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深圳论文,经济增长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深圳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1
一、国民经济持续、高速、稳定增长的能力提高。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深圳经济增长和宏观调控的三项主要指标(GDP、深圳人均GDP和工业总产值)的增长率都较为稳定,并呈稳定逐步放缓趋势,这实际上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表现,即经济增长已经开始逐步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二、宏观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1.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所产GDP,1980年至1985年都在1.3左右,1986年至1989年,这个指标上升到1.8左右,最高达2.45,最低为1.43。而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指标值保持在2.0-2.6之间。表明九十年代花同样的投资,可以带来更多的GDP。
2.人口与GDP增长的弹性系数,在八十年代中,有两年低于1,即人口增长率高于GDP的增长率。“七五”期间,弹性系数平均值为1.87,而“八五”期间提高至3.59,其中1995年高达7.93,即人口增长1%,GDP可以增长7.93%,而其他年代则相对稳定在2、3左右。
投资效率的提高以及人口与GDP增长弹性系数的提高,都说明经济增长方式已经由单纯增加低素质的人力投入和增加投资的方式转向增加高素质人力资本投入和提高投资效率的方式。
三、大、中型企业规模效应有很大提高。
全市工业企业中的大中型企业,1989年仅68家,九十年代初也只有78家,而1994年已发展至119家,尤其是其中的大型企业发展更快,从1993年的31家,增至1994年的60家,一年就将近增加一倍。大中型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占工业从业人员的比重,1994年为25.29%,比1993年增加4个百分点,而且这4个百分点都属于大型企业的增加。大中型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1994年为45.5%,其中,大型企业占39.3%,比1993年提高近10个百分点,中型企业占6.2%,比1993年下降2个百分点,这说明企业规模在不断扩大。这些大中型企业成了深圳经济的支柱,并由它们带动了深圳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这批大中型企业中,有相当数量的骨干、龙头企业,它们生产产品的科技含量高,技术先进,使深圳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约达到了31%。
四、科技进步对深圳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断增强。
深圳市从1980年到1996年每年的科技进步速度为17.5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1.25%,劳动力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8.09%,这些数字表明,从这16年平均来说,科技进步对于深圳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还较低,资金与劳动力等要素投入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近70%,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扩大外延再生产实现的,带有粗放式增长的特点,但十几年的平均数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动态,若对深圳经济发展进行分期,再分别计算各个时期的科技进步速度、科技进步贡献率、资金贡献率、劳动力贡献率等数值。那么,我们可以看出,从1995年以来,科技进步对于深圳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50%,现在深圳的经济增长已主要靠科技进步来推动了,深圳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初步实现了由粗放式向集约式的转变。这说明深圳市的经济发展已经跨上了一个相当高的台阶。
五、高新技术产业保持较快增长。
从现实情况来看,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绝对值与上海不相上下。1992年以来,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以年均58.56%的速度增长,1997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474.46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308.57亿元,比上年增长30.9%,而1998年在全市工业总产值1848亿元中,高新技术产业总值900亿元,高新技术产品总值655亿元。1999年,深圳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更加突飞猛进,增加至800多亿元,高新技术产品占整个工业总产值的40.5%。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机电一体化、激光等五大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其中尤以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最为引人注目,已成为深圳市高新技术支柱产业。如今,特色鲜明、别具一格的技术创新体系已在深圳形成。
深圳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内外力推动的必然结果
2
一、内动力的推动
一是从根本上解决经济效益较差问题的迫切要求。在实际经济工作中,速度与效益这一矛盾的主次地位是经常发生变化的。在一定的时期内,速度的问题比较突出,经济发展的重心是加快经济增长的速度。而一旦速度问题解决以后,效益问题就突出出来,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经济效益差的问题更显得突出,要从根本上解决经济效益差的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矛盾,就必须由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的增长方式转变,把经济增长主要靠生产要素的外延扩张转变为靠提高有机构成及要素的使用效益来实现。
二是资本成长势头放缓。粗放型增长方式的特征是资源投入量扩张,而资源投入量的扩张主要依靠资本的成长,所以资本成长是粗放型增长方式的主要支柱。一旦资本增长势头有所放缓,粗放型增长方式对我市经济发展的作用就有所减弱。然而,1993年、1994年统计显示,资本的增长势头已有所趋缓。主要因为:(1)我市GDP基数大,所需投资增长来维持原有速度是较困难的。深圳的GDP1995年已为715亿元,有关部门测算显示,从1996年到2000年五年中,若GDP按平均每年25%左右的惯性速度增长,则需投入大约1600亿元人民币的基本建设资金。如果加上企业对于日益增长的生产性、经营性流动资金的迫切需求,则深圳对发展资金的需求将是一个惊人的数字。(2)内、外投资深圳的增长已有所减缓。首先,随着特区政策优势的消退,深圳因政策落差形成的资本成长必然受到抑制。在全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后,深圳的政策优势显著消退,各地出现了许多甚至比深圳更优惠的政策来吸引外资,导致深圳吸引外资的能力大大减弱,资本成长受到抑制。其次,国际大资本在深圳的直接投资方面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深圳十几年的高速发展,主要是靠中小资本的推动,这种以短、平、快为特征的中小资本给深圳整体经济蒙上了一些不稳定的色彩,这对于深圳急盼引进的、希望做长期、稳定投资的国际大资本来说是一种制约力。二是深圳目前的产业发展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缺乏骨干、龙头产业。国际大资本的进入缺乏大型产业的对接,从而抑制了国际大资本对深圳的投资选择。再次,投资结构的不平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深圳资本成长的效率。基本建设投资中非基础建设投资比重偏大;国内外投资特别是外商投资仍偏重工业项目;外商直接投资占绝对优势,达99.8%,海外间接投资数量极少;近年来资金投资仍没有扭转十几年来形成的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结构。最后,深圳的资金积累能力呈下降态势,对资本成长和经济发展造成直接威胁。进入九十年代后,深圳市资金积累率的平均水平降至只有36%,这不仅低于同期广东全省38%的平均水平,更明显低于同期京津沪近50%的水平。与积累率下降成反方向变动的是深圳的消费率正在快速上升。进入九十年代,深圳市的工资增长率实际上已经接近国民收入的增长率,1993年更已超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正是由于以上这些原因,深圳资本成长放缓,粗放型经济增长也相对放缓,要使经济增长进入另一个高速时期,那么就必须靠转为集约型增长来达到目的。
三是由九十年代深圳外向型经济模式嬗变的趋势推动。深圳特区经济是外向型为主的经济,所以外向型经济模式的嬗变,必然会影响特区经济的发展。进入九十年代后,深圳加快了改革开发的步伐,由八十年代奠定基础的外向型经济模式在跳跃式的嬗变中向成熟型的方向发展,在过去几十年中已显示出它的基本走向:(1)深圳的产业要进行战略性调整,在确定主导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吸引国际企业集团来深圳投资。这些国际企业集团都是主要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的大财团。这就意味着,尽管深圳现有的“三来一补”及中小型三资企业仍将在深圳外向型经济模式中发展其应有的作用,但从深圳外向型经济整体战略角度看,产业的发展已经面临不可避免的升级换代,以高科技产业作为龙头产业,实现规模经营。(2)实施“三点一线”的外向型发展战略。(3)鼓励更多的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集团走出国门,进行跨国经营,成为跨国集团。九十年代,当深圳的整体经济实力已大大提高,不少企业已积累了丰富的外向型经济的经验,一些产品已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定份额、闯出一定名气的情况下,深圳有必要考虑通过收购或合资等形式,建立自己的海外企业,开拓自己的国际市场领域,造就自己的有影响的跨国公司。深圳外向型经济要向成熟型的方向发展,就必须进行产业的升级换代,大力发展高科技和高效益企业。要达到这一点,就必须要求经济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为其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外动力的冲击:深圳特区的竞争优势减弱,经济发展面临新挑战。
(1)政策趋向。深圳特区之“特”正在淡化。所谓政策趋同,是指各地区特殊的优惠外商的经济开放政策差别趋于缩小。这并不是说目前不同地区的特殊经济政策不存在了,也不是说各地的经济政策完全相同或基本相同了,而是从发展的趋势而言的。从发展角度看,各地区政府为推进本地区的对外开放,吸引外资,争先制定优惠的对外经济政策,这缩小了特区与其他地区间的政策差别。优惠政策趋同使经济特区依靠政策落差吸收外商投资和内地投资都遇到了困难。
(2)体制趋同。深圳特区走在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前列,使她可以在九十年代初仍能利用体制落差加速本地的发展。随着全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进程的推进,经济特区的体制优势被淡化,深圳企业的机制创新能力将被削弱,这也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和技术创新。如果深圳企业不能长期保持高于内地的机制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没有领先于周边地区的发展势差,就无法向周边地区传播先进技术和先进经验,带动周边地区的技术进步。
(3)生产要素价格上涨,竞争优势减弱,使深圳特区的经济发展放缓。由于近年来经济特区的个人消费品和投资品的价格快速上涨,特别是消费品价格上涨,生活费用提高,直逼港澳,使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动力便宜的优势不复存在,房地产价格猛涨,导致投资成本提高,投资回报率下降。特区的竞争优势正趋于减弱,由此导致特区经济增长速度放慢。
正是由于受到上述内外动力因素的冲击作用,特区若还处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上,就得不到发展优势,经济增长就会停滞不前或减弱,所以要获得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增长方式就必须向集约型转变。
深圳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中,应从两方面去突破
3
一、再创体制优势。深圳只有在实现了体制的再创新之后,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特区,而深圳再创体制新优势在于:率先实现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接轨;率先建立规范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
二、在结构优化升级中,增强竞争力优势,其关键在于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抢占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也就是加快发展优势产业和产品,重点是高新技术产业化。
为此,必须根据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发展战略,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来推动深圳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
一、继续加大体制改革创新的力度。集约型经济增长必须具有统一、开放、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特区内外和国内外资源都能自由公平地交易,合理地配置和流动,因此,首先建立健全一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经济运行机制、体制和法律体系,努力加大经济和行政体制改革力度,进一步完善所有制资本运营价格、中介服务、社会保障及市场法规和行政管理体系。其次,要按照经济市场化的运行规则,界定政府的职能,能运用市场机制解决的问题交给市场去办,政府工作从微观管理转向宏观调控和社会管理上来。
二、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深圳要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才能充分利用国内外资金、市场、技术、人才、信息,才能融进国际经济之中。
三、大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深圳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龙头和辐射源,要保持区域经济的龙头地位,就必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抢占经济新增长点。同时,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和竞争力。由于高新技术产业的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特征,政府要为其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支持。深圳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突破口,取得了明显成效,其中重要一条就是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促进其发展,这样才能实现集约式的经济增长。
四、扩大产品出口能力,在更大范围内参与国际竞争,要下大力气改变靠劳动力成本低廉优势进行竞争的局面,努力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首先,运用现代化设备改造出口优势行业,提高产品档次。其次,积极培育新的出口产品增长点,如:通信产品、电子产品和生物产品。三是确立名牌意识,扩大名牌产品规模,以名牌产品为核心,组建企业集团,提高创汇的规模效应。
标签: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深圳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深圳速度论文; 外向型经济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投资资本论文; 贡献率论文; 投资论文; 优势资本论文; 科技论文;