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母子共同体中寻求独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共同体论文,母子论文,独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4年前,我带着4岁的儿子离开家,搬入集体宿舍。那时我心中只有一个简单但坚定的念头:我要和儿子开始一种新的生活。至于这种生活会是什么样的状态,我没有细想。我只想到一件事,那就是应该避免儿子产生恋母情结,因为我曾从书本和旁人的生活中知道,长期单独和母亲生活的男孩容易发生这种事。从儿子出生起,我就希望他成为一个有独立意识的人。我想只要我在和他的单亲生活中继续这样的教育,他就不会有这种不健康的心态。如果说,离婚之初我的这些想法和思路都过于简单和粗浅,那么,4年后的今天, 经过许多波波折折和不断的调整、认识,我完全有信心说,我和儿子已建立起了稳定而健康的母子共同体,我们彼此依赖,又彼此独立。我们生活得很愉快。
只有共同努力,才能生活得更好——建立生活的共同体
和许多离异者一样,离婚的第一年,我的情绪极为不稳定,而且因为怕伤害孩子,我犯了一个根本性的错误:对他隐瞒真相。他因此而不断地抗拒,哭着闹着要找他爸爸。他希望回他原来的家。这使得我和他之间的关系很紧张。我一度非常灰心,认为我也许没有能力过好我们两个人的生活。一次和儿子聊天中,我偶然得知他其实是知道我和他爸爸离婚的,这使我下决心说明真相,并让他明白,他以后得一直跟着妈妈生活,他得接受这一点,同时我希望我们俩的生活能够快快乐乐。
当然,我是以很浅白的话告诉他这些的,现在我可以把这看做是我们建立母子共同体的开始。有了这一开始,此后我们的生活便一步一步向好的方向发展。
单亲家庭的确和大多数家庭不同,尤其是现代中国的单亲家庭,大部分是一子一母,这样的人际结构,很容易让母子或母女之间形成极为亲密或者说紧密的关系。这种亲密或紧密的关系既能使两人在情感上非常依赖,也更容易引发两人的心理冲突,因为几乎没有第三者的介入,两人的希望更集中地指向对方。母亲会因为比别的母亲付出更多而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孩子会因此而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母亲也容易失望,由此会造成两代冲突;而孩子会认为他只有母亲一个亲人,母亲理应为他做得更多,如果母亲没有满足他的愿望,他很容易怨恨。所以,在单亲家庭中建立情感共同体是相当容易的,但仅仅只是情感共同体并不能保证单亲生活的健康和快乐。以我自己的体会和认识,我认为单亲家庭应该建立的是生活共同体,情感联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同时需要的是单亲成员对家庭的共同责任以及对个人生活的承担能力,而责任和能力的培养则需要个体的独立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宽松有序的家庭氛围,才能避免因彼此过高的期望值而引致的冲突,也才能使各自都有健康平衡的心态。
对孩子而言,情感依赖几乎是天生的,而家庭责任和个人生活的承担能力则是需要培养的。年幼的孩子也许不懂“责任”、“承担”是什么意思,但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事让他们体会、明白其中的含义。在我的儿子接受了我们的单亲生活之后,我不断地向他灌输:现在只有我们两个人生活,所以我们一定要共同努力,把生活过得更好。那时,他在幼儿园寄宿,很想让我多接几次。我对他说,因为妈妈工作忙,只能每周接他两次。妈妈工作是为了挣更多的钱,让我和他的生活更好,所以他只能委屈点儿。但我在星期天总是带他出去玩,这是建立情感联盟的必需。现在儿子已经8岁,有时我在周末也不得不工作, 而把他扔在一边,我会对他说出我心中的歉意。他已经很能理解这一点,经常主动把门关上,让我安安静静地写稿子。这是他在为母亲和家庭的利益牺牲一些快乐。我同时也让他知道我为他的利益也牺牲了我许多东西,比如,我喜欢睡懒觉,但为了送他上学,我得早晨5点半起床, 周末也不能睡得太晚,得给他做早饭;我喜欢安静,但只要他在家,我就得常常忍受电视机的吵闹,等等。这些是我们共同生活应该付出的。另外,因为家里只有我和他,我要干几乎所有的家务,所以他必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现在倒垃圾已成为他的专项工作。他还会学了擦鞋、收衣服、叠衣服。因为我讨厌洗碗,总是希望我能做饭,他洗碗,但他说他要12岁才能洗碗,我相信会有那一天。
我和儿子建立的生活共同体还包括对未来生活的共同筹划。因为不断的交谈,他清清楚楚地知道我肯定要再结婚的,我完全有把握说他已经认可那种前景。有时我把他当个平等的朋友,和他讨论哪一类人好,哪一类人不好,应该和哪一类人结婚,他喜欢我和哪一类人结婚,等等。有一次他忽然烦了,说:“你干吗要跟我讨论呀?”我回答:“这是咱俩共同的生活呀,当然要一起决定。”现在再说到结婚话题时,他竟然会用一种带调侃的口吻说:“结婚,结婚,你就想结婚。”我则一副理直气壮的样子:“那当然,结婚会让我们过得更开心。”儿子是个汽车迷,想家里能有辆汽车是他最大的梦想。我告诉他以妈妈现在收入,买汽车是太遥远的事,不过我们也可以努力,他应该做点贡献,比如,把爸爸、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给他的零花钱、压岁钱存起来,也能凑个车轱辘。他毫不犹豫就答应了。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生活——寻求各自的独立
儿子的确已经明白这个家是我和他两个人的家,我们有责任共同分担家庭事务。和儿子建立这样的生活共同体,实际上也同时蕴含了个体独立的教育。那就是要想对家庭尽责任,就得首先是一个有能力的人。要想成为一个有能力的人,就得首先学会处理自己的事。从幼儿园时的穿衣、系鞋带开始,我就努力让他知道,他必须做他能做的事。他是他们班上第一个会系鞋带的孩子。从生下来,我们就分床而睡。前年我有了一套两居室,搬入新居时我就和他各占一间。有时夜里他从睡梦中哭醒,我也只是跑过去坐在他床边安慰他,陪他重新入睡,决不轻易把他抱到我的房间。上学之后,他向来自己安排他的作业时间,整理他的书包,我只是提醒他该带的东西,而不检查他带了没有。如果他忘了什么,他就得承担这种忘事的后果,或者挨老师批评,或者想办法自己解决。
学会处理自己的事只是独立的一方面,独立的更重要的方面是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对自己行为的后果负责。上学以后,我让他明白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学习是他的事,他得为了将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而努力学习。如果他有困难,我可以帮助他,但决不是我要他学什么。他长大以后能干什么,也是他的事,我并不期望他为我而做什么。基于这样的原则,我很少过问他的学习,只偶尔抽查他的作业,在老师要求的作业和试卷上签字。考试之前,我通常会问他,还有哪儿不懂,是否需要我帮助。他总是说都懂了。有时我查出他的漏洞,让他再复习一下,他草草看过,便不再用功。我问他是否坚信自己能考100分,他说是, 我便不再啰唆。等到他考了个98或99分回来,就只能自己惭愧地一笑,表示下次一定要更细心。我也并不责怪他。
为了让他牢固地树立他是为了自己而学习,每个人都应对自己的生活负责的观念,我曾做出也许是冒险的让步。儿子的学校从一年级就开英语课,不过学了一年多,我发现他很多都忘了,于是我为他制定了一个英语学习计划,由我在周末教他。儿子起初很乐意,但学了几个星期,就厌烦了,坚决要求放弃。我对他说,英语以后对你来说肯定很重要,如果你英语好,也许比别的同学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妈妈现在把这个道理告诉你,也愿意帮助你,如果你还是坚持不学,那我就不管了,等你哪天想学的时候再学,因为这毕竟是你的事,你有权利选择。他依然坚持放弃,我便真的不再逼他。我的冒险在于,有朝一日也许他会因此而失去深造的机会,但如果我坚持要他学,那么无疑他学英语将成为我的事,我努力培养的学习独立性将不复存在。两者权衡,我认为独立更重要,这是他创造人生的基点,也是我能够享有个人生活,我和他能够轻松生活的保证。
个人的独立还意味着每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或者说生活的重点,彼此应该理解和接纳。这一点在单亲家庭中突出地表现为母亲和孩子怎样看待可能再婚这桩事。一些母亲对自己要再婚心怀内疚,觉得是对不起孩子,这种意识传达给孩子,孩子会认为是损害他的利益,也会对母亲的再婚反感。所以独立在这儿首先是母亲意识的独立,对自己有权开始新生活的认可。我尽管一直对孩子说结婚是我们俩共同的事,但我同时也让他明白主要是我的事。前不久,我提起一位对我和他都不错的男友,儿子竟问:“你怎么不跟他结婚?”我说我不够喜欢他。他却说他喜欢他。我就问他:“是你跟他生活的时间长,还是我跟他生活的时间长?你顶多跟他生活15年,就会离家上大学,而我也许要跟他生活30年或更长,所以我喜不喜欢更重要。”一席话说得他哑口无言,扮个鬼脸跑掉了。我想,如果我们做母亲的能够认清和保持自己的权利,我们就能让孩子也明白母亲有自己的生活,他不可能也不应该干涉。只要孩子真的接受这样的观念,那么,在母亲有可能再婚这个敏感问题上,就不会发生冲突。当然,我们这样做的同时,也得给年幼的孩子安全的承诺:他和那个有可能走进他们家的人一定会彼此喜欢。
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在我国现在的家庭教育中并非做得很好,所以在单亲家庭中做起来会更难。通常单亲家长会有一种负疚心,更想以为孩子付出更多来补偿孩子,而放弃对孩子的正当要求,包括独立性的培养。我虽然一直坚持着自己的独立和对儿子独立性的要求,但有时心里也会不安。让我能够自慰的是事实证明我的坚持是对的。比如,儿子上的是生活条件很一般的公立寄宿学校,周末才接回来。当初是因为考虑到住地附近学校的状况和生活的实际困难,我和他父亲商量之后才送他去的。之后有不少人问我是否舍不得,我承认也有过担心,但更多的是发现儿子在寄宿生活中锻炼出来的生活独立性。再比如,也许由于从小培养的独立意识,儿子对我的情感依赖不那么强,他会跟着任何一个他认识并信任的人去玩儿甚至过夜,现在我根本不用担心他会恋母,反倒有点失落。不过,只要在周末的晚上,看见他跑过来硬要和我挤在一张大转椅上看电视,我就放心了,我和他的情感联盟足够紧密。所以,我想,要在单亲家庭这个母子共同体中建立起真正的独立,母亲首先要转变观念,并勇于实践。
以我的实践结果,我完全有理由说,在单亲家庭中建立亲密的、彼此支持的生活共同体,同时寻求各自的独立,对完善彼此的人格,健全各自的心态和保持单亲关系的健康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甚至可以说是关键的作用。通常认为的单亲孩子的自卑、怨恨、缺乏自信、难以与人交往等等问题,我没有在我儿子身上发现。我认为这很大的原因是因为独立意识的树立和独立生活能力的具备,使他有较强的自信来面对自己的生活,同时又明白自己的要求权限,不会产生怨恨感。
最后,我想说的一点是,要想建立起这样的母子共同体,母亲必须首先为孩子树立一个独立的榜样,即母亲首先要自立,要努力成为一个让孩子尊敬和敬佩的人,让孩子看到母亲已经为他、为自己、为他们两人的生活尽了最大的努力,而不是怨天尤人,或者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说什么“你得为妈争口气”之类。只有我们为自己争气,孩子也才能为他们自己争气;只有我们把生活的支点放在自己身上,我们才不会对孩子有不切实际的希望,才不会让孩子感到压力;也只有我们先努力,孩子才会和我们一起努力。如此,在单亲家庭这个共同体内,才会有真正的平等、尊重和互相支持,也才有这个共同体的健康和快乐。
标签:婚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