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批评视域中的《默默无闻的人》论文_张晓航

生态批评视域中的《默默无闻的人》论文_张晓航

(河北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2)

摘要:《默默无闻的人》是法国作家玛格丽特·尤瑟纳尔在1981年完成写作并出版在《象水一样流》第二篇的中篇小说。小说可以追溯到作家在二十岁左右创作的《纳塔纳埃尔》一书以及1935年发表的《据伦勃朗》一书。小说介于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带有尤瑟纳尔独特的对于“人”的探索与表达。与作者其他作品不同的是,作者用“生活放任自流”但心灵明澈、思想纯正男主人公纳塔纳埃尔的一生宣扬了自己的“生态观”,阐述了自然,社会,人之间的关系。虽然本书背景为十七世纪的古荷兰,但鉴于作者创作时期为二十世纪末,所以其中的人、社会、自然相融合的思想仍然对当今社会有所启发。

关键词:尤瑟纳尔;社会生态;自然生态

玛格丽特· 尤瑟纳尔(Yourcenar,Marguerite,1903-1987),原名为Marguerite de Crayencour(玛格丽特·德·凯扬古尔)。尤瑟纳尔是作家与父亲把原姓氏字母颠倒顺序后起的笔名。法国当代著名诗人、小说家、戏剧家和翻译家,法兰西学院院士。作家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自幼丧母,从小在法国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并随父亲旅行欧美,同时还学习了英文、拉丁文、希腊文、意大利文、德文,并阅读了大量世界名著。古代和近代的文化积淀以及拓展视野的国外旅行经历为尤瑟纳尔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和灵感,同时也造就了尤瑟纳尔独特的文学风格,广而渊博的知识和对人类的独特思考使她的作品具备一种持久的魅力。尤瑟纳尔的作品大都有真实史料为依据,文中出现的地点与时间也在现实中有所体现,往往使人以为在另一个时空真实发生过。尤瑟纳尔善于超越时空限制探讨人类本质,表现人类与外部环境相作用的主题。

《默默无闻的人》是法国作家玛格丽特·尤瑟纳尔在1981年完成写作并出版在《象水一样流》第二篇的中篇小说。故事主人公纳塔纳埃尔生活在17世纪的荷兰,一次意外事件他随舰队逃离到一座小岛,在自然中身心得到了健康自由的发展,他视万物平等,对生命充满怜惜。回家乡后城市生活使他了解到金钱和利益是主宰,人们虽然不受自然灾害的威胁,但却卑微地依附于老板、高利贷者、房产主。由于生病他又被派遣去看守一座小岛。在与自然再一次的接触,他的身体逐渐衰弱也感到越来越孤独。最终他即将在小岛上死去,在极度孤独之中,向苍茫黑夜和大海敞开胸怀,他体验到自己是“万物中之一物”,这种体验令他陶醉,最终帮他克服孤独和恐惧,平静地走向死亡。文章通过主人公的一生阐释了尤瑟纳尔的“事物的秩序”,反人类中心主义,表现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的扭曲和与自然深刻的联结关系。

一、异化的社会生态

(一)冷漠的社会关系

纳塔纳埃尔的出生与死亡都是悄无声息而且几乎无人知晓。在所乘军舰失事后他被风暴卷到一座小岛,岛上老夫妇收留他的理由是需要劳动力,并且也需要一个女婿。这体现出荒岛岛民的自私冷漠。他离岛归乡后,母亲对待他并不亲热且唯一的交流就是告知家庭财产分配。他向叔父索要财产,叔父先是拖延时间后是使诈诓骗纳塔纳埃尔。他的妻子萨拉依迷恋金钱,婚后轻视并他并继续自己的妓女生活。虽然前市长家收留他,但当他病情加重后,一家人疏远了他,老主人更是把他派去守小岛。与主人公亲近或熟识的大部分人都十分冷漠,并且对他没有感情,他们的人生信条基本均为利益。

(二)金钱至上的社会信条

纳塔纳埃尔家的财产都被放到亲戚埃利手里去生利,他们期望自己能赚到大笔的利息。埃利哄骗纳塔纳埃尔以低薪给自己工作四年,并且利用侄子的信任使诈昧掉他家的财产和利息。他观察城市生活,发现虽然人们不再受风雨、旱涝等自然灾害的威胁,但却需要可怜地依附于老板,高利贷者、房产主。这里体现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成为第一要义,人们被利益驱使,带着扭曲的面具,早已远离正常的和谐生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虚伪的文艺欣赏

在前市长家中,主人公第一次接触到音乐和绘画艺术。他被艺术折服,可是主人和宾客从不认真欣赏艺术品,而只是讨论其购买地、价钱以及卖主。阿姆斯特丹的一位哲学家所著《绪论》在英德两国产生影响,富人们希望出资印刷这部书,但他们只把这书当做赚钱的工具,并不是真正欣赏到书的精神价值,也不关心作家的死活。文艺复兴后,人类把艺术当做高雅的乐趣,当这种乐趣蒙上金钱价值的外衣,它不再纯粹并且失去了原有的内涵。

二、融合的自然生态

(一)人类生活中自然的永恒存在

纳塔纳埃尔童年生活在河边的村子里,与河流、田野、树林和操场为伍。随军舰驶往牙买加的航程中,大海、岛屿、天空和森林展示出与城市不同的未受侵犯的生机勃勃之景,同时肆虐的狂风和激涌的浪潮表现出人类力量的渺小。在荒岛上时,虽然岛民农活繁重、生活不易,但各种生物都自由地与人类共存,并且大自然为人类生活提供养料。当主人公回到社会生活中,他通过港湾处看到的大海和树木回想起自己曾经在荒岛上的生活,苦难变成了宝贵记忆。最后,纳塔纳埃尔临终前再次回归自然的小岛生活又展现出自然的原始性和融合性。

(二)自然对人的治愈性

第一次因风暴原因上岛的主人公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身心得到了健康自由的发展。他学会热爱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不忍心伤害任何动物,对没有生命表征的树木也倍加怜惜。自然教会他平和、有温度地对待外界事物,在一定程度上治愈了他之前曲折的逃生经历。第二次被前市长委任派遣守岛后,纳塔纳埃尔因为远离人类社会的寂寞和因身患重病而产生的对死亡的恐惧,精神几近崩溃,是动物展示给他死亡原有的孤独性,自然中的其他景象给了他包容感,帮他克服孤独和恐惧,最终能平静地走向死亡。这里体现了自然对人认知的教育意义和精神的治愈作用。

(三)人与自然的统一

两次上岛,纳塔纳埃尔都自发的感受自然、认识自然、融于自然。他与原始自然中的人格格不入,也与真实社会生活中的人无法相处,只有自然真正地接纳他,包容他。正如拉马丁《沉思集》诗集中《山谷》一篇所述,不管人类在生活中受到多少挫折,命运多么悲惨,自然都不会有变化,它始终敞开怀抱迎接人类。文章最后,主人公在广阔的自然中体会到自己是它的一份子,死亡并不可怕,最终与自然融为一体。人类在开发自然的过程中逐渐忘却初衷,变得贪得无厌,在社会生活的发展中逐渐扭曲变形,这一切缘于人类内心的欲望,即一切以人类为中心。本书提醒人类需要意识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追求各生命和谐统一而非至高无上的物种统治者的必要性。

三、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主人公经历的扭曲的社会以及自然对其人生的作用等具体问题研究尤瑟纳尔的生态思想—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融为一体。在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人口激增、环境污染、物种失衡等重大世界问题,人类自身的大开发,大发展是大部分问题的本源。同时人类中心主义也使社会蒙上了金钱利益的面纱,人的精神生活备受挑战。无论是十七世纪的荷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或是为了几十个世纪,这些问题可能将一直伴随人类,作家提出的思想是人类应当抑制自己的欲望,返璞归真,重拾自然生活,融于自然,才能符合宇宙规律获得真正幸福。

参考文献

[1]段映红.《尤瑟纳尔:从黑山庄园到荒山岛的独行者》[J].语文建设,2010

[2]段映红.《尤瑟纳尔的“事物的秩序”》[J].外国文学评论,2010

[3]赫英雷.《尤瑟纳尔笔下男性形象解读》[D].湘潭大学,2011.

作者简介:张晓航(1998.06-),女,河北保定人,本科学历,河北大学学生,研究方向:法语语言文学。

论文作者:张晓航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0月4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9

标签:;  ;  ;  ;  ;  ;  ;  ;  

生态批评视域中的《默默无闻的人》论文_张晓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