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模范宣传对思想政治教育榜样示范法的启示论文_段媛

“感动中国”模范宣传对思想政治教育榜样示范法的启示论文_段媛

(云南红河学院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云南 蒙自 661100)

摘要:“感动中国”模范宣传将时代的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榜样示范法两者的结合,展示榜样先进事迹对受教育者进行正面引导,为受教育者树立了鲜活的模范形象,拓宽了思想政治榜样示范教育正面素材的途径,提高了思想政治榜样示范教育的生动性,增强了榜样示范的说服力。

关键词:“感动中国”模范宣传;榜样示范法运用;启示

一、“感动中国”模范宣传对思想政治教育榜样示范法的意义

(一)加强了榜样示范法的典型性

“感动中国”模范宣传代表着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人们所喜爱和乐于接受的引领社会发展、代表的是社会先进生产力、代表的是前进的优秀精神文化。因此,榜样模范本身就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这种典型并不要求榜样人物具有整体完美性,相反在这些榜样人物的身上他们可能有自身的缺陷和不足,但是他们的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并且是积极向上的,具有社会教育价值的。

(二)提高了榜样示范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思想政治教育榜样示范要发挥实际效用,不仅需要将认识落实于实际生活中,最重要的是前提是榜样示范要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和亲和力,要让教育对象喜欢和乐于接受榜样的事迹,在示范教育过程中潜移默化影响教育对象“感动中国”模范宣传采用的是社会大众普遍所能接受的电视媒体传播方式,比起传统的理论灌输方式和说理方式更具生动色彩,更容易引起教育对象的注意力和吸引力。传统的榜样教育方式主要是理论灌输,内容不仅抽象理论性强而且不能激起受教育者的关注,更不能够引起教育对象的情感共鸣。

(三)扩大了榜样示范的社会教育价值

“感动中国”模范宣传通过感动人物的个人人格魅力和精神品质来教育广大社会群众,讲述他们身后的爱国主义、自强不息、艰苦拼搏、勤奋勇敢的精神传到社会大众中去,通过模范人物的团结精神,抵制对祖国和谐统一的负面思想冲击;通过榜样树立职业精神和克己奉公的精神,弥补职业道德中的不良因素;通过树立个人在困境中艰苦拼搏,加强社会积极正能量的传播等,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生命的不竭源泉。

二、“感动中国”模范宣传对思想政治教育榜样示范法的启示

(一)坚持榜样选择多样性,优化选择的标准和方式

首先是坚持时代化的榜样选择标准,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榜样人物,而不同时代的榜样人物也对所在时代的教育具有不一样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榜样的选择应当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来选择,才能够合理的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在不同社会阶段,不同时代的发展有不同阶段的任务和目标,带来的社会问题也会不一样,这些问题的产生决定了思想政治榜样教育的榜样所承载的道德要求和精神文化也必须与时代相适应。新时代的榜样形象也深深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而“感动中国”模范宣传所选择的榜样人物紧随时代步伐,是思想政治榜样教育的新鲜时代血液。

其次是坚持多元化的榜样选择标准,在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不断发展下文化的多样性以及人们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水平的发展不平衡就决定了榜样形象的多元性,要求榜样的标准应该是多元的,传统的单一的过于集中的榜样形象已经不能够满足其发展。随着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精细,这种情况下不同社会人群对榜样的需求也变得多样化。因此,在思想政治榜样示范教育的榜样选择上应该以多元化的需求,从不同类型、层次、价值取向的人物榜样事迹中选择合适的有针对性的代表作为示范学习的对象,树立的榜样不仅要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为共性,也要有他们的独特之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最后是坚持生活化的榜样选择标准,以往的榜样教育倡导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共产主义理想,这些以超前和理想化的榜样标准拉大了榜样人物与教育对象间的心理距离,在实际的行为落实上还产生了巨大落差。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榜样示范的榜样人物应该是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的客观真实。

(二)改变榜样宣传理念,树立榜样示范以人为本的理念

1.尊重广大群众的心理需求

以往的思想政治榜样教育主要以一些空洞的政治口号和道德规范用理论灌输的方式灌输给教育对象,通常人们都是被动的接受,难以真正的成为接受者内化的思想。它的不足就是在于忽略了教育对象的心理需求和接受的意愿,所以思想政治榜样教育难以发挥到实效,要激发教育对象的自觉意识还需要做到以下的努力。

第一,尊重群众崇尚善行的心理需求。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天生就具有向往善、追求善、崇拜善。“感动中国”正是尊重了人们对善的天性,满足于群众的肯定和追求善的心理需求,这也就为思想政治教育榜样教育的运用提供了心理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榜样宣传应该建立在人们对善的追求和本能需求上,创造满足教育对象善的心理条件,通过塑造不同类型、层次榜样的人格善性,展现乐善好施、乐善不倦、从善如流、尽美尽善等善的品行美德,迎合教育对象对善的心理需求。

第二,尊重个体归宿感的心理需求。我们作为社会其中的一员,我们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评价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所以我们拥有对自我归宿的需求。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榜样的时候将教育对象的个人角色贯穿于榜样人物中,使得教育对象能够自身与榜样素材结合,突出其优秀的个性品质,帮助其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获得真实的归属感。

2.注重榜样人物的人性回归

人无完人,每个人包括榜样人物也会有自身的不足之处,也正是有了这些不足榜样的形象在人们心中拉近了距离感,使教育对象有种心灵慰藉。因此,在思想政治榜样教育的过程中要承认和接受榜样人物的弱点和不足,直面榜样人物在做出伟大决策和行为之前的内心矛盾与冲突,保存了榜样形象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使得塑造榜样才具有现实感、亲切感和可信可学。

(三)转变榜样呈现方式,增强榜样示范法的情感色彩

1.挖掘榜样人物精神的情感成分

情感是人们对主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也是外在客观引起的人们主观的感受,积极的主观情感可以激发人们的精神追求和对榜样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感动中国”模范宣传之所以能够激发人们的内心情感,就在于它注重挖掘榜样人物的情感成份,增加了与教育对象的情感互动。可以将孝道、诚实、爱国、正义等精神品质作为情感触动点,使受教育对象在榜样的人格感染下产生情感共鸣,不自觉的将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向榜样靠拢。

2.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间的情感交流

人的情感是品德认知转化成动机和信念最终产生行为的加速器。积极的正能量也能给我们带来积极的行动,所以注重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积极情感交流有助于实现榜样的积极作用。教育是授和接受的过程,那么对榜样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积极的情感交流能促进榜样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借鉴“感动中国”的情感交流技巧的同时,教育者也要注意与教育对象建立和谐平等、以诚相待、理解他们、关心他们,把教育对象当做自己的朋友、伙伴、亲人,与他们做好情感交流。

参考文献

[1]华梅.艺术院校90后大学生思想与人文素质现状成因调查[J].学理论,2015,(15).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26.

[3]包虹.简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J].科教文汇,2010,(7).

[4]周甜.论典型示范教育的创新[M].北京:求实出版社,2000:8.

作者简介:段媛(1965-),女,云南弥勒人,云南省红河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论文作者:段媛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0月4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1

标签:;  ;  ;  ;  ;  ;  ;  ;  

“感动中国”模范宣传对思想政治教育榜样示范法的启示论文_段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