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虚无主义影响高校师生的现状、原因及对策_政治论文

历史虚无主义影响高校师生的现状、原因及对策_政治论文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高校师生的现状、原因和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虚无主义论文,思潮论文,师生论文,对策论文,现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11)11-0060-004

20世纪90年代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我国泛起、蔓延,对高校师生的思想也产生了影响。为此,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师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课题组,采用抽样问卷、座谈等方式,了解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10余所高校多学科、多专业、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和部分教师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及其主要观点的知晓度和认同度。本文拟根据调查结果,说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高校师生思想的现状,分析其原因,并提出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对策建议。

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高校师生思想的基本现状

根据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把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高校师生思想的基本现状概括如下:

1.高校师生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知晓度有限,但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我国蔓延已有一段时间,高校师生对于它有所了解认知,但程度是有限的。在调查中,自认为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学生人数比为15.7%,远低于“不大了解”和“不了解”的人数比60.7%,自认为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教师人数只占总受访教师数的五分之一。

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缺乏认知,并不意味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没有对高校师生产生影响。在调查中,只有2.3%的教师、4.5%的学生自认为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非常大”和“比较大”,55%的师生认为自己没有受到影响。在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主要观点的认同程度调查中,关于中国近现代以来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中国革命的必然性和历史作用、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解放和复兴的历史贡献等重要问题上,不认同历史虚无主义观点的人数基本上都达到50%,说明一半受访师生对中国近代国史、国情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对近代以来中国逐步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马克思主义指导和中国共产党领导有正确的认识。可是在上述大多数问题上,认同历史虚无主义观点的比例高于自评的受影响比例,同时还有相当比例的师生选择了“不确定”。这说明:其一,一些师生在不自觉中受到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引导,他们对此缺乏清醒的自我认识,其实际思想状况与他们的自我评价不耦合;其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和蔓延,致使一部分师生接受它的观点,或者对主流意识形态关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其三,高校师生普遍缺乏辨别、判断历史虚无主义观点的标尺,缺乏判断理论是非的引导。

2.一些高校师生受历史虚无主义观点影响呈现问题上的差异性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师生思想的影响,在不同问题上是有差异的。在关于近现代历史重大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上,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十分明显。而在涉及历史必然性等问题上这种影响相对较弱,绝大部分师生认同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必然性和革命的积极作用,不赞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观点的比例达到了80%。

3.高校学生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的程度高于高校教师

调查数据表明,在所有测试问题上,高校学生对于历史虚无主义观点的认同度都高于教师,说明学生相对于教师而言,更加倾向于历史虚无主义理论观点。这种差异的出现,主要是由于高校教师人生阅历相对丰富,思想相对成熟,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对中国社会发展道路选择的理解大多有较为稳定的看法。而大学生相对而言对社会的认识不够深刻全面,思想可塑性强,对新的理论观点、新的历史资料带有强烈的好奇心,且缺乏判断理论是非的能力,容易接受一些所谓的新观点。由此可见对大学生加强中国近现代历史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4.高校师生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认同与对新自由主义的认同呈正相关关系

理论界在研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中,曾提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与其他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彼此呼应,具有相通性的观点。[1](P209)本次调查结果证实了这一点。采用皮尔逊积差相关对高校师生关于历史虚无主义与新自由主义认同度得分的均值进行相关计算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认同程度与对新自由主义认同程度的相关系数r=0.573,教师的相关系数r=0.472,都大于0.01,表明认同历史虚无主义在很大程度上也会认同新自由主义,两者是正相关的关系。从根本上看,这种认同度上的相关性是由历史虚无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互通性决定的。这两种思潮具有相同的价值取向和政治立场,它们分别从历史维度和现实(经济)维度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其哲学基础都是唯心主义,其理论出发点都是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发展道路当作唯一的“人间正道”。可以说,本次调查从受众的角度证明了历史虚无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密切联系。

二、高校师生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的主要原因

高校师生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是由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自身特点、中国近现代历史教育中的偏颇、社会思想氛围比较复杂和社会现实的负面问题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

1.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借助学术活动、网络和文学影视作品传播,有很强的迷惑性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迷惑性。当前,我国内地尽管还没有一部公开的、系统地阐述历史虚无主义理论观点的书籍,但其各种观点,包括对唯物史观的否定、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新评说,却散见于专业研究成果、通俗历史读物、网络博客、文学影视作品和大学讲座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通过学术研究来表达核心观点,以“学术自由”掩饰真实的政治诉求,这使它在知识分子中得到一些拥趸;它利用符合大众心理和娱乐习惯的渠道、方式如互联网和文学影视作品向社会传播。在网络上,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用哗众取宠的观点吸引眼球,用似是而非的论证否定主流意识形态的观点、既有的历史结论,往往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也切合了人们猎奇求新的心理;在影视作品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或从人性的角度而不是从中华民族生存发展、中国革命客观要求的角度,来看待历史事件和人物,引导读者和观众得出“革命是不讲人性的”、“好人不好,坏人不坏”等结论;或以调侃的态度和戏说的方式展示近代以来中国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活动,把本来严肃的、沉重的、悲壮的史实转化为滑稽的、搞笑的、娱乐性的情节,这往往能使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在不自觉中接受它的信息引导。

2.社会思想领域去政治化倾向助长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社会思想日益多样化,党中央坚持强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但整个社会思想有一种去政治化倾向,容忍各种思想,包括一些与主流意识形态在基本观点和价值取向上根本对立的思想理论。在思想文化领域,固然要反对泛政治化,把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等同起来,动辄上纲上线,也要反对采用行政的、法律的手段和群众运动方式解决思想问题。但是,在纠正极“左”错误的时候,一些人走向了不问政治的极端,把一些有明显错误政治倾向的思想和言论转化为一般性的学术问题,放弃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对它们进行分析,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在高校,社会思想领域去政治化倾向会导致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缺失,政治理论学习走过场;重视教师科研成果的数量、级别和课题经费数额,不重视其研究的价值取向和政治立场;片面理解学术研究自由,认为学术研究与政治不相干,甚至将学术性与政治性对立起来。在去政治化的思想氛围下,高校师生一般不会抗拒社会思潮包括错误思潮在高校的传播。应该说,社会思想的政治化倾向在客观上为一些错误思想的生存和蔓延提供了空间。

3.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的种种现实问题,在客观上助长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力

我国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同时也在发展中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社会矛盾十分复杂,有时还以尖锐的方式表现出来。诸多社会问题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主张有较大的差距,又与高校师生的生活有密切联系。高校师生普遍有较强的政治参与意识和要求,非常关注社会问题,并且对解决这些问题抱有较高期望,有的还积极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但在我国现有国情条件下,各种社会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面对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差距、社会“应然”和“实然”之间的反差,一部分高校师生怀疑主流意识形态,怀疑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则以“反思历史”、“重写历史”为名,做翻案文章,论证近代以来中国人历史选择的错误,为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否定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提供历史依据。高校部分师生在质疑现实的思想状态下,不可避免地会认为它言之有理。

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的对策和建议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蔓延和影响是一项系统工程。根据其对高校师生思想影响程度和特点,笔者认为应从教学改革、校园文化建设、宣传和信息管理、理论研究等多方面努力,遏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进一步蔓延,帮助高校师生提高理论是非鉴别能力。

1.加强和改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

针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应在改革探索中增强实效性。

一是在教学中加强对唯物史观的教育。历史教育的目标不仅要使学习者形成对历史过程的认知和记忆,还要激发学习者的爱国情怀,培养民族认同感,并使学习者形成一定的历史观和分析认识能力。对大学生进行中国近现代史教育,教学目标不仅是要达到“两个了解”(了解国史、国情),“三个领会”(领会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共产党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和正确性),而且应该树立唯物主义历史观,具备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能用发展的、联系的方法客观而历史地分析、认识历史的和现实的问题。历史观在人们的历史认知和评价中具有指导意义。“有什么样的历史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对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褒贬,直接影响到对当今所发生的相关人物、现象和事件的价值判断。”[2]帮助大学生树立唯物史观,就是交给他们一个可以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长久武器,使大学生把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认识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解和对中国国情的具体的历史的分析之上,能够独立地、正确地辨析现在已经出现、将来可能出现的关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种种言说。

二是编写相关的教学参考书。教学参考书需要根据大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和学习能力,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方面做些努力,可增加一些史料分析、典型案例等。由于部分高校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师没有史学学科背景,相关知识和资料积累有限,在教学中难于游刃有余。因此,迫切需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有针对性地精选中国近现代史史料,编辑史料专集或者史料导引、目录,编写教学参考案例,供教师教学参考,也可用作学生课外阅读材料。

三是加强对任课教师的针对性培训。在培训中,不仅要继续加强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和教学方法的交流,而且要向教师介绍、评析历史学界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最新研究动态和成果,介绍各种社会思潮蔓延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各种思潮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主要表现、主要观点、传播方式和特点等,说明其危害,使任课教师做到心中有数。

四是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教学实践活动是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深化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我国高校分布在大中城市,这些城市有各种记录中国近现代社会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物场所和文字资料,它们能够使历史具体化、可视化,使学生感受历史的真实。可通过组织参观,查阅地方史志,进行情景教学,充分发挥历史革命文物的宣传教育作用和引导功能。

2.加强和改进校园文化建设,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师生思想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力建设校园文化是努力拓展新形式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作用,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其要求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形成正确的舆论氛围,以引领师生的思想。因此,要加强对校园内学术讲座、沙龙论坛的管理,保证其思想内容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加强对学生社团活动的领导和管理,引导社团活动避免或摆脱商业气息、搞怪“无厘头”风气的影响,保持内容和形式的积极向上;努力发挥校史校园的育人功能。无论是历经沧桑的百年高校,还是在社会主义时期建立的新高校,都记录着中国人民为求民族解放和民族振兴的奋斗过程,高校可注意发掘校史和校园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内涵,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爱校爱国教育;针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可向学生推荐正确反映近现代中国历史的书籍、影视作品,开展书评、影评活动、辩论赛、专家讲座等活动;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注意校园网络信息安全的监督与管理,减少错误思潮及其观点在校园网的蔓延,注意对网上学生错误言论的引导。

3.积极推出弘扬主旋律的文学、影视作品(专题片)和通俗读物

国家宣传管理部门要一如既往地加强对思想动态和社会舆情的跟踪调查,积极把握思想领域的新动态及其表现形式,特别是关注网络上错误思潮的表现形式。对于一些明显违反四项基本原则的信息应该及时删除,对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主要观点相对集中的网站和博客,可以聘请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定期对其中的信息进行检查甄别,在把握充分证据的前提下依法处理;广电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影视作品的审查。

同时,坚持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要组织优秀的创作人员、编导演人员,打造政治性与艺术性有机融合的力作精品,再现中国人民为探索民族复兴的艰苦奋斗历程,颂扬志士仁人(包括共产党员)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无私奉献、前赴后继的伟大精神和高尚人格;邀请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名师和优秀学者,通过多种方式包括录制专题电视片、在媒体上开辟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专家讲坛(专栏)、编辑出版中国近现代史通俗读物等,开展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通识教育,提高整个社会对近现代中国国情、国史的认识。

4.深化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理论研究,提升学术批评的水平

关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还有诸多理论问题需要研究探索,如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哲学基础、理论基础,我国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与国外历史虚无主义的关系,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与中国史学研究,历史虚无主义与历史观,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的社会基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与其他社会思潮的关系,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与我国历史教育,等等。研究这些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政治话语层面作价值批判,而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理研究,通过理论阐释、史料分析、实证研究、文本分析等,对历史虚无主义作全面的透视,对其进行科学批判,形成更多具有说服力、政治性和学术性统一的成果。这样的研究,不仅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者参与,而且需要历史学、哲学等学科的学者参与进来,形成理论研究的合力。

关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研究成果,还应该通过一定的渠道向社会传达,以使社会公众包括高校师生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主要观点和危害有基本认识,并接受理论研究成果的引导,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保持批判和拒绝的态度。

标签:;  ;  ;  ;  ;  ;  ;  ;  

历史虚无主义影响高校师生的现状、原因及对策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