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青年非政府组织对欧盟社会融合的影响_社会互动论文

国际性青年非政府组织对欧盟社会一体化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性论文,欧盟论文,青年论文,组织论文,政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179(2009)03-0084-06

社会一体化概念是通过1995年在哥本哈根召开的社会发展世界峰会而引起世人关注的。也几乎从那时起,欧洲社会一体化日益得到欧盟官方和学界的重视。目前,人们对“欧洲社会一体化”概念还存在颇多争议,但“使各个部分成为一个整体”[1](P121~139)的核心始终未变。在公民社会与社会一体化的关系上,人们常关注非政府组织在整合弱势群体以使他们为社会吸纳方面的作用,即从“形”的角度探讨非政府组织与社会一体化的相关,本文采取更为综合的视角,探讨非政府组织的一股小支流——国际性青年非政府组织如何从“形”与“神”两方面整合欧洲青年,即国际性青年非政府组织如何通过促进国际性交流与互动而把青年凝聚起来,以及这种凝聚对形成欧洲社会一体化的两个重要要素——社会资本和社会认同的作用。

一、国际性非政府组织的特征和类型

国际性青年非政府组织是致力于青年发展的非政府组织,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青年人加入的非政府组织都是国际性青年非政府组织,只有那些发展青年事务,或者通过主要面向青年群体的活动而促进某种社会公益、其活动超越一国边界限制的非政府组织才是国际性青年非政府组织。欧洲国际性青年非政府组织除了具有一般非政府组织的组织、民间、非营利、自治、志愿、非宗教(活动不是为了吸引新教徒)和非政治(不卷入推举公职候选人)[1](P14~15)的特点外,还与欧洲一体化进程紧密相关。绝大部分欧洲国际性青年非政府组织自觉地为一个统一、联合、民主与和谐的欧洲而努力,把年轻人的发展整合进欧盟的建设事业中。为了更好地与欧盟对话,在60个欧洲国际性青年非政府组织中有34个把总部设在布鲁塞尔。

目前成为欧洲青年论坛成员的国际性青年非政府组织有60个左右,①主要有完全成员身份(46个),候选成员(3个)和观察员(11个)三种类型,数目虽然不大,但他们是欧盟成员国、有些甚至是超越欧盟成员国的青年组织在欧洲层面的代表,几乎每一个国际性青年非政府组织都有大量的成员组织,普通公民主要是青年以个人或集体的方式加入这些组织或参与他们的活动。这样,欧洲国际性青年非政府组织为伞状三级结构:欧洲层面(有些扩大到非欧盟成员国)的国际性青年非政府组织(伞尖)——国家或地方层面的成员组织(伞架)——群体或个体的青年(伞幅下)。欧洲国际性青年非政府组织享有自治权,在组织管理上一般设置欧洲与地方双层结构,越过成员国政府,与欧盟目前流行的企图弱化成员国国家层面影响力的治理机制保持一致。现实中,各级行为体之间的关系基本是水平的、横向的,通过网络结构进行沟通,实行直接选举或代表制,有些组织在选举领导时实行多数表决制或根据特定的国际性组织程序进行,既保证效率、自治,又保持民众,能更好地结合青年的需要及地方实际开展活动。

二、国际性非政府组织的主要活动

国际性青年非政府组织对欧洲社会一体化的意义在于通过游说、倡议、运动、组织青年交流等一系列行动,为不同民族的互动营造和谐氛围,增加欧盟社会的宽容、理解与多样;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青年组织起来,为青年提供交流的平台,促进青年流动,扩大青年的合作网络,增加他们的相关;与其他机构紧密合作,建立民主体制,鼓励青年参与,把青年关心的话题和对欧盟的想法传达给欧盟相关机构,拉近青年与欧盟的距离,加大青年对欧盟的社会认同。

首先,从培育和谐、宽容、包涵的社会互动环境看。欧洲是一个具有多元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大陆,2004年的东扩更是加大了欧盟内部文化的多样和发展程度的差异。此种情况下,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合作、信任感的加强无疑首先需要一个宽容与包含的社会环境,互相尊重,在平等、宽松、和谐的基础上进行交往。这正是非政府组织的用武之地。活跃在人权发展、社会救助、环境保护、人口发展、教育开发等领域的欧洲国际性青年非政府组织通过为弱势群体的发展创造健康和谐的环境而体现了自由、民主、平等、宽容等基本价值观。在欧洲青年论坛每年的年度报告②都描述了国际性青年非政府组织为加强对年轻女、年轻残疾人和少数民族青年的整合而开展的职业训练、咨询、扩大教育机会等活动。例如,2004年,欧洲地区的世界女子联盟和女童子军联合主办“权力与参与,欧洲年轻女子怎样才能创造失去的联系”的研讨会,会议吸引其他青年非政府组织参与进来,讨论女青年的发展问题。

当然,对于欧盟社会空间来说,更重要的是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之间的包容,促进欧洲多样并保持这种多样的和谐。欧洲一体化进程在促进不同民族流动的同时,也带来移民潮,在当地人与移民、东南欧人与西欧人、多数民族与少数民族、伊斯兰信仰者和基督教信仰者之间的矛盾也在滋生,新的种族主义抬头。为遏制这些不良现象,许多国际性青年非政府组织进一步发展反对种族主义、反对歧视、促进欧洲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的组织目标。2004年,国际性青年非政府组织支持欧洲青年论坛提出的“没有边界的欧洲”的口号,主张建立没有任何基于民族和其他方面歧视的欧洲。1993年欧洲理事会第一届峰会通过的宣言强调欧洲青年在创造一个团结、和平、多样欧洲的重要作用,并于1995年发起“都不同但都平等”(All different,all equal)的运动,以反对任何形式的歧视。青年非政府组织一直支持该活动的进行。2003年,欧洲青年论坛联合成员组织的力量提出组织一场更大的青年运动,并强调青年组织在建立和平欧洲社会方面的作用。经过三年的筹备,2006年运动开始,运动沿用“不同但都平等”的主题,运动的焦点在于促进多样。运动的所有活动建立在青年参与的基础上,鼓励和加强年轻人参与建设富有多样和包含的、尊重和相互理解的和谐社会。这些主张兑现在具体行动中,2004年东扩前,欧盟国际性青年非政府组织纷纷与巴尔干地区和东欧地区的非政府组织进行双边或多边合作,通过在东欧、东南欧举办培训课程、交流论坛、青年政策游说研讨会、学习访问和自愿服务等活动,促进这些多种族地区的青年参与和相互理解。

国际性青年非政府组织的非营利、非政府特征使其在民众中树立了较好的形象,促进相互理解与文化宽容的主张和实践更具吸引力,有助于在加入组织或参加活动的青年中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和相互理解。对于刚刚入盟,在文化、历史经历和社会体制等方面与原成员国有较大区别、自信心不足的中东欧国家人民来说,非政府组织提倡的宽容与理解合乎他们的心理需要。2007年的盖洛普调查中有68%的青年认为在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未来十年欧盟对来自其他文化或族群的外国人和人民的歧视将进一步减弱。

霍华德·温特斯(Howard Winters)说:文明(civilization)的进程是逐渐增加属于“我们('we' or 'us')”的人数,同时减少那些标签为“你们或他们('you' or 'them')”的人数直至为零。③欧洲社会一体化进程的实质是在所有欧洲人中形成“我们都是欧盟人”这种认识的过程,使所有民族和群体都融入欧盟社会生活。国际性青年非政府组织对民主、宽容、尊重和多样的主张有助于减少冲突,凝聚欧洲社会的不同民族和不同群体。

其次,从促进青年交流看。国际性青年非政府组织是目前促进青年流动的重要工具,这些组织认为流动是年轻人获得平等发展机会的前提。由于青年经济能力有限,所以社会有必要为青年流动提供更多服务。国际性青年非政府组织与地方非政府组织的最大不同是它在欧盟层面,有时甚至是整个欧洲或世界范围内开展活动。其促进青年流动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参与或支持欧盟机构旨在促进青年流动的项目,1995年至2006年,欧盟委员会在文化教育方面推出了苏格拉底计划(SOCRATES,1995-2006)、达文西计划(LEONARDO DA VINCI,1995-2006)和青年计划(YOUTH,2000-2006年),这三个项目的共同特征是促进欧洲青年的流动。青年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这些项目,在YOUTH计划中,欧盟只概念地提出五大行动方向,其他的空间主要留给青年非政府组织进行设计和实施。第二种方式是发起倡议活动,对相关政府机构施加压力,完善青年流动的政策,促进青年参与。2002年,欧洲青年论坛鼓励欧盟委员会与成员国政府发展以“流动赋权”为基础的概念,主张每个15~30岁的年轻公民只要愿意,都有权利和机会在另一个成员国度过至少3个月。④2006年,欧洲青年论坛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获得签证”(Get VISAble)的游说运动,建立了专门为青年流动提供服务的网站,⑤旨在取消年轻人签证时遇到的障碍。为了开展这项运动,欧洲青年论坛与不同政治实体即欧洲议会、欧盟委员会、移民/签证专家和人权方面的非政府组织召开会议,建立长期联系;发放问卷调查,举办研讨会,征询青年的意见和建议。欧洲青年论坛2007-2008年的工作计划放在倡导学生流动项目的民主化和资格审查的标准化,倡议形成针对在校学生流动的咨询体系,设立主要负责人和其他相关机构,为青年流动提供便利。促进青年流动成为青年非政府组织长期的目标。

第三种方式是组织青年交流活动,这种方式是最主要的。务实是青年非政府组织的一大特点,他们通过开办研习班、会议、培训及网络等方式而把青年组织起来。其形式有长年的自愿交流活动,也有为期一天的国际性会议,但都为年轻人提供了见面和互相学习的机会,许多年轻人因为参加国际性青年的交流而常常到其他国家旅行,这有助于发展欧盟社会和形成欧盟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如,欧洲青年俱乐部联盟(The European Confederation of Youth Clubs,ECYC),1977年成立,现在已发展成在欧洲24个国家都有成员组织的机构,成员是欧洲国家或地区致力于青年工作的组织。其网络涵括18 000个青年俱乐部和组织,每年超3 500 000青年参与其中。他们的活动面向具有不同族别、宗教、取向和政治信仰的所有年轻人,号召为青年的发展而积极贡献。德法青年社在1963年到2003年之间组织了700万参与者参加交流项目。每年召开7 000多个会议,参与者达20万人。欧盟青年旅馆协会联盟(EU Federation of Youth Hostels Associations,EUFED)是与年轻人关系最为紧密的联盟,它不但为青年流动提供便宜舒适的住所,而且提供欧盟在青年事务、旅游、环境和地区发展等领域的信息。

交流与流动是欧洲一体化的主要资产,也是社会一体化的源泉和结果。只有更多的人更频繁地进行跨民族交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关才会增强。美国学者卡尔·多伊奇在阐释一体化理论时提出两个国家在信息、资本、货物和人民之间的交流越多,就越为一体化。交往的结果不一定就导致团结的出现,但对人们产生同化作用。在交往中,人们习得信任、团结和认同。另一学者芒奇(Münch)更是明确地从社会学的角度把社会一体化定义为一个社会单元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关联的广度和密度。广度指的是在反复的互动中参与的行为者的数量,密度指互动的频率。[2](P7591~7596)国际性流动已经证明是一体化和赋权的有效工具,国际性青年非政府组织的积极促进使流动正日益变得普遍。它使青年获得扩大见识、与他人合作、影响决策、职业培训等非正规教育。无论是国际层面的,还是乡村与城镇层面的;无论关涉的是数万的学生还是正在接受培训的少量人员;无论面向的是少数民族青年,还是其他弱势群体,流动都打开了通向欧洲社会一体化的大门,扩大年轻人的合作网络。从认同角度看,权利与认同密不可分,[3](P27~44)流动作为基本权利的内容之一,为年轻人的欧洲认同奠定基础。

第三,从“社会资本”的一个重要方面及“参与”来看。参与是社会资本最基本的前提,有了参与,才谈得上交往,及由此而产生的网络、规范与信任。流动是参与的形式之一,但仅停留在人员的来来往往是不足的,还必须从组织结构上保证青年流动的延续和扩大,并提高青年参政议政的能力。

青年非政府组织宣称内部民主是确保每个人都能参与机构建设的关键,为此他们促进青年参与的首要行动是完善内部民主结构。前文述及构成国际性青年非政府组织各行为体的平等关系及青年非政府组织决策的民主程序。民主机制使组织变得开放和透明,成员能通过一定的民主程序参与领导人选、议程和工作方式的决策,而领导对成员负责,所做决定尽可能代表所有成员的利益。内部民主是青年组织吸引大多数青年的原因之一。调查表明,很多青年认为参加青年组织能更好地经历民主进程。⑥为了更好地促进青年参与,国际性青年非政府组织和32个欧洲国家的青年理事会(the national youth councils)联合组成了欧洲青年论坛。该论坛成立于1979年,代表所有成员组织的利益,近三十年来,欧洲青年论坛积极促进青年政策理念的发展;通过可持续的和独立的青年组织的发展为年轻人在国家和国际性层面的参与提供便利;鼓励欧洲青年思想和经验的交流,相互理解,权力和机会的平等;支持文化交流、民主、活跃的公民身份和团结一致;赋权年轻人使其积极参与欧洲的建设及他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并提高年轻人作为欧洲公民的现实生活条件。欧洲青年论坛以卓越的工作成为国际性组织,如欧盟委员会、欧洲理事会和联合国所公认的合作伙伴,成为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有力推动者,是欧洲青年和欧盟机构之间的桥梁。2004年,在欧洲青年论坛的努力下,欧盟发起“青年决策”(Youth Decide)运动,年轻人通过该运动表达对欧盟的心声。⑦2006年,欧洲青年论坛在布拉格组织名为“参与工程(Participation Works)”的研讨会。研讨会听取参与者的各种利益要求,对青年参与的各个方面达成共识,为分享经验和观点提供了空间。

为了使青年参与可持续发展,青年非政府组织认真听取年轻人的心声,几乎所有活动的开展都建立在青年民意表达的基础上。例如,伊拉斯谟学生网络(Erasmus Student Network)每年都开展一次调查,调查年轻人海外学习的质量,只要愿意对这个问题表达看法的人都可以参加,从2005年到2007年,超25 000个学生交流他们的看法,其中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在伊拉斯谟学生网络或其他学生非政府组织注册。伊拉斯谟学生网络通过覆盖在整个欧洲的253个分支结构,把活动扩展到千千万万的外国学生,甚至一些居住在小城镇和小岛屿的学生。⑧

据统计,欧洲国际性青年非政府组织每年吸引1 000万左右的青年参与他们组织的会议、研讨班、培训、信息传播等活动。通过他们,青年可以对从地方的、成员国政府的甚至于欧盟乃至世界的社会、政治、环境等论题发表看法。由于有组织的桥梁作用,所以他们的心声为当政者采纳的几率得到提高,正因如此,一些人认为加入组织是青年社会参与的前提条件之一。从自愿服务看,近20%的欧洲年轻人参加此项工作,然而,60%的青年人认为自愿活动能刺激人更好地参与社会。而组织自愿活动的主体主要是非政府组织。相当数量的非政府组织在地方、国家和欧盟层面开展自愿活动,他们每年使25 000的年轻人在国家和国际性层面参与自愿活动。74%的青年认为应该实施更多的、鼓励自愿活动的计划,发展更多的此类非政府组织。⑨

三、国际性青年非政府组织对欧盟社会一体化的作用

前面主要分析国际性青年非政府组织在创造和谐环境、促进青年流动和民主参与三方面作出的贡献,这些都是围绕如何促进青年互动而展开的。互动的结果,是否就能通向一个更高层次的质的向度:信任与认同?欧盟的社会资本与社会认同是否因欧洲的国际性青年非政府的存在而达到一个较高水平?

显然,目前尚没有足够的经验依据可以回答这些问题。福山认为,测量社会资本至少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对某一个社会的群体或群体成员资格进行调查,另一种就是使用关于信任和公民参与水平的调查数据。[3](P339)从成员资格看,欧盟青年成年人的组织成员资格低,1997年和2001年的调查中,几乎有一半的被调查青年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他们没有加入任何组织和社团。⑩2007年欧盟随机对27个欧盟成员国的19 000个15~30岁的年轻人进行调查,在“你是否是一个组织的成员”和“你是哪个组织的成员”的回答中,只有22%的青年成年人表示加入了组织,而在这22%的人群中,加入青年非政府组织的只占8%(如图1所示)。(11)另外,此次调查还表明参与提供自愿活动的青年只占16%。欧盟青年获得作为欧盟人应有的权利与义务的信息主要来自媒体(占88%)、学校和大学(占72%),以及父母和朋友(占69%),只有22%的人称他们的信息来自青年组织和俱乐部。可见,青年参与非政府组织开展的自愿服务和非政府组织对青年生活的影响力仍然有限。从最关键的质的角度即信任来看,简·德尔海最近的研究表明扩大后的欧盟整体信任度低,1997年时欧盟25国的信任度仅接近1976年欧共体9国(12)的水平。1996年、1999年、2002年、2004年的欧洲晴雨表显示尽管欧洲认同在上升,但还远远无法与民族认同相媲美。而且,似乎难以把欧洲认同的上升归功于国际性青年非政府组织。由此推断,欧洲国际性青年非政府组织目前对增加欧盟青年的社会资本和社会认同的作用还不明显。

图1 青年加入组织的情况

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民间的友好互动能减少彼此的隔阂,增加信任感。简·德尔海的研究揭示经过近二十年的共处,欧共体9国从1976年到1997年期间的信任快速上升。[4](P253~279)马丁·科利(Martin Kohli)于2000年在法德边界所作的研究显示,总体看,68%的法国人对德国人有一定的信任感,而生活在阿尔萨斯和洛林的法国居民则有83%信任德国人,相差15个百分点。在整个德国,信任法国人的德国人为74%,但边界地区则达到80%,相差6个百分点。这项研究表明接触越多,就有更多的信任感。[5](P113~137)青年非政府组织驻扎在草根社会中,为青年的发展与社会和谐做着最为基础和最不起眼却最为重要的事情,通过一些具体活动和体现青年乃至全人类普遍价值观念的呼吁,拉近人与人的心理距离,群体相关在无形中得到了加强。

罗伯特·D·帕特南在分析社团形成和积累社会资本方面的作用时包括:使市民之间有持续的交往;社团能提供互惠交换的规范在稳定和重复不断的交往中形成的环境;社团亦提供沟通的媒介,特别是个别成员诚信表现的信息有助于人们选择合作伙伴,继而促进合作;社团提供一种集体记忆将缔造公共物品的成功经验累积并传递下来,有助于改进集体行动的策略。由此,帕特南认为,通过社团的活动,社会资本的存量,如信任、规范和合作网络,逐渐自我累加和增强,它的良循环会产生社会均衡,不断形成高水准的合作、信任、互惠、公民参与和集体福利。它们成为公民共同体的本质特征。[6](P177)信任、关心、认同、规范等在人们点点滴滴的交往或相互比较与关注中积淀下来,政治行为无法规划或指令它的形成与程度。

从欧洲国际性青年非政府组织的实践看,这些欧盟层面的组织能够利用与欧盟及联合国许多机构有合作的网络,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源,争取得到社会和政府的更多资助,可以每年开展活动,为青年提供持续交往的平台,使青年通过持续的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形成群体网络,对关系到他们切身利益的论题,如教育、就业、参与权等进行商讨,在互动的过程中,组织的其他成员往往成为个体的参照群体,个体也依据参照群体的价值和规范作为评价自身和他人的标准。从人类学可知,人们往往通过扮演他人的角色,从他人的角度来解释其思想和意向,并以此为依据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人们还倾向于从自己所认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之中来认识自我,形成并修订自我的概念。在这样的交往过程中,欧洲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起码是青年群体的相关在无形之中得到加强,对彼此的认知和理解也随之增多。在活动中,各成员共同制定和遵守组织规范,而共有的组织规范能够增强人们之间的信任与合作,人们在合作的互动过程中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期望,组织通过成员间彼此的期望将合作互信内化为人们的态度、价值和信仰,将规范嵌入人们的思维当中。法德边界的居民互相之间有更多的信任感就是一个例证。从心理学角度看,人们往往愿意与自己相似的人在一起,欧洲青年本来就由于共同的宗教、历史、文化遗产、价值观念、人种等因素容易走到一起,现在又加上共同的组织、共同生活在欧盟政治经济框架下,所以一种新的情感因素在形成,这种情感因国际性青年非政府组织活动的跨边界跨民族而上升为一种不同民族之间的、与对欧盟的复杂感情综合在一起的认同意识。换句话说,由组织而建立起来的规范和网络成为欧洲认同的来源之一。社会信任、互惠规则、公民参与网络、成功的合作、一致的认同,所有这些在国际性青年非政府组织的平台作用下互相支持,互相强化。

尽管国际性青年非政府组织对增加欧洲社会资本和社会认同尚不明显,但是它比公民社会的其他大多数部门、乃至于其他很多社会部门都走在了前面。它的作用也日益得到认可,在青年工作领域,青年非政府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所有政策的首要目标。欧盟机构的支持总体上也得到加强,2004年初,部长理事会和欧洲议会联合接受了对国际性青年非政府组织的财政预算,同意在2004-2006年拨款1300万欧元支持它们的活动。在欧盟有关青年的治理中,国际性青年非政府组织是重要的合作伙伴。相信随着欧盟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国际性青年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将日益凸显。

致谢:本文的写作得到云南省教育厅在读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欧洲非政府组织与欧洲一体化”(6J0204E)和杂志《共同市场研究》(Journal of Common Market Studies)2008年奖学金的资助,在此对这些项目或奖学金的赞助者一并表示感谢。

注释:

①由于欧盟实行自愿登记原则,有些组织也许并没有被涵括在60个内。

②Annual Report of European Youth Forum(2004)(2005)(2006).

③Report on Youth NGOs,http://www.youthforum.org/Downloads/Press_publications/reports/reaching-youth_final.pdf.

④European Youth Forum Contribution to the European Convention "Bringing Europe closer to its young citizens",adopted by the Council of Members,Brussels April 2002(COMEM 0196-02).

⑤该网站为http://www.getvisable.org/.

⑥Report on Youth NGOs,http://www.youthforum.org/Downloads/Press_publications/reports/reaching-youth_final.pdf.

⑦Annual Report of European Youth Forum(2004).

⑧Report on Youth NGOs,http://www.youthforum.org/Downloads/Press_publications/reports/reaching-youth_final.pdf.

⑨Flash EB No 202.Youth Survey.

⑩YOUNG EUROPEANS IN 2001 Results of a European opinion poll,http://ec.europa.eu/public_opinion/archives/ebs/ebs_151_summ_en.pdf.

(11)数据和图1均来自Flash EB No 202.Youth Survey.

(12)指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卢森堡、荷兰、英国、丹麦、爱尔兰。

标签:;  ;  ;  ;  ;  ;  

国际青年非政府组织对欧盟社会融合的影响_社会互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