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资本协议在中国银行业的应用路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路径论文,中国银行业论文,资本论文,协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2014年4月,中国银监会核准六家商业银行①实施资本管理高级方法。此举标志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上市近十年以来,新资本协议②实施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实施新资本协议是中国银行业的一项系统工程,其基础工作包括数据收集及清洗、模型开发与运作、工具部署到IT系统并进入业务应用,以及配套的政策制度和管理框架变革等。其中,风险计量模型的基本功能是计量风险,而推进新资本协议应用和理念转变的则是建立在模型基础上的管理工具。如果将基础数据比作铁矿石,风险计量模型比作铁水或铁块,那么经营管理工具则是由此组合加工而成的具有各项功能的锤子、车床等。新资本协议风险计量模型蕴含着科学、客观、专业、创新的理念:科学性表现在其运用数学、统计学等理论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客观性表现在模型把众多相似事件的特征抽象出一般规律;专业性表现在其需要专业人员的开发和维护;创新性表现在模型具备自我更新能力,可以基于模拟生成样本,用于分析及建模。如何将风险计量模型转换为适合银行的经营管理工具,将模型所蕴含的先进风险管理理念与现代银行经营理念相结合,这是新资本协议深入应用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二、新资本协议与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念 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提出和演进是商业银行监管制度的重大改革,标志着以资本监管为核心的监管理念的确立和完善,其体现的“以资本约束风险,进而保持银行体系稳健性”思路逐步成为现代银行监管的根本范畴(陈颖、李楠和陈敏,2011)。资本监管的本质是对风险进行监管(张守川、任宇宁和邓庭,2012),资本的稀缺性会激励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并持续提高风险的管理能力。从巴塞尔协议的发展历程来看,资本监管持续加强,资本定义更加严格,风险覆盖更加全面,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和附加资本要求都在持续提高。2012年6月中国银监会发布“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并要求从2013年1月开始实施。该办法统筹考虑了巴塞尔协议Ⅰ、巴塞尔协议Ⅱ和巴塞尔协议Ⅲ的理念、框架和标准,基本与国际标准接轨。 如果从商业银行角度观察资本监管制度的演变,我们发现国际银行业经营管理理念发生了巨大变革,而新资本协议中,以下三方面的功能则是这一变革的巨大推动力。 (一)风险计量基础上的风险整合功能与全面风险管理理念 巴塞尔委员会曾提出,“计量风险是风险管理的前提,没有准确的计量就无所谓风险管理”。为实施新资本协议,商业银行需针对第一支柱—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开发风险计量模型,同时针对第二支柱—信用集中度风险、流动性风险、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等所有实质性风险,建立风险识别和计量程序。巴塞尔协议还体现了激励相容的监管理念,鼓励商业银行开发高级风险计量工具,从而促进风险管理计量准确性的持续提高。新资本协议下所有的风险经过计量后成为相同可加总的“量”,为加总整合风险创造了条件。 新资本协议的风险整合功能为商业银行实现全面风险管理奠定了基础:在风险治理方面,新资本协议风险整合功能使得商业银行董事会、监事会及高级管理层可以了解银行风险轮廓的全貌,为其更好地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下发挥各自职能提供了条件;在风险流程方面,风险整合功能提供了业务部门与风险管理部门共同的沟通语言和平台,促进了各部门在统一目标下的工作协同。总之,风险整合功能提高了各环节参与人员的风险意识,从而有利于建立全员的风险文化。 (二)联系风险与资本的纽带功能与稳健经营理念 在巴塞尔协议Ⅱ、巴塞尔协议Ⅲ的框架下,监管机构采用经济资本的方法论调整监管资本的计量方法,使监管资本逐渐向银行内部经济资本靠拢。在这种框架下,资本需求实质上代表了商业银行承担风险的程度,资本与风险建立了纽带关系。在新资本协议下,商业银行资本管理、风险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紧密相联,共同服务于银行发展战略:资本管理从资本供给出发,主要工作包括资本规划、资本配置和考核、资本规划的执行,以及持续的资本监控和报告;风险管理从资本需求出发,通过重大风险识别与管理、监管资本和经济资本计量为资本管理提供支持;资产负债管理则为资本供给、资本需求的平衡提供了桥梁(见图1)。 图1 资本管理、风险管理、资产负债管理之间的关系 在上述模式下,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需同时考虑资本约束和风险约束因素,树立稳健经营的理念。稳建经营不意味着裹足不前,而是要求商业银行在发展业务时充分评估业务的风险情况。回顾2008年的金融危机,当时凡是背离了稳健经营原则,实行高杠杆比率扩张的银行均损失惨重,并对金融秩序造成了巨大冲击。通过实施新资本协议,商业银行必须在资本约束的前提下,根据风险偏好和风险管理能力来确定最大的风险承担能力。商业银行在发展业务时,应评估风险是否可计量、是否在可接受范围内,否则即应避免从事类似业务。 (三)风险偏好传导功能与价值创造理念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扩大了风险覆盖范围,提高了风险敏感性,有助于促进银行进一步优化资本配置(刘志清,2013)。在资本监管约束下,商业银行应放弃盲目追求市场份额扩大、资产规模扩张和账面利润的增长,而应树立价值创造的理念,建立以经济资本回报为核心的业务发展、资源分配和绩效考核机制,追求风险调整后的收益最大化。传统的利润指标至少存在两个缺陷。一是未考虑预期损失。预期损失计算与债项的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和违约风险暴露EAD相关,表明债项在未来可能会发生的损失金额。二是未考虑资本成本。不同债项风险情况不同,占用资本也存在差异,而资本是有成本的。新资本协议计量了逐笔债项的预期损失和占用资本情况,从而可以使用经济增加值(EVA)和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RAROC)进行考核,更加科学地衡量经营绩效。新资本协议风险计量工具为风险偏好的自上而下传导机制提供了基础,通过将风险偏好指标分解至业务叙做时的各项阈值和考核指标,实现风险偏好传导与价值创造的结合。 从对上述三项功能和三方面理念的分析不难看出,新资本协议的实施绝不仅仅是风险计量,也不仅仅是全面风险管理,其精神实质已渗透到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商业银行实施新资本协议的过程,实质上是经营管理理念深刻变革的过程,或者说是构筑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念的过程。 三、以风险偏好传导为主线的新资本协议应用体系设计 新资本协议在银行内部进行深入应用情况是监管评估的核心内容。《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第444段规定“从设计和功能上,仅是为资本计量提供参数的内部评级体系是不能接受的”。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的附件5规定“内部评级体系处于下列状况应被视为未达到应用要求:内部评级结果或风险参数估计值仅作为信贷决策辅助或参考信息”。该办法同时提出了内部评级体系的五项核心应用和六项高级应用。其中,五项核心应用分别为授信审批、监控预警、限额设定、信贷政策、风险报告;六项高级应用分别为经济资本、偏好战略、拨备计提、风险定价、绩效考核、IT人力文化。“5+6”的新协议应用框架涵盖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各个层面(见图2)。商业银行可在此基础上,根据自身业务特点探索其他应用,形成“5+6+N”的应用框架。 图2 新资本协议内部评级体系应用框架 上述应用要求并不是分散独立的,从逻辑上看,通过风险偏好及其传导机制可将各项应用有机地结合到一起。 (一)风险偏好是内部评级体系各项应用的前提和出发点 风险偏好是银行为了达到既定目标而愿意代表股东所承担的风险数量和种类,规定了银行管理层经营风险的边界,是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逻辑起点(张守川、任宇宁和邓庭,2012)。没有明确的风险偏好陈述,内部评级体系各项应用也无从谈起。 (二)风险偏好传导依赖于内部评级体系的深入应用 风险偏好指标确定后,需通过一定途径及手段分解并传导下去,使之成为银行各职能部门、业务单元和分支机构的行为目标,同时细化到每一项具体业务之中。商业银行常用的传导途径和手段包括政策制度、授权管理、授信审批、限额管理、经济资本和绩效考核等,这与内部评级体系应用领域基本是一致的。以资本充足率(CAR)、股本回报率(ROE)、风险调整资本收益率(RAROC)为例,在新资本协议计量模型支持下,可逐步拆解至每一项逐笔业务(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贷款利率等参数),涉及银行授信审批、风险定价、限额设定、拨备计提等内部评级应用领域(见图3)。 图3 CAR、ROE、RAROC指标拆解 (三)各项应用在风险偏好传导机制下实现协调一致 风险偏好在银行经营管理中具有指令性的引导作用和框架性的约束作用,各项经营行为均需服从统一的风险偏好。例如,为实现风险偏好层面的RAROC目标,商业银行需将资本更多地配置到RAROC较高的业务条线、地区、行业等,同时避免叙做RAROC低于阈值的业务,根据RAROC值设定逐笔业务定价下限等。 四、从风险计量模型到经营管理工具的应用之路初探 新资本协议在银行内部各领域的应用是通过各项管理工具实现的。其中RAROC工具作为一种综合考虑风险、收益、资本因素的管理工具,在各项新资本协议管理工具中处于核心位置。RAROC计算公式如下: RAROC=经风险调整的收益/经济资本 =(收入-内部资金轧差-支出-预期损失)/经济资本 与ROE不同的是,RAROC通过在收益中扣除风险因素(预期损失)从而对分子进行调整,通过以经济资本替代会计资本从而对分母进行调整,使得风险、资本、收益得到统筹考虑。商业银行在新资本协议实施过程中开发的违约概率PD模型、违约损失率LGD模型、违约风险暴露EAD模型、剩余期限M模型等,为开发经济资本模型和广泛应用RAROC工具提供了基础条件。RAROC工具由于在公式中考虑了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经济资本),与传统收益考核指标相比,充分突出了风险因素,体现了风险、收益、资本平衡的理念。其在银行内部可应用于风险偏好、绩效考核、限额管理、授信审批等各个领域,已成为国际商业银行核心管理的手段之一,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转型有着重要意义。 (一)从指标拆解看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转型 股权收益率ROE是外部投资者最为关注的指标之一,也是商业银行经营的主要目标之一。其计算公式可以进行如下拆解: 经过上述指标转换,可将ROE指标分解为衡量风险绩效的指标“R/RWA”③、衡量风险的指标“RWA/A”和衡量杠杆率的指标“A/E”。其中:“R/RWA”为加权风险资产收益率,衡量了相对于风险加权资产的回报情况;“RWA/A”衡量了银行资产承担风险的高低;“A/E”衡量了银行杠杆率情况。表1列示了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2013年度上述指标值。 表1数据显示,C银行ROE表现明显低于其他三家银行。从原因上看,该银行整体风险程度较高(RWA/A较高),同时其风险调整后的回报较低(R/RWA较低),显示其收益和风险不相匹配。进一步分析,主要是由于其净息差显著低于其他三家银行,显示其贷款定价与风险程度不符。对于C银行而言,其亟需在内部深入应用RAROC等新资本协议管理工具,追求风险调整后的最优收益,从而实现经营转型。 (二)资源配置中“经济资本管理工具”的应用 既然资本是一种稀缺资源,为提高风险绩效,商业银行在资源配置方面应遵循RAROC最大化的原则,将资源向RAROC较高和更具分散化效应的业务倾斜。这里假定了两个情景来说明这一配置过程。 1.应用示例一:业务条线资本配置 假设E银行各业务条线绩效表现数据如表2所示。 由于该银行资本成本为15%,因此对于该银行而言,项目融资收益低于资金成本,EVA为负值,不具备价值创造功能。为提高风险绩效,该商业银行应将资源向RAROC大于15%的业务倾斜,具体如图4所示。 图4 各产品资本配置调整方向 假设该银行将用于发展项目融资业务的资本投入到一般零售贷款(增加100亿元)和对公贷款业务(增加200亿元)中,则会由于资源分配的优化而带来净利润和EVA的改善(见表3)。 2.应用示例二:行业资本配置 假定E银行房地产业和批发零售业两个行业的相关性数据如表4所示,房地产行业具有较高的行业内相关系数和行业间相关系数,而批发零售业具有较低的行业内相关系数和行业间相关系数。 假如该银行大力发展批发零售业,则会受益于行业分散化效应,银行总体资本/EAD(单位投入需占用的资本)会从3.37%降低到3.24%(见表5)。 假如该银行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则由于行业集中化程度有所增加,银行总体资本/EAD.将会从3.37%升高到3.53%(见表6)。 (三)授信审批中的RAROC工具应用 对于单笔业务而言,商业银行可考虑在授信审批中引入RAROC工具,并根据银行发展战略和风险偏好,针对不同业务品种和行业,设置不同的阈值和优秀值。对于阈值以下的业务原则上不允许叙做,对于达到优秀值以上的业务可简化审批流程、加快审批速度(见表7)。 (四)绩效分析及考核中的“RAROC、EVA二维矩阵”应用 RAROC指标仅反映了效率因素,并未考虑规模因素,因此实践中应结合EVA指标共同进行绩效分析和考核。RAROC和EVA二维矩阵分析工具是将两者结合而创造出的管理工具,可实现对业务条线、分行、产品、行业、客户维度等进行分析和综合绩效评价。具体如图5所示。 图5 新协议RAROC/EVA分析矩阵 注:箭头代表改善方向。 图5中一共有四个象限:处于右上角A象限的业务RAROC和EVA均处于最高,应进行巩固与保持;处于左上角B1象限的业务RAROC相对较高,EVA较低,应增加投放,提高EVA贡献;处于右下角B2象限的业务RAROC相对较低,但EVA较高,应提高RAROC,进行总量控制,结构优化;处于左下角C象限的业务RAROC和EVA均较低,应提高RAROC,进行总量控制,分类处理,明确存量分类处理要求和结构调整方向。上述评价结果可结合绩效考核手段,形成对业务部门和人员的有效激励。 从风险计量模型到经营管理工具的应用过程,实质上是将计量模型中所蕴含的先进风险管理理念用于实践的过程,其促进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并最终支持商业银行实现战略目标和经营转型。 五、应用新协议成果推进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政策建议 新资本协议应用逻辑概括来说,可看成是从基础数据到风险计量模型、从风险计量模型到经营管理工具、从经营管理工具到应用的过程。为有效加强新资本协议实施的应用效果,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可考虑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一)建立稳步实施新资本协议和建设全面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 新资本协议对于整个中国银行业来说都是一个新鲜事物。虽然国内已有六家商业银行实施资本管理高级方法获得了监管部门的批准,但不可否认的是,各家银行在数据、模型、应用等方面仍然存在着共性或个性的问题。新资本协议实施的过程,实际上也是银行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过程。在实践中,银行董事会、高管层及业务经营部门对新资本协议的认识、理解和接受都需要一个过程,有的甚至认为实施新资本协议就是纯粹为满足监管部门的要求;监管部门在使用新的资本监管工具及配套制度建设方面也需要较长的时间来积累经验。因此,无论是监管部门还是商业银行,都应该把实施新资本协议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建立长效机制。银行方面要将二者紧密融合;监管方面应注意保持政策稳定性,避免因为政策多变而影响实施效果。 (二)将新资本协议实施与银行战略和经营管理相结合 新资本协议的实施为我国商业银行转型发展提供了契机,商业银行应在内部统一思想,不应仅将其作为合规达标项目,还应与银行战略转型和经营管理升级相结合,注重新资本协议在银行内部的应用。只有树立起以应用为导向的实施思路,将新资本协议融入到日常经营管理中,持续检验实施效果并不断加以改进,才能最终达到提高风险管理和经营水平的目的。同时,考虑到新资本协议实施基础薄弱和经验的欠缺,商业银行可制定渐进的应用计划,逐步深入应用。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看,以风险偏好传导作为主线,是可以考虑的切入思路。 (三)夯实新资本协议实施的数据和IT基础 数据管理方面,应持续加强数据的积累,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数据管理体系。统一数据定义、数据标准和数据模型,建立和完善数据的管理机制,制定数据质量管理的架构与流程以及相关的配套政策。在IT系统建设方面,应加强各系统之间信息的整合,避免因信息不一致而造成决策冲突,提高管理工具应用的自动化程度。模型是风险管理工具的基础,模型质量的高低决定了管理工具能否达到预期效果。为达到模型的持续优化,银行应建立专门的模型开发和验证队伍,培养专业化人才,定期对模型进行检验和优化。 新资本协议开发的计量模型促进了风险管理工具的优化提升,并最终促进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全面升级,为银行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支持。新资本协议的实施,提供了经营管理“工具箱”,但“工具箱”功能的发挥,既需要顶层设计,更需要基层业务的实践。 注释: ①即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和招商银行。 ②新资本协议通常是指2004年巴塞尔委员会发布的《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巴塞尔协议Ⅱ),我国商业银行自2007年开始新资本协议实施准备工作。2012年,中国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融合了巴塞尔协议I的理念、巴塞尔协议Ⅱ的方法以及巴塞尔协议Ⅲ的资本标准。 ③由于银行内部RAROC指标不可得,这里采用R/RWA指标度量风险调整后的回报。标签:银行论文; 风险管理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论文;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论文; 银行风险论文; 银行监管论文; 经济资本论文; 银行资本论文; 风险偏好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 业务管理论文; 经济风险论文; 经营风险论文; 风险模型论文; 经营指标论文; 经营管理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