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混凝土作为土木工程建筑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材料,其质量直接影响土木工程建筑的施工质量。由此可见,在土木工程建筑中,确保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文章通过阐述混凝土结构内涵特征,分析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相关影响因素,对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的实践应用展开探讨,旨在为建筑工程中混凝体结构施工的有序开展研究适用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
1导言
伴随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对于近年来建筑领域而言,为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发展创造了有利契机,各式各样建筑材料不断推陈出新,使混凝土结构施工不论在工艺层面还是在设备层面均实现了创新,而全新的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推广,促使混凝土结构施工效率达到极大水平提升 。由此可见,对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开展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混凝土结构概述
2.1混凝土结构
作为现阶段建筑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结构形式,混凝土结构是将砂石、水泥、水等用作主要材料,并与其他相关辅助性材料开展结合制成的一种以混凝土为主的制作结构,主要包括的类型有素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等。在对混凝土结构开展浇筑过程中,要开展好对一系列因素的调节控制工作,如此方可确保混凝土结构的质量。
2.2混凝土结构特征
混凝土结构凭借其所具备一系列特征,使其在建筑工程中得到广泛推广。混凝土结构特征,主要包括:1)混凝土结构具备极强的可塑性,可结合建筑工程施工需求及工程设计借助模板塑造出各式各样的结构样式;2)混凝土结构与各式各样辅助材料开展结合,可有效提升结构的强度、抗震性等,同时混凝体结构在塑造期间经由反复的夯实、振捣,可获取良好的稳固性;3)混凝土结构制成材料以砂石、水泥等为主,为采集、运输提供了极大便利。
3混凝土结构在土木工程建筑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3.1混凝土自缩
混凝土作为一种混合型材料,其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较为明显。混凝土自缩就是这些因素的影响而在土木工程建筑中最常出现的一种现象。这些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水泥因素、外加剂因素、以及矿物掺和料因素。其中,水泥因素则主要是指水泥硬化。外加剂因素则主要是指混凝土结果在施工过程中,会应用减水剂以增加其流动速度,其中尤以干缩性减水剂对其影响更为严重。另外,矿物掺合料因素则主要是指在施工过程中,由于硅灰或者煤灰的加入进而影响了混凝土的自缩值。
3.2外界温度变化
在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除了受到水泥因素、外加剂因素、以及矿物掺合料因素等影响之外,还会受到温度的影响。外界温度无论是过高还是过低均会影响混凝土的温度应力。而温度应力将导致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其中温度越高,混凝土的温度应力越大,进而裂缝现象也随之越大。另外,混凝土结构的厚重程度也会影响混凝土的结构,进而影响外部约束力,从而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约束力主要表现为外部约束力和内部约束力两种。其中,尤以内部与数理影响最大。由此可见,控制温度和约束力的重要性。
4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
4.1结合固定原理,推行混凝土施工方案控制
一方面,应当对全面混凝土结构转变原因开展分析,并基于此对裂缝问题开展调节,确保各项技术性因素可于混凝土裂缝出现时建立良好的处理机制,进而促进全面混凝土结构施工方案可于固定原理前提下展开实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另一方面,还应当结合各项混凝土温度性能控制要求,对可能致使混凝土产生裂缝的各项开展分析,保证它们能够切实符合混凝土自缩期间水泥处理要求,同时确保各项混凝土处理技术在混凝土施工设计方案改进中得到科学有效的应用。另外,在开展混凝土施工结构控制期间,务必要将自缩性因素分析作为切入点,对各项混凝土裂缝问题处理因素开展有效分析,真正意义上保证所有混凝土材质可于基础性材料筛选上开展收缩性因素的控制,并基于此,促进混凝土资源的控制能够在浇筑技术应用期间实现结构处理有序的增强。
4.2科学控制混凝土的温度
为预防混凝土在土木工程建筑施工过程中出现裂缝现象,应科学合理控制混凝土的温度,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五点:第一,鉴于水泥水热化是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的一个主要原因。其中,主要是由于混凝土内外温差差异过大导致的。因此,降低这种差异,应减少水泥的用量。第二,提高混凝土搅拌技术,确保水泥热量获得释放;第三,选择适合的水泥,以降低水泥水热化释放的热量,如低热水泥等;第四,控制混凝土浇筑温度。例如,在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避免夏季施工等。最后,对混凝土结果实行强制降温,如在混凝土结构内部预先埋设水管等。
4.3合理调节水泥资源使用量
一方面,应当对混凝土结构控制期间水泥资源转变原因开展分析,确保各项水泥资源技术处理环节可符合热量释放需求。应当确保热量因素在接下来释放期间可达成混凝土技术性参数的转变,确保全面混凝土表面施工技术可于参数因素作用下形成影响性因素转变,进一步使得全面热量性因素难以在水泥热量出现转变情况下遭受温度应力的制约。另一方面,必须确保水泥资源控制期间所有热量因素可达全面的释放性处理,同时确保接下来热量可于混凝土资源处理期间实现充分凝聚,进而为水泥资源作为辅助性材料开展应用提供有效便利,确保后续施工中可在材料有效支持下达成内部热量的有效控制,逐步提升热量释放效率。另外,在对减水剂等混凝土外加剂开展技术处理时,应当充分结合混凝土后续搅拌过程中温度转变情况,对每一道混凝土浇筑流程开展研究,确保浇筑技术可在温度因素控制前提下实现建筑工程质量的提升,并将此作为提升建筑工程混凝土浇筑技术质量的重要前提。
4.4混凝土的运输与泵送
施工现场混凝土的运输一般都是通过搅拌运输车来完成的,运输所花费的时间将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数值,所以,必须保证运输距离以及运输时间的合理性,在进行运输工作之前,制定好详细的运输计划,严格按照计划开展工作避免运输到现场之后,由于时间过长而影响了混凝土的性能。在运输过程中要保持混凝土处于持续搅拌状态,保证结构上的均匀性,为了提高性能,还可以增加在施工现场进行的二次搅拌。综上所述,混凝土施工技术是建筑施工中的一类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要想保证工程的质量,就应该对混凝土施工技术与工艺进行严格把握,避免施工中由于操作不合理或者不同工序的协调不利而对工程的质量和工期产生影响。做好工程全过程的质量监管,使混凝土施工水平稳步提高。
4.5缩减混凝土内部约束力
一方面,应当将混凝土结构特征分析作为着手点,对各项温度应力因素开展分析,真正意义上确保各项温度应力因素可于混凝土使用期间实现约束力的增强。另一方,还应当将混凝土内部约束力分析作为着手点,对各项温度应力控制流程开展分析,确保接下来的温度应力处理环节可于控制流程的作用下实现蓄水法的可向应用,切实确保各项温度应力因素可于温度资源相对集中情况下开展技术性处理,促进各项应用控制流程可于蓄水法有效作用下开展约束力的有效控制。
结束语
综上所述,混凝土施工技术作为土木工程建筑施工中的关键技术,其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加大对混凝土结构在土木工程建筑中的施工技术研究,是具有重要作用的。鉴于此,相关人员务必要不断钻研研究、总结经验,提高对混凝土结构内涵特征的有效认识,强化对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相关影响因素的全面分析,切实推进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的科学合理应用,“结合固定原理,推行混凝土施工方案控制”、“合理调节水泥资源使用量”、“缩减混凝土内部约束力”等,积极促进建筑工程中混凝体结构施工的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王雪冰.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分析[J].门窗,2017,12(01):100-101.
[2]杨瑜,马浩然.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研究[J].江西建材,2016,(18):102-102.
[3]马在良,卢洪斌.对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19):252-252.
论文作者:张琦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20
标签:混凝土论文; 混凝土结构论文; 因素论文; 温度论文; 水泥论文; 土木工程论文; 约束力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