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商业银行的国际结算业务是其众多业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的系统性管理不足,使得国际结算业务频繁出现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操作风险等,对商业银行的业务管理造成了较大影响。本文主要进行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的风险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商业银行;国际结算;风险;防范措施
1.国际结算业务概述及风险归因分析
1.1 国际结算业务概念及基本类型
汇款。是国际结算业务中最基本、最常用的结算方式。汇款主要包括电汇(Telegraphic Transfer)、票汇(Draft)和信汇(Mail Transfer)。其中,又以电汇最为便捷和普遍。电汇是指汇款人委托汇出银行以电讯方式,如SWIFT、TELEX等传送付款指令的付款方式。
信用证。通常是银行有条件的付款保证(A Conditional Undertaking of Payment),它是银行根据开证申请人(进口商)的要求和指示,向受益人(出口商)开具的在规定的期限内、凭规定的单据支付一定金额的书面保证。
托收。是指在进出口贸易中,出口方开具以进口方为付款人的汇票,委托出口方银行通过其在进口方的分行或代理行向进口方收取货款的一种结算方式。主要包括D/P(付款交单),与D/A(承兑交单)由于国际结算业务涉及进口商、出口商、结算银行等多个参与者,业务范围涵盖单据审核、货币兑换、头寸划拨、贸易融资等多项银行业务,具有较高综合性,且流程较为复杂,决定了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的风险具有来源广泛、结构复杂等特点。因此,由以上特点引发的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等将是国内商业银行在国际结算业务中面临的主要风险。
1.2内部经营风险及其归因分析
信用风险。国内银行信用信息系统建设起步较晚,对国际结算业务中涉及的信用信息进行实时动态管理、跟踪和监控往往不足,不能应对存在于进出口方银行之间、银行与进出口商之间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信用风险。国内银行从接受客户结算要求开始,就成为客户的代理人;在与国外银行进行业务联系时,国内银行又成为了国外银行的委托人,构成了结算业务中双重委托―代理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国内银行要了解和分析多种信息,如客户及国外银行的资信程度、经营现状、财务情况等,由于国内银行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滞后,不能实时获取以上信息,只能在事后进行调查,阻碍了双重委托―代理关系中信用信息的流动,促使信息不对称现象的产生,信用风险随之加大。
操作风险。由于历史上国内银行曾经实行专业化分工制度,涉外业务由中国银行统一办理,所以国内大部分商业银行在国际结算业务方面经验不足,且涉外单据审核制度尚不够完善,在处理复杂的结算流程,把握审核原则等方面稍有欠缺,增加了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的操作风险。同时,商业银行在办理结算业务时,还要处理复杂的结算流程,如果处理不当,就会直接影响资金的安全。国际结算通常还要遵循一定结算规则,如国际商会的《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UCP600)、《银行间偿付规则》(URR725)等来处理业务,这些规则对结算的流程、使用的结算单据、结算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等做出了明确规定。此类繁杂的条款对国内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人员的操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复杂的操作规程很容易引起人员的操作失误,从而引发国际结算业务中的操作风险。
1.3外部环境风险及其归因分析
监管风险。外部监管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补充。商业银行外部监管的主体通常由政府设立的专门监管机构、银行业协会以及社会中介机构组成,在我国由银监会、银行业协会以及社会审计等中介机构组成。商业银行作为市场主体,一方面受到市场环境、各种经济和产业政策等影响,另一方面又受到管理机制和上级考核制度的制约。
市场风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国际结算业务涉及众多结算方,提供国际结算业务的商业银行如不具备完善的风险调查机制,则很难了解结算方所面临的市场状况,从而对市场形势的预判能力会大打折扣。当市场行情发生波动时,如果向商业银行申请保理、融资、信用证、承兑、托收等业务的客户难以承受这些波动带来的损失,那么商业银行就会面临着资金和贷款逾期支付、无法偿还的风险。
2 国际结算业务风险防范对策
2.1 内部风险的防范措施
2.1.1 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
当前,国家外汇管理局要求各大商业银行在办理国际结算业务时严格落实“展业原则”,即了解客户,了解业务,尽职调查。所以,建立健全商业银行信用信息系统尤为关键,主要通过该系统全面了解客户和国外银行等各个参与者的资信、财务状况等信息。这便要求商业银行主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做好内外部多个查询系统的整合,以保障信息的交互性及全面性;另一方面要做好各个部门的严密配合,如银行前台收到客户进行国际结算的申请时,银行后台部门要积极利用信息系统审查该客户的历史交易记录、资信状况、财务状况、经营现状等,并可以利用模型等对该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估,最终形成一份完整的审查报告并上交审批部门,审批部门就可以根据审查的结果决定是否接受该客户的申请。
2.1.2 提高从业人员业务素质
要确保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发展的稳健性和安全性,其前提就是要有效地防止和控制业务涉及的各种风险。所以,国际结算业务的直接参与者,即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业务人员以及内部的法律人员都应该有识别和判断各种风险的能力。这种能力则需要长期的培养和持续的学习,如参加专项培训,不断积累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风险意识,掌握防范和控制风险的方法和技能。
2.1.3 完善系统内岗位责任制
国际结算业务涉及多个业务处理步骤,需要不同岗位的人员协同联动,所以商业银行需对不同岗位的职责进行区分,明确各岗位的义务与责任,如业务经办岗、复核岗、授权岗等,每个岗位由专人负责,并且要在各岗位之间建立起一个相互配合、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模式,从而形成规范的岗位责任制度。只有在银行内部形成一个合理的岗位安排,才能够保证各岗位人员各行其是、各司其职、各担其责,在各自的业务领域优质高效地完成各自的工作任务。
2.2 外部风险的防范措施
2.2.1 强调银行自身的内部合规
内部合规是防范商业银行国际结算风险的主要措施之一,主要是因为当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都在合规约束下完成时,无论银行业监管者如何进行审查,甚至在临时突审中,都不会出问题,才能构为本行的国际结算业务顺利发展提供保障。如商业银行可以组织所有国际结算业务参与者参与合规研讨,为如何合规献计献策,使其树立起主人翁意识。
2.2.2健全市场调查和风险反馈
当前,商业银行在面对完全陌生的客户时,只有通过合理的资料审查与实地走访调查相结合,才能够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尽可能全面的掌握客户信息,为防范客户违约风险提供坚实保障。针对国际结算业务中普遍存在的市场风险,商业银行可组织专业的人员,建立健全市场调查和风险反馈机制。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在办理国际结算业务过程中,应不断加强风险识别与应对措施分析,建立健全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完善国际结算业务的管理程序并做好实施,才能够全面地提升国际结算业务的风险应对能力与风险管理质效。
参考文献:
[1]徐冠楠.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管理研究[J].对外经贸易科学金融,2017,15(05)
[2]和莹.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评价与控制[J].金融经济发展与科学转变,2018,15(01)
论文作者:王卉莹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5
标签:商业银行论文; 业务论文; 风险论文; 国际论文; 银行论文; 客户论文; 国内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