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部大开发中的人力资本投资战略_人力资本投资论文

论西部大开发中的人力资本投资战略_人力资本投资论文

论西部大开发中的人力资本投资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开发论文,人力资本论文,西部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02)01-0050-05

1980年以来,以 Lucas、Becker、Murphy等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家,通过将人力资本内生化,促进了“内生增长”模型的发展,为人力资本投资的均衡增长分析及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新的分析方法。目前,人力资本理论已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这不仅是由于人力资本投资的增加可以提高人力资本自身的生产率,而且可以通过“知识外溢”效应提高其他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基于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日益突出的作用,它已成为欠发达地区实施“赶超战略”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宏伟工程中,知识资源已成为最稀缺的战略资源。人才是知识、信息和技术的载体,只有以人为本,紧紧抓住人才这一关键环节,加大西部地区人力资本投资力度,调整和优化人力资本同自然资本、物质资本、社会资本的组合关系,才能从根本上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的腾飞,减轻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从根本上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提高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人力资本的内涵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人力资本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通过投资形成的如同物质资本一样具有增殖能力的那一部分劳动能力,具体包括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健康状况。自1950年起,从研究农业经济中,舒尔茨提出并倡导了人力资本理论。他认为由教育、保健、人口流动等投资形成的人的能力的提高和生命周期的延长,也是资本的一种重要形式。人力资本理论认为:(1)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2)人力资本投资的效益和收益率大于物质资本投资的效益和收益率。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教育包括学校正规教育、非学校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三个方面。教育与经济增长的正相关关系已得到众多经验的支持。丹尼森的早期研究表明:美国1929-1982年经济增长约有20%是由教育引起的,有31%是由知识进步引起的,两者合计可解释美国该时期经济增长的50%以上。[1](P537)另据我国学者研究,与没有受过教育的劳动力相比,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者能提高劳动生产率43%,中学文化程度的劳动者能提高劳动生产率108%,大学文化程度的劳动者能提高劳动生产率309%。[2]可见,随着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递增的。

(二)健康和营养状况的改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一国或一地区的人口健康状况可通过婴儿死亡率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等指标得到反映。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福格尔曾对健康和营养状况的改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做过系统研究。[3]福格尔认为:英国1790-1980年人均收入增长的30%可由总营养的改进来解释。他指出:健康、饮食结构、衣着和住所的变化,能极大地影响吸收的能量转化为劳动产出的效率。他对英国的研究表明:从1790-1980年,英国人力效率提高了约53%。人力效率和营养的改进相结合,似乎可解释英国自1790年以来经济增长的大约50%。

(三)人口迁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劳动力迁移是一种由迁移成本和迁移收益决定的人力资本投资行为。劳动力迁移实质上是人力资本的流动,它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人力资本存量均产生影响。作为一个理性的投资人,迁移者总会从边际收益率或平均收益率低的地区流向边际收益率或平均收益率高的地区,从而实现最大净收益。世界银行《2020年的中国》报告表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每年可提高GDP增长率一个百分点。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力的这种迁移行为应得到鼓励,它促进了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真正做到了人尽其才。

二、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本状况

我国西部地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西藏和内蒙古等12个省、市、自治区。

(一)人力资源数量状况

人力资源数量状况的总体特征是人力资源数量丰富,存量增长快,负担系数高。1999年我国西部地区总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8.46%,从绝对数量上看,我国西部地区人力资源是丰富的,但从人口质量上看,目前西部地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仅占全国总量的15.5%,远远低于东部43.2%的水平,十分缺乏科技开发、投资创业、教育和中高级企业管理等人才。另外,西部地区人口增长迅速,人口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根据2000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1999年全国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77‰,而西藏、贵州、青海、宁夏、新疆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15.80‰、14.24‰、13.90‰、12.32‰和11.80‰。这种高增长率与我国目前的民族政策有关。负担系数高,特别是少年儿童负担系数大。1999年全国平均的总负担系数为46.14%,其中少年儿童负担系数为34.99%,除内蒙古以外,西部其余11个省、市、自治区的总负担系数和少年儿童负担系数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文化教育状况

1.文化程度构成:1999年,西部地区6岁及6岁以上人口中具有小学及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比重已提高到83.5%,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39%,纵向对比,增幅是相当显著的。然而,西部地区人口的文化素质与东部地区乃至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见表一)。1999年,东部地区具有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6岁及6岁以上人口的16.23%,全国平均水平为13.80%,而西部地区为11.20%。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口占6岁及6岁以上人口的比重,1999年东部地区为12.34%,西部地区却高达16.50%,即6个人中就有一个不识字或识字很少者。

表一 1999年我国各地区6岁及岁以上人口的文化构成

单位:%

 地区

大专及其

高中(含中专)  初中  小学

不识字或

以上

 识字很少

全国平均

3.09 10.7134.33

38.5013.37

东部地区

3.95 12.2836.09

35.3312.34

中部地区

2.72 10.5536.80

38.0311.90

西部地区

2.39 8.8129.05

43.2516.50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0)有关资料计算。

2.平均受教育年限:平均受教育年限是评价一国或一地区人口受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1997年全国6岁及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的年限只有6.36年,而西部地区更低,只有5.86年,略高于5年制小学的受教育水平,与我国普及9年义务教育的要求相差甚远(见表二)。

表二 1997年中国各地区6岁及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

项目全国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西部地区

男性6.84 7.03

6.976.31

女性5.87 5.98

5.975.38

合计6.36 6.51

6.485.86

资料来源:赵秋成,《我国中西部地区人口素质与人力资本投资》,《管理世界》,2000年第1期。

目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的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6年,这相当于每个人都能接受一些高等教育。另外,表二所反映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无论是全国平均水平,还是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女性受教育年限都少于男性。其中东部地区差距最大(1.05年),说明男女受教育机会不均等。在受教育问题上,多数地区,尤其是农村仍广泛存在性别歧视现象。

3.小学辍学率:从小学辍学率来看,根据1997年《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简况》的数据,西藏、贵州、云南、青海、甘肃、广西、陕西、宁夏、新疆、四川的小学辍学率分别高达5.22%、3.85%、3.14%、3.06%、2.69%、2.34%、1.72%、1.62%、1.47%和1.39%,均高于全国1.01%的平均水平。根据有关资料,学龄儿童入学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人均GDP可提高0.35-0.59个百分点。可见,提高小学生的入学率,杜绝中途辍学现象的发生,在目前我国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存量普遍偏低的情况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人口健康状况

平均预期寿命是反映一个地区特定人口群体身体健康状况的一项指标。从该指标来看,改革开放后我国广大西部地区健康状况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且日益接近东部各省、市、自治区人口的健康水平。例如,云南省1973-1975年人口预期寿命只有59.80岁,而到了1981年则为60.75岁,1989年更高达71.91岁。但同时,也应看到在广大西部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仍存在着缺医少药的现象,医疗卫生状况亟待进一步改善(见表三)。在西部地区,虽然医院卫生院个数并不少,甚至在数量上超过了东部地区,但医院规模普遍偏小,医生人数、医院床位数不足,平均负担人数远远超过东部地区。人们的健康还没有得到完全、充分的保障。

表三 1999年各地区医院、医生、床位数及负担人口

 项目

全国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医院卫生院数(个)

6693521518

19758

25659

每院负担人口(人)

1881121561

21247

13970

每院医生数(人)

 204.5 83.364.4

56.7

每医生负担人口(人)  616 557 652 632

每个医院床位数(张) 315.9130.9102 82.2

床位平均人口(人)

399 354 412 433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0)有关资料计算。

(四)贫困人口状况

1993年国务院制定的《国家八七扶贫计划》共确定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592个,其中西部地区就有361个,占总数的61%,其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人口的48.4%。西部地区还是我国贫困发生率最高、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西藏、青海、贵州、宁夏、云南、甘肃、陕西、新疆、重庆、内蒙古的贫困发生率分别为19%、14%、12.9%、12.6%、11.5%、9%、8.9%、6.6%、6.4%、5.5%,明显高于全国平均4.6%的水平。[4]

三、人力资本投资战略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的开发,并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但相对于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来说还很不够,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本积累尚不足以推动该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因此,进一步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促进西部地区在新世纪腾飞的根本战略。

(一)人力资本借贷战略

所谓人力资本借贷就是鼓励人才跨地区迁移,促进人力资本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西部地区在加大人才培养的同时,应积极面向国内、国际市场,制定相关政策引进急需人才。这样既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利用后发优势,缓解人才缺口,发展经济;又可以减少培养人才所需的较长周期,缩短时滞。引进高素质人才,必须要有相应的创业和就业的机会,为其提供充分发挥作用的场所和环境。同时,要建立有效的利益激励机制,将其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与其收益挂钩,充分调动所引进人才的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西部地区各级政府还可以与全国重点高等院校、中科院等直属研究机构建立稳定的人才培养计划,选拔本地区优秀人才到这些单位进行短期培训、在职学位教育;鼓励高等院校优秀人才到西部地区实习调研,开发适合本地区发展的专有技术,与当地厂矿、企业建立联合研究开发小组,指导当地企业技术进步。同时,争取培养一大批懂技术、善管理、精通理论的企业家群体。目前,美国加州硅谷中的技术人员有1/3以上来自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对西部地区不无启示,关键是各级地方政府要真正做到“走出去,引进来”,制定相关优惠政策留住人才,并不断扩大对人才的吸引力,为经济发展积累动力。

(二)“人人健康”计划

卫生保健服务的完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内容。国家应设立公共卫生专项基金,使其达到公共服务卫生最低标准;重建农村合作医疗体系;提倡医科大学生、研究生到西部农村地区短期实习或工作。另外,我国西部省、市、自治区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得还很不充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队伍的稳定和服务的经济效益,在增加医生、医院床位的同时,应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优势,巩固和提高现有医院、卫生院的规模、质量,减少或避免资源的浪费,促进西部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大发展。

(三)人力资源开发战略

西部地区最重要、最短缺的资源是人力资源,要把扩大就业、降低失业率作为各级政府最优先考虑的目标。积极吸引东部地区转移出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自身人力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扩大就业容量。就目前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而言,发展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比单纯追求产业结构升级更具有社会效益。积极促进个体和私营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增加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活力。鼓励非正式就业,扩大就业覆盖面。要逐步取消户籍管理制度,鼓励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强小城镇建设,逐步提高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国家对西部贫困地区的扶持,除加大财政支付力度外,应重点加大“智力扶贫”力度,培养当地农民依靠自身力量摆脱贫困。要加大对贫困地区人才的培养,进行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在某种程度上说,贫困地区最大的贫困是观念上的贫困,没有真正解放思想,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贫困落后的面貌。

(四)教育发展战略

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路。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积累的前提和基础。在西部大开发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先行”的原则,同时还要实施以下战略措施:

1.改革教育体制。我国的教育体制是高度集权的体制,中央政府对教育的管理过多,不利于调动地方政府和学校办学的积极性。因此,西部地区可在保持教育部对各省、市、自治区教育进行统一协调、综合平衡的前提下,实现教育管理权从中央到地方、从教育行政部门向学校的逐步转移。这样,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就可以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的状况、本校历史传统以及师资、设备等方面的条件,结合人才市场的需求状况,培养有特色的专业化人才,使教育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

2.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目前我国的教育资金主要来自于国家财政性经费,全国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在1999年只有3.60%,而美国每年的教育经费开支占 CDP的比重为 10%,培训和在职教育费占5%。可见我国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明显偏低。特别是广大西部地区,其教育经费不到中部地区的1/2,东部地区的1/3,形成了西部教育经费少→人力资本积累少→流失严重→经济发展水平低→教育经费少的恶性循环。这种恶性循环是由教育经费被转移挪用、自身教育经费投入少、教育资金利用率低、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本大量外流等因素所致。[5](P196-197)要打破这种恶性循环,西部教育应在继续争取财政拨款的同时,努力开拓其他的资金来源,包括学校自身投入、社会集资、捐赠、企业给予的补助等。要鼓励私人办学和中外合作办学,拓宽办学渠道;大力发展教育金融,可以运用差别利率等调节手段,变无偿使用为有偿使用,努力提高现有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发展教育金融还可以利用所吸引的各种存款和发行教育债券等方式筹措资金,以支持学校进行科技开发和兴办校办企业。[5](P196-197)

3.优先发展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西方一些学者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教育投资的收益率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在初等教育还没有普及的低收入国家,初等教育的收益率最高。这与当前我国西部地区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5.85年的情况类似。因此在西部大开发中,应重点加强基础教育的普及,全面推进九年制义务教育,努力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同时,要在农村地区开办与农业生产和乡村工业发展相适应的农村职业教育,提高西部地区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在此方面,巴西政府开发西北地区的经验可资借鉴。巴西政府近年来投资7亿美元成立了西北部教育基金,帮助落后地区培养教师,免费发放教科书,并于1996年启动了“远程教育计划”,通过电视卫星向偏远地区播放教育节目,使落后地区文盲率大大降低。西部地区各级政府应结合“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大力发展具有规模效益的跨地区“开放式”大学。教育部、广电总局应优先为西部地区提供开放式大学所需条件,包括电视教育、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和虚拟大学。利用卫星和因特网传播教育内容,使分散的西部地区的学习者可以享受东部教育的外溢效应。

4.转变教育观念。要在西部地区真正营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建立跨地区的人才市场,落实“公开、民主、平等、竞争”的原则。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格、情感、人际关系、社会适应性、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全面教育,促进人才的个性发展。将普及初等教育、不断提高人口受教育程度的内涵式开发与建立健全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促进人才自由流动的配置型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实现“筑巢引凤”。要保证落后地区的教育质量和入学率,逐步降低小学辍学率,消除教育中对性别的歧视现象,做到接受教育人人平等。

收稿日期:2001-10-18

标签:;  ;  ;  ;  ;  ;  ;  

论西部大开发中的人力资本投资战略_人力资本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