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的思考——谈大学出版工作中的几个认识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工作论文,大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第四次高校出版社工作会议以来,大学出版事业从整体上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绝大多数大学出版社在改革的大潮中牢牢站稳了脚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出版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为佼佼者,为我国出版事业的繁荣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同任何事业一样,大学出版事业在发展过程中同时交织着成功和失误。从认识规律上讲,成功和失误的哲学意义是等价的。成功给开拓者以鼓舞,挫折也会给奋斗者以启迪。大学出版事业十多年的发展,渗透了耕耘者的汗水,也沉淀着探索者的睿智。规律的认识应该尊重认识的规律。大学出版社今后的发展也必将是建立在今天的探索和思考之中。本文拟就大学出版工作中的几个认识问题谈点看法。
一、正确认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问题是一个老话题,从理论上讲,它的确不是一个复杂的命题。但是,我们确实有一些同志在这个问题上,有时候清楚,有时候糊涂;顺利的时候清楚,困难的时候糊涂。之所以如此,我认为是由于部分同志对它的严肃性缺乏切肤之感;一部分同志对它的实践性又缺乏足够的重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问题,必须在实践中加深理解,深化认识。
江总书记在五中全会和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强调:“一定要讲政治”。讲政治并不是一句空话,对我们从事出版工作的领导同志来讲,就是任何时候都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责任感,严格执行党和国家的出版方针和政策,坚守岗位,恪守职责。
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出版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市场经济规律的驱动和制约,这种驱动和制约集中表现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上。当两个效益统一的时候,其关系是比较容易处理的;但当两者不一致时,就要面临割舍个人利益、小团体利益的尖锐矛盾,这就是出版工作的特殊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出版工作,首先要注意出版物影响精神世界和指导实践活动的社会效果”。这是指导我们出版工作的一个基本原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强化和牢固地树立了这个意识,同时不断在实践中总结出版工作的规律性,才能妥善地处理好两个效益的关系。
二、正确理解深化改革与加强管理的关系
大学出版事业只能在改革中求得发展,“阶段性转移”也只能在改革中完成,这是无庸置疑的。深化出版社管理体制的改革,深化出版社内部经营机制的改革,是发展和繁荣出版事业的根本途径。每一个大学出版社都要抓住机遇,根据自身的特点,加快和深化改革,在改革中求得自我完善和发展。但是改革绝不是盲目地迎合市场,更不是盲目的攀比和照搬。根据大学出版社十多年工作的经验,我们认为改革必须遵守以下原则:(1)要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有利于更好地为教育事业和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服务;(2)要有利于贯彻和执行党对出版工作的方针政策,加强和改进党对出版工作的领导。这是改革工作的政治要求,决不能松懈和动摇;(3)要有利于调动出版社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4)要遵守出版工作的政策法规和出版纪律,这是改革的基础和保证;(5)要有利于出版事业的健康发展和繁荣,这也是我们改革的初衷和最终目的。
如果我们的改革不是全面遵守上述原则,这种改革就可能迷失方向,造成严重后果。
实事求是地讲,出版社的领导同志不可能对出版的各种图书都全部审读,也不可能对每一件事都亲自处理;但是,当两个效益发生矛盾的时候,对一些涉及敏感问题的书稿,我们的社领导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亲自抓,认真处理好。这就是我们常讲的要具有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
改革和强化管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任何一个出版社的改革都必须是建立在内部严格管理的基础之上。只有通过严格的管理,改革的举措才得以顺利实施;只有通过严格的管理,出版工作的规律才能体现在全社职工的自觉行动之中。现在有少数同志,对出版工作的方针政策、行政法规不认真学习和研究,片面强调自己的特殊性和困难,违反有关规定和纪律,热衷于攀比,这种思想和做法是非常危险的。在这方面,我们一些出版社已经有了很多沉痛的教训,希望持有这种心态的同志引以为戒。社会主义出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必须以严格的纪律作保证。只有强化管理,严守纪律,出版社的改革才能取得成功。
三、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出版工作有其自身的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对这种规律的认识和实践更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每一个大学出版社的改革和发展都必须面对和正视自身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由于各学校专业和学科的不同,地缘条件的不同,学校指导思想和领导方式的不同,出版社队伍素质的不同,出版社领导班子驾驭市场能力的不同,决定了每一个社的发展规模和经营模式的差异。作为一个社长,要领导出版社的改革和发展,必须实事求是地根据自身的条件制定出版社的经营模式和发展战略。我们不赞成急功近利,因为急功近利是思想浮躁的表现,它往往引导人们走捷径,投机取巧,“打擦边球”。一个基础薄弱,管理不严格,职工队伍素质不高的出版社,争功近利是很容易走上斜路的。
当然,大学出版社的工作需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一些出版社在一定时期内也完全可能取得超常的发展,但是这种学习借鉴和超常发展必须是在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之下,必须是建立在扎扎实实的基础工作之上。大学出版事业需要长远的发展目标,需要长远的发展战略,每一个出版社同样也需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制定自己的长远发展目标和战略,这样我们看问题就会有长远的眼光,减少工作中的盲目性。
当前,对我们来讲,一项更加重要的工作就是在长远目标的指导之下,深入细致地做好选题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市场建设等基础性工作。只有从实际出发,立足长远、着眼当前、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我们的事业才能持续健康地发展。
四、出版工作的繁荣必须以质量第一为前提
这几年,各高校出版社积极发挥自身的优势,出版了大批优秀的图书,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为教育、出版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在大学出版社的出版物中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质量问题,尤其是编校质量,问题更为突出,而且带有相当的普遍性。从去年到今年的两次编校质量检查来看,北京地区委属大学出版社编校质量不合格品率分别为50%和46%,虽然不合格率略有下降,但降幅很小。从各省交换的质量检查统计来看,各地大学出版社的不合格率也大约在50%左右,整体形势十分严峻,情况确实使人忧虑。
大学出版社图书编校质量整体水平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各社的情况也不尽相同,除建社时间短等客观原因外,在一些同志中存在的“编校质量无所谓论”、“不合格品无法消灭论”、“甘居中游论”等错误思想的影响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大学出版社是学术性较强的出版社,其出版物绝大多数是教材、学术著作和科技图书,是培养人、教育人的精神产品。高等学校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高等教育的性质和地位决定了我们的出版物必须是科学、严谨的。出版高质量的图书是我们大学出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崇高职责。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我们大学出版社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只能以质量去建立信誉,以信誉去赢得读者,以读者的认同去开拓和占领市场,这是一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市场法则。西方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大学出版社创办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尽管他们也和我们面临同样的问题,出版物专业性强、印量少、单位成本高,但他们延续至今,并牢固地占领和建立了自己的市场,这是和他们强调出版物的高品位、高质量的指导思想和努力工作分不开的,这一条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很难想象,一个出书杂乱,没有特色,内容错误百出的出版社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发展。
应该说,在实施阶段性转移两年多时间的今天,提高质量已成为出版社全体工作人员的共识,抓质量的阻力已经不像前两年那么大了。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大管理工作的力度,培养好的风气,用质量第一的思想统一全社工作人员的思想,推动全社的工作。
五、正确认识突出特色和专业分工的关系
多年来,出版社的同志对专业分工的限制议论颇多,实事求是地讲,严格实行专业分工,我们有相当一部分大学出版社仅靠专业性很强,发行量很小的学校教材和学术著作的出版不仅难以发展,而且无法生存。按照市场经济的理论,出版业的分工现象是在市场竞争中自然形成的,分工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出版物的质量。但是,我国的出版社并不是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建立的,人为的专业分工,才从某种意义上取得了它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高校出版社的发展不能再从专业分工的议论中寻求出路,图书市场激烈的竞争也迫切地要求我们从人为的专业分工的困惑中解脱出来,抓住机遇,寻求发展。在改革的大潮中,一部分脱颖而出的出版社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他们的经验简言之就是:发挥优势,办特色出版社。办特色出版社是出版业完善自身,寻求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阶段性转移”的必由之路,也是大学出版社走出困境,再创辉煌的优势所在。我们讲特色,主要是指出版社所出的出版物在专业学科方面的特色,在内容质量上的特色。大学出版社只有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创造自己的名牌产品,并形成多种层次、多种规格的系列图书,才能实现规模效益,逐步建立和开拓自己的市场。
当然,办特色出版社是一个不断探索和逐步积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希望所有在大学出版社工作的同志都在这方面努力探索,摸索出自己的经验和路子来。
发挥优势,突出特色,要避免认识上的简单化和片面性。发挥优势并不是指学校有什么学科优势就发挥什么优势,更主要的是要把这种学科优势同市场需求、地缘条件等客观因素结合起来。同样,突出特色也不是要求出版社只出某一种专业的图书,而是强调出版社在一个或几个主要学科上形成自己的优势出版物。当然这也不排除出版社出版少量相近相关、有较好效益的其他图书。突出特色的关键是要找准优势,只有找准了优势,才能在市场中最大限度地实现两个效益的统一。
六、正确处理质量和数量的关系
一个出版社的发展,没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出书规模是不行的。发挥优势,形成特色,也是强调出版社在某个学科或几个学科的出书品种上形成一定的规模效益,出书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出版社的发展状况和经济实力。但是,对规模的发展要有正确的认识。
在质量和数量的对立统一关系中,质量应该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我们强调质量也不能忽视数量,问题的关键是数量的增长必须以质量为前提,没有质量的数量不但没有意义,而且是有害的。我国的大学出版社成立时间不长,特别是80年代中期成立的出版社,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一段时期内,强调了出书的规模,有的出版社只有几个或者十几个编辑,每年却出书上百种甚至几百种,基本上是依靠扩大外延的思路,搞的是粗放式的经营方式,这种状况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初期,还可以勉强维持,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粗放式的经营方式必然要被市场淘汰。因为盲目追求数量,扩大规模,必然疏于管理,造成库存增加,质量滑坡,资金困难,市场萎缩,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我们每一个大学出版社的领导同志都要牢固树立起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促发展的观念。认真做好图书市场调查,积极探索自己的出书特色,形成自己的规模效益。要下决心把那些可出可不出的书稿砍掉,把编辑从每天疲于奔命的案头工作中解放出来,把多年形成的靠“数量增长”的粗放式经营方式真正转移到“优质高效”的发展轨道上来。
七、处理好事业发展与队伍建设的关系
图书市场的竞争是出版社的竞争,出版社之间的竞争本质上又是出版社队伍素质的竞争。
大学出版社干部职工的整体素质是好的或比较好的,其文化水平在全国出版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据初步统计,大学出版社队伍中,大专文化水平以上的专业人员占全体职工队伍的71%以上。但是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大学出版社中,大多数人员是从学校教学或管理部门抽调来的,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人员队伍老化,年轻同志经验不足等问题仍然普遍存在。我们这支队伍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已经影响了大学出版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我们从最近图书质量检查中发现,在一些编辑人员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方面差错率竟达到50%。比如,标点符号、外文符号的正斜体、大小写的错用,使用错误法定计量单位,不执行“量和单位”的国家标准,汉字中的易混、易错字等常有出现。这里除因责任心不强没有发现外,更多的是编辑人员没有掌握这些基础知识,这说明我们的编辑队伍亟待在基础专业知识方面进行培训。如果我们出版社采取有效的措施,在短期内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就有可能使差错率大大降低。因此,解决好质量问题,关键还得从提高队伍的基本素质上入手。
提高编辑、出版、发行、财务等人员的素质,更重要的还是要提高他们对贯彻党的出版方针的自觉性,通过学习和各种有效的政治思想工作,使他们熟悉政策法规,有很强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出版社只有树立起一个讲政治、讲纪律、讲事业、讲学习的好风气,我们的各项工作才能有效开展,我们的图书质量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