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报业组织结构变迁的历史轨迹与基本规律_大公报论文

中国近现代报业组织结构变迁的历史轨迹及其基本规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组织结构论文,报业论文,轨迹论文,近现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近现代报业(下简称为中国报业)始于19世纪初叶,发展至今已近200年历史,就其自身组织结构的沿革来讲,从最初的原始古典式,曲折发展到今天,形式日趋复杂。以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为界碑,中国报业的组织结构历史被分成两大时期、六个阶段(如图1、图6所示)。由于不同类型组织结构具有不同的使用范围与优缺点,通常报业组织也会根据职能和需要对几种类型进行组合。因此,本文的视角将从不同阶段中国报业组织结构的特色入手。

一、中国报业组织结构变迁第一段时期的历史轨迹

图1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报社组织结构及影响性事件简图②

从中国报业诞生①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130多年间报业组织结构的沿革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如图1所示)。

第一阶段:19世纪初叶至20世纪初叶

组织结构关键词:原始性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畸形发展,这一时期的中国报业呈现出七种类型:邸报、民间报房、新式官报、外报、早期商业报和政党报纸,以及党派色彩较为淡薄的早期民营报纸。除去殖民色彩强烈的外报,中国报业以所有制性质划分成两大部类,其组织结构特征表现在:

(1)报社组织的创建资本,多为几人合股,资金少、规模小、设备简陋、人员不多;

(2)出资者多数情况下直接从事经营管理,甚至直接参加报务编撰,出资者有精力、也有时间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种事项逐一过问,即所谓的“出资者=经营者=劳动者”。

例如,开办之初的《大公报》由创办人英敛之一人兼任经理、撰述、编辑诸务,其弟实夫、粹夫佐理馆内杂务,其妻子爱新觉罗·淑仲也因有机会侍服慈禧太后,曾为《大公报》宫廷通讯的主笔。

以上特征都决定了早期的中国报业必然选择简单、扁平的原始性组织结构形式。1902年在天津创办的《北洋官报》以内容生产流程建构的组织结构,就是典型代表(如图2所示)。

图2 《北洋官报》组织结构图③

图3 1937年大公报社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登记注册时基本组织结构④

图4 1942-1945年大公报股份有限公司组织结构图(领导核心:董监联合办事处)⑤

第二阶段:20世纪初叶~1948年(新中国成立前)

组织结构关键词:事业部制雏形

此阶段比较活跃的报业类型包括以《申报》《大公报》《新民报》为代表的民营资本主义企业化报业、以中央日报报系为代表的官僚垄断资本报业及无产阶级分别在根据地和国统区创办的机关报。由于民营报业资本主义企业化经营管理的实施,其组织结构的调整最具特色。

各家报社为扩大发行量,在基础设施、各地分站代销处等项目上进行投入,报社自身规模开始膨胀。抗战战况使风险增加,单个业主和少数合伙人的资本无法满足要求,为分担风险,报社急需在社会范围内筹集资金。在决策和经营管理过程中,出资者要求承担有限责任,集体领导逐步取代个人裁断。1931年国民政府新《公司法》开始实施,1937年以后各民营报业纷纷改组、扩大募股,并在1946年前后成立了报业股份有限公司。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美国杜邦、通用汽车内部的事业部制设想,在报业公司制的改造过程中,开始体现出来。

报社内部开始以产品、地区为依据,形成了多个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报社所有权与经营权实现分离,同时根据功能逐渐分离的还有采编与广告发行部门,多个分馆的出现,使内部“金字塔”式结构高耸。此种组织,其业务营运分权化,但政策管制集权化,各地分馆在不违背公司总目标的前提下,自行处理日常经营活动。以《大公报》为例,事业部制雏形完成经历过几次演变(如图3、图4、图5所示)。

1937年,大公报社改制为大公报社股份有限公司。“七七事变”,使得《大公报》天津版停刊,上海版、汉口版等各地分馆正式创建。根据大公报社股份有限公司登记注册时上交的公司章程等史料,1937年整个大公报报社体系基本组织结构如图3所示。

在抗战时期,大公报社股份有限公司开始制定内部管理制度,1941年9月,公司“董监联合办事处”成立,事实上替代之前董事会职权,统筹制定总预算、总决算,决定各分版(分馆)言论方针和版面改进,决定各级主任以上职员之进退及调动。1942年4月6日,公布的《大公报社各馆组织规则》强调了经理部的具体建制,并规定了二级财务核算,呈现的是“董监联合办事处领导下社长(资本运营)、总经理(经营管理)、总主笔三头联合型”组织结构(如图4所示)。

抗战胜利后,大公报社财力增强,组织系统也更为细密庞大。1946年7月,董事会决定成立“大公报社总管理处”(如图5所示)。上海成为大公报社股份有限公司的总部,摆脱“三驾马车”结构,总经理的核心地位上升,结构上增加了宏观管理机能,各分部既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制约,使整个报社形成一个反应快捷的整体。

图5 1946-1949年大公报股份有限公司组织结构图(领导核心:总管理处)⑥

二、中国报业组织结构变迁第二期的历史轨迹

1949年新中国成立,对旧中国报业进行清理与接管,中国报业的所有制性质发生变化,成为国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门。以改革开放为界,曾有过两次报业企业化的尝试(新中国成立初期和1978年“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中国报业的组织结构类型也从单一行政科层制向多元化方向演变(如图6所示)。

第三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组织结构关键词:经营部门地位肯定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报业曾有过短暂的多元成分并存的局面出现,但随着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私有成分退出历史舞台,建立起了社会主义报业管理计划型的组织结构。中国报业逐渐成为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此阶段中国报社组织的总的管理机构包括: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总署、出版总署、文化部等国家级部委。

在此阶段逐渐建立起的组织结构形式是,垂直直线式编委会集体领导下的社长(或总编)负责制。在这种组织框架中,编委会是报社各项事务的决策机构,是报社的最高集体行政首长,向各级党委负责,全面领导和监督报社工作。社长(或总编)是报社具体事务的最高管理者,充当召集人角色,向编委会负责,基本思路沿袭了根据地时期的首长负责制。

组织结构特色体现在报社经营部门地位的提升。新中国成立初期,一方面国家财政支出压力沉重,另一方面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党报急需扩大发行量,发挥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宣传功能。1949年12月17日至26日,新闻总署召开了全国第一次报纸经理会议,在会议上正式确立了全国报业“企业化经营管理”的方针,肯定了报社经营部门的地位及存在意义。

第四阶段:1957年全面进入社会主义社会~1977年

组织结构关键词:行政科层制

随着新闻总署的撤销,⑧中国报社组织的主管单位逐步划归各级党委领导。中共中央通知要求,在1957年内把党报企业划归党委直接领导,全国的报业组织都成为由党委统一领导的事业性行政单位。

党委核心小组负责下直线型的行政科层制成为全国报业组织结构的唯一形式。所谓行政科层制,就是将所有制统一化的企业单位(即报社组织)视为行政单位,在此基础上建立科层制的管理模式。科层制,又称理性官僚制或官僚制,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提出。按照通行的解释,科层制指的是一种权力依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层,以规则为管理主体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⑨

在此结构下,中国的报业组织同质化,报社内部按直线职能结构的原则来进行结构设计,从上到下权力和责任逐级降低。在职能部门设置上,取消广告等经营部门的设置,以采编宣传工作为中心,另设有行政、服务部门管理协调和服务采编工作。按照工作性质来设置采编部门,其设置甚至与政府部门对应。⑩

第五阶段:1978年确立“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方针~1995年

组织结构关键词:“双驾马车”

1978年,《人民日报》等首都8家报社要求试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管理方针。整个80年代,中国报业普遍坚持了党委领导与法人治理结构相结合的领导体制,经营部门重新回归到报社的组织结构中,但经营部门与采编各部门如总编室、评论部、记者部等保持平级关系(如图7所示),接受社领导的管辖。

图6 中国报社组织结构百年变迁及影响性事件简图⑦

为改变内部管理领导体制和机构不适应的状况,“双驾马车”结构浮出水面。“双驾马车”结构又被称为“三驾马车”结构或“T”型结构,最早始于19世纪末的《泰晤士报》,在这种组织结构中,社长是报社最高的行政官,总编辑负责具体的采编业务的组织实施,总经理成为报社组织的“三把手”,负责经营管理。这一组织结构按照贡献相似性原则,使编辑业务和经营业务分离,提高了总经理的地位,有利于加强经营活动,同时也为报社内部多元化经营业务的开展解决了结构上的阻碍(如图8所示)。

1984年7月4日至12日,中国记协组织中央级和26个省市级报纸共40家报社(新疆、安徽、贵州的未到)分管经营管理工作的负责人在郑州召开会议,专门研讨报纸的经营管理。会上曾就报业组织结构调整有过决议,建议实行社长统一领导下的总编辑负责制或总经理负责制的“双轨制”,使编务、社务分开。这是中国报业“双驾马车”结构雏形,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了阻碍。

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社会主义报业经营管理科学化、现代化铺平道路。1994年2月,羊城晚报社对组织结构进行调整,编委会(或社委会)的集体领导取代社长的个人决断,社长为法人代表,负责集团的具体协调,总编与总经理同级,向编委会(或社委会)负责。这种中国式的“双驾马车”结构被报业广泛采用。

图7 80年代党委机关报社(经济日报社)组织结构图(11)

图8 “双驾马车”组织结构图(12)

随后的报业集团化中,“双驾马车”结构出现演变:由总经理管理的行政和经营职能的部门进行公司化改造,事业单位的机关行政职能转变成了企业的生产或经营职能。

第六阶段:1996年报业集团化至今

组织结构关键词:多元化

1996年1月15日,经中宣部和新闻出版署(13)批准,全国首家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如图9所示)成立,中国报业自此走上了集团化发展的道路。

图9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组织结构图(14)

伴随企业化管理的脚步,报社内部经营部门的地位在组织结构中再次得到提升,在股份制的报业集团中,董事会领导、总裁负责制成为主流。董事会主要由社委会构成,董事长是法人代表,通常由社长兼任,总裁由董事会聘任,向董事会负责,负责整个传媒集团的生产经营,组成传媒集团的子报、子刊、出版社及其他经营实体,分别确定出总编、总经理等负责人,这些主要负责人通常也是董事会组织人员。报业集团(或传媒集团)以集团董事会(或社委会)和子媒的编委会为决策中心,下设总编和经济工作委员会,分别管理内容与经营事务。

2003年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启动后,为应对直线制、特别是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带来的组织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与沟通,中国报业开始尝试矩阵结构的解决思路,南方报业和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如图10所示)成为全国的先行者。

图10 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内部试用的矩阵结构图(15)

20世纪末新媒体的兴起,给传统报业带来巨大的压力,对此“全媒体”战略启动。2012年2月,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建立了国内第一个物理形态的中央控制台——“南都全媒体信息集成中心”。集成中心承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运营,超越传统报纸主导的内容生产系统,将包括采集、分析、传播、营销、服务在内的完整报业组织结构全部模块化、扁平化(如图11所示)。

三、结论

纵观仍在变革中的中国报业组织结构,每段时期的特色不相同,但其中还是蕴涵有一些规律:

1.管理层级由少到多、由原始期的扁平结构向事业部制、控股公司制带来的高耸结构一路发展过来(如图12所示)。但随着全媒体时代不可预知的市场竞争,报业普遍有压扁组织结构、并使之能迅速组合的“模块化”需要的发展趋势。

图11《南方都市报》全媒体组织结构图(16)

图12 中国报业组织结构发展进化图[17]

2.领导层的调整变化,既反映从个人全权决断到集体决策构成人员数量上的变化,也体现出不同时期对报业功能属性的不同定义。

史量才时期的申报社属个人独资企业,总经理控制着公司的财务、人事、发行和广告销售部门的全部事宜,内部的协调也由其一人承担。1940年后大公报社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董监联合办事处”“总管理处”的设立,使报业管理制度的社会性增强。

由于把报纸视为宣传工具,新中国成立后,各级党委逐步成为中国报业的最高领导机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又恢复为编委会制。随着80年代报纸商品性的重新认识,中国报业开始向现代企业方向发展。

3.经营部门地位的不断上升,内容部门向信息集成平台方向发展。

这一变化规律,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报业组织结构变革中体现最为明显。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企业化经营管理”方针确立,广告科在党报组织结构中得以确立,经过“文革”,到1979年年初“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管理”获批准后,中国报业率先恢复广告经营业。1985年伴随报业自办发行的多元化销售渠道开启,由广告和发行构成的报社经营部门地位问题,摆在每位报社主管者的桌面上。1994年“双驾马车”结构的实行及随后的普及,第一次把报社总经理提升为“三把手”。

新媒体技术推进当前报业的内容生产部门向平台式的集成模式方向发展,例如“南都全媒体信息集成中心”。面对多样化的竞争者闯入传统报业领域,市场的萎缩必将迫使更多诸如南都的中国报业组织开始新一轮的结构重组。

注释:

①中国近现代报业的诞生,以1815年8月传教士马礼逊(Robert Morrison)、米怜(William Milne)在马六甲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为标志。

②③④⑦(11)(12)(14)(15)(16)(17)根据《中国报业经营管理史》(胡太春)、《中国近代报刊史》(方汉奇)、《全国首家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广州日报集团)、《全面开花陆续结果—南都全媒体集群雏形初具》(曹轲、庄慎之、陈雨)等相关文字资料,个人整理制图。

⑤⑥胡太春.中国报业经营管理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

⑧1952年2月以前,中国报纸的经营管理工作一直由政府行政机关——新闻总署管理。新闻总署撤销后,曾由文化部管理。1956年1月15日,中共中央批发了文化部党组关于将各级党报企业管理工作逐步划归各级党委领导的意见。

⑨卢荣春.韦伯理性科层制的组织特征及其对我国行政组织发展的借鉴意义[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25(6)。

⑩刘年辉.中国报业组织结构演进轨迹考察[J].传媒,2010,(3); 62

(13)1987年1月,新闻出版署(国家版权局)正式成立,中国报业组织的管理也进入专业化归口管理时代。

标签:;  ;  ;  ;  

近代中国报业组织结构变迁的历史轨迹与基本规律_大公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