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港保险业合作的战略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保险业论文,途径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香港作为东方的贸易经济大港,它的回归,对中国的经济必将产生重大影响,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对中国金融保险业的影响更大。作为内地的金融保险中心,上海如何抓住香港回归的有利契机,利用己有的优势条件,加强沪港保险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实现两地保险业共同繁荣,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沪港保险业的历史与现实
1.上海保险业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早在十九世纪60年代,开埠后的上海已成为万商云集的全国进出口贸易中心。这一独特优势为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经济地理环境。继英商在沪设立保险公司、输入现代形式的保险后,华人也陆续开设了几十家保险公司,其中“仁济和水火险公司”资本总额达到100万银两,是实力最雄厚的华资保险公司。一战后,大批外商涌入上海,加之银行业也参与了保险经营,使保险业实力大为增强。至1935年,全国华商保险公司共48家,外商166家,大部分总部设在上海,上海成为中国保险业的中心。二战后,一度因为战争而低落混乱的上海保险业,由于各大保险公司的纷纷返回上海,再度成为旧中国保险业的中心,在其鼎盛时期,保险公司数量达到238家。
自1979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到目前为止,上海已设有10家保险公司,打破了从前由人保一家完全垄断市场的局面。目前,上海是国内开放程度最高的保险市场,除中保、平安、太保三家全国性的保险公司外,还成立了天安、大众两家区域性的公司;在外资公司方面,继友邦、东京海上之后,又批准设立了中宏人寿(合资)和瑞士丰泰两家外资公司。
就保险业务收入而言,96年上海各家保险公司的保费总收入61亿元,位于全国各大城市之首。其中,中保集团仍以29亿元雄居榜首,太保10亿,平安约12亿,其余四家平分了11亿保费。目前的上海保险市场仍处于寡头垄断局面,若要建成一个平等竞争、规范成熟的保险市场,仍需假以时日,不懈努力。
2.香港保险业的历史与发展
香港的保险业始于19世纪,被割让为通商口岸之后迄今已有150年的历史。二战后,因为其特殊的政治经济环境及地理优势,保险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尤其是随着70年代末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有如给香港的经济注入了一支强心剂,保险业也同样得到蓬勃发展,到九六年3月底,香港共有221家保险公司,其中一般性保险公司有159家,长期保险公司43家,综合保险公司19家,分属于28个国家和地区。
1995年香港保险业的保费收入总额498亿港元,占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的4%,虽然比1994年的392亿港元增长了12%,但比起92年以来的增长速度,增幅明显趋缓。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制造业投资内陆,保险业失去了大批客户,尤其是火险及车险的第一位置已被法律责任险所代替。
二、沪港保险业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沪港保险业优劣势分析
香港是举世闻名的国际金融中心,有着众多的保险管理人才,有卓越优良的硬件设施,居民的保险意识也大大好于上海,并且具有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丰富的管理经验,同时还有着做为保险业后盾的严密的法律法规体系。随着内地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香港已成为理想的资本中转地。这一切都为香港创造亚太地区的保险和再保险中心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同时也不难看到,香港经济在体制、结构等方面存在着难以根治的痼疾和弱点。随着经济转型,香港重视发展金融、贸易、运输等服务业,缺乏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支柱产业,使经济长远发展的实际基础不够雄厚。地域狭小,资源匮乏,成本昂贵,劳动力短缺已成制约香港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
与之相比,上海保险业虽然起步晚一些,但上海保险业既有着丰富的历史积累,又有着快速发展的现实业绩和进一步发展的巨大潜力。迄今为止,上海的保险市场是国内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城市,市场体系初具规模,并在逐步走向规范化。基础雄厚的科技力量、制造能力、人才优势、劳力丰富促成了上海较强的经济实力,尤其是伴随浦东的雄起,使上海的投资环境更加具有吸引力。保险业的高速发展,恰好从侧面证明了上海经济实力的增强。随着浦东开发开放的不断深入,制造业的发展必将为保险业提供更为广阔的天地,这一切是香港无法比拟的。
但由于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上海的保险业已与发达国家的保险业严重脱节,产寿险比例偏高,同时,保险业的有关立法、监管制度、人才储备、市场运行等刚刚起步,还处在不断探索的阶段,不可避免地制约着保险业发展。因此,上海保险界在服务功能、市场管理、人才培训、险种开发等方面还需不懈地努力。
2.沪港保险业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香港的保险业通过150多年持续不断的发展,已成为亚太地区保险业最发展、最开放的地区。它具有完善的监管机制,先进的经营手段,优良的操作设备,一大批经验丰富的人才和雄厚的再保险能力,这些都值得上海保险业学习和借鉴。但同时也应当看到,由于近年来香港的经济增长已从原来的消费刺激增长转为资金投入促进增长,而大量的项目投资一时无法转化为消费需求,使香港的经济发展速度趋缓,保险业的发展速度也受到一定影响。1995年香港保险业的增长率就由前几年的百分之二十几降至12%,市场竞争因保险主体日趋饱和而愈加激烈。因此,扩大保险资源,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加强与内地的合作也是香港保险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与之相对照,上海保险业经过几十年代的高速发展,已基本形成一个种类齐全,多功能、多层次的市场雏形。目前上海是全国保险主体最多、开放程度最大、业务量最大的城市,居民具有较强的保险意识,保险资源也极为丰富。1996年上海市场保费收入达61亿元,位于全国之首。并且较早地进入了商业化保险经营阶段。由于一些老牌保险公司都进行了经营体制改革,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营体制,保险经营管理水平相对提高;再加之一批新型股份制商业保险公司相继问世,使得垄断型市场已被打破,形成了多家竞争,百花齐放的局面。尤其是把上海建成国内及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为上海保险业更提供了更加广阔前景,而在上海保险市场上,行业自律机制比较完善,保险同业公会和行业协会运行正常,促进了保险市场的规范化,……如此等等。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上海的保险市场尚处在一个过渡时期,即由原来的垄断型市场向竞争型市场的过渡阶段,市场发育还不成熟,业务发展还不充分,行业竞争还没有走上规范和有序的轨道,保险业的经营无论从质上讲还是从量上讲,都还远未能适应上海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更与建设成金融保险中心的要求相去甚远。因此,通过沪港保险合作,上海可更好地吸取香港和国际保险业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技术,以弥补自身不足。
从沪港保险业优劣势的对照中可以看出,两者之间存在着极大的互补性,使沪港保险业之间的合作不仅必要,而且可行,这是探讨沪港保险业合作途径的内在依据。
三、沪港保险合作的战略途径
其实,沪港保险业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早已为广大保险同仁所认识。目前,通过保险同行的努力,沪港两地保险业合作已取得了不少成果,但由于种种原因,合作尚集中在较浅和间接的层次上。为促进沪港两地保险业的共同繁荣和发展,共同实现两个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笔者认为还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大上海保险市场开放的力度,允许香港保险公司优先进入上海市场。
上海保险市场虽然尚不成熟,缺乏足够的经验和人才,但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如果允许香港保险公司优先进入上海市场,上海保险公司可以从香港保险同行那里学到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和技术,然后再将这些经验和技术嫁接给内地的兄弟公司。这不但有利于上海彻底打破垄断局面,形成百花齐放的竞争状态,尽早建成国内金融保险中心,而且香港保险业也可从中分享大陆的部分保险市场资源,对弥补香港近年来保险业的低迷状态大为有益,促进香港尽早实现亚太地区保险中心的目标。而香港保险业在亚太地区地位的加强,使香港保险业对国际游资将更具吸引力,反过来将有利于内地的经济发展和保险业繁荣。
2.建立促进沪港两地保险合作的经常性组织,进一步加强两地保险业务的合作
目前两地保险合作基本上以民间方式占主导。故当务之急是要迅速提高合作层次,建立经常性的合作组织,如建立人民银行与香港保险监理处的合作关系,将双方的合作引向规范化、经常化,使之更有效地交流先进的管理经验,同时注意协调并帮助解决双方合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化解矛盾,促进交流。
3.尽快建立上海再保险市场,加强与香港再保公司的合作
目前外资保险公司纷纷抢滩上海,由于人行的监管,许多保险公司在没法开展直接业务的情况下,不得不把目标转向再保业务,天安保险公司就已与多家外资再保公司建立了业务关系,许多保费不得不流向国外。加强香港和上海的再保业务合作,不但同时有利于两地保险业的共同繁荣,还对防止保费外流起到良好的阻截作用。
4.加强信息交流
香港是一个国际化的自由港,信息渠道通畅信息密度大,两地保险同业公会应积极发挥作用,加强经常性的双向交流,上海要充分发挥内地保险业的窗口作用,两地及时互通保险新动向,做到互通有无。
5.加强保险从业人员交流,利用香港的人才优势,提高上海保险从业人员的素质
上海的保险业蓬勃发展,但保险人的素质仍不能满足目前需要,香港同业完全可以利用专业人才结构转变的机会,适时向上海输出人才和经验,帮助上海同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或采取两地合作建立保险培训中心,聘请两地专家授课,安排国内保险机构的业务骨干赴港实习考察,从而提高保险从业人员的素质,实现人才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