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_阿姆斯特丹论文

文化产业: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驱动力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文化产业论文,城市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能够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增强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为新兴创意阶层搭建平台,促进整个城市的社会融合和文化融入。近年来,国内外专家们就文化产业的城市经济影响研究开展了很多课题,从国外来看,有代表性的概念主要是以下三个,一是Florida(2000)的观点,即在全球化经济中,城市的竞争力主要由创意阶层的社会技能决定。二是Landry(2001)的观点,即文化能够重建当地的社会发展过程,当然,一个有活力的、灵活的、动态的、有创新精神的社会也需要文化的帮助。三是Scott(2001)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将文化比作了城市产品,该类产品是城市产业的一部分,主要起到城市复兴和帮助城市参与全球竞争、提升城市形象的功能。

以上三个观点都认为文化和城市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由于文化生产和消费过程的复杂性以及参与个体的多变性导致这些观点仅限于学术概念的定义,并未涉及政策对策方面的研究。2006年由意大利区域经济学专家Antonio Russo和Jan van der Borg提出的“文化导向型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①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该模式在分析城市发展遇到的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整合城市经济学领域内的最佳实践案例和理论知识而提出,目的就是为了解决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城市对策问题。

一、文化产业对城市经济的影响分析

Van den Berg(1987)指出,城市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它兴盛、停滞、衰退,这些都是公众、公司、旅游者、投资者四大城市活动主体相互运作的结果。随着城市的经济基础从生产型向知识集中型发展,城市的定位需要再次改变,需要重点关注如何通过知识集中型的城市服务产品来吸引更多的投资和经济行为。

文化产业当之无愧将在这个变革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文化产品代表了当地独特的“地方色彩”,通过曲目、展品、沟通交流方式的选择,就算是音乐会和展览等全球文化产品都能反映出主办地的文化特色。因此,城市文化项目②建设是城市确定国际竞争地位的重要举措之一,城市文化形象是城市活动者吸引更多人力物力资本的主要手段。同时,文化产业中的创意文化产业,为工商业产品添加新的文化象征元素。文化也是城市旅游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而且,文化产业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当传统工业受到重创或停滞发展时,文化工作的非常规性和灵活性能够使城市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传统产业经济危机带来的压力。总之,文化产业能够给城市带来潜在的巨大发展力。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文化是创建以生活质量、愉悦、创意和和谐为基础的新城市的一大驱动力,城市需要对文化项目和文化产业进行投资,如保护文化遗产、鼓励文化产品生产、创办艺术节、建设文化基础设施、支持文化艺术教育等。

欧洲对文化产业的重视晚于美国,但早于我国。1998年欧盟委员会的报告中首次将文化产业看成是欧洲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驱动力。1998年后,欧洲文化产业一直呈现上升的发展态势。1999年,欧洲文化产业从业人数占到了总就业人数的2%,如果将创意产业纳入文化产业当中的话,2005年的数据为4.69%。西班牙1987年至1994年文化产业就业人数上升了24个百分点,法国1982年至1990年上升了37个百分点,英国1981年至1991年上升了34个百分点,德国1980年至1994、年上升了23个百分点(Paolo Russo,2006)。欧盟就业与社会事务部统计数据(2001)显示,1995年至1999年欧盟15国娱乐、文化和体育事业的从业人员年增长率为3.8%。某地区的文化发展越好,该地区人口密度就越大(MKW GmbH,2001)。在欧洲,文化项目能够使城市的空间组织结构受益,缓解城市中心区或传统旅游集中地的旅游压力,为城市郊区及周边地带提供发展机遇(如法国巴黎的La Villette项目,奥地利维也纳的Gasometer项目和西班牙巴塞罗那的2004论坛项目)。同时,欧洲的文化项目在促进城市旧城区的改造、文化遗产的复兴、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修旧如旧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如法国巴黎的Centre Pompidou,荷兰鹿特丹的Schowburgplein,西班牙巴塞罗那的MACBA)。

二、文化导向型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介绍

2006年意大利区域经济学专家Antonio Russo和Jan van der Borg提出的“文化导向型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从文化产业对城市可持续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出发,为城市发展提出了具体的文化导向型发展模式。该模式最大特点是“动态”二字,即第一,该模式以文化生产领域内的动态变化、文化的经济影响和社会—环境影响为基础而设计;第二,该模式重点关注的是文化对城市三种经济影响之间的动态联系;第三,该模式随着社会人口发展程度、空间建筑结构、文化特征等变化而自我调整。该模式的具体内容为“三影响、三形式、四步骤”。

(一)文化产业对城市经济环境的整体影响的三方面

该模式首先将文化产业对城市经济环境的整体影响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直接经济影响。

文化产业自身带来就业机会和创造价值,文化产业就业者自身消费能给城市带来经济收益。

(2)间接经济影响。

影响了城市的生活质量和整体形象,为城市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商业企业、居住者及旅游者,这些个体给城市带来的收益可以看作城市文化对城市的间接经济影响。

(3)虚化影响/创意影响。

优化城市的生产网络(生产的产品、生产过程、组织模式等),不仅如此,还为城市培育创意阶层,为城市带来文化、社会、教育的新发展,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文化产业被开发的三种形式

该模式认为文化产业可以以三种形式被开发。

(1)实体产业:关注在经济生产和消费集群中的文化产品的开发。

(2)投入产业:成为其他经济领域的产品投入,甚至是综合城市产品投入。

(3)结构元素产业:作为城市综合发展的结构元素,即被开发是为了城市别的领域如环境、社会等的进一步发展。

(三)该模式的四大步骤

这一部分是该理论模式的核心,该模式的提出者认为,政府在制定城市政策的时候应该充分关注和依据文化被开发的以下四个步骤,随时关注四个步骤之间的联系,以便牢牢抓住城市文化产业给城市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适应社会发展规律的新型城市经济即文化导向型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荷兰四大城市具体实例分析

Antonio Russo和Jan van der Borg(2006)在研究报告中共通过四大荷兰城市的具体实例来试用这一理论模式,具体比较分析了四大城市的基本信息、文化吸引物、文化产业集群规模、文化产业集群空间组织和结构、文化产业与当地经济的整合、文化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六大方面。

(一)荷兰文化产业发展介绍

荷兰作为西欧经济社会发展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十分重视文化对社会和经济的作用。荷兰国家文化政策强调文化和艺术价值的评价不应由国家承担,而应由社会个人和非官方组织来承担。同时,荷兰是一个公共政府作用相对突出的国家,文化管理的责任隶属国家和当地政府。荷兰国家文化委员会、阿姆斯特丹文化艺术委员会、鹿特丹艺术基金会等都是纯正的官方属性。

20世纪70年代文化政策成为荷兰政府福利政策的一部分,强调文化的社会责任和文化参与。80年代经济停滞状态结束后,文化部门的公共拨款依赖性受到了全方位的质疑,政府开始削减文化拨款,鼓励文化部门自行市场运作发展。政府自此开始每四年制定一次荷兰国家文化政策规划。90年代是荷兰文化政策发展史上标志性的时间段,荷兰政府开始用税收优惠等政府特惠政策代替政府财政拨款,以此来激励文化部门自负盈亏和完全市场化。同时,荷兰政府对文化的社会影响进行了重新定位。荷兰各个城市开始对文化产业产生极大兴趣,尤其是阿姆斯特丹等大城市纷纷将文化产业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荷兰国家和当地政府在监控文化企业的发展和表现情况方面也十分积极。它们将文化视为减少区域不平衡和促进落后城市发展的城市化因素,在城市和区域规划中加以重视。下面分析的荷兰四大城市利用文化来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进一步融合的情况。

(二)四大城市基本信息比较

Antonio Russo和Jan van der Borg(2006)所选取的四大城市分别是荷兰首都及第一大城市阿姆斯特丹、欧洲最大的港口及荷兰第二大城市鹿特丹、荷兰政府及各国驻荷使团所在地及第三大城市海牙、作为荷兰第五大以及最重要的经济和教育城市埃因霍温。表2列出了四大城市的基本数据。它们的城区人口数量从21万到75万不等,都希望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旅游者。阿姆斯特丹在旅游方面遥遥领先,每年能吸引600余万游客,鹿特丹和海牙吸引的主要是区域游客,埃因霍温则主要是国内外游客旅游的中转站。城市的居民呈现多元化来源,社会多元化程度随着学生人口的增加而加深。海牙是其中唯一一个没有大学的城市,然而,荷兰两大知名大学莱顿大学和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却离海牙很近③。

(三)四大城市文化吸引物比较

表3介绍的是四大城市主要的文化产品。可以看出,它们均拥有众多的文化遗产④,其中不乏政治文化和经济文化遗留物。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两个与海洋紧密相关的城市拥有大量的保留着旧时的商业、生产功能的市民建筑,而且对新文化和创意社会活动的接受度也很大。海牙作为荷兰政府的所在地拥有众多的国家历史遗产和艺术收藏。埃因霍温是一座以工业生产和工人阶级为主的城市,拥有很多动态的文化产品、年轻流行文化产品和工业遗迹。

这些城市均拥有一流的文化建筑物,如阿姆斯特丹音乐厅(Concertgebouw)和皇家博物馆,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Mauritshuis),鹿特丹近年来的文化建筑鹿特丹大剧院(Schouwburg)和Kunsthal展览馆。由于活动的内容和市场运作,这些文化建筑的服务对象往往不限于全城,而是全荷兰。其中的代表性文化建筑有海牙的市立博物馆、埃因霍温的Van Abbe博物馆和Effenaar场馆。

这些城市均开展了大量的文化活动,从全球性活动如阿姆斯特丹的同性恋游行、鹿特丹的电影节、海牙的北海爵士音乐节等到当地特色活动如阿姆斯特丹的Floriade游行等。一些城市在承办或主办国际性文化活动方面很积极,如鹿特丹2001年时举办的欧洲级文化活动——欧洲文化都市。小型的实验性艺术节作为城市文化活动的一部分和城市形象宣传的一个有力补充在一些城市也有所体现,如埃因霍温的病毒艺术节。此外,这些城市均在文化场所定期举行大量的文化活动,阿姆斯特丹的音乐与剧院活动,阿姆斯特丹、海牙和鹿特丹博物馆的不定期和长期展览等均可验证这一点。

这些城市均有一个独特的城市文化形象,阿姆斯特丹是“包容度、创新度、参与度、文化艺术氛围度”的“四度”城市;海牙是中高阶层文化和多元文化并存的城市,拥有大量的国家级和国际级机构;埃因霍温是年轻的、创意产业氛围浓厚的城市,创意科技集聚于此;鹿特丹因其现代建筑、多民族、公共空间和城市规划上的实验性和先锋性文化艺术氛围而著称。

(四)四大城市文化产业规模比较

就美术艺术市场、表演艺术、娱乐、音乐、博物馆和图书馆等传统文化而言,鹿特丹的文化部门规模最大,文化部门从业人数占全城总就业人员的4.5%,阿姆斯特丹第二,埃因霍温最少,仅占0.5%。就单纯的就业人数比较而言,阿姆斯特丹文化产业的就业人数最多,达到1.9万,鹿特丹其次,达到1.37万。如果将创意产业纳入文化产业再进行比较,则结果完全不同。这里的创意产业包括建筑、视听、形象艺术、时尚、设计、文学、出版、录音及后期制作、印刷、软件、多媒体、游戏、网络等产业。阿姆斯特丹、海牙和埃因霍温在创意产业界的比重最大,鹿特丹最小。阿姆斯特丹的总文化产业就业人数达到3.25万,鹿特丹的创意产业就业人数仅达到1.03万,远远少于传统文化产业。

不是所有的城市都对文化的城市经济影响进行了全面估算。即使估算,所运用的手段也不同。阿姆斯特丹城尝试了很多方法来衡量文化对城市经济的全面影响,最完整的估算是在1996年由KPMG进行,结果是大约65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收入,比1983年的估算上升了43%,对周边区域带来的经济附加值为22.7亿元人民币,大约是对阿姆斯特丹所有经济部门的附加值的1.4%。其他城市类似的单独详细估算没有,所有学术和政府文献中仅能发现若干含糊的估计。

(五)文化产业集群的空间组织和结构比较

这些城市文化活动的空间分布均相对集中在城市中心历史文化地带,由博物馆、美术馆、教堂、市政厅等建筑物、旧式建筑风格的私人住宅、被用作新文化用途的废弃厂房等组成。美术馆、美术市场、时尚商场、音乐广场、咖啡馆、酒吧、书店、餐馆、酒店等以文化为导向的企业将市中心定为理想运作场所。然而,这些建筑物和文化企业之间仅仅是地理位置上的聚集,而非经济学领域内的集群概念,并没形成产业集群规模集团经济。

同时,这些城市的文化部门均有向郊区和城市周边扩散的迹象。这些新形成的地块往往具有产业集群的特征。郊区低廉的房价和独特的文化氛围,使得一些领军文化企业外迁,从而带动了相应文化经济部门外迁,形成以经济为纽带的产业集群现象。20世纪70年代阿姆斯特丹由于大量电影制作公司的外迁而形成的新的Oud West文化产业集聚地便是真正经济学概念上的产业集群。这些城市政府在郊区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中也起到很大的作用。政府主导占大多数,有些政府为文化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全权负责该地区的管理事务。如鹿特丹的中心Witte-de-With区、Oud Noord区和Delfshaven文化产业集群地区;也有一些是政府促成新的文化产业集群的产生,为文化产业集群的产生提供便利,部分地参与管理,如阿姆斯特丹的Westergasfabriek公园和新媒体集聚中心。

除了上述郊区地块具有产业集群的特征之外,一些以大学、科研机构、工业企业为核心的新型创意知识文化产业集群的出现也不容忽视。这类文化产业集群以文化为主题和中心,将创意产业、文化和高科技产业相互紧密联系。埃因霍温在这方面表现得最突出,拥有荷兰境内最大的大学文化产业集群、飞利浦产业科技园等多个创意知识文化产业集群。

(六)文化产业和当地经济的整合发展比较

文化导向型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的主导思想是,由于文化能够遍布城市生产的各个领域,提升整个城市的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和灵活度,所以文化能够对城市经济产生多重的重要经济影响。

这四大城市如果能够合理地利用文化资源并令其为城市各行各业及城市自身发展服务、重塑城市的文化形象、将传统文化和创新文化整合开发的话,都会迎来以文化为导向的新一代可持续经济发展高潮。阿姆斯特丹每年吸引600万纯文化游客就是一个鲜明的案例。

文化部门除了作用于经济领域外,还能够对当地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有所促进。阿姆斯特丹由于积极地将创意产业、文化产业、个性化服务、金融业和高科技业等融合在一起,使得它一直是荷兰吸引欧洲及世界各国人才的最佳城市。据不完全统计,阿姆斯特丹50%左右的工作均为非荷兰国籍者担任。大量商业企业也涌入阿姆斯特丹。在过去的35年内,阿姆斯特丹的就业岗位从30万上升到了40万,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该市政府十分重视文化、社会、经济部门的互动发展。阿姆斯特丹还是吸引创意人才和艺术家的城市,大量的创意产业公司如媒体、娱乐、音乐制作、软件开发、建筑、电信产业、银行、保险公司、律师事务所等将阿姆斯特丹视为荷兰最佳商务城市的原因不仅是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的繁盛发展,更重要的是因为文化人才在阿姆斯特丹能够享受到城市提供的有助于文化发展的奖励优惠政策,以及享受城市的社会、文化、经济的和谐氛围。反观别的三座城市,海牙一直在努力通过发展别具特色的音乐节来与毗邻的鹿特丹和阿姆斯特丹竞争“娱乐中心”的头衔。埃因霍温和鹿特丹的文化产业至今为止还未成为居民及商业企业选址的参数。

(七)四大城市文化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比较

文化产业集群的消费—生产一体性空间经济特性决定了这四大城市均将文化产业视为城市再发展的重要战略。当然,社会接受度以及社会参与度不容忽视。文化产品是全民参与和享受的产品形式,文化是促进社会融合的方式之一。

四大城市均利用文化来设计各类项目以促进全民参与和社会融合。在阿姆斯特丹,文化教育培训项目被用在企业内部、企业之间、市民之间等各个领域以促进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融合。阿姆斯特丹市政府四年文化活动资助项目(Kunstenplan)的资助对象就不仅限于文化部门,而是面向所有能够利用文化元素促进自身以及城市发展的部门和个体。鹿特丹是典型的移民城市,大约40%的人口非荷兰原籍。因此其城市文化政策、城市规划、住房政策等一直关注社会和民族的融合问题。鹿特丹的城市文化政策鼓励各民族在合法的前提下宣传自己的文化,103个国家原籍的居民可以举办本国的文化节和音乐节、开设民族餐馆、建立青年文化教育中心等,在文化节中最为著名的有加勒比狂欢节、苏里南艺术节、土耳其文化节。鹿特丹的此类文化政策吸引了大量民族人士和文化旅游者参加,并将非白人居住区转型成为文化区域(如伊斯兰文化区),将各民族文化知识介绍给市民,同时编进小学课本。埃因霍温这座科技城通过知识街区(Kenniswijk)在线文化项目,将各个文化团体如学生、当地居民、国外工作者、文化部门、创意产业部门等联系起来,更有效和谐地为当地政府和城市服务。

城市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需要根据自己的文化特色来发展自己的经济,而不是一味的跟风。埃因霍温将城市的工业历史作为主要的文化主题,将工业历史看成是城市知识和社会精神的体现。鹿特丹利用其地理位置大力开发海洋主题文化活动,以体现城市的光辉过去、开放和民主的特质。海牙是荷兰政府的所在地,大量外国驻荷使馆和国际组织的所在地,海牙占统治地位的文化产品为传统文化产品,如北海爵士音乐节。然而随着文化产业和知识经济的竞争的日益加剧,海牙也开始接受创意文化这一新生力量的加入。

四、总结和建议

城市经济会随着城市文化产业集群的出现和发展而进行结构调整和合理化。被合理定位和管理的城市文化产业集群会催化健康型创意经济的发展,提升城市对旅游者、知识人才、知识集中型企业的吸引力,同时,能够对实现城市的高生活质量和创意氛围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然而,不合理或单一的使用以文化为导向的城市经济发展模式会给城市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城市在使用此模式时必须关注的关键性一点即为,城市政府必须采取一定的监控和管理手段来运作此模式。否则一味地盲目发展文化活动,只会使整个城市出现文化发展无序无规、劣质文化产品与高质量文化产品并存、城市的社会资本受到腐蚀、文化产业集群作用不能发挥、整个城市文化形象和独特性模糊等不利局面。

实体规划、文化规划、社会政策、教育政策、基础设施项目、创新性的政府管治和网络化经营模式的执行等都可以被视为政府的监控和管理手段。但是文化活动和创意生产的经济和社会基础的动态变化会使这一切变得更加复杂和不稳定。然而,只要城市对创意人才采取开放的接纳姿态,城市的空间经济环境由政府政策和企业支持且有助于文化产业集群经济的成长,城市的文化生产就能够持续地成为城市经济增长的驱动力。

上述四个荷兰最大城市在文化导向型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表现各有不同,但是文化产业均尚未能够真正成为城市经济增长的催化剂。阿姆斯特丹的不足之处在于,社会人口流动性过大;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集中度不够;可供选择的城市开发地块不够;城市文化形象和特征越来越模糊等四方面。鹿特丹、海牙和埃因霍温的不足在于,城市的文化部门和产业集群规模太小,内部增长速度缓慢,以至于不能够通过从经济创新的角度根本地给别的经济部门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但是,如果这几座城市能够充分地关注文化活动的政府和社会企业融资、多开展诸如文化教育活动之类的文化类社会融入活动、制定文化基础设施开发政策、政府设置创新性的管治模式等,相信文化产业最终能够成为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相信以上的分析对我国文化产业的未来定位也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

注释:

①原文为“culture-oriented economic development trajectories”,即COED模式。

②城市文化项目包括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文化旗舰建筑建设等,如巴塞罗那的MACBA旗舰博物馆,鹿特丹的Kunsthal,赫尔辛基的Dinlandia Hall文化基础设施,威尼斯Grand Canal上的玻璃桥等。

③自驾车20分钟不到的车程;如乘坐轨道交通,则是10分钟左右的车程。

④这里,文化遗产指可见的文化纪念物、宗教遗迹、建筑物和旧城以及不可触摸的如城市历史文化氛围等。

标签:;  ;  ;  ;  ;  ;  ;  ;  ;  

文化产业: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_阿姆斯特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