形成且宽大通畅,临床表现消失为显效;②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冲洗泪道通畅或加压后通畅为有效;③患者临床表现及各项体征均无明显变化为无效。显效例数与有效例数之和占总例数的百分比即为总有效率。(2)并发症包括鼻腔内干燥不适、眼部异物感、头晕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
2.2 并发症
术后观察组有2例患者出现眼部异物感,总发生率为5.00%(2/40);对照组2例患者出现鼻腔干燥不适,1例患者出现头晕,2例出现眼部异物感,总发生率为12.50%(5/40)。但发生情况较轻微,经过滴眼液滴眼、生理盐水冲洗等对症治疗均消失。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26,P>0.05)。
3.讨论
慢性泪囊炎为眼科临床上多发病,普通的药物干预或泪道冲洗等治疗方法均无法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还会出现眼内炎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对于泪囊炎患者来说意义重大[4]。目前临床手术治疗泪囊炎已形成多种术式,但各种术式的优缺点一直备受争议,缺乏高效、统一的手术治疗方案[5]。
传统的外路泪囊鼻腔吻合术手术成功率高,但操作复杂、术中出血量多、创伤大,且术后易留有瘢痕,疤痕体质不宜采用此术式;泪道内窥镜下激光泪道成形术对于骨性狭窄、阻塞较重的患者疗效突出,但激光会灼伤周围组织,而灼伤的部位易出现粘连,使泪道再次出现堵塞,预后不佳;鼻泪管逆行插管手术成功率低,且不能同时处理鼻腔内情况,取管后易发生再次堵塞[6-7]。本次研究中基于传统术式上,同时结合临床经验,对部分术式进行了改良。下鼻甲肥大、鼻息肉等鼻腔内疾病均会增加临床手术的难度,造成手术失败,但采用鼻内窥镜辅助,能够准确定位,及时处理,避免手术发生意外,另外还可避免患者面部留有疤痕[8]。通过本研究发现造孔后周围组织增生也可导致手术失败,对照组患者术中为置管,总有效率仅为72.50%,治疗无效的9例患者经过二次清理周围组织,使造瘘口重新开放,才达到治愈。而观察组术中行泪道置管,确保较好的上皮化,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5.00%,提示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联合泪道置管术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可见联合术式治疗安全性较高,临床效果好,可作为临床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主要方案。
综上所述,与单纯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相比,联合术式治疗慢性泪囊炎效果更佳,可明显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慧霞,高平,金伟.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观察[J].临床眼科杂志,2016,24(04):367-368.
[2]陈俊,舒苏凤.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开窗术13例的护理[J].浙江医学,2016,38(01):63-64.
[3]刘新泉,苏晶.“清毒排瘀”冲洗液在鼻腔泪囊吻合术术腔处理中的随机对照实验[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16,24(03):190-193.
[4]刘雪莲,杨天全,龙敏,等.筛窦前置的慢性泪囊炎行泪囊鼻腔造瘘术疗效观察[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6,16(01):40-41.
[5]李海龙,吴柳青,卜继普,等.泪道扩张引流管植入联合鼻腔泪囊造孔术与改良鼻腔泪囊吻合术的疗效对比[J].国际眼科杂志,2013,13(03):618-620.
[6]桂元蛟.外伤性泪囊炎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J].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13,35(12):943.
[7]刘伟,朱加贵,兰丽霞,等.改良鼻腔泪囊造孔术联合鼻泪支撑管置入术[J].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14,36(01):74-75.
[8]卜京丽,李宁,朱莉.鼻内窥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围手术期护理体会[J].中华全科医学,2015,13(10):1720-1722.
论文作者:刘勇智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9月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7
标签:鼻腔论文; 患者论文; 统计学论文; 鼻内窥镜论文; 并发症论文; 疗效论文; 术后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9月第2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