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代韩愈倡导“不平则鸣”,可是有的文章却表现了对现实的妥协,这一点为后人诟病批判。韩愈的一生并不平坦,三岁父母双亡,家道中落,他所处的时代,国家衰微,科举考试难度大,在温饱问题面前,人生理想几乎被现实打碎。在这样的时代和家庭背景下,韩愈对现实表现出矛盾性和妥协性。韩愈一生在思想、政治、文学上的成就毋庸置疑。对于韩愈的评价应当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情况,不要片面地否定一切或肯定一切。韩愈的一生,可以说是“硬骨”与“软骨”并存,有坚守也有妥协。
关键词:韩愈;散文;妥协;坚守
韩愈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评价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1]759这是对韩愈一生最出名的概括,而韩愈敢于向天子叫板,勇闯叛军大营的“硬汉”形象也就此深深刻在了后人心中。虽然后人将韩愈塑造成了一位圣人,但真实的韩愈在一生中并不是每次都宁死不屈,如果真是这样,韩愈恐怕多少条命都不够用。从韩愈的文章和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普通人韩愈的“硬骨”与“软骨”。
一、韩愈的“硬骨”与“软骨”
韩愈是一个同时具有“硬骨”和“软骨”的人。韩愈生于唐代宗大历三年戊申(768年),卒于长庆四年甲辰(824年),享年五十七岁。韩愈的一生经历了无数浮浮沉沉,正是这样并不平坦的人生,造就了韩愈的“软硬兼备”,从韩愈的人生中三件事和文章就可以看出。
(一)上书宰相自荐
韩愈十九岁离开家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连考三次都名落孙山,二十五岁那年才终于考中了进士。接下来,韩愈为了进入仕途做官,参加了博学鸿词科考试,又是三次都没考中,这时的韩愈已经二十八岁了。
韩愈非常着急,给当朝宰相连上了三封自荐信——《上宰相书》《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在这些信中,韩愈哭诉了自己的惨状“遑遑乎四海无所归,恤恤乎饥不得食,寒不得衣,滨于死而益固,得其所者争笑之……”[1]155,韩愈说自己如今已经是吃不饱穿不暖,就快要死了,还经常遭受别人的嘲笑,生理和心理上都遭受着巨大的痛苦。并且韩愈将姿态放得极低,“古之进人者,或取于盗,或举于管库。今布衣虽贱,犹足以方乎此”[1]161。意思是古时候推荐的人里还有盗贼、仓库管理员,我虽然是贫贱的布衣,也还能和他们相比,您就任用我吧。有的人会因为这三封信嘲笑韩愈急功近利,一点文人的气节都没有,竟然为了做官卑躬屈膝。张九成《横浦日新》说:退之平生木强人,而为寒饿所迫,累数千言求宫于宰相,亦可怪也。至第二书乃复白比为盗贼管库,且云大其声而疾呼矣,略不知耻,何哉?”[2]71
诚然,这三封信可以看到韩愈为现实环境所迫,只能服软。但也正是这三封信,可以看到年轻韩愈的“硬骨”。按理说,这是有求于人的信,应该对宰相“多拍马屁”,多夸赞宰相的政绩,但是韩愈并没有,相反,他居然还在信里抱怨科举制度,“而方闻国家之仕进者而方闻国家之仕进者,必举于州县,然后升于礼部、吏部,试之以绣绘雕琢之文,考之以声势之逆顺,章句之短长,中其程式者,然后得从下士之列。虽有化俗之方,安边之画,不由是而稍进,万不有一得焉。”[1]157意思是科举考试太死板,导致一些有真才实学但是不擅长考试的人才无法脱颖而出。韩愈甚至在信里教宰相做官,“今阁下为辅相亦近耳。天下之贤才岂尽举用?……其所求进见之士,虽不足以希望盛德,至比于百执事,岂尽出其下哉?其所称说,岂尽无所补哉?今虽不能如周公吐哺握发,亦宜引而进之,察其所以而去就之,不宜默默而已也。”[1]162韩愈质疑当朝宰相官做得和周公一样大了,可是事做得比周公差远了。求人办事还不忘发表自己的不满,可见韩愈的“软”中还是带着“硬”的,这个“硬”,是对为官仍需礼贤下士的为官之道的坚守。最后这三封信都没有得到回复,石沉大海,韩愈只好先到地方节度使的幕府中担任幕僚。
(二)对李实的“一捧一踩”
韩愈一生写过不止一次自荐信,韩愈为了升官,给当时势力比较大的皇亲国戚李实写了自荐信,这回韩愈学乖了,不再像之前写信给宰相那样还带有批判不满的态度。
韩愈在《上李尚书书》中,大夸李实“愈来京师,于今十五年,所见公卿大臣,不可胜数,皆能守官奉职,无过失而已;未见有赤心事上,忧国如家如阁下者。今年以来,不雨者百有馀日,种不入土,野无青草,而盗贼不敢起,谷价不敢贵。百坊、百二十司、六军二十四县之人,皆若阁下亲临其家;老奸宿赃,销缩摧沮,魂亡魄丧,影灭迹绝。非阁下条理镇服,宣布天子威德,其何能及此!”[1]140《上李尚书书》全文仅275字,这段“拍马屁”的话就占了156字。韩愈违心将李实说成是一位忧国忧民、政绩显著的好官,因为李实本人实际上是一个仗着自己的权势作威作福,灾荒期间还不断搜刮民脂民膏的贪官。这时的韩愈似乎比当年写信给宰相的韩愈更加软弱,不仅低头求人,甚至学会了谄媚地阿谀奉承。韩愈在李实这服软了,可同样是在李实这,韩愈又一次体现了他的“硬骨”。
韩愈成为监察御史后,看到李实隐瞒灾情,照收租税恶行,韩愈一方面为了履行监察御史的职责,一方面为了无辜的百姓,给皇上上了一道奏章《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文中描述了当时灾情的严重性“至闻有弃子逐妻以求口食,拆屋伐树以纳税钱,寒馁道途,毙踣沟壑。有者皆已输纳,无者徒被追征”[1]588,现在已经饿殍遍野了,但是“此皆群臣之所未言,陛下之所未知者也”[1]588,韩愈虽没提李实的名字,但意思已经很明显:就是因为大臣们惧怕李实的势力,不敢跟皇上说实话,只能陪着李实一块隐瞒灾情才导致百姓的惨状。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韩愈以民为本、刚正不阿的为官态度,没人敢说的话韩愈来说,为了百姓,得罪权贵也在所不惜,这就是韩愈的“硬骨”,但也因为这道奏章,韩愈被贬到了几千里之外的广东阳山县。
(三)对皇上的“一硬一软”
韩愈不畏权贵,敢于硬碰硬,只要是关乎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事,不管对方是谁,韩愈都会挺身而出。元和十三年(818年),唐宪宗决定举行奉迎佛骨活动。韩愈是坚定的儒学道统的推崇者,他在《原道》中写:“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1]18韩愈视卫道为一生的使命,他排斥佛教和道教,不仅是因为佛教道教的教义与中国儒家的理念有悖,还因为太多人信仰佛教导致百姓不事生产,浪费钱财,不利于国计民生的发展。所以韩愈上书坚决反对皇上迎佛骨,这就是著名的《论佛骨表》。文章论述佛不足事,对最高统治者及社会佞佛之风进行批判。清代的张伯行在《唐宋八大家文钞》道:“韩公此文,斥异端,扶世道,明目张胆,不顾利害,是宇宙间大有关系文字。”[3]7陈寅恪的《论韩愈》赞道:“排斥佛老,匡救政俗之弊害”[4]256。韩愈能在当时上至皇上下至百姓都尊崇佛教的时候,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写下《论佛骨表》,真是勇气可嘉。韩愈如此激烈的言论传到皇上手中,皇上看了大为恼火,要杀了韩愈,幸好有几位大臣劝阻了,最后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在去潮州的路上,韩愈写下了著名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5]177韩愈确实拥有威武不能屈的“硬骨”,为了国家、皇上、百姓,触怒龙颜也在所不惜,竟然敢于向天子叫板。
这次被贬,韩愈已经五十二岁了。韩愈的一个女儿才十二岁,卧病在床,因为韩愈被贬不得不匆匆上路,结果病死在路上,韩愈对此一直有愧,写下了《祭女挐女文》“死于穷山,实非其命。不免水火,父母之罪。使汝至此,岂不缘我。”[1]344可见“硬汉”内心也有柔软的一面。
到了潮州之后,韩愈就给皇上写了一道奏章《潮州刺史谢上表》,文中一开头,韩愈就怂了,立刻给皇上承认错误。“臣以狂妄戆愚,不识礼度,上表陈佛骨事,言涉不敬,正名定罪,万死犹轻。陛下哀臣愚忠,恕臣狂直,谓臣言虽可罪,心亦无他,特屈刑章,以臣为潮州刺史。既免刑诛,又获禄食,圣恩宏大,天地莫量,破脑刳心,岂足为谢!”[1]617接下来就形容自己在潮州的惨状“臣所领州,在广府极东界上,去广府虽云才二千里,然往来动皆经月。过海口,下恶水。涛泷壮猛,难计程期;飓风鳄鱼,患祸不测。州南近界,涨海连天;毒雾瘴氛,日夕发作。臣少多病,年才五十,发白齿落,理不久长,加以罪犯至重,所处又极远恶,忧惶惭悸,死亡无日。单立一身,朝无亲党,居蛮夷之地,与魑魅为群,苟非陛下哀而念之,谁肯为臣言者?”[1]618韩愈希望皇上大发慈悲,让自己回到长安去。并且还夸奖了一番皇上的功绩,“非如陛下承天宝之后,接因循之馀,六七十年之外,赫然兴起,南面指麾,而致此巍巍之治功也。宜定乐章,以告神明,东巡泰山,奏功皇天,具著显庸,明示得意,使永永年代,服我成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1]620在《潮州刺史谢上表》中,我们看不到一点韩愈的“硬骨”,韩愈一下子就成了向皇上摇尾乞怜的“软骨”“媚骨”,很多人都看不懂韩愈了,甚至欧阳修也批评韩愈前后不一:“当论事时,感激不避诛死,真若知义者。及到贬所,则戚戚怨嗟,有不堪穷愁形于文字,其心欢戚,无异庸人。”[6]384
二、韩愈“软硬兼备”的原因
从上述韩愈人生中这三件事来看,韩愈一会“硬”,一会“软”,难道韩愈是一个十分善变的人?自然不是,韩愈的“软硬兼备”可以看做是韩愈能屈能伸的表现,要想了解韩愈的这样“善变”的原因,主要要了解韩愈的成长环境和人生理想。
(一)坎坷的经历
韩愈三岁时,父母先后病故,由长兄韩会、长嫂郑氏、乳母李氏抚养,十二岁时,长兄韩会病故,依靠嫂子郑氏艰难抚养长大。家庭条件困难的韩愈,读书不仅是为了功名,更是为了改善家庭的生活条件。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在基本生活需求难以维系情况下,韩愈不得不服软。
韩愈在长安考了第四次才考中进士,博学鸿词考试又考不过,没有官职,没有俸禄,他在长安根本活不下去。“居大不易”这个成语就来自于顾况对初到长安的白居易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7]543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韩愈迫切得到一个官职,上书宰相自荐情有可原,在自荐书石沉大海后,韩愈就到了节度使的幕府做幕僚,否则一家老小以后吃什么呢?
后来终于不用做幕僚,得到了一个四门博士的职位,但是这个职位俸禄也很低,当时韩愈还要承担堂兄和侄子一家老小,加起来三十多口人的生存,所以生活依旧非常拮据贫寒。他在《与崔群书》中描述自己当时的状态,“仆无以自全活者,从一官于此,转困穷甚,思自放于伊、颍之上,当亦终得之。近者尤衰惫,左车第二牙,无故摇动脱去;目视昏花,寻常间便不分人颜色;两鬓半白,头发五分亦白其一,须亦有一茎两茎白者。”[1]189三十多岁的韩愈已经被巨大的生存压力压得喘不过气,牙齿脱落、眼睛花了、头发白了。为了自己和家人的生存,为了混口饭吃,韩愈不得不写下了溜须拍马的《上李尚书书》,希望能升职。
同样,被皇上贬到潮州后,五十几岁的他要适应当时蛮荒的南方,全家几十口人也到了广东韶州住下,韩愈迫切地需要回到长安。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多硬的骨头都得软下来,我们常羡慕武侠世界侠士们的无拘无束,那是因为大侠从来不用愁钱花。在现实世界,有时为了生活,不得不低头。
(二)坚定的理想
也许有人说,古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近有朱自清不吃美国救济粮,韩愈怎么就不能饿着肚子坚持理想呢?其实,韩愈虽然为了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说过一些违心的话,但是碰到一些原则性的问题,韩愈绝不退步。韩愈的理想是什么?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张载这句名言放在韩愈身上再合适不过。
韩愈立志要做儒学的卫道士,他在《答李翊书》中表明他的想法:“行之乎仁义之徒,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1]170对于传播儒学,他有一种舍我其谁的气势和决心,他说:“天不欲使兹人有知乎?则吾之命不可期!如使兹人有知乎?非我其谁哉!”[1]136(《重答张籍书》)他一生坚决反对佛道两教,而反对佛教最激烈的表现就在他的《论佛骨表》中。
韩愈出身于士族地主阶级的家庭,但家庭的变故,人生所经历的挫折和贫寒使韩愈对百姓的痛苦是同情的。当时藩镇割据、战争频繁,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他考虑的是“天下兵又动,太平竟何时”[5]32(《归彭城》)韩愈做官期间,关心百姓疾苦,《御史台上天旱人饥状》就是证明。韩愈在贬官广东阳山期间的政绩虽无法具体考证,但《新唐书·韩愈传》记载:“有爱在民,民生子,多以其姓字之。”[1]741百姓愿意用韩愈的名字给自己的孩子命名,可见韩愈为官是得到了当地百姓认可的。在潮州时,为了击退骚扰百姓的鳄鱼,韩愈写下了《祭鳄鱼文》,勇退鳄鱼,传为后世佳话。由此可见,韩愈在面对关乎百姓利益的问题时,立刻就变成了那个“硬骨”韩退之。
韩愈在《与卫中行书》说自己做官不仅是为了衣食,更为了实现自己的志愿。“至于汲汲于富贵以救世为事者,皆圣贤之事业,知其智能谋力能任者也。如愈者又焉能之?始相识时,方甚贫,衣食于人。其后相见于汴、徐二州,仆皆为之从事,日月有所入,比之前时丰约百倍,足下视吾饮食衣服亦有异乎?然则仆之心或不为此汲汲也,其所不忘于仕进者,亦将小行乎其志耳。此未易遽言也。”[1]193要实现传播儒学、为国为民的理想抱负,韩愈要通过做官,并且要通过做大官来实现,所以为了他的理想,有时他会做出必要的退步,偶尔服一下软。但一旦触碰到他的原则底线,他是绝不让步的。上书抨击李实是如此,上书谏迎佛骨也是如此,韩愈变了吗?他从来都没变。韩愈弟子皇甫湜给韩愈写的墓志铭道:“旦夕且相,先生不诣,固为耻之;械囚送府,令取尹杖之,先生脱囚纵去。”[8]964对于官居御史中丞又是皇帝宠臣的李绅,韩愈不但不前往拜谒,还放走了送来的所谓的“犯人”,晚年的韩愈依旧保持着那种不畏权贵,坚持正义的“硬骨”。
韩愈的“软骨”,是为了有机会挺直腰板,这样才能用自己的“硬骨”去为国家和百姓做事,韩愈的“软”是有原则的,为了自己和家人的生存,他可以软,但凡事关乎国家和百姓,他绝不让步。
三、中唐文人的困境与矛盾
韩愈所遭遇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实际上是唐代文人的一个缩影,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唐代的社会环境造成了文人这样矛盾挣扎的境况。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唐代的文人读书最大的目的就是入仕,学而优则仕,当官是当时文人最大的理想。唐代文人入仕主要有三个途径:科举入仕、举荐和征辟入仕、入幕。其中科举是主要的途径,举荐、征辟、入幕作为补充的方式。但是唐代的科举制度还不如宋代那样完备,据《文献通考·选举考》里《唐登科记总目》统计:唐二百八十九年,共取进士6700多人,平均每年录取20多人。其中玄宗在位四十四年,共录取1163人,平均每年录取26.43人。明经录取当是进士录取数目的十到二十倍,加上其他科目,每年科举取人当在三百人左右。录取人数很少,所以当时韩愈考了第四次才考中进士是可以理解的。而更多的人一辈子都在为科举考试奋斗,直到七十岁还在考科举。
唐代社会尚武,皇帝为了开拓边疆,用兵频繁,奖励军功,这也刺激了文人,他们科举及第后可以借边功而得到迅速升遇,科场失意者积极趋身戎幕也可以借军功得到利禄。所以不仅是韩愈,顾况、杜牧、李商隐、韦庄等都有过入幕的经历。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下,韩愈面对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做出了他一次次的选择。韩愈确实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但是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他也会为了现实做出妥协,说一些违心的话,但是韩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他在这样的现实下,依然保留着他的“硬骨”,依然坚持他的原则,坚持他的理想,这样的不完美的韩愈,既有“软骨”也有“硬骨”的韩愈更可敬、更可爱。
参考文献:
[1]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张清华.韩愈大传[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3]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集[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1.
[4]中央文史研究馆编.崇文集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99.
[5]王基伦注.韩愈诗选[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
[6]姚鼐纂集,胡士明,李祚唐标校.国学典藏 古文辞类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7]张忠纲.全唐诗大辞典[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0.
[8]肖占鹏.隋唐五代文艺理论汇编评注 下 修订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
李帅(1995-),女,广西玉林人,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学研究。
论文作者:李帅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时代》2020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24
标签:韩愈论文; 潮州论文; 宰相论文; 皇上论文; 科举论文; 百姓论文; 自己的论文; 《文化时代》2020年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