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琼海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 571400)
摘要:目的 分析静脉溶栓对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症状发生率、血管再通率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并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静脉溶栓治疗,观察两组有患者血管再通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预后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患者血管再通率比对照组高,血管未通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症状发生率以及预后情况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早期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疾病属于临床比较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临床治疗中很容易出现心律失常、休克、上腹疼痛、胸部疼痛等症状,病情严重时会引发患者心脏衰竭,最终造成患者死亡。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是由于患者冠状动脉阻塞,造成患者出现缺氧性坏死、急性心肌缺血等症状,从而影响患者心肌收缩功能,给患者脏器供血功能造成影响。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发病率比较高,而且给患者的健康和生命造成极大的威胁,所以,临床要对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及时治疗。本次研究选择我院68例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并选择部分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分析该方法的临床治疗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分析
在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院进行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疾病治疗的患者68例作为分析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4例;治疗组患者年龄在41~72岁,平均是(58.3±3.8)岁,对照组患者年龄在44~71岁之间,平均年龄是(60.9±3.2)岁。所有研究对象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基本资料相比没有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患者入院进行凝血功能、心电图、心肌酶谱等相关检测,并给予300mg/d波立维,300mg/d阿司匹林药物治疗,第二天,波立维剂量换成75mg/d,阿司匹林100mg/d。
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静脉溶栓治疗。将100mL5%浓度的GS与150万U的尿激酶相融合,需要稀释尿激酶,进行急性静脉滴注,在30min内完成药物1次。之后进行APTT检查,根据检测结构,给予相应的低分子肝素治疗,避免患者出现溶血过度情况。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血管再通率判断标准是:经过静脉溶栓注射2h后,观察患者心电图ST变化,出现50%以上的回落;在治疗2h后,患者胸痛症状所有改善,而且房室阻塞情况消失,出现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有一定的窦性过缓。根据TIMI相关标准,对患者血管造影进行检查,如果在2~3级,表示患者成功实现血管再通;如果都符合上述条件的,都表示血管再通失败。另外,观察两组患者室颤、心衰竭、病死、右束阻塞、休克等临床症状出现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研究数据都使用SP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技术资料用例数(n)以及百分数(%)来表示,进行 检验,用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治疗组患者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血管未通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在心血管疾病中,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比较严重的临床疾病,该疾病发病快,病情复杂,如果没有及时治疗,患者可能会出现休克、心力衰竭等情况,严重会造成死亡[]。急性心肌梗死症状发生主要是由于患者血管内通路被冠状动脉硬化斑块堵塞,从而造成患者心肌缺氧或是缺血性坏死,给患者的心肌功能和其他脏器功能造成伤害[2-4]。所以,临床都是采取血管再通方式治疗,但是传统的药物治疗临床效果不是非常显著。据相关资料分析[5-7],对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静脉溶栓注射,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而且提高患者血管再通率,对减少临床症状发生率具有很大的帮助。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主要是改善患者冠脉血流情况,减少患者心肌梗死面积,避免患者弧线心肌缺血情况,从而威胁到患者的生命[8]。而且在静脉溶栓治疗中,结合尿激酶药物进行治疗,可以提高抗性,可以将纤溶酶转变为原产生纤溶酶,从而促进患者对纤维蛋白的降解能力,加快血栓的溶解[9]。在临床治疗中,都是使用尿激酶的血栓纤溶酶作用,而且临床使用不会给患者带来较多的不良反应,所以临床使用比较广泛[10]。
本次研究选择我院收治的68例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治疗组给予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血管再通率是82.35%,对照组再通率是47.05%,很明显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临床症状总发生率是14.70%,对照组是52.94%,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这些数据充分表明,对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静脉溶栓注射,具有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石珣,韩莉,王秋丽. 早期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观察[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22).
[2]吕红凤. 早期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观察[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3(32):112-113.
[3]Zhang C,Fu Q,Zhao Y,et al. Short-Term Anticoagulant Therapy and Thrombus Location A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Delayed Recanalization of Deep Vein Thrombosis[J]. Medical Science Monit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 Clinical Research,2016,22:219-225.
[4]刘前. 超早期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再通的影响[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3):163-164.
[5]王政,陈小光. 静脉溶栓在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疗效研究[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22):65-66.
[6]吴利新. 静脉溶栓治疗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9):85-86.
论文作者:张新菊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30
标签:患者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静脉论文; 血管论文; 对照组论文; 溶栓论文; 发生率论文; 《航空军医》2018年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