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经营、资产重组和资本市场观点述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产重组论文,资本市场论文,资本论文,观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从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在其它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着重发展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完善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和“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等问题之后,无论是政策层,还是理论界、乃至企业界,对于资本经营、资产重组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均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然而,究竟怎么样给这三大名词定义,其外延又包括哪些内容,学术界众说纷纭,尚无定论。现就有关观点作一综述。
一、关于资本经营的内涵与外延问题
关于资本经营的内涵与外延,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八种认识。
一种观点认为,资本经营就是经营股权。企业从生产经营向资本经营发展,有三个问题需要考虑。一是搞资本经营的人起码有五个方面的收益:自身规模扩张速度非常快、能分散风险、可吸引资金、可以使你调整投资方向、能搭便车;二是搞资本经营的关键是对要买卖的企业进行评价;三是资本经营方式有实价收购与零资产收购、现金收购与现金和股权相结合收购、整体收购与部分收购、上市公司收购与非上市公司收购。
一种观点认为,所谓资本经营是以资本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以价值管理为特征,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动态调整,对企业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进行转让和处置,从而实现有效运营的过程。
一种观点认为,广义的资本经营泛指以资本为目的的经济活动,其内涵十分丰富,生产经营也包括在其中。然而,作为与生产经营相对应的管理概念,资本经营则是指可独立于生产经营而存在,旨在通过对资本的价值形态即对企业股权、债权的买卖,提高对企业资产的利用效率,最终实现企业资本收益最大化的企业行为。资本经营就其内容来讲,主要包括资本的外延扩张与资本的结构调整两个方面,具体方式包括企业合并、兼并、收购、分拆、托管、拍卖、破产、股份制改造与上市等手段。作为企业资本经营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二者相互结合,不可分割,结构调整的目的是为了扩张,扩张的过程往往又体现着资本的结构调整。
一种观点认为,资本经营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通过资本流动与重组,最佳配置生产要素,优化资本结构,有效运营资本,维护所有者权益,实现资本的最佳效率,使资本保值增值的经营与理财行为。它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是从资本投入开始,经过资本流动、重组、扩张、控制,最终实现增值,对生产要素配置和有效经营与理财的过程。
一种观点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资本经营包括资本的配置、筹措、使用、集中和流通五个方面。其目的就是要在资本保值增值的前提下,使资本的配置更合理、更优化,使资本的筹集更便捷、低廉,使资本的使用更充分、更有效率,使资本集中的规模更具有垄断性和竞争力。
一种观点认为,资本经营就是以追求最大化利润和促进资本最大增值为目的,以价值形态经营为特征,通过对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资产结构的动态调整等方式和手段,对企业内部和外部资产进行综合运营的一系列经营行为。其本质就是把企业内部与外部的各种潜化的、固化的社会经济转化为活化资本,并使之进入交易流通领域,在流动中实现利润最大化和资本增值最大化。在形式上,包括微观、中观和宏观等不同层次范围的资本经营。资本经营在资本流动方式上,既包括“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货币资本”的纵向流动,也包括着资产重组、结构调整、收购、兼并等横向流动。
一种观点认为,所谓资本经营就是指资本主体将其所拥有的一切有形与无形的存量资产变为可以增值的活化资本,通过流动、裂变、组合、优化配置等各种方式进行有效运营,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价值增值。资本经营是生产要素综合运动的一个总的概括。具体说,资本经营又是通过产品形态、资产形态、房地产形态、金融形态、无形资产形态这样五种形态来运营的。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资本经营是一种通过对资本的使用价值的运用,在对资本作最有效的使用的基础上,包括直接对于资本的消费和利用资本的各种形态的变化,为着实现资本盈利的最大化而开展的活动。可见,资本经营是以资本增值为目的的,它与资本的存在相伴随,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资本经营本身是一个广义的概念,资本一定要投入到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种产业中去,包括金融业、证券业、工商业、房地产业、旅游业、信息业等,才能够成其为资本,这是资本经营的最广泛内容。
二、资产重组的内涵与外延问题
关于资产重组的内涵与外延,学术界主要有以下11种认识。
一种观点认为,资产重组就是资源配置。
一种观点认为,资产重组就是以资本为纽带,联接和带动一批企业,通过对资产的重新组合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形成规模经济和优化管理。
一种观点认为,一般意义上的资产重组是指为了更有效地创新企业制度,从而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和竞争力,而对企业之间或者单个企业的生产要素进行分析和整合的优化过程,它包括很广泛的内容,但就其本质而言,是对企业生产力的重组。
一种观点认为,资产是企业拥有的经济资源,包括人的资源、财的资源和物的资源,所以,资产重组就是对“经济资源的改组”,是对资源的重新组合,包括对人的重新组合,对物的重新组合和对财的重新组合。对财的重新组合实质就是资本改组,可见,资本改组只是资产重组的组成部分。
一种观点认为,资产重组即资产的重新组合,亦即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让现有存量资产从非流动状态变为流动状态,通过重新组合,发挥资产间的互补性和规模效益,从而提高资产运作的效率。
一种观点认为,资产重组从本质上讲,其实就是资源的重新配置。作为资产重组,通常涉及两个层面的问题,其一是微观层次的企业重组,其主要内容包括:企业内部的产品结构、资本结构与组织结构的调整;企业外部的合并与联盟等。其二是宏观层次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是较企业重组更高一级的资源重新配置过程。作为资源配置的资产重组成本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叫做转换成本,这种成本产生于资产从原先的产品与产业的退出过程;另一类叫做风险成本,这种成本产生于资产重新配置后资产收益的不确定性。
一种观点认为,企业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资产可以是有形的,如产品、设备、原材料、厂房、货币、债权等,也可以是无形的,如专利权、商标权、商誉等。企业资产重组就是以产权为纽带,对企业的各种生产要素和资产进行新的配置和组合,以提高资源要素的利用效率,实现资产最大限度的增值。现实中,企业重组的直接表现形式就是资产重组。一般而言,产权重组是资产重组的纽带,资产重组是产权重组的载体和表现形态。
一种观点认为,资产重组的本质是强调资产的流动性。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存量资产重组属于资源再配置过程,其基本含义就是通过改变存量资源在不同的所有制之间、不同的地区以及不同企业之间的配置格局,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提高资源利用率目标。
国内还有学者指出,资产重组不仅包括人、财、物三个方面的资产重新组合,而且还应当包括进入市场的重组。
也有学者认为,所谓资产重组就是对存量资产的产权或实际状态的再配置。
关于资产重组的形式,概括来讲,学术界主要归纳了13种形式,即出售变现,公司制改组,股份合作制,国有全资或独资转为控股或参股,兼并与收购,债务证券化,破产,企业租赁,托管经营,中外合资经营,行政划拨,集团内部剥离上市,融资后再改造其它部分。另外,也有学者从资产重组的目的方面,把资产重组分为四种类型:一是生产经营性重组,二是资本经营性重组,三是生产经营与资本经营混合性重组,四是体制变革性重组。
三、关于资本市场的内涵与外延问题
综上所述,无论是资本经营,还是资产重组,都离不开资本市场的发展。因为资本市场是企业实现资本经营和资产重组的场所,也有人把它称为载体。
关于资本市场的内涵与外延,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资本市场是以融通长期资金为目的的有价证券发行和交易关系的总和。
一种观点认为,广义的企业资本结构包括:产权结构、资产负债结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结构。与此相对应,资本市场不仅包括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而且还包括非证券化的产权交易市场及其它一切筹措和运用中长期资金的市场和中介机构。
一种观点认为,资本市场主要由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产权市场三大子市场所组成。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资本市场不仅包括短期资本市场,而且要发展长期资本市场(主要是证券市场);不仅包括商品资本市场,而且要发展人才智力市场(主要是劳动力市场和企业家市场);不仅包括有形资本市场,而且要发展无形资本市场(主要是高科技和专利市场);特别是要发展产权市场,这是进行资本经营的关键。
最后,还有学者指出,资本市场属于金融市场的别称,货币市场以及银行信贷市场也应当包括在其中。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无论是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实践方面来考察,至少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误区。
一是把资本经营、资产重组和资本市场看作是一个包罗万象的东西,只要是现实生活当中已有的东西,都可以包括进去。显而易见,这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不仅有碍于学科的分类,而且,实际操作起来也非常困难。
二是混淆了资本经营与资产重组的概念。如前所述,国内有不少学者只要谈及资本经营(或资本运营)和资产重组的形式,共同的认识就是兼并与收购、股份合作制、公司制改组、托管经营、破产、拍卖、分拆、合并等形式。
三是从实际操作方面来看,把资本市场狭义地理解为股票市场、政府债券市场和产权市场,对于企业债券(尤其是普通债券)市场和银行中长期信贷市场,要么只是稍带讲一讲,要么是避而不谈。事实上,这一种认识是非常危险的。结合东南亚和东亚金融危机,我们认为,中国的金融乃至整个经济体制改革能否深入下去,关键在于怎么样对待现实中存在的巨额不良贷款,采取什么手段来化解银行与企业(尤其是国企)之间的巨额不良贷款。把这个问题处理好了,不仅有利于重塑银企关系,渡过难关,而且,还有利于整个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繁荣。因此,对于改革时期的中国资本市场,不仅应该,而且必须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注释:
1.海惕: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机遇已经来临——访著名经济学家魏杰,佛山研究1997年6期;
2.文启湘、卢自民、范高社、王增涛:实施资本经营与发展资本市场,金融时报1998年2月22日;
3.王哲:企业资本运营的模式及实现途径,金融时报1998年2月22日;
4.刘恩禄:资本经营与理财新观念,北京商学院学报1998年1期;
5.曹尔阶:国有企业改革与资本运营,改革1997年6期;
6.葛兆强:资本经营实践中的若干误区及其矫正策略,南京金专学报1997年4期;
7.刁永祚:资本运营论,经济纵横 1997年9期;
8.郭元睎:资本经营,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月版;
9.薛小和:发展资本市场的基本问题是建立资源配置机制,改革1997年5期;
10.张杰:怎样看待资产重组,经济日报1996年11月22日;
11.刘汉森:国有企业资产重组的模式,财经科学1998年1期;
12.梁爽:试论困难公司的资本改组,财经问题研究1998年3期;
13.王树田、高桂珍:资产重组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策略措施,南京金专学报1997年4期;
14.华民:资产重组,经济成长的必由之路,上海经济1997年4期;
15.杨洁、辛志纯:企业重组论,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16.王海平、刘锋:资产重组实务,工商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17.张春子:资产重组中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的协调问题,财经理论与实践1998年1期;
18.赵楠:企业资产重组在中国资本市场化中的作用,世界经济情况1998年2期;
19.颜寒松:关于我国资产重组的探讨,财经研究1997年11期;
20.张贡生:资产重组的形式与类型,内蒙古大学学报1998年1期;
21.高勇、马佳:股份制与资本市场——资本经营的组织形式和载体建设,经济体制改革1998年1期;
22.刘锡良、陈斌:资本市场发展与国企债务重组,四川金融1997年9期;
23.黄深:建立企业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经济体制改革1998年1期;
24.李扬:中国资本市场,理论与实践,财贸经济1998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