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县结核病防治所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800
【摘 要】目的:通过对60例肺结核患者的护理方法及具体护理效果的调查,分析其具体康复情况,总结出一套更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法并完善治疗措施。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诊治的肺结核患者60例进行临床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使用不同的护理方法进行疗效对比,并对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对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的观察和护理效果的分析,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有着十分明显的护理效果,康复效果更好。结论:心理护理干预在肺结核患者的临床应用中效果十分明显,患者康复情况良好,应鼓励大范围推行。
【关键词】肺结核患者;心理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中图分类号】R5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6-246-01
人们对健康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为了满足这样的需求,医学界也在不断地寻找着治疗各种疾病的新方法,希望能够用更加有效又安全的治疗方法帮助患者恢复健康。肺结核这种疾病有着传染性,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巨大的额影响,如何才能更有效的帮助肺结核患者恢复健康,还给他们一个正常的生活环境呢?下文主要介绍了心理护理干预在肺结核患者的护理过程中的应用情况,心理护理干预的护理方法能否帮助患者更快的恢复健康呢?接下来我们通过下文来了解一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肺部感染性疾病,近年来,我国肺结核发病率呈逐步上升趋势,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早期规律的地使用抗结核药物能有效地提高该病的治愈率。同时,因结核是传染性疾病,患者担心受到歧视,思想压力大,易产生自卑、忧郁、恐惧等心理,对病情康复不利,有必要在传统护理的同时施加心理干预。为了探讨心理干预对患者临床康复的影响,我院回顾性分析了60例肺结核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过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研究中的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我们选择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21月入住呼吸内科的肺结核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患者30例,男患者16例,女患者14例。年龄为10至76岁,平均年龄为38.3岁。其中一般症状如低热、咳粘痰患者21例,咯血患者9例;对照组患者30例,男患者19例,女患者11例。年龄为12至74岁,平均为37.4岁。其中一般症状如低热、咳粘痰患者17例,咯血患者1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情、治疗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 05),具有可比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方法
将所选取的患者按照上述的要求进行分组,接下来按照不同的分组实施不同的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具体如下:(1)病情观察。密切监测患者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以了解病情变化,数据存档,以便随时调整护理方案和后期统计。(2)规范用药。向患者宣传讲解结核病治疗原则、治疗方法、用药观察知识,以及止血药物作用和可能出现的副反应,增加患者对有关疾病知识和用药知识的了解。(3)卧位指导。在咯血期间,指导患者采取患侧卧位或者半卧位时头偏向一侧,以减少肺部压迫,避免病情突然恶化。(4)饮食护理。指导患者家属给予患者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如:牛奶、豆浆、鸡蛋、豆腐、鱼、肉、新鲜蔬菜、水果等,忌食或少食刺激性食物,如:辣椒、魔芋等。(5)作息指导。嘱患者咯血期间绝对卧床休息,待病情稳定后适当参加体力活动,如:散步、做操等,但要注意生活规律性,做到劳逸结合,增强机体的抵抗力,预防感染。实验组的具体护理方法是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具体如下:(1)护理人员对患者给予充分理解与尊重,尽可能满足其合理要求,消除其心理失落感。(2)护理人员以端庄的仪态、和霭可亲的态度与患者进行有效地沟通,告知肺结核并不是不治之症,坚持用药,积极配合治疗是可以治愈的。(3)鼓励家属多关心、鼓励患者,给予心理安慰,使患者感受到家庭和亲友的温暖,消除失落感,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1、3疗效评定标准
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发放调查表,内容包括患者对肺结核知识了解情况,有效咳痰、按时服药情况的评估,心理状态的评测及患者康复情况,并向患者及家属发放满意度调查表,实验组有效30份,对照组29份。统计调查数据,并对两组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并将得到的评估进行分级评定。
1、4统计学分析
我们采用标准的统计学处理方式对本次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将每项结果的百分比均标记出来,给读者更直观的数据。
2、结果
实验组患者实施了心理干预后,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另外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体数据如下所示。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比较:实验组患者对相关知识的了解良好为15例,一般为11例,差为4例,对照组良好为10例,一般为11例,差为9例;实验组患者的有效咳痰为良好21例,一般8例,差1例,对照组为良好15例,一般8例,差7例;实验组患者按时服用统计情况为良好27例,一般2例,差1例,对照组为良好24例,一般3例,差3例;实验组患者的心理状态统计情况良好为26例,一般为3例,差为一例,对照组患者良好为17例,一般为9例,差为4例;实验组患者的康复情况为良好27例,一般2例,差1例,对照组患者康复情况为良好21例,一般5例,差4例。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调查显示,实验组满意率为93.3%,对照组满意率为75.5%。
3、讨论
随着物质文化的需求逐步提高,人们更多地把注意力转移到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上,对医护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肺结核又是以变态反应为主的慢性传染病[3],患者除了躯体发生病理变化外,心理上也随之有一系列变化,加之结核病服药时间长,医药费负担增加,这些都影响着他们的心理状态。因此在护理工作中,及时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干预,使患者尽早改善和消除负面情绪,从而提高肺结核病的化疗效果,缩短疗程,促进肺结核病患者早日痊愈,有着重大的作用。结核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及药物疗效在一定程度上取决结核患者的免疫功能变化。因此,有必要加强对结核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综上所述,针对肺结核病患者住院期间的负面心理情绪,展开适合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是十分必要的,它既可以帮助患者从思想上消除顾虑,又可以改善护患之间的交流,使之更好的为患者服务,从而促进患者的早日,全面的康复,因此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周向伦. 50例肺结核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效果分析[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33).
[2] 罗春梅. 不同年龄肺结核患者的心理特征及护理[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08).
[3] 赵清婷. 心理护理干预对肺结核并糖尿病患者的影响[J]. 中国医药科学. 2013(13).
论文作者:陈玉霞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0
标签:患者论文; 肺结核论文; 心理论文; 实验组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两组论文; 效果论文; 《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