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培养工程评价工作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跨世纪论文,学科带头人论文,几点思考论文,评价论文,工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518X(2000)01—0137—05
高等学校的教师队伍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主体力量。培养造就一批政治思想品德优良,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学术成就突出、具备现代化教育观念,开拓创新能力强,善于团结人,有组织能力的跨世纪学科带动人,推动和促进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是高校面向现代化,跨入21世纪的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实施这项跨世纪优秀人才工程的关键是培养工作的改革力度。而对培养工作进行评价,是为了不断调整、充实、改进培养工程的内在因素,保证达到预期目标的手段和措施,开创培养工作的新局面。为此,本文就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培养工程评价工作的有关问题谈几点认识,以引起有兴趣者的共同探讨。
一、对培养工程评价工作的目的及其特点的认识
高等教育伴随着时代发展的步伐,已逐步走向社会的中心舞台。高等教育对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影响经济的发展,以及直接参与所发挥的作用,比任何时候都会表现得更加强烈。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将导致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变化。同时,高等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使其本身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紧紧把握住这良好的发展机遇,这是抓好培养工程的关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为此,必须高瞻远瞩,及早筹划我国教育事业大计,迎接21世纪的挑战”。教育的希望在教师,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是构建一个促使优秀中青年教师迅速成长的竞争、激烈机制,尽快造就一批新的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选拔培养一批跨世纪的“帅才”和“将才”,这是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况且,与世纪之交相伴随,我们也恰好处在一个学术人才队伍更新换代的紧要时刻,许多老一辈的学术带头人,由于自然客观规律,逐步退出教学科研第一线。可以预见,全国高校新一轮的竞争高潮已经到来。这一轮竞争的核心,就是人才的培养。谁能在未来几年内率先培养一支高水平的跨世纪优秀人才队伍,并带动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上一个新台阶,谁就必定会领先步入新的发展轨道。所以,在培养工作中,我们既要抓好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的“现役部队”,而且要积极组建学科带头人的“预备队”,使这支队伍不断补充新鲜血液、充满活力,一浪高过一浪地向前发展。
因此,开展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培养工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紧紧把握住良好的发展机遇,围绕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依靠学术群体力量,加大投入力度,改善环境条件,创造良好氛围,加强培养工作的管理制度建设,发挥社会对学校教育培养工作的监督作用,培养出高水平的跨世纪优秀人才,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它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并且企求通过评价,使其评价的结果能对以后培养工作带有指导性功能。培养工作评价是根据跨世纪优秀人才的层次,按照培养工作所确定的目标、要求,实施各种培养活动的效果,被培养对象的发展水平,以及完成某阶段培养工作所取得的综合成绩而进行科学判定的过程。其中有几个明显的特点:
1、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培养工程的评价应视过程性评价为重点。 培养工程是一个系统,由不同的子项目组成。我们抓住每一个环节培养工作的情况、进行分析、展开评价。这样,通过每个阶段,每个环节的评价,不仅能为改进培养工作提供依据,而且能使培养者与被培养者从评价中及时看到自己的成功与欠缺之处。从而自觉地控制今后的发展趋势,不断促进和提高培养工作的质量与效益。
当然,过程性评价,应当服从于培养工程的整体目标,并为之服务。过程性评价,尽管可采取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法,但不能偏离培养工程总体评价的方向。因为,培养工作虽包括一系列的步骤、方法措施,但不是单一、可以割裂的活动,而是具有连续性、交叉进行,互为联系,互相促进,从而充分反映出培养工程的整体功能。
2、培养工程评价活动中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是统一的。所谓统一, 是二者认识相同、目的相同、目标相同。从职能划分,教育行政部门对培养工程的总体目标和实施主体构成作出统筹规划,而培养工作的基础在学校,从制订培养计划、落实培养措施、改善培养环境、积极创造培养条件,主要是由学校操作。帮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是社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的共识。也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统一的基础。评价工作中,实际上也是检查培养工程总体目标的落实情况。并且,通过评价,为学校的具体实施提供指导与帮助。
3、评价工作中引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念。 培养工程中,通过正确的政策导向,竞争的激励机制,宽松的工作环境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大培养工作力度,促进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的成长与提高。在此过程中,并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价值主要体现在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即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并且业务精良。研究领域是学科发展前沿,有促进学科交叉的探索能力和开辟新的学科领域的预见性,创造出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
二、对培养工程评价工作主要内容的认识
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培养工程是个系统。所以,评价所需要包含的内容是丰富的,既有多种层次,又有多个方向。在确定评价工作内容时,应根据培养工程的总体目标要求,抓住反映培养工作质量的主要因素,突出发挥培养工作效能的重要方面,来确定我们评价工作的主要内容与范围。
1、具有时代特征的人才素质。人才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同时代对人才素质有不同的要求。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世纪之交的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学科带头人,是指在某一学科领域造诣很深,教学、科研工作中起指导带头作用,为人师表方面起示范作用的教师。所以,对其思想素质,业务素质等都应着眼于时代发展的需要,必须放在国际、国内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来考虑,站在21世纪现代化建设的高度,去筹划、培养明天的优秀人才。
思想政治素质是人们为实现本阶段根本利益而进行的各种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特定品质,其往往决定一个人的政治信仰、制约一个人的道德原则,影响一个人其它素质的发挥。同时,也是促进学科带头人提高教学能力、科研水平的精神动力。培养工作中,我们要坚持对学科带头人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教育,使他们深刻认识和正确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和引导学科带头人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这是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健康成长的有效培养途径。知识分子的价值,在于去实现知识的价值。而知识价值的实现,是指知识从认识的范畴转化为一定形态的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及在这一转化过程中,社会对知识劳动者的评价与价值的补偿。知识分子要实现这一转化,实现知识的价值,必需走向社会、结合实践,接受社会实践的考验和群众的评价。在实践过程中,锻炼提高自己,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
科学技术的挑战和现代社会的进步,使人们对现代人才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显著特点是: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知识积累呈现指数增长,学科领域在继续分化的同时,呈现出高度综合的趋势。由于现代交通工具的发达与信息转输技术的革新,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小,这些,无疑给高等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跨世纪的学科带头人,应当既有扎实的基础,又了解学科前沿,具有国际视野,主动迎接高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通过发展科学技术并促使其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在创造一个人们所期望的21世纪的过程中发挥先导作用,成为举足轻重的角色。我们应该创造条件,帮助他们紧紧跟踪国际学术前沿,研究的领域和课题应在本学科领域里处于领先地位,在国内以至国际上有着一定的知名度,力争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应该给他们腾位子压担子,提供施展才华的竞争舞台,让他们在负责和完成国家重大科研任务,重大工程项目过程中成长起来,活跃在国际、国内学术的舞台上。
人才素质的现代化,是指人才素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即跨世纪学科带头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树立现代化的教育思想。近年来,随着高校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教学改革正在全面而深入地发展。高校适应和服务于社会,主要是通过培养人才来实现的,人才的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可以说,能否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人,是教育能否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但是,无论是高校教育体制改革还是教学改革,都涉及到教育思想的转变和教育观念的更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许多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面临挑战,制约和影响改革的许多因素更多的是来自人们头脑中固有的旧观念以及直接受这些思想观念影响的思维方式。要使新世纪的建设人才具有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全面素质,就要求教师特别是学科带头人自身的教育和教学思想必须更新,按照现代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注重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谈到现代化教育思想问题时,还有一个对教育现代化的认识问题。即要达到教育现代化,除了提供一个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外,必须在教育思想与观念方面有个真正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实践、理想的范畴,现代是相对于过去而言的一个时空概念,由于加入了这一时代特定的本质而与过去有不同的意义。尽管处于同一时代,但未必都具有现代意义。所以,树立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现代教育的价值观、人生观、质量观,正是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具有高素质的重要特征。
2、促进学科建设的发展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已成为高校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重点学科更是高校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支柱。学科建设应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逐步形成一批能解决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基地。学科建设还要突破时空的束缚,充分利用本地区相关院校的优势条件,达到资源共享,增强服务于社会的功能。但是,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发展具有时代的特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促进了学科的综合、分化、交叉、渗透,一批直接与社会接轨与经济建设相吻合的应用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不断产生涌现,给高校拓宽专业领域提供了机遇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样,学科建设在取得高水平科研成果,谋求自身更高水平发展的同时,使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促进了学术梯队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另外,随着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交叉,也需要组织协作共同作战。高水平的研究工作往往需要多学科、多方向的共同协作。有的还需要一批人多方面的相互配合,进行大量艰巨的工作。在其集体攻关过程中,势必要吸引多方面的优秀人才,形成学科群点的凝聚力。这就为培养学术梯队创造了良好条件,促进了高质量人才的产生和发展。同样,学科带头人在完成重大科研项目的过程中,既是学术带头人,又是协同作战的指挥者;即使自己增长了学术才干,又使自己饱受了锻炼,提高了领导水平和组织能力。
学科建设的内容包括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实验室建设、学术队伍建设等,其中学术队伍的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键所在。学术队伍建设中的关键是有能团结和带领这支队伍打硬仗的学术带头人。学科建设为培养学术梯队和学科带头人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学科的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于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因为,学科带头人是学科的代表人物,其一切学术活动体现了所在学科的学术思想、学术水平。学术水平高的学科带头人才能准确把握住学术研究方向,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和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研究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我国高校许多重点学科带头人辛勤耕耘,把毕生精力和智慧都献给了学科建设,在把学科建设推向更高层次的同时,奠定了他们在本学科领域内崇高的学术地位,受到了人们的敬佩。
所以,选拔和培养跨世纪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不能脱离学科的建设,而是服务于学科的发展,着眼于国家需要和代表学校优势和特色的重点学科或新兴学科的建设。根据学科建设的目标确定本学科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对于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来说,个人的发展应该和学科的发展一致起来,每一个成员都支撑和服务于本学科建设,形成一个动态的、互相补充的、与科学技术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有机整体。
3、必须站在高水准的起点线
我们选拔培养的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目的是使他们成为下个世纪各学科能献身于科技发展前沿的带头人,发展已有的学科优势,并不断开拓新的领域。这项工程实施的成效如何,这支队伍的思想素质和学术水平如何,关系到高校教育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关系到我国高教事业的腾飞和发展。
因此,选拔工作中,笔者认为主要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选拔标准应是高起点,高标准,促使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站在高水准的起点线。二是选拔条件具有可操作性。选拔标准中应该包括必备的基本条件和学术方面的具体条件。必备的基本条件必须包含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教育事业,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教学效果显著,科研成果突出;对学科发展有预见性,群体意识强;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等。在此前提下,提出学术方面应具备的具体条件。比如,教学工作方面,为了考核其能力,必须对其授课对象层次作出严格的规定;在考核科研能力方面,应对科研成果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或是获奖的层次有具体的要求。一般来说,根据学校规模、基础情况不同,选拔的学科带头人层次也不同,所以其学术水平拟分别定为世界领先水平,国内先进水平、省部级突出水平的目标上,促使学科带头人以更高的精神境界,攀登科学技术高峰。这样,一个学校选拔的是几个人,但带动的是一大批人,使更多的中青年教师明确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
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要求考核条件的内容明确,含义规范,不但有定性的分析,而且要有定量的分析,并且要设置权重系数,以示不同层次的区别。比如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的科研能力应该考虑学术论文发表杂志层次,专著出版社的级别、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获奖项目要看获奖的等级。当然,这里只是从层次、级别、等级来考虑,还要注意数量的关系和社会的反映。例如,一项成果填补了国内的空白,国际上引起了重大反映,或是解决了本学科领域里的重大问题,推动和促进了某学科的发展。在这里,就不能仅仅以论文或成果的数量来判断了。所以,科学地设置权重系数是公正处理这些关系的有效途径。至于教学工作能力,作为学科带头人来说,无疑要担负研究生的指导工作,这样,才能体现高校学科带头人的教学层次和能力。
学校层次不同,选拔条件的要求也应该不同,就是同一所学校,学科基础不同,教师水平不同,培养的对象也可分层次进行。经过分层次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基础薄弱学科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学校总的培养目标。所以,各地各校不同实际情况,考核的只有符合实际,才既不会令人望而生畏,高不可攀,失去努力奋斗的信心;也不会产生一蹴而就,唾手就可摘取,视之无所谓的态度。这样,才能依据科、合理的条件挑选出代表本校、本地区教学科研水平并逐步达到国家级水平或与国际水平接轨的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的队伍。
三、对培养工程评价指标体系几个原则性问题的认识
前面,我们论述了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培养工程评价工作的目的和开展评价工作的主要内容,并分析了培养工程评价工作的几个特点。本节,我们着重讨论制定评价指标体系的几个主要原则。
1、科学性原则。 跨世纪优秀人才选拔培养工作的原则是在深刻认识师资队伍建设规律的基础上来确定的。它必须反映出选拔培养工作中外部的客观环境和内部相互间联系及发展的规律性。所以说,首先是指导思想要明确,即依据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以及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高校本身改革的力度与学科建设的发展水平,来规范指标体系。二是指标体系要反映培养工程水平、质量、功能、效益的主要因素;三是要求培养工作评价中对共性的问题提出统一的要求,以便有统一的标准,利于分析、比较;四是随着高等教育改革深入与发展的要求,能够作出相适应的调整。
另外,开展评价的实际工作中,对指标的属性不能整齐划一。而是根据实际情况,有些需要进行定量的分析,有些需要进行定性分析,将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例如,对思想素质的评价、难度就大些。但是,人毕竟生活在社会之中,与外界、与他人有交流。这样,就有了社会或他人对被评价者的印象。我们既可以从培养对象在社会之中处理的态度及社会对他的反映,并选择与思想素质联系较紧密的事,进行定性分析。也可辅之对某几个问题,采用问卷方式调查,然后从被调查者持不同态度的比例,即采用定量分析来开展评价。
2、可操作性原则。建立跨世纪人才培养工程的评价指标体系, 其目的是强化培养工作中有据可依。因此,指标体系分解成各项具体指标时,指标项定义要准确,指标项的内涵要清晰,指标项前后不能重复,更不能相悖。指标的权重既要有轻重之分,又要考虑到相互间的平衡。对某项工作评价时,既力求简化,一目了然易于操作,又要考虑到它的内含丰富,能够反映培训工程的水平和效果。例如,我们在确定的培养工程评价内容中,有一个培养跨世纪优秀人才与促进学科建设发展的系统。学科带头人是学科的代表。但任何一个学科都是随时代的社会经济变化而不断发展。学科带头人如何保持站在学科前沿的态势,这就给我们培养工作以及如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值得思考的问题。一般来说,为了检测其学术水平,就要看其承担课题研究的档次,论文或研究成果发表杂志刊物的层次及在国内外引起的社会反映,对本学科发展产生的影响。这些指标必需清晰完整,权重系数必须明确。这样才能既判断其学术水平,又能通过评价,促使跨世纪优秀人才努力攀登,去创造更大的成就。
虽然,这仅是对培养工程某一个方面进行的评价,但它能看到我们一个子系统中开展培养工作活动的效果。为改进某一方面工作提供依据,而且能使培养对象从评价中及时看到自己的成功与欠缺之处,从而自觉控制培养工作某个方面今后的发展趋势。这实际上也是培养工程整个系统综合评价的基础或手段。
3、方向性原则。 建立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培养工程有明确的方向和要求。其目的是为了适应国家社会经济建设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需要。培养出一支政治思想素质优秀、业务素质精良、学术水平高的队伍。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指出,要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跨世纪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要特别重视培养中青年学术带头人,“要建立扶值和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使中青年学术带头人脱颖而出的制度”。在国家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组织实施了“跨世纪人才工程”。许多省市领导都非常重视教育与科技在21世纪经济主战场上的巨大潜力和充分作用,十分重视高校跨世纪人才培养工作,如有的省(市)推出了“百千万工程计划”,积极推行省(市)、委(局)、校三级优秀青年教师的选拔培养制度。选拔培养跨世纪人才已成为高校工作的中心议题,列入了高校发展的战略任务。围绕着选拔、培养工作,许多实施工程正在启动,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正在出台,选拔培养工作制度与措施正在制订,选拔培养工作的竞争和激励机制正逐步形成。
由此可见,这项培养工程是政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创建和实施的。培养工程的要求明确,采取的措施与方法清楚,要达到的整体效能一目了然。所以,设置培养评价指标体系时,要积极体现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向和时代精神风貌。这无论从整体系统,还是对某个子系统都是这样。例如单个评价跨世纪人才思想素质时,就要对教师职业道德有明确的要求,体现我们办学的方向。因为教师职业的特点使其职业道德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其本身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教育因素与教育力量。通过评价,跨世纪人才职业道德进一步规范,促使教师价值观念向集体倾斜,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同时,把职业道德作为跨世纪优秀人才思想素质的选拔条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