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与多元融合:新马泰文化与汉文化的比较_文化论文

文化交流与多元融合:新马泰文化与汉文化的比较_文化论文

文化交流与多元融合——新、马、泰文化与汉文化之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交流论文,文化与论文,汉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东南亚位于亚、澳两大洲和太平洋与印度洋交汇处,地理环境的相对开放,使东南亚国家很早就与其他国家建立了交往和联系。外来移民不断涌入,异域文化竞相传播,形成了今天东南亚多元民族结构和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在文化上也体现出多元性的特点。历史上,东南亚国家曾先后受到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汉文化、基督教文化等几次大的冲击,而又以汉文化、伊斯兰教文化、佛教文化的影响最为突出。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三国文化[1]所具有的多元性,集中地体现了上述三种文化的影响。新、马、泰三国同属与中国不直接接壤、但与中国的交流开始得很早的东南亚国家;三国的华人华侨数量及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在东南亚国家中很突出;博大精深的汉文化在长期的发展中,也随着双方的交流和华人的迁移,传播到了这些国家。因此,新、马、泰文化与汉文化在许多方面都体现出可比性,本文拟就这些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一、汉文化与新、马、泰文化简述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在长期自给自足、讲求血缘关系的农业宗法社会中,逐渐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包容道家文化,又吸收外来佛教文化的传统文化。这种建构在汉文字基础上、具有超时空性和极强内聚力的文化,就是汉文化。以儒、道、佛三家思想为支柱的汉文化,其基本精神是“以人为本”、“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天地万物及社会的和谐;由于注重血缘关系,把人伦观念也贯彻到天地万物之中,因此,强调道德的维系作用,体现出浓厚的伦理型特色,集中地代表了东方传统文化的特点。

与古老的汉文化相比,同属东方文化圈的新、马、泰文化的产生和形成则要晚得多,而且更多地体现出外来文化的影响。

作为东南亚的海岛国家,有着优越地理环境的马来西亚很早便开始了与周边国家的交往,不断有外来人口移居此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异质文化也随经贸活动传了进来。因此,马来西亚在历史上受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和汉文化的辐射和影响较大。产生于公元7世纪的伊斯兰教,13世纪时传入马来西亚,15世纪,由于马六甲国王大力提倡,伊斯兰教便成为马来西亚的主要宗教。以伊斯兰教为主的多种宗教并存,使马来西亚在接受外来文化之后,形成以伊斯兰文化为主、包容其他多种文化的多元传统文化。在强调顺从、虔诚、文雅、谦恭、和善的信条中,也体现出其他宗教的影响。

同属海岛国家的新加坡,是一个典型的“移民社会”,人口由外来民族构成,华人占总人口的76%,人口较多的还有占14.8%的马来人及占6.4%的印度人。[2]外来移民带来了多种宗教信仰,其中信奉中国民间宗教妈祖、伊斯兰教和佛教的人较多,表现了独种宗教融合的特点。这些宗教都拥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儒家文化,表现在人们的思想意识、行为心态、节日习俗等各个方面;而政府提倡的尊亲孝亲、含蓄谦和、温柔敦厚,则集中体现了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

与新、马的多元文化特色相比较,东南亚陆地国家的泰国,在文化上体现出不同的特点。

泰国文化是以佛教文化为主体建构起来的。公元前3世纪,佛教就由印度传入了泰国。13世纪中叶,素可泰王国建立后,拉马坎亨为了建立与政治独立相适应的文化,不仅统一了文字,而且还大力提倡佛教,引进经锡兰改造后的上座部佛教,并与原始宗教相结合,迅速在泰国传播开来。今天全国有95%的人信奉佛教,是一个“黄袍佛国”。

佛教在泰国的影响涉及社会、政治、文化、日常生活等诸多方面。泰国宪法规定,国王必须是佛教徒,泰国广泛使用佛历,以佛祖释迦牟尼逝世之年(公元前543年)为纪元之始;政府及民间的许多仪式都采用佛教礼仪;泰国的传统节日,如万佛节、宋干节(泼水节)、春耕节、吠舍佉节、水灯节等,都与佛教有关;泰国男子,一生中须剃度出家一次;相遇见面时,人们要互致源于佛教的合十礼;传统艺术,如音乐、舞蹈、绘画、建筑等,更是体现出佛教艺术的特点。可以说,佛教文化是泰国文化的主要特点。

总的来说,汉文化与新、马、泰文化都是在长期的发展中,不断融入外来文化而逐渐形成的;新、马、泰文化更突出地体现了在外来文化基础上形成自己文化的特点;几种文化都有较强的延续性和传承性(新加坡文化因其发生的时间有限而另当别论),体现出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二、汉文化在新、马、泰的传播和影响

由于东南亚国家与中国在地理上的亲缘关系,东南亚地区不仅成为世界上华人最早驻足的地区之一,而且也成为当今世界上华人最集中的地区。在长期的生存发展中,华人一方面接受了居住国文化的影响,从各方面适应居住国。另一方面,也通过他们那打上了华夏民族深深印记的血缘关系、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语言文字、文化传承、伦理道德观念,把汉文化带到了居住国,促成了汉文化与东南亚各国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1.古代汉文化的传播和影响。

考古发掘已经证实,早在公元前2至1世纪,就有少量的中国人来到马来半岛从事贸易活动;[3]据我国史料记载,西汉平帝元始年间(公元1至5年),中国的航船就到达了泰国。[4]

9世纪中叶以后,由于航海条件的改善和海上交通的日趋方便,中国与新、马、泰的往来日益频繁。唐宋时,中国商船满载丝绸、布匹、瓷器等远航到马来西亚,南宋赵汝适在《诸蕃志》中也记载了中国商船到新加坡进行贸易的情况;宋元时,中泰两国交往增多,从1292-1303年,素可泰王国先后9次遣使访问中国,元朝也3次派使者出访素可泰;[5]15世纪初崛起的马六甲王国,在其立国的百余年间,曾20几次遣使到中国(其中有5次由国王亲率使者出访),中国也遣使回访14次;[6]在整个明代(1368-1644年)的276年中,统一了泰国的阿瑜陀耶王国曾派使臣访问中国112次,明朝回访19次。[7]

而这期间,1405-1433年郑和7次下西洋,不仅在中国海外交通史上写下了新的一页,而且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交往。郑和曾5次经过当时的东南亚国际贸易中心马六甲,两次到达泰国,传播了汉文化,开创了中国与马、泰文化交流的新时代。

商贸活动的增加,促成了华人的大量移民。美国学者奚尔思在《远东史》中说:“13世纪以前,中国人侨居马来西亚者甚鲜。此后则移居其地者,增加极为迅速”。[8]15世纪中叶以后,移民马来西亚的华人开始聚居城镇和村落,在16世纪初葡萄牙人绘制的马六甲地图中,出现了“中国村”、“中国溪”、“中国山”、“漳州门”等标记。15世纪中叶以后,到泰国的华人增多,“据估计,当时在阿瑜陀耶城及沿海地区的手工艺人和商人全是华人”。有的华人还充当了王国使臣的通事、副使、乃至正使,他们还办理王室的商务,驾驶国王派往外国的商船。[9]因此,郑一钧说:“南洋华侨中心的形成,实肇始于郑和下西洋之时”[10]。

古代的这种商贸往来的频繁和华人移民的增加,带来的最重要的结果就是汉文化的广泛传播,汉文化的影响渗透到许多方面。

由于中国的精美丝绸产品的传入,东南亚国家的人喜欢穿用中国丝绸和棉布制成的“中国衫”、“中国式衣服”,体现出汉文化对东南亚国家服饰文化的影响。奚尔思在《远东史》中说,郑和下西洋以后,马来西亚“衣服装饰亦受中国之影响。摩罗妇女所服之有袖短衫,与宽大之裤、玻璃珠、各式礼帽、雨衣、履底等类皆由中国传入”。[11]泰国人也很喜爱中国的丝绸制品。

宋人赵汝适在《诸蕃志》中记载:泰国“饮食以葵叶为碗,不施匕箸,掬而食之”。海岛国家也是“饮食不用器皿”,“以竹编、贝叶为器,食毕则弃之”,饮食文化相当落后。中国陶瓷器随郑和船队传入东南亚后,很快成为当地人喜爱的食具,在马、泰等国很受欢迎。

中国陶瓷器的输入,不仅影响了东南亚各国的饮食文化,成为人们的日用器皿,而且也进入了他们的精神生活,成为珍贵的礼器,具有了极高的艺术价值。“青花瓷也被嵌置室内,以供观赏……大量外销的青花瓷,在……沙捞越的曼拉诺人中间,又是最重要的陪葬品。在南酣东南亚)和印度洋各地,青花瓷的价值,早已超过它的经济含义,而成为友谊和永恒的象征,具有神圣的精神内涵了”。[12]

汉文化对马、泰等国文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器用文化(物质文化)上,而且也表现在精神文化上,体现了汉文化对马、泰等国宗教文化的渗透和影响。

郑和7次下西洋,每次遇到海上风暴,总是祈求中国民间的航海保护神妈祖庇护保佑。郑和对妈祖的信仰和宣扬,不仅在我国沿海地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这种民间宗教妈祖信仰也随华人大量移民而传播到东南亚各国(特别是海岛国家)。直到今天,在新加坡有占总人口53.9%的人,马来西亚华人中有24%左右的人、仍然信奉妈祖。[13]

郑和既是伊斯兰教徒,又是佛教徒,这种双重身份,促进了伊斯兰教在东南亚的传播,扩大了佛教在东南亚的影响。历史学家吴晗在《明史简述》中说:“当时南洋的许多国家信仰回教,而郑和也是回教徒(但也同时信仰佛教),选派这样的回教徒到信仰回教的地方去,就可以减少隔阂,办好事”。1409年,郑和奉命封拜里迷苏剌为马六甲国王,支持马六甲(满剌加)发展成为强大的王国,给马六甲王国改宗伊斯兰教以真正的动力,使它发展成为东南亚的伊斯兰教中心。到今天,马来西亚仍保持着伊斯兰国家的传统,体现了伊斯兰文化的影响。郑和又是佛教徒,深谙佛教建筑艺术,在佛教盛行的泰国(当时称暹罗),他帮助当地人建造了三宝寺塔、礼拜寺、西塔和锡门,弘扬了佛教文化。

此外,马、泰文化中体现的家庭伦理道德观念,注重血缘关系,尊敬长辈孝敬父母,以及诸如祖父、姑父、姐夫等称谓,都来自汉文化的影响。

2.近代和现当代汉文化的传播和影响。

近代,特别是1860年清政府取消海禁政策之后,华人更是大量移居新、马、泰等东南亚国家。1860年,新加坡华人已占总人口的61%;[14]19世纪90年代,平均每年有10多万中国劳工进入泰国;[15]20世纪初,仅移居到(马来西亚)北婆罗州的华人就有近百万。[16]同盟会成立后,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深入,许多革命者来到东南亚(孙中山就曾两次到泰国,多次到新、马)进行革命活动,此后,华人移居东南亚的热潮一直没有停止过。直到今天,东南亚仍是世界上华人华侨数量最多的地区,新、马、泰等国就更加突出。据1991年的统计,新加坡华人有200万,占总人口的76%;马来西亚的华人华侨有500万,占总人口的1/3强;泰国的华人华侨数目达645万,占总人口的12.5%。[17]

如果说古代汉文化对新、马、泰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器用文化和宗教文化上,那么近现代,随着华人移民的迅速增加和华人经济的崛起,成熟的汉文化对新、马、泰文化的影响则渗透到社会文化的诸多方面。

近现代,东南亚国家出现了大量的华文报刊,在华文报业最繁盛的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泰国出现了大批华文姐妹报;马来西亚各地均有华文报刊出版;新加坡华文日报达30多家,还有期刊100家以上。[18]此后,华文报刊的出版一直没有停止过。目前出版的华文报刊,新加坡有4家,泰国有6家,马来西亚有20多种(总发行量达80多万份)。[19]这些华文报刊在促进中国与这些国家的文化交流中,无疑也起了桥梁作用。

六七十年代以来,东南亚的华人经济迅速崛起,华商企业和财团独领风骚。在今天,华商经济已成为新、马、泰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随着华人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知识层次的提高,“华人社会的群体意识和参政意识逐渐增强”,[20]不仅有华人个人、还有华人政党参政。泰国在1932年实行君主立宪政体以后,已有8位华裔政治家担任内阁总理,更多的华裔担任了高级官员;陈祯禄于1949年2月组建的“马华公会”,今天已成为马来西亚等二大政党,在议会中拥有近30个席位;[21]1954年11月组成的以华人知识分子为主的人民行动党,今天是新加坡的执政党。

华人的参政,不仅提高了华人的社会政治地位,而且也促进了汉文化的进一步传播,突出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语言文字。不同的文化是以不同的语言为基础建构起来的,不同文化的交流与渗透,也以语言为中介。今天,随着华人与居住国民族的不断融合,汉语已深入到新、马、泰的社会生活之中。在泰国首都曼谷,汉语中的广东、福建方言,特别是潮汕方言,在商业区仍可通行;近年来,泰国政府已将华文列为仅次于泰文、英文的第三种语言;在马来西亚,汉语是通用语言,除出版华文报外,还设有华社资料研究中心,出版华文书籍;近年来马来西亚开始重视华文教育,学习华语,重新成为该国的一大热点;在新加坡,有一年一度的推广华语运动,华语已成为当地第二语言。汉语在新、马、泰的推广与普及,扩大了汉文化的影响。

节日习俗。节日习俗表现了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具有明显的文化传承性。泰国的宋干节与我国云南傣族的“泼水节”相同,表现了他们之间相互影响,以及受印度佛教文化熏陶的共同特点;马来西亚的朝圣节(相当于中国伊斯兰教的古尔邦节)、开斋节、斋月等与我国西北、西南地区的穆斯林的节日相同,也体现出伊斯兰教文化在两国的传播及相互间的影响;而新加坡的民间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妈祖圣诞日等,则更明显地表现出与汉文化的密切联系。如果说马、泰的节日体现的是与同属汉文化圈的不同次文化的联系和相互影响,那么,新加坡的节日习俗,则表现了与汉文化圈中主体文化的密切联系。

宗教信仰。从新、马、泰等国的宗教信仰中,不难看出汉文化的影响。在新加坡,53.9%的人信奉以妈祖信仰为主的民间宗教;在马来西亚,占总人口34%的华人主要信仰中国民间宗教妈祖、佛教、儒教和道教;[22]在泰国,95%的人信奉的佛教,与我国云南傣族所信奉的佛教,都属上座部佛教。宗教信仰上的相同或相近,也成为文化传承和交流的重要方面。

文化背景。如果说语言、民俗上的联系,更多表现的是文化的外在联系的话,那么宗教、文化背景上的联系,则体现出深层次的影响和渗透。泰国佛教文化与中国佛教文化虽属不同流派,但都来自印度佛教文化的共同影响;而新加坡所体现的与汉文化同源的儒家文化背景,更直接地表现出它与汉文化圈主体文化的血肉联系。

正因为汉文化所具有的凝聚力,伦理观,价值观与新、马、泰文化比较接近,因而了解和推广汉文化已成为各国的又一热点。新加坡连续举办了几届以“接触传统,丰富生活”为主题的“华族文化节”;马来西亚也举办了10余届“华文文化节”;泰国则在有的大学开设了中文系。这些活动,都促成了汉文化的进一步传播。

三、新、马、泰文化与汉文化之比较

在了解了新、马、泰文化的特点以及汉文化在新、马、泰的传播和影响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几种文化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对此作一些分析与比较,是很有意义的。

1.相似的社会历史背景。

新、马、泰文化,特别是汉文化的形成,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国很早就进入了封建社会,而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汉文化正是在这种农业和宗法社会中产生、发展和成熟起来的。比较而言,马、泰虽稍晚进入封建社会,但这种社会形态和制度,也是他们各自文化生成和发展的温床。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了中国,政治上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统一了文字和度量衡;西汉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提高到正统地位,建立起政治、思想、文化、意识的高度统一,于是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13世纪中叶素可泰王国建立后,实行君主集权制,第三代国王拉马坎亨还于1238年创造了统一的泰国文字,同时积极引进和大力提倡上座部佛教,完成了文化思想上的统一,为泰文化的生成奠定了基础。14世纪末15世纪初兴起的马六甲王国,也建立了完善的政治制度,统治者还改信伊斯兰教,并定之为国教,确立了伊斯兰文化的主导地位。

可以说,社会政治结构的相同,文化思想上的高度统一,形成了相似的制度及文化,成为马、泰、汉文化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

2.多元民族融合和多种宗教并存。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生活在同一地域、具有相同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的不同民族,也不断地相互影响、相互融合。马来西亚、泰国和中国都是多民族国家,新加坡更是一个由外来人口构成的“移民社会”。不同的民族,把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文化带到了同一个社会。在这些国家,除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这三大宗教外,儒教、道教、中国民间宗教妈祖、印度教、锡克教,都拥有众多的信徒。当然,在多种宗教并存中,各国又体现出以某一种(或几种)宗教及文化为主导的不同特点。在泰国,由于人们普遍崇奉佛统,确立了佛教文化的主导地位,其他文化都消融在佛教文化的巨翼之下;在马来西亚,当伊斯兰文化大放异彩的时候,我们还能感到儒、道、佛等异域文化的辐射和融合;新加坡在儒家文化的大背景下,伊斯兰教文化、佛教文化及西方文化的影响随处可见,形成儒佛交融东西合璧的特色;而汉文化,则是以儒、道、佛三家思想为主体,吸收了各少数民族文化和异域文化而形成的,突出地体现了多元性的特点。

3.文化的兼容性。

由于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和中国地理环境的相对开放性,几国都程度不同地受到外来异域文化的冲击。在古代主要表现为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的影响,新、马、泰同时还体现了汉文化的影响;近代则有西方文化的冲击,形成了多种文化的融合,具有兼容性。

但是,新、马、泰文化与汉文化所表现的兼容性又有明显的区别。同样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新、马、泰文化突出了外来文化消融本土文化的特点,如新加坡的儒家文化背景来自汉文化,马来西亚的伊斯兰文化源于阿拉伯文化,泰国的佛教文化体现出印度文化的深刻影响。在外来文化进入之后,这些国家的本土文化逐渐成为其主体文化中的隐性因素,只有透过源自外来文化的主体文化,人们才能感受到古老的本土文化的光辉。当然,在消融了本土文化之后,新加坡的儒家文化、马来西亚的伊斯兰文化、泰国的佛教文化,已经远离其文化生成圈,而具有了新的文化内涵。

相比之下,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虽都曾在特定的时期对汉文化造成过强烈的冲击,但是纵观中国文化的发展,外来文化却极少占据主导地位。即使是汉唐时期传入中国、影响极大的佛教,经由国人消化、容纳和改造,也完全中国化了。特别是禅宗,以其所讲求的“顿悟”,成为受国人推崇的中国佛教。近代西方文化的传播也是如此。可以说,形成于先秦、统一于秦汉、繁盛于唐宋、成熟于明清、发扬于现代的中国传统文化,经过2000多年的漫长岁月,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精华,融合各少数民族文化,形成了以本土文化为中心又兼容外来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文化。在这里,本土文化表现出的内聚力和生命力,是其他文化所无法比拟的,而儒、道、佛的融合与整一,突出地体现了汉文化作为多元文化的特点。

4.相近的价值取向。

新、马、泰文化与汉文化,分属不同的文化圈,体现了明显的差异。但是,无论是儒家文化,伊斯兰文化、佛教文化,还是儒道佛整一的文化,都属于东方文化圈的范畴,都具有相同或相近的东方文化的价值观。

儒家文化,形成于宗法农业社会,以中庸为核心,强调礼乐治国,宗法为本,以血缘关系来维系国家统一,协调人际关系。儒家的功利主义的伦理政治道德观,体现出重人伦轻自然、重群体轻个体、重义轻利、重道轻器的价值取向,[23]具有强烈的入世精神和深厚的人文传统。

创立于公元前6至5世纪的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因缘(条件)而起的假象、幻影,天(自然)与人均虚幻不定,只有彼岸世界才是真实的存在,体现的是出世精神。但是佛教在提出超越现实人生的终极目的时,强调了这种超越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完成的,在论证成佛根据时,也强调了人道胜于天道,表现出一定的人道精神;而佛教从注重个人解脱发展到强调“普渡众生”,也体现出群体关怀的倾向。

公元7世纪初形成的伊斯兰教,信仰唯一的神——真主安拉,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安拉‘前定’的”,“安拉是创造宇宙万物的唯一主宰”;[24]在强调顺从真主安拉及其使者穆罕默德时,体现出群体意识和精神。

新、马、泰文化和汉文化,正是以儒学、佛教、伊斯兰教文化为核心建构起来的,同属东方文化圈。因此,无论是儒家的入世、功利,佛教的出世,还是伊斯兰教的教义,在其所建构的不同文化中,仍然表现出相同或相近的价值取向,即注重人伦,强调血缘宗亲,有浓厚的家庭观念和群体认同的趋向;注重传统,讲求伦理,崇尚道德,具有强烈的国家民族观念和道德精神,体现了东方文化整合性与传承性的特点。

(本课题受世川良一优秀青年教育基金资助)

注释:

[1]为叙述方便,以下简称新、马、泰文化。

[2][17][20][21]参见《东南亚十国概览》有关章节,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3][6][16]参见王民同主编《东南亚史纲》有关章节,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4][5][7][9][15]参见朱振民主编《当代泰国》有关章节,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8]转引自马勇《十九世纪中叶以前华侨对东南亚海岛地区文化形成所作的贡献》,见《东南亚纵横》1993年,第4期。

[10]见郑一钧《论郑和下西洋》,海洋出版社,1985年版。

[11]转引自王介南《郑和下西洋与中国东南亚文化交流》,见《东南亚纵横》1993年,第4期。

[12]见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第311-31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3][19][22]参见《东南亚经贸与旅游便览》,汕头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4]见黄枝连著《东南亚华族社会发展论》第6页,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18]见《海外华文报刊的历史与现状》,新华出版社。

[23]见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第十七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4]见《辞海·宗教分册》第97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标签:;  ;  ;  ;  ;  ;  ;  ;  ;  ;  ;  ;  ;  

文化交流与多元融合:新马泰文化与汉文化的比较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