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现状调查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观论文,当代大学生论文,道德论文,现状调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自1992年我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以来,大学生在道德价值观方面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应当如何看待、分析和评价这种变化,这是探索面向21世纪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在进行《儒家伦理与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体系的构建》“九五”哲学社会科学国家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对全国10多个省市,包括开放地区、次开放地区、后开放地区的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延边大学等在内的30 所高校进行了抽样调查。 调查共发放问卷2800 份, 回收2398份,回收率为85.6%;有效问卷2372份,有效率为98.9%。调查对象绝大多数为北京、上海、天津、大连等开放与次开放地区的大学生,同时考虑到文、理、工科及不同年级的适当比例,多数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及专科生所占比重较小。
二、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现状分析
1.在文化价值观上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的认同明显增强,对西方文化的兴趣有所减弱
20世纪90年代成为告别西方中心的时代。确乎可以1992年初北京大学成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编辑出版大型学术年刊《国学研究》并与有关单位协作制作电视系列片《中华文化讲座》与《中华文明之光》为标志,中国传统文化热在高等院校的校园中悄然兴起,并对大学生的文化价值观产生了很大影响,大学生对传统伦理道德的认同明显增强。例如,越来越多的学生表现出对《论语》等经典读物的浓厚兴趣,读过一部分《论语》等白话文译著的学生占73.4%;不少学生对学校开设的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讲座踊跃参加,并有53.8%的学生除必修“两课”外,还选修了1至4门包括传统文化在内的社会人文课程;与80年代的大学校园充满了批判传统道德的火药味不同,现在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与道德开始有了较为亲切的认同和辩证的看法。越来越多的学生意识到传统文化与道德虽然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但却是中华民族伟大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不仅在历史上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与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力量,而且在现在及未来仍有其强大的生命力。他们已开始认识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与传统文化和道德息息相关,许多传统的观念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渗透在人们的血液里,积淀在人们的深层心理结构中。如有50.9%的学生认为“自己身上具有不少传统美德”,“觉得自己身上有一些好传统”的占41.2%,两项相加达到92.1%。尽管这种感觉有对自我评价过高的可能性,但恰好证明大学生对传统美德的认同,他们以自己身上拥有传统美德而自豪。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诸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戒奢以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优良道德传统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很强的生命力”(35.9%)或“有些生命力”(50.9%),认为“没有生命力”的仅占13.1%。对“义重于利”这种以往被当作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的价值观念,认为“应该提倡”的占52.9%,“有现实意义”的为36.6%。有88.1%的学生认为“没有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根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不能建立起来”。在访谈中一些学生表示很想了解自己的老祖宗所创造的辉煌文化,并希望能借鉴祖先的智慧和经验,来帮助自己克服面临的困难。同时,大学生们也意识到传统的伦理观念对自己有消极影响。如12.4%的学生认为“官本位”的观念对自己有“很大影响”,62%的学生认为“有一些影响”,认为没有影响的仅占25.4%。在回答“今天的人们是否应该坚持传统的中国人的价值体系”这个有较大难度的问题时,有76.4%的学生认为应“依据时代精神加以创造性地转换”。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似乎是因为传统文化热掩盖了对西方文化的关注,现今的大学生正在消减对西方文化的浓厚兴趣。这具体表现为选学西方文化与评价西方思潮课程的学生人数在减少,有些学校这方面的选修课因选课的学生寥寥无几而停课。在回答“最近一两年来读过有关西方哲学与文化方面的书”并要求写出一两本书名的问题时,仅有35.3%的学生表示“读过”,仅有不到10%的学生能写出所读的书名,且有不少是属于小说和重复雷同的。
从调查问卷与个别访谈中我们感到,大学校园里的所谓中国传统文化热,只不过是指如今关心和愿意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学生开始多起来。事实上,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哲学、传统道德的了解仍比较肤浅,知之不多。如他们只知道孔子是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却不大知道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和王阳明是何人。在问及儒家经典中的名言警句的出处及正确含义时,多数学生回答不出来,对儒、释、道及其传统道德的基本精神知晓概略的学生就更少。尽管大学生“自我感觉”自己身上具有不少传统美德,但在他们的道德价值观中仍然十分缺乏自己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基本素养,道德价值观体系中仍然缺乏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内涵。因此,如何引导中国传统文化热,怎样推进在大学生中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和优良道德传统的教育,并正确对待和吸取西方文化的精华,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精神品格,仍是世纪转换中的教育者应当给予特别关切的重大课题。
2.在道德价值信仰上对社会终极关怀的目标期望淡漠,对自我发展的个人目标执著追求
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而最为震撼人心的则是价值体系的结构裂变。价值体系中的核心是道德价值的信仰问题,它包括对社会终极关怀的目标期望(亦即社会理想)和个人发展的目标追求(亦即个人理想)。由于受到父辈们对计划体制下脱离实际,缺乏经济基础而流于空泛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反思和检讨,大学生们既对唯书唯上的价值标准抱怀疑态度,又为眼前五光十色的价值观念而感到迷惘;对道德价值信仰的社会终极目标期望淡漠,而对自我发展的个人目标执著追求。在他们看来,在转型期的社会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追求和信仰的目标摆在首位的是“金钱”(40.9%),其次是“自我奋斗”(40%),然后是“科学”(33.8%),“权力”(22.9%);信仰“共产主义”的仅占6.9%,信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为17.5%。 当问及“对上述各项你最信仰什么”时,“自我奋斗”的百分比一下子跃向第一位,达到48.8%。“自我实现”已不是一般的口号,它成了大学生们符合逻辑的理想归宿,他们中有94.1%的学生同意“自我实现不等于个人主义”的评断。
由上述数据并不能简单化地得出当代大学生存在严重的信仰危机的结论。首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刚刚开始建立,社会各组成系统(如经济系统、政治系统、文化系统)的发展处在不平衡状态的情况下,市场经济在发挥调动社会成员劳动潜能的动力效应的同时,其负面效应也容易将人们引向功利与实惠,而对遥远将来的社会理想不加理会,这是原因的一个方面。其次,大学生对自我发展的注重,实际上与社会目标的发展有一致的方面,只不过他们不赞赏凭空描绘,而注重踏实地构筑。诚然,大学生对“自我实现”有程度深浅不同、多种多样的理解。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不少层次较高的学生赞成社会发展的模式应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关注社会的全面发展;一些高年级学生与研究生进一步认为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最终必然要求人的全面发展,以人的发展的全面性为衡量标准。反思以往的道德教育我们曾把“大公无私”、“无私奉献”等具有共产主义境界的道德理想作为现实道德的普遍要求和唯一标准,用理想取代现实,结果引起大学生对道德价值信仰的逆反心理,这不能不说是大学生在道德信仰上出现偏差的又一原因。当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切身感受到由经济所决定的社会存在是多元复杂的,在普遍性的意义上达到共产主义的道德要求尚缺乏经济基础,“应然”与“实然”还相距甚远时,就对这种道德宣传与教育产生隔膜。
但必须引起人们高度重视的是,涉世未深的学生们更易走向另一个极端。调查表明,有的否定“大公无私”、“无私奉献”的道德精神,认为“空谈无私奉献是没有意义的”占76.4%。在高等院校中,随着道德价值观念多元化被认为是现代社会合理性的重要标志后,一些人对我们倡导的共产主义道德有了极大的怀疑和动摇,他们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不屑一顾,认为是资本主义的翻版。这是导致当下道德理想信念和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成效不大的又一重要原因。
3.在道德价值观的认知水平上明显提高,但自身的道德行为水平仍然偏低
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的认知水平,着重体现在对金钱、能力、人格、道德的社会作用和对自己的重要性的认识上。尽管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认为“当前社会上金钱拜物教的现象十分普遍”,表示“同意”(33.8%)与“较为同意”(43.2%)的达到77%,但绝大多数学生并不赞成“有钱能使鬼推磨”的观点(见表1)。 对“中国社会只要有了权就有了一切”的说法,多数学生表示不赞成(见表2)。 在官僚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上,多数学生看到了传统道德观念中的糟粕仍顽固地在社会各层面阻碍现代化事业的进程(见表3)。
表1 对"有钱能使鬼推磨"这句话的看法
问题答案 人 数
百分比
有道理 202 8.5%
你认为"有钱能使鬼
没道理
79 3.3%
推磨"这句话…… 有一定道理,但这种价值观不对 70229.6%
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生活的阴暗面97441.1%
它具有普通的现实意义 17 7.5%
表2 对"在中国社会只要有了权就有了一切"这句话的看法
问题 答案 人数百分比
完全正确 256 10.8%
有一定道理
92639%
你认为这句话对不对:"在中国未必如此 691 29.1%
社会只要有了权就有了一切."正在改变 213
8.9%
不正确,已有了很大改变242 10.2%
表3 对中国目前的官僚主义与传统的文化观念的关系问题的看法
问题答案
人数 百分比
同意
75331.7%
中国目前的官僚主义与传统的 较为同意
99141.8%
文化观念有密切关系 不同意 35414.9%
较为不同意 167
7%
表4 对现在干部的升迁与选拔问题的看法
问题 答案
人数 百分比
纯粹靠关系和靠山 215 9.1%
德才为主,关系为辅 61325.8%
您认为现在干部的升迁与选拔 关系为主,德才为辅 85836.2%
(可选两项)…… 一半靠关系,一半靠德才 99341.9%
完全凭德才 75 3.2%
靠关系和金钱 50321.2%
许多学生在看待和分析事物时能将现状与今后的发展趋势区分清楚。比如,他们认为权力、靠山、关系“在现在的干部升迁与选拔”中起较大作用(见表4),但认为今后社会的发展方向是“能力本位”(31 .2%),比认为今后社会是“金钱本位”(26.1%)和“权力本位”(23.7%)要高出5—8个百分点;认为“由金钱社会向能力社会过度”的为27.4%,比认为“由权力社会向金钱社会转变”的17.5%高出近10个百分点。与之相应,大学生认为当今社会最吃得开的人是“有本事的人”(42.6%),要比“有钱的人”(36.6%)和“有权的人”(35.3%)分别高出6至7个百分点。当代大学生已经认识到能力本位是市场经济的内在本质要求,意识到权力本位与金钱本位的价值观是阻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一种深层障碍,期望逐步消除官本位的人事制度,实行“德为前提,能为本位”的组织人事制度。绝大多数学生“同意”或“比较同意”将自己“个人的价值目标定在智能本位与崇尚德性修养的统一”上(见表5)。
表5
对大学生个人价值目标"应当是智能本位与崇尚德性修养的统一"的看法
问题 答案 人数百分比
同意 1360 57.3%
大学生的个人目标应当是智能比较同意
717 30.2%
本位与崇尚德性修养的统一 比较不同意 65
2.1%
不同意 62
2.6%
他们中的大多数不赞成日常生活应“跟着感觉走,追求玩的就是心跳的刺激”(63%),表示“赞成”的仅为2.9%,“有些赞成”的11 .4%。在回答“你有没有想过要做一个人格高尚的人”的问题时,65.6%的学生表示“有”,10.5%的学生表示“十分迫切”,14%的学生表示“有一点但并不迫切”,3项相加达81.5%。然而在现实生活中, 大学生日常的道德行为水平远没有他们的道德认知水平那样高。这主要表现为一些学生为了获得金钱而荒废学业,有的甚至丧失人格;有的学生视权力为谋取利益的媒介,所尽的一点义务只是为了换取对个人今后更大的实惠;不少学生在道理上赞成“见义勇为”和“拾金不昧”,但在实际行为中却做不到;更多的学生赞同德育与智育应协调发展,但在学习生活的实践中却片面追求智能的发展,忽略道德人格的修养;有些学生考试作弊、生活懒散,在社会上甚至不遵守公共道德,行为粗俗,将调侃、庸俗当作美;在与他人关系上能分清他人的是非对错却分不清自己的是非对错,只要求别人尊重自己,不懂得如何去尊重他人……。可见,如何使大学生在道德认知水平与道德行为上相统一,是今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一个新课题。
4.在道德的责任意识方面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认同偏低,道德的个性化、民主化要求继续增高
当代大学生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认识仍存在不小的偏差,主要反映在道德责任意识与义务观念相对薄弱,而个性化、民主化要求继续增高。在这一问题上大学生对自身的评价比较客观,认为“大学生的权利义务观念很强”的占5.6%,“较强”的为25.9%,“不够强”的为38.4%,“不强”的9.4%,“很差,只知道享受权利不知尽义务”的11.5 %,后3项相加达59.3%。务实的当代大学生更相信社会这本教科书, 他们认为其他社会成员的责任意识似乎要比他们更低。大学生认为,他们所认识的人在处理与他人关系时“先人后己”的仅占14.3%,“先己后人”的略多为23.3%,绝大多数是“利己但不损人”(54.2%),“只要利己不顾他人”的也是少数(5.4%)。 他们对自己个人在这方面的评价略高:“先己后人尽量兼顾”的37%,“利己但不损人”的33.6%,“只要利己不顾他人”的仅为0.7%, 而“先人后己助人为乐”的为27.9%。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大多数大学生崇尚和追求“敢于竞争、敢于冒险、善于抓住机遇、尽力争取成功”的人格类型(62.8%);认为“人的一生照自己的想法生活过、奋斗过、追求过,不计较得失的人生”才不算白过(62.9%)。
如何看待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薄弱,个性化、民主化要求强烈的现象?从社会经济原因上看,市场经济中的人们更乐意从个人利益的视角来观察集体与个人的价值所在,更注重从满足个人利益需求的角度来考察集体的价值意义,因而他们对形成于“一大二公三集中”的计划体制下的“集体主义”表示怀疑,认为那是绝对排斥个人利益的抽象的集体主义。从外来文化的影响角度看,不少学生尽管不了解个人主义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却比较欣赏西方的政治民主、个人权利、个性自由,欣赏当代伦理学所关注的利益、平等、公正、正义。从对生活实践的经验层面角度来分析,他们反对缺乏公正机制前提的束缚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集体主义”,他们既反对以权谋私,多吃多占的人在那里冠冕堂皇地宣传集体主义原则,又反对束缚他们的身心自由的封建主义的家长制和扼杀个性的所谓“集体主义”。看来社会风气,社会上不公平现象对大学生的影响力正程度不同地抵消着学校的德育成效。尽管几乎每名大学生不无例外地都要接受“两课”的教育,却仍有25.5%的学生赞成“人的本质是自私”的观点;对“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表示理解的仅占26.7%。这与他们看待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看法有“相应”的一面:28.1%的学生认为社会上人与人的关系“就是相互利用”,9.8 %的学生认为“人与人就是相互竞争不择手段”,9.2%的学生认为“他人就是地狱”, “人与人是狼的关系”。当然绝大多数学生认为“人与人应当平等、互助、善意批评”(67.3%)。
由上述数据和分析可见,当代大学生在集体主义价值观方面正面临传统道德价值观的裂变,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他们正面对西方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传统价值观的冲突、整合的新矛盾。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对新的生存环境与自身的人生取向感到困惑,一部分人已开始走出困惑,迈向成熟,多数人(73.3%)对“现在的青年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怎样做人”的观点表示赞同。
三、结论与启示
1.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变化,实质上在一定程度上昭示着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昭示着中华民族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民族精神上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它从一个侧面印证着这些年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较大成绩,学校教育尤其是德育在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道德价值观教育方面取得较大成效。那种认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只是在做虚功,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是失败的,“两课”教学可有可无,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问题成堆、不可救药的论调是主观臆断、缺乏事实根据的。这种看法的错误在于思想方法上的一点论和形而上学。
2.大学生在道德价值观上存在的问题,从本质上说是在变革与转型过程中社会存在的折射与反映。研究大学生的教育问题要与解决社会问题结合起来系统研究,如随着廉政建设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就不断增强,党风与社会风气的进一步好转必将带来大学生思想道德风貌的进一步改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所存在的问题的严重性、尖锐性、迫切性,看不到这种消极面和严重性,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问题上就会走偏方向、贻误大事。
3.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两课”教师必须深入学习和理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内涵,尽可能多地使自己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的进步文化,不仅能用唯物辩证法来看待分析社会现象,而且注意在社会生活中努力使自己做好一个“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懂得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怎样来创造社会主义的新型文化,懂得在面向21世纪的未来社会中如何去做一个真正的“人”。
4.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社会转型的新社会环境中,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途径都必须加以变革。现代道德教育必须研究社会生活这本大教科书,绝不能忽视社会生活的感染力,必须研究社会教育目标与个体信念之间的契合点与合理张力,必须建立适应新体制的道德教育的有效机制,增强道德教育的感染力与渗透性。
标签:大学论文; 大学生论文; 文化价值观论文; 个人价值观论文; 社会价值观论文; 价值观论文; 道德论文; 大学生现状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社会现状论文; 经济论文; 金钱论文; 共产主义论文; 权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